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隧道透水事故已致13人遇难,此次事故救援难度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事故发生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隧道结构复杂。
石景山隧道属于兴业快线(南段)项目一标段,南起九洲大道与建业一路交叉口,北至板樟山北侧。该隧道施工作业面位于吉大水库下方,分左线和右线两个隧道。
记者了解到,右线隧道透水点与水库之间形成“漏斗”状坍腔,水库地表陷坑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导致水库内储水迅速涌入右线隧道,并通过横通道涌向左线隧道。
事发时,14名施工人员正在左线隧道内部施工,反向进水后导致这14人被困于掌子面,距洞口1160米处。“隧道并不是平直的,有个3%的坡度,而受困点处在隧道下坡段。”广东省地质局岩土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甘展孜介绍说。
多位现场救援人员向记者表示,另一个影响救援效率的情况是隧道内空间狭窄,作业现场情况复杂,能同时作业的泵车数量受限。
珠海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汕介绍说,隧道左线、右线均有1条排水沟渠,占用宽度约2米,左线、右线隧道单线实际作业宽度约为8米,每条单线仅能并排容纳两台作业设备,同时还要铺设5至6条300毫米管径的排水线路,现场可用的作业面十分有限。
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全力开展搜救工作:
事故发生后,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立即组织力量赶赴事故现场协助指导救援工作,并迅速从周边地市调度8支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现场,联合珠海市全力开展被困人员搜救、抽排水、堵管涌等救援工作。
记者了解到,6天来共有来自兄弟省市和珠海的46支救援队伍、2500余名救援人员,以及携带的350多套大型装备和200余辆救援车辆,投入到抢险救援中。
据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李阳介绍,由省消防救援总队牵头,消防救援队伍、南海救助局、广州打捞局以及社会救助力量共同成立搜救组,科学制定并根据现场情况和水位变化实时调整搜救方案,持续开展声呐(河床)探测、水下机器人下水探测、蛙人潜水作业、无人船探寻等搜救,尽最大努力做好搜救工作。
“每次进入隧道的搜救队,由3艘橡皮艇、10名左右救援人员组成。”中国救援广东机动支队副支队长黄小东介绍说,救援人员从涉水线驾驶橡皮艇向前推进200米左右,水面与隧道顶部空间只剩下约50厘米左右,橡皮艇无法继续前行,再由蛙人潜到9米多深的水中,踩着隧道底部约40厘米的淤泥,向前推进100米左右,“每天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持续不间断搜索”。
以上内容参考 澎湃新闻-石景山隧道“7·15”透水事故救援现场直击 不分昼夜排除万难 全力推进“不合眼的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