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军训心得 内容页

广东阳江的四座名山是那四座?

珠环山因群峰相连如一串珍珠而得名。相传山出朱砂,以竹插入土中,砂即满竹筒。

蟠龙山与阳春市分界,所出产的砂仁质量特好,价钱比别处贵3倍。

雨霖山山高林密,虽烈日而树叶露滴不止,四时多雨,因而得名。山上有潭,终年不干。

羊角石岭因山顶有二石如羊角得名。

昆山又名昆仑山,又名白空石山。因山上有石高丈余如碧玉得名。传说该石天将阴雨时,夜发火光,远望灿若列灯。

马山上有宋南恩州教授刘少集之墓。

北甘山这“甘”不是“甘苦”的“甘”,土人称“穴”为“甘”,北甘山是指这山很多洞穴,又因山在城北,故名。山产油甘子。屈大均有诗曰“生憎雏凤无情性,飞向南甘又北甘”。北甘山又名凤凰山。所传凤凰即当地雉鸡之类。

马衔山在城东北50里,高200余丈。山上有3个龙潭。绝顶巨石如砥,可容40余人。正北面一石斗立,刻“龙潭圣迹”4字,已经难以辨认。石旁罅开,如将军勒马,故名马衔山。水从石罅流下为上潭,7丈多宽,潭水清澈,下深无际,周围巨石。右为中潭,水流下山麓为下潭。从前还有石碣、古祠。山后连着蛤沟山。

高岭在城北50余里。有石洞,洞门迂曲,仅容1人进出。从前有村民避贼住进里面,贼不敢入。真个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里面却宽广可容千人。其下面有山泉,响声叮咚。传说从前里面门有古物,如瓦瓮之类,但时代久远,一拿起来便变成粉末。进去还有一洞,上有天日,石壁峭削,不可上。乡民名为“铁城”。

石猪山山有巨石如猪,故名。宋朝阳江助教林咸墓在此。

官山又名纱帽山,在阳东县东城镇中学后面。宋尚书李乔木墓在此。现在还有古墓碑,文字清晰可辩。

王母岗在城东3里,现在风筝场一带。相传西王母曾驻节于此,故名。从前这里有个妙法庵,已废。

松岗山位于松园宾馆一带。上有石室,相传为汉朝刘王女儿的坟墓,当地人叫素馨坟。相传南汉王刘隐带着爱女素馨姑娘南巡到阳江,素馨因水土不服,病死于阳江,葬在此地。山上长满了茉莉花,又名素馨花。清阳江知县庄大中有《刘女坟》诗:“昔游素馨田,今过素馨墓。幽光伴香魂,娟娟浣风露。花落余苍苔,云鬟自来去。”

望了岭从前山上有“鼍城保障”四字。现在没有了。

文笔山又名岗背岭。明朝工部主事李天培建塔其上,名叫岗背塔或针鼻塔。后县令孙庭铎毁之,康熙57年重建。

东山上有宋宝佑年间知州黄必昌建的石塔。山麓有冯盎将军墓和宋义冢。

江城之北山实乃北山与东山之统称,故有的人又叫东山。

鼍山在城内,现市第一小学范围。因形似鼍,故名。原山左边为清阳江县衙门,右边为学宫(孔庙)。有许多木棉树,为南宋时植。春天时,花红似火,是为古阳江八景之一,名曰“鼍山春树”或“鼍山春晓”。明大学士解缙有诗“鼍阳二月火烧天”即言此事。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洪武进士,永乐初任翰林学士,主修《永乐大典》。

紫萝山又名烟萝山。传说唐时有瑞光冲天,郡守知道此事,叫人探索,在高山丛棘中发一石龛,石龛中有古经一册,题曰《大佛名经》,原来瑞光乃经书发出,现古碑存。相传山上有蛟龙出现。
鸡冠山在新洲,元太尉沙不丁墓在此。

羊跳石在阳东县大沟镇至东平镇海边,因路崎岖难行,故名。嘉庆监生梁振廷倡捐凿石通道达东平。现公路修通,已不走此路。
北环原阳江6澳之一,光绪末患盗始衰。有北环埂原阳江两大埂之一,为东平镇屏障,阻隔于大沟与东平之间,现已打通公路。

丰村山顺治为萧国隆所据。山下有打鼓石,击之咚咚作响。

镇海山在大沟镇海头庐山,古海朗城在此。北有巨石刻“镇海山”三字。一石一字,字大五尺。武林梁鹏亭在其上刻“拳石洞”三字。

烂头山头平、多石、且破故名。民谚“三宝山最大,崖鹰山最尖,百足山最长,烂头山最破”

独石在北津港,出海口深不可测,嘉庆22年建塔其上。

漠阳江以西的名山

鹅凰嶂又叫饿皇嶂。相传当年草头王李积凤被困于此故名。《阳江市地名志》和地图均作鹅皇嶂。这都是以讹传讹后约定俗成。其实,应叫罗黄嶂。因山下多罗、黄二姓而得名。《方舆纪要》和《舆地纪胜》有载。

望夫山在阳江、阳春、电白交界。山上有石如女翘首远望,故名。明徐渭有诗曰:“海天万里渺无穷,秋草春花插髻红。自送夫君出门去,一生长立月明中。”徐渭即别号青藤道人的明代大画家徐文长。曾生活在阳江。

大堂嶂在塘口镇,又名热水嶂,山下有温泉故名。

罗琴山在白沙镇,传说罗含携琴游此,故名。

茶托岗形如茶托故名。岗上有“父母”二字,大2丈,深1尺。字周围俱长青草,独字画中没有。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四》:“广东肇庆府30里外,有山名茶托岗,绝壁上现“父母”二字,四面树木杂丛,而字画中寸草不生”。

探花山位于罗琴山东20里。元探花刑部尚书李梅国墓在此故名。

顿钵山形如覆钵故名。万历年间,工部主事李天培建塔其上。

相打岗农历五月初五乡民掷石互斗其中故名。

雁山琅堰山之北。旱有云盖之,必雨。农家以此看天预测气候。

南津山与北津山对面。旁为银坑山,相传南恩州知州涂久大鼓铸于此。

海陵山旧名螺洲,又名螺岛。最高者草王山,山上有磐石,非人力可致,而粘蚝壳,莫知其因。东为平章山,张太傅葬此。西南为马鞍山,山下为同船澳。明汤显祖流放徐闻回来经过此地,留有诗曰:“峰眉如黛翠如环,破镜迷离烟雾间。昨夜双鱼何处所?同船多在海陵山。”

丫髻岭位于罗黄嶂西南,春夏常有云盖其巅,云开必风。民谚“望夫丫髻见,海上好收船”。

大峒山在阳西县城西15里,上开小峒,有佛寺名“大峒观”又名“净业寺”。

王公岭近旧沙迳圩,万历年参将王扬德开通道,故名。

郎官山又名郎高山、龙高山。高6/700丈,南有瀑布高数十丈,有龙潭,形如葫芦,阔3丈,深不可测,题咏甚多。

丞相岭龙高山西南之一峰。相传宋丞相留正绍兴年为阳江市县尉,故名。上有碑刻“嘉庆元年乙卯二月丞相之记”。另一说为,唐崔珙丞相曾贬恩州任司马,在此登眺故名。据考,应为前说为正。

虎头山如虎高踞故名。上有巨石,不意推之,一人可动;有意推之,则数十人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