曾经有个博学的人,一天他买了一头驴,书写买卖合同时,为了炫耀自己的学问,这个合同足足写了三大张。
文中充满了华丽的辞藻:又是描写驴子的形态,还叙述了自己需要买驴子的原因,描述了双方买卖驴子的过程,最后还称赞卖主的诚实……,而且在合同中,凡是涉及到驴子的词汇通通用“健步”、“赛卫”等词来代替,整个合同文书里没有一个“驴”字。
这样的合同当然不合程式,也是无效的。卖方不肯签字画押。博士写了好久,费了好多的笔墨,卖弄了自己的学识,却被人说“不好”非常生气,两人就一起到了衙门,让县官去评判。
县官看了合同,大笑道:应用文字和文学作品是两码事,你连这都不懂,真是书呆子,算什么博学之士!“
后来这个故事被传为笑话,并形成了谚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后人用“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来比喻废话连篇,不通人情世故的书呆子
成语博士买驴讽刺的是什么呢?
言语说不到点子上
“博士买驴”比喻行文嗦,废话连篇,不得要领。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做事为文,应该简洁明了,让人读之即懂,听之即明。尤其是机关开会下文,更应该言简意赅、雷厉风行。
成语博士买驴”出自《颜氏家训勉学》,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意为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言词空洞不实,虚夸浮泛,不能切中要旨。“博士买驴”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做事为文,应该简洁明了,让人读之即懂,听之即明。尤其是机关开会下文,更应该言简意赅、雷厉风行。
一天,博士家的驴子死了,他感叹道:“吾无马无车,唯以驴代步,一日不可缺也。”于是就到集市上去另买一头。他在牲口市上转来转去,东瞧西望,贵的买不起,贱的太瘦弱,最后终于找到一头合适的,讲好价钱,博士一手交银子一手拽住缰绳,想拉着驴就走。卖驴的农家老头急忙制止,说:“按规矩,必须立个字据。我不识字,看来您是有学问的人,就麻烦您写一份吧。”说着拿出早已准备下的纸笔。
博士展纸提笔,略一沉思,就一边摇头晃脑的吟诵,一边挥洒笔墨写了起来:“是日也,天清气朗,惠风和畅,正宜出门赴市矣。夫集市者,众人集且市也,古已有之……《诗经》之《卫风》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乃春秋之市也。子贡者,端木赐也,先圣之门徒,而善货殖焉,家累千金,夫子赖之,存鲁乱齐,赞之曰,‘赐也贤呼哉!’知圣贤之不斥市也。”换一张纸,继续写下去,“陶朱公曾谏越王:‘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此战国之市焉。太史公曰:‘夫山西饶材、竹、玉、旄;山东多鱼、盐、漆、丝;碣北……;江南……。皆人所喜好,故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又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汉之为市也。”再换一张纸,“夫古之为市,商有朝歌,周有京,汉有长安,晋有建业……”第三张又写满了。
卖驴的老头,听他嘟嘟囔囔,写了三张,竟然还没有提到买驴的事,看看日头,很不耐烦地说:“你写了三张纸,还没一个‘驴’字,其实只写一句就行,就写:某年月日,某某卖给某某驴子一头,银子二两,驴银两清就完了,何必罗索许多?”博士郑重地说:“买卖事小,涉及圣贤之道也,不可不言明。”老农把银子扔回博士怀里,转过身来牵驴要走,那里还有什么驴子,那小公驴趁他们聚精会神写字据,松了缰绳,早就跟在一头小母驴屁股后面溜掉了。老头回过身来猛地一把抓回银子,说:“驴没了,你得赔”便愤愤地走了。
博士愣了半晌,醒过神来,银子,驴子,都没了,眼前只剩下几张废纸飘落在一堆驴粪蛋儿上。四下一看人们已经散尽,博士只好安步当驴,悻悻地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