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效性研究案例:随风潜入夜 润物“应有声”
班主任的关怀要“润物应有声”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是爱孩子。对全班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权贵之家或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因此严格要求……… 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有人说班主任,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是最烦的主任。但却是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学生在校期间相伴相随的知心人,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茁壮成长过程中起重要角色的人。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德育实效性有效开展的有效途径.。我们教育的对象不是一个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思想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方式不能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我们爱的教育艺术,在爱的教育中使之得到扭转,在爱的教育下使之得到升华。
有人把老师比作园丁,修剪着祖国的花朵。有人把老师比作春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有人把老师比作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人把老师比作大树,为学生撑起一片天空。然而我更愿做那霏霏的细雨,精心地、持久地滋润着每一棵幼苗。我不愿意“细无声”地滋润每一颗树苗,相反,我要让润物的声音变得“铿锵有力”。让孩子们能切身感受到班主任那份最为真诚、最为真切的那份关怀。
班级中的案例介绍
班级中有这样一个男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课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开小差,甚至有时还睡觉,更不用说能认真听讲了;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逃避。而最为严重的是越来越强烈的逆反心理,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对他人大打出手。这样的行为方式给家长、老师常常带来许多麻烦,家长的教育也似乎从某种程度上是适得其反。可想而知,作为班主任,碰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孩子。
开始慢慢了解这个孩子是从一次写作开始的。这个孩子为了逃避写作文这件让他“痛苦万分”的事情,他尽然早上早早来到学校偷偷地将所在一组作文本全部扔掉------当时的我还不是班主任,只是他的语文任课老师
后来,当关注越来越多的时候,才发现问题越来越严重!
接下来的工作我便分别从孩子本身、孩子家庭、孩子父母入手,制定了一套“润物”计划------
“润物有声”计划的实施
孩子很聪明,但是性格孤僻,想法极端,对老师有一种强烈的戒备心理,常用谎言来欺骗老师。在班里与同学交往甚少,周记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他人的排斥情绪。对父母存在不信任感,自己认为父爱缺失。
所以采用“情感投资”的“有声”方法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真诚地帮助、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与父母、同学的关系。指导、培养、锻炼他学习、交往及良好行为的品质,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准自己目前在班级、学校、家庭中的位置,认清形势,看清处境,激发他的羞耻之心,奋发之情。这情感的投资就像是润物般,一点一滴地滋润着。用自己行动的“声音”和关爱的“声音”去亲近他。于是我时常找机会单独与其一起散步、聊天,打破他戒备的心理防线,让其能从心底里接纳我。每次下课,我都喜欢搭上他的肩膀,拍拍他和他聊聊他最感兴趣的足球话题。集体活动了,在出发的汽车上,我挨着他坐下,和他一起说说最近发生难忘的事------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透过他天真无邪的笑容我看到了他内心的那份幸福、满足和感激。像“水滴石穿”般,慢慢地他愿意向我敞开心扉,讲述了他尘封的往事,倾吐了他不为人知的心声。我终于以我的爱触动了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真情去感化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并不断认同他的改变,以此不断激励他内心的那份潜在奋发向上的动力。
为了激发学习的兴趣,我不忘课堂这一有效的教育途径。常常在教学中抓住孩子学习的闪光点来表扬,以此增强自信心理。他喜欢漫无边际的想象,利用这个特点,在语文教学设计时,我常常为之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每每得到老师对他回答的肯定,他的笑容便成为这世上最为纯洁而又天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