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学习心得 内容页

参加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论坛有感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老师的基本能力无疑是写作能力和对文章的分析和把握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我又花了多少时间在阅读上?悟出多少关于阅读教学的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步入瓶颈,对于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阅读教学而言,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该怎样教学?此次的培训,几位专家的讲座不正是在提醒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吗?

  对初中阅读教学深有研究的浙江省初中语文教研员zz提出“先学后教”的模式。她指出这是当下提倡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的需要,是走出语文教学困境的有效出路更是落实课标与实施课改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成为有效推动语文教学的原动力。

  尽管她介绍的是一些适合初中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但在我看来,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其实也有相通之处的。比如:注重语文课堂的备课形式:提出确立“集体备课”研讨主题,定期开展备课组活动;将学习理论形成教学策略,实施组员分工备教;每月推出不同文体的主题教研,实施同课异构,联袂教研等,想来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使用也应该是有成效的,我们学校也正在做。只要老师心中真正做到突破思维定式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诱导而不是棒杀,多了解学生,多听听学生的讲话,定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见成效。

  来自南京市教研室的zz老师在谈“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时说,语文这门学科其实很讲求课程与教材融通起来,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强调人文性,要有大语文的观念。

  到底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自己的特征,上出语文味呢?他强调教师要有“泛语文”的观念,能“依体而教”让学生“遵体而学”。

  他还拿自己上的说明文《死海不死》与钱梦龙的《死海不死》作比较分析,从而告诉我们分清哪些是不必教、不必学的;哪些是需要重心发力、重锤敲打的(如核心价值观);哪些是还可以教的。他提出每个老师手上要有十几个不同文体的好的课例,反复阅读(即要拥有息壤)。研究这些“母课题”,明确为什么教,学生为什么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教到什么程度。

  以《金岳霖先生》为例,分析小学、初中、高中分别教什么。小学抓“趣”字,童真童趣;初中抓“真”字,赤子之心的真人;高中抓“苦”字,学文字背后的东西。

  正如zz老师所说,当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几种现象:1、考点化教学2、同质化教学(不分年级不分文体)3、共性化教学(也叫做零起点教学,把学生当作白痴,不知道学生的起点在哪里。总是问“喜欢文章哪里?为什么喜欢?结合文本谈谈。”)其实这就是没有明确教与学是要发生关系的,教紧贴着学生的学,我们只有提供思想之后才能解放学生的思想。

  听了zz老师的讲座,我开始反思小说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们知道小说三要素,对小说里的人称、视角、悬念、误会、叙述结构、节奏有涉及吗?在学诗歌时有没有将新诗与古典诗歌的不同比较过?带孩子们阅读鲁迅先生的杂文,我有从杂文的特点入手吗?这些我做得还远远不够,那是为什么呢?一切皆因我是否阅读了。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但实际教学中,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对教参过于依赖,甚至完全以教参和教案为主要标准,头脑里全部是墨守成规的定论,吃着人家炒了千百次的剩饭,咀嚼不出一点味道。拿到教材后,不去认真地阅读文本;或者即便阅读,也是抓住文章的知识点,乃至于课外背后的研讨与思考,直奔主题而去。没有形成自己的体验、理解、感悟。所以要想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读出味道,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就得如此次讲座的另一位老师浙江省特级教师,任杭州上城区教育学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语文学科研究员兼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吴丹青所说,“学作品最重要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体验,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教学的视点不在知识体系,而是——指向心灵。”

  培训已经结束,但是正如北大研究员zz教授所说,我们的阅读教学研讨才刚刚起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需要铭记:好老师是“读”出来的,好老师是“磨”出来的,好老师是“炼”出来的……

  感谢这次培训,借用此次培训中北大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高绵老师的一句话:培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阅读是教育的头等大事,也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相信在明天明媚的春光和迷人的春色中,我会坚定自己阅读的信心,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转化为学生的解读,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读出他们的味道,让阅读教学变成一次奇妙的灵魂旅行。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