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支教心得体会:进班调研的相关参考范文,小学支教心得体会:进班调研昨日支教之行依旧是进班调研,调研还有幼儿园高级教师培训的老师们,经过调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现与诊断,是我们调研者的任务与目的。八点我准时到......
昨日支教之行依旧是进班调研,调研还有幼儿园高级教师培训的老师们,经过调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现与诊断,是我们调研者的任务与目的。八点我准时到达支教园,熟门熟路径直走到我要调研的班级---中四班,这个班级也是我支教所进的班级。
一、.晨间活动“玩沙”见闻与思考
兴冲冲走到教室,发现室内空无一人,一询问原来带班的王老师已经带着班级的孩子去玩沙了。于是询问了一名该园老师找到了沙坑,一走到老师与孩子们身边,就听到孩子们亲热地叫唤:“刘老师早,刘老师早。”看来王老师已经向他们介绍过我,不禁心头一热,进而迅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我连忙蹲下来和孩子一起说话、玩沙,细细的沙子从我的指缝间流泻下来,凉凉的、柔柔的感觉真好,怪不得孩子们都爱玩沙。我听带班老师说:“玩沙工具不够了,没有人手一份。”又听到孩子说:“老师,你看我的山”;“老师,你看这是金字塔”;“老师,你看,这是火山”……
我看见孩子们有的手拿工具把沙刨在一起,变成了小山;有的孩子用手聚沙变成了“金字塔”;还有几名孩子用玩具的塑料筛子在舀沙,看见细沙从筛子洞里倾泻直下,我故意惊讶地说:“呀,沙子漏下来了,沙子漏下来了。”听我这么夸张地一说,玩沙的女孩子迅速被我吸引,她圆圆的眼睛看着我,没有吭声,还对着我轻轻晃动手中的小筛子,只间稍大的小石粒在筛中蹦跳。我又故意自言自语:“咦,怎么这些小石子还在筛子呢?”这时的小姑娘开始搭腔:“那是它掉不下去。”“为什么它掉不下去呀?”姑娘低头又看了看筛子中的小石粒说:“它太大了,洞洞小,所以它就漏不下去。”“你真聪明”,我夸奖着她,还自作多情地又补充了一句:“原来沙子很细,筛子孔比它大,它能漏下去,可是小石子大一些,筛子孔小,所以筛子把细沙和石子分离了。”我说这句话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分离”的状态与意思,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在玩沙中感知了沙子的特性,帮助他们在玩中学。
后来我又想到王老师说的那句话,我明白她的意思。其实我想的和王老师不一样。玩沙没有工具照样也可以呀。比如我在组织孩子们玩沙,并没有用上玩沙工具,孩子们赤手空拳玩也很开心呢。有孩子用手挖洞,孩子说那是老鼠洞;有孩子用手挖坑,说那是水坑;有孩子用手聚沙成山,有的山高一些、大一些,有的山小一些、矮一些;还有孩子先将沙子刨开再往里面放个小石头,说是藏在沙洞里的宝贝……孩子们自己创造的玩沙方法充分说明他们对沙子的喜欢以及创造力的增强。所以,我想告诉王老师,玩沙没有玩沙工具照样可以玩出精彩。假如孩子们在没有玩沙工具的情况下,没能玩出花样来,那就需要老师智慧地引导了。其实,老师还可以把这个晨间活动玩沙作为晨间谈话的内容,让孩子们说沙、聊沙、爱沙,在玩沙中受益。
二、生活活动“吃水果”见闻与思考
孩子们吃的是苹果,保育员阿姨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我想大小适中的半块苹果中班孩子应该可以吃掉。吃苹果时,我发现个别孩子行为开始松散,有的站着吃,有的边聊边吃,有的坐姿已经松垮,坐在一旁的我想起身阻止,可还是忍住了。但后来的事让我再也忍不住,出于教师职业的敏感性与责任感,在王老师进行其他话题的说教时,我接住了她的话茬,对孩子进行了随机的“不浪费食物”的教育。事由是这样的:等很多孩子已经吃好苹果之后,保育员开始收拾桌子,我看见果盘里竟然有好几块几乎是只咬了几口的苹果放在果盆里,其中还有许多连皮带肉吐出来的苹果碎末,我不禁皱起了眉头。面对这样的现状保育员依旧平静地收拾,并没有要唠叨的意思,连王老师也没有要对此事进行教育的意识。于是我在与王老师打过要说话的招呼后,并接过保育员手中的果盆,严肃地说:“你们看着果盆里怎么有这么多没有吃完的苹果呀?还有苹果肉为什么不咽下去而要吐出来呢?你们知道这些苹果是哪来的吗?”有孩子说:“是买来的。”“用什么买来的?”“用钱”?“钱哪来的?”“钱是赚来的。”“是的,钱是大人辛辛苦苦赚来的。有了钱才可以让你们上幼儿园,吃好吃的有营养的苹果,可是你们却不吃完都扔掉了,就是浪费。浪费是不对的。”最后还不忘再叮咛一句:以后吃东西都要吃掉,不能浪费。我一连串的话语让孩子们都听得一愣一愣的,但都即时明白:不能浪费食物的道理。
从这个吃苹果环节可以明白,老师必须要具有随机教育的意识与机智,日常的每一个教育环节都蕴藏教育契机,就要看老师是否有心,是否拥有随机教育的能力与意识。
三、.教学活动见闻与思考
1.第一教学《交换玩具》教学实录与分析:
教学导入环节:由老师神秘地引出自己的“宝贝”。环节分析:导入环节应简洁,为心授教学活动服务,即起到引申与导入作用。本次导入方式可行,老师运用神秘口吻激发幼儿兴趣,也是可取的。但是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忽略导入应简洁的原则,所用时间过长,所说语言过于啰嗦,甚至不适。比如老师说:这是在教师节的时候原来的小朋友送给王老师的节日礼物,老师可喜欢了,我把它当做宝贝。我想这样的语言起到反面的暗示作用,这样的语言与引出宝贝物品没有关联,所以导入环节设计考虑不够周到。
教学过程中幼儿相互交换“宝贝”的环节:这个环节是基于孩子们在介绍了自己的“宝贝”玩具后进行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部分。在实际幼儿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幼儿能听从指令与同伴交换玩具,交换后都只是自顾自玩着同伴的玩具,缺乏语言的交流,也没有进行相互的对自己玩具的介绍。交流语言以及交往语言的缺乏使教学活动走了过场。最后教学活动也是草草结束,似乎没有完成原本该达到的教学目标。
我想,本格教学活动应是属于社会领域的课程,在交换玩具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不仅喜欢自己的玩具,更重要的是会把自己喜欢的玩具介绍给同伴,就这样运用宝贝玩具这个媒介来促进同伴之间的情感,提高相互的交往能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更多观察孩子在交换玩具的过程他们的行为、语言与情感态度。这才是最重要的。
2.第二教学《好玩的磁铁》教学实录与分析:
第二教学是属于科学领域的活动,幼儿在经过猜测与验证操作的环节,发现磁铁能吸住铁质物品的特征,简言之磁铁能吸铁制品。从选择的内容来看,孩子们都喜欢。说明老师考虑了中班孩子好奇喜欢探究的年龄特点,选择的内容是孩子感兴趣的,贴近“最近发展区”的。教师教学准备充分,为每组有二提供足够的操作材料和实验操作表。那对于幼儿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如何在活动中科学地引导孩子探索、思考与操作,是需要老师在课前用心思考,在课中及时调整教学行为的,还要拥有正确的教育观与儿童观。教学活动中要放手,努力激发幼儿独立思考,进行大胆探索。在教学活动中也让我再次深刻地认识到幼儿先有经验的准备对开展科学活动是如此的重要,同时教师为孩子提供的操作材料一定要考虑细节。比如幼儿需要先有经验有:原来有过类似的操作经历与经验;幼儿要会使用铅笔进行记录,会打钩或叉;幼儿要能看懂操作中各项指标的意思,而且各项指标需要图文结合让孩子看懂等等细节都要注意。看来要有效进行科学活动不是易是呀。
调研到10:30结束,在集中汇总的时每一位调研教师都诚心诚意讲述自己的思考与建议,相信这样过程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的过程,让大家都受益。
-- end --
篇2:支教心得体会:继续诊断
支教心得体会:继续诊断
随着支教园评审时间的临近,我需要做的是进入支教班级迅速熟悉班级孩子。其实热情可爱的孩子早就接纳了我,每次去他们都会热情呼唤,愿意和我亲近。今天已经有个别孩子向我主动求助,也有孩子希望我能关注她,做操时她对我说:“刘老师,你看着我,看我做得好不好。”瞧,多可爱的孩子。我的到来也受到了班级老师的欢迎,心里甚是感激。要知道受人欢迎是一件多么领人高兴的事。对我的到来,班级的老师谦虚地认为自己有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所以王老师总是谦逊地、认真地、积极地准备着,甚至感到有压力,这让我甚是感动,被王老师那认真、上进、好学、谦逊的精神与品格所感动。今日我进班依旧是帮着诊断在常态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养行为以及教养细节,希望通过诊断与改进,让常态走向优质,使教育更有效。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总反复地强调“教养细节”这个词,“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细节可以是闪光点,也可以是失误点。”“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工作中的细节也许过于平淡零碎,也许过于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让常态走向优质不可缺少的基础。所以,在进班观察与诊断的时候,我习惯就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进行更合理的梳理与指导,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要求,让教育行为更完善。
如在幼儿拿茶杯生活活动环节中,我对个别幼儿拖椅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再次教给他正确的搬椅子方法,还对幼儿随意摆放的茶杯位置做出调整,呈现“花状”,这样的摆放不仅便于保育员倒豆浆,还更新了放茶杯的花样,孩子们很新奇,都愿意积极尝试茶杯的新方法。这些随机捕捉到的教养行为在得到合理调整后,让教养细节更完善。
又如在早操环节也捕捉到一个细节,发现经过调整也可以做得更好。我发现在幼儿做完一个律动之后,在等待第二个音乐响起的间隙,很多幼儿没有站在自己固定的站点上,并且姿势不正,所以早操队伍不整齐,看着不正气。假如在这个短时的等待间隙,教师用简洁童趣的语言提示,就能使早操队伍整齐,幼儿精神抖擞的精神面貌。老师可这样说:“你们赶快看看,脚下的绿色小圆点有没有逃走,你一定要把他踩牢哟,不要让它逃走。”这样富有童趣的语言一下吸引了孩子,他们就信以为真地牢牢踩住圆点,生怕它真的会逃走。这样孩子经过小步的调整队伍就直了,精神就抖擞了。瞧,有时候老师就是要学会用这样的语言将严肃的说教或需遵守的规则巧妙地渗透在语言中。
我发现,我们的很多老师总担心孩子会乱,会调皮,会不遵守规则,所以就习惯牢牢地看管住孩子。其实只要老师把规则与要求说清楚,并说在孩子行动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对于小班的孩子,老师只用语言吩咐孩子,是无效的,老师应该边说边做,如老师说“我们收拾玩具了”,然后就和孩子一起收拾,你不能只说“你们赶快收拾玩具。”对于中班的孩子,对他们发出指令应语言在前,可以反复多说几遍,一直到孩子听懂指令与要求为止,然后教师在观察孩子执行要求之时对不正确行为进行行动的辅助即可。比如在孩子们排队出教室的时候,发现个别孩子没有排好队伍,这时的老师就应该再次重复排队走的要求,让幼儿自己纠正行为,而不是老师把他拉过来排整齐,规则需要内化。
在教养活动中,切记要注意教学语言不能过于随意。教师的语言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不说反话,不给以消极暗示。如老师说:“看病时最痛苦的事情来了---打针(图片上孩子在打针)”,这样的语言就会给孩子产生消极暗示,使孩子会在实际生活中害怕打针。反之假如老师在出示那张有打针图像的照片时这样说:“你们看,这个小朋友多勇敢,打针一点都不害怕”,那就是积极正面的语言,告诉孩子打针不怕,我要做个勇敢的孩子。你瞧不同的说法就会出现两个截然相反的效果。所以,教师语言不能过于随意。
我认为一般“排图讲述”教学活动有规范的教学步骤。步骤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步骤二:观察图片内容,想想图片中说的是什么事情;步骤三: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片的内容讲述出来;步骤四:在理解图片内容的基础上老师接着设问“你们看,这几张图片排的队,对吗?哪张排错了?引发幼儿对图片错误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与纠错;步骤五:最后根据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进行正确的图片排列。步骤六:最后再次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只有理顺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就能开展好排图讲述的教学活动。
今天观摩过王老师组织的区域活动后更加引发我对如何组织好幼儿区域活动进行深入思考。以今天王老师组织幼儿玩“小医院”为例,来进行如何组织幼儿区域活动为中心进行分析。组织过程中,王老师活动前准备非常充分,介绍了每一种活动材料的名称、玩法,交代了活动的要求。在游戏前,王老师还以谈话的形式引发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回顾,如看病的流程,为游戏做铺垫。当老师一发出“现在可以玩了”的指令时,很多孩子兴奋地一拥而上都想玩“小医院”,可小医院只能进去5-6名孩子,这是活动的规则,幼儿必须遵守。经过老师的引导,最后有六名孩子幸运地得到了“小医院”的进区牌,当起了医生。游戏中大家七手八脚地玩弄着各种医疗器材,却没有人来当病人。为了让游戏能顺利开展,我当起了“病人”,几名医生积极地为我看病,他们连问都不问,就给我打针。完全忘却了游戏前讲述的就诊步骤。小医院较为混乱,甚至还有一名医生没有控制好打针的力度,导致病人“告状”:“老师,他把我打疼了”,一看果然那孩子的手背上有一个圆圆的针筒的印迹。面对这样的游戏现状,我想在区域活动中,老师虽是间接的指导者,但当发现幼儿不会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就要及时给予帮助与指正。比如当医院里都是医生没有病人的时候,老师就要提醒孩子“你们谁是医生,谁是病人,谁是挂号的人呀?”以帮助孩子分配角色,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在分配好角色以后幼儿游戏中,教师再适时进行引导才能使游戏顺利开展。怎样进行区域指导的研究我们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促使区域活动开展得更好。
每一次诊断与调研总是想了很多,也说了很多。王老师总感激地对我说:“谢谢你刘老师,你又帮助了我,你真是太好了。”我说:“不客气,只要让你有收获,真正有帮助,我很乐意,也很高兴,这样我的行为才有意义”。一个上午的诊断活动就愉快结束了。
下次的支教就是我亲自带班让班级的老师调研我了,我也要好好准备呢!呵呵。我享受这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过程。
篇3:支教心得体会-教无定法?教有定法
文支教心得体会:教无定法?教有定法
教无定法?教有定法,法在教者的心中,是教者在课堂上不断锤炼形成的教学策略,它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无迹可寻。
在刚开始备课上课的时候,真的感觉很吃力,一篇精读课文,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至少得用三个小时才能完成,效率实在是很低。寻思着是因为自己没有经验,出现这种情况实属正常,可是随着一个个单元的结束,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确实存在问题——没有模式,也就是教学策略,这就导致在备课时,每个单元的每篇课文在我面前似乎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可遵循的规律,每篇课文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研究怎样开展教学,结果,脑子就像浆糊一样。
后来,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王秀梅老师的《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可谓是豁然开朗,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这里,我找到了教学上的几条捷径,例如“课题统领式”、“主线贯穿式”、“读写范例式”,这些模式在实际教学上的应用效果确实很明显,避免了琐碎的教学环节,既利于教师的教授,也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鸟的天堂》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部分有关“树”的内容),就可以采用主线贯穿式,这种模式以一个主要问题贯穿全部教学内容,教师抓住文章思想内容和语言的结合点,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一般以文眼或者点明中心、主题的句子作为切入点,适宜经典美文或思想内容内涵较深的课文。根据课文教学目标:读懂大榕树的美丽和生命力强盛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抓住文中作者的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设置问题:这棵树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一特点的?这一个问题就把接下来的课文整体感知、咬文嚼字,品读表现榕树这一特点的重点句子,关键词语这两个环节串联起来,教师在学生的品读、体会其特点和作者用词精妙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提升,这样,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个主问题来展开,教学目标自然也就达到了。教无定法的实质是教有定法,法在教者的心中,是教者在长期的课堂锤炼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的某种模式。只不过这些样式会依据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模式,更关键的是不断把它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接下来的支教中,我会不断学习、总结,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针对不同风格、不同结构的课文,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当然,一篇课文,除了有一定的教学思路,还要许多细节需要注意。课堂上,重点句段怎么放,怎么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如何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这都需要在实践中虚心学习,慢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