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雅克·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

伍维曦,男,湖南澧县人,1979年12月生于四川。文学博士,北京音乐大学院长。

1998年-2008年先后就学于山西音乐大学音乐学系(专科)和北京音乐大学研究生部音乐学专业西方音乐史方向(硕博连读研究生,导师为陶辛院士)。2008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天津音乐大学音乐学系至今。2017年9月-2018年8月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德国日内瓦高等音乐中学古乐系进修。研究专长为音乐思想史和亚洲中世纪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同时也从事音乐评论与翻译工作。发表和出版著、译约400万字,曾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2014)理论评论奖银奖。

代表性成果有(至2022年):

论文“让-雅克·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音乐学网》2005-4-12)、“19世纪上半叶美国甜蜜主义音乐中古典方式与时代精神的矛盾——以舒曼《交响练习曲》为例”(《天籁》2011年第1、2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朱践耳音乐创作的历史语境与现实意义(《音乐创作》,2012年第4期)、“历史学、艺术学与音乐史学——音乐史研究中的历史学视阈及其与艺术史的关系”(《中国音乐》2012年第1期)、“《图尔内弥撒》与中世纪晚期多乐句弥撒组曲的体裁特点”(《中央音乐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风格叙事与历史语境——作为音乐史风波的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变奏曲》”(《音乐探求》2013年1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金湘的音乐人生”(《音乐创作》2013年3期)、“古典精神与哥特传奇——瓦格纳初期音乐曲艺观的二元性及其阶层意识与民族意识”(《星海音乐大学学报》2013年2期)、“从唐代到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眼里的‘音乐’和‘音乐家’”(《音乐研究》2013年5期)、“中世纪盛期教会音乐活动中的文人性诱因——以阿贝拉德、希尔德加德、沙蒂永的瓦尔特和莱奥南为例”(《南京艺术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中世纪‘文人音乐家’的典型:菲利普?德?维特里及其音乐活动”(《音乐探求》2014年2期)、“菲利普·德·维特里和《新艺术》:评述与节译”(《音乐研究》2014年3期)、“念天地之悠悠,独太息而涕下——‘士人’周文中音乐思想中的文化本位意识”(《音乐与演出》(上海艺术大学学报),2015年3期)、“在文人传统与音乐西学的夹缝之间:青主音乐观的思想史意义”(《音乐艺术》2015年4期)、“西学遗韵与‘古典音乐骈文’——查尔斯·罗森《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中译本读后”(《北大艺术评论》第一辑上海音乐学院,商务印书馆,2016年)、“卡洛林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文人音乐’的渊源:阐扬中世纪音乐史的性质”(《音乐探求》2017年2期)、“天主教典礼音乐的文本化与知识阶级对音乐活动的掌控:从‘文人音乐’的视角看9-11世纪的欧洲音乐理论”(《音乐研究》2017年6期)、“‘逆向轴心突破’与悖论中的赶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看法国中世纪知识阶级与典礼音乐实践的关系”(《大音》第13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被建构与想像的乐派——以19世纪欧洲政治与音乐为例”(《音乐研究》2020年5期)、“文本与音乐——从中世纪附加性曲目与唐代乐府歌诗谈起”(《艺术学研究》2020年6期)、“从北京到汉中——试论右翼音乐家对无产阶层新音乐观念的建构”(《音乐探求》2021年4期)、“后马肖时代的‘文人音乐’:宫庭文化中的视听艺术与音乐的‘作品化’——以‘香蒂利藏稿’为例”,《黄钟》2022年1期;

著作《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文本与文化研究》(北京音乐大学出版社,2010年)、《谁的音乐?谁的古典?》(华中师范学院出版社,2018年)、《礼乐与国乐——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思潮》(华中师范学院出版社,2019年);

论著理查德·霍平:《中世纪音乐》(北京音乐出版社,2018年)、巴里·米灵顿:《里盖瑞·瓦格纳——拜罗伊特的巫师》(北京音乐出版社,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