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实验报告 本文关键词:实验,报告,vb
vb实验报告 本文简介: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程序设计基础——VB实验项目名称数据文件实验学生班级模具设计101实验学生姓名赵立骏学号205100237同组学生姓名实验时间2011.11.20实验地点实验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实验目的:①程序设计中的掌握顺序文件、随机文件及二进制文件的特点和使用。
vb实验报告 本文内容: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程序设计基础——VB
实验项目名称
数据文件
实验学生班级
模具设计101
实验学生姓名
赵立骏
学
号
205100237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时间
2011.11.20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实验目的:
①
程序设计中的掌握顺序文件、随机文件及二进制文件的特点和使用。
②
掌握各类文件的打开、关闭和读/写操作。
③
学会在应用程序中使用文件。
2.上机调试之前必须携带已经编写完毕的程序源代码,实验过程中主要是进行调试。
3.上机时间不足以完成实验项目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做完所有项目。
4.根据所选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
二、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计算机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需求分析、算法设计思路、流程图等)
1.编写如图所示的应用程序。若单击“建立文件”按钮,则分别用Print#和Write#语句将三个同学的学号、姓名和成绩写入文件Score.dat和Scorel.dat;若单击“读取文件”按钮,则用Line
Input语句按行将两个文件中的数据送往相应的文本框。
要求:学号和姓名是字符串类型,成绩是整型。
实验步骤:1打开VB
2画控件写代码
3运行程序
2.将斐波那契数列的前1
0项写入文件Fb
.dat,然后从该文件将数据读取出来并计算合计和平均数,最后送入列表框。
要求:文件数据格式如图所示,列表框中项目格式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1打开VB
2画控件写代码
3运行程序
3.设计一个如图所示的应用程序。
要求:
①
单击“打开文件”按钮弹出一个通用对话框,选择文件后显示在文本框中。
②
单击“保存文件”按钮后弹出通用对话框,确定文件名后保存。
③
单击“查找下一个”按钮后在文本文件中查找单词“VB”,找到后以高亮度显示。若再单击“查找下一个”按钮,则继续查找。
实验步骤:1打开VB
2画控件写代码
3运行程序
四、实验原始纪录(源程序、数据结构等)
1.源代码如下:
Option
Explicit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Open
“d:/VB/Score.dat“For
Output
As
#1
#1,“051023“,“王海涛“,66
#1,“052498“,“周海英“,88
#1,“050992“,“陈建栋“,71
Close
#1
Open
“d:/VB/Score1.dat“For
Output
As
#2
Write
#2,“051023“,“王海涛“,66
Write
#2,“052498“,“周海英“,88
Write
#2,“050992“,“陈建栋“,71
Close
#2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a$,b$
Open
“d:/VB/Score.dat“For
Input
As
#1
Do
While
Not
EOF(1)
Line
Input
#1,a
Text1.Text
=
Text1.Text
+
a
+
vbCrLf
Loop
Close
#1
Open
“d:/VB/Score1.dat“For
Input
As
#2
Do
While
Not
EOF(2)
Line
Input
#2,b
Text2.Text
=
Text2.Text
+
b
+
vbCrLf
Loop
Close
#2
End
Sub
2.源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Fib(0
To
9)
As
Integer
For
i
=
0
To
9
If
i
=
0
Then
Fib(i)
=
0
Else
If
i
=
1
Then
Fib(i)
=
1
Else
Fib(i)
=
Fib(i
-
1)
+
Fib(i
-
2)
End
If
End
If
Open
“d:/VB/Fb.dat“For
Append
As
#1
Write
#1,“Fib(“&
i
&
“)“,Fib(i)
Close
#1
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Dim
x
As
String,y
As
Integer,s
As
Integer,a
As
Single
Open
“d:/VB/Fb.dat“For
Input
As
#1
s
=
0
Do
While
Not
EOF(1)
Input
#1,x,y
List1.AddItem
x
&
“=“&
y
s
=
s
+
y
Loop
Close
#1
List1.AddItem
“合计:“&
s
a
=
s
/
10
List1.AddItem
“平均:“&
a
End
Sub
3.源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CommonDialog1.Filter=“Textfiles(*.txt)|*.txt|Datafiles(*.dat)|*.dat|All
files(*.*)|*.*“CommonDialog1.FilterIndex
=
1
CommonDialog1.FileName
=
““CommonDialog1.Action
=
1
Open
CommonDialog1.FileName
For
Input
As
#1
Do
While
Not
EOF(1)
Line
Input
#1,a
Text1.Text
=
Text1.Text
+
a
+
vbCrLf
Loop
Close
#1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CommonDialog1.Filter=“Textfiles(*.txt)|*.txt|Datafiles(*.dat)|*.dat|All
files(*.*)|*.*“CommonDialog1.FilterIndex
=
2
CommonDialog1.FileName
=
““CommonDialog1.Action
=
2
Open
CommonDialog1.FileName
For
Output
As
#1
#1,Text1.Text
Close
#1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
Dim
b%
Text1.SetFocus
b
=
InStr(b
+
1,Text1,“VB“)
If
b
>
0
Then
Text1.SelStart
=
b
-
1
Text1.SelLength
=
2
b
=
b
+
1
Else
MsgBox
“找不到“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4_Click()
End
End
Sub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计算过程与结果、数据曲线、图表等)
实验1结果运行如下图所示,达到实验目的
实验2结果运行如下图所示,达到实验目的
实验3结果运行如下图所示,达到实验目的
六、实验总结与思考
本次实验充分掌握了函数和子过程的调用以及递归的编写,对于递归,老是找不到递归的终止,导致实验6.11的失败,对于6.11的代码,总是会出现堆栈溢出的现象,可是查代码又查不到问题,希望老师对此给出解释
教师评语:
篇2:γ射线的吸收实验报告
γ射线的吸收实验报告 本文关键词:射线,吸收,实验,报告
γ射线的吸收实验报告 本文简介:γ射线的吸收一、实验目的:1.了解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2.掌握测量γ吸收系数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原理:1.窄束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射线在穿过物质时,会与物质发生多种作用,主要有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作用的结果使射线的强度减弱。准直成平行束的射线称为窄束射线,单能窄束射线在穿过物
γ射线的吸收实验报告 本文内容:
γ射线的吸收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
2.
掌握测量γ吸收系数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窄束
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规律。
射线在穿过物质时,会与物质发生多种作用,主要有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作用的结果使
射线的强度减弱。
准直成平行束的
射线称为窄束
射线,单能窄束
射线在穿过物质时,其强度的减弱服从指数衰减规律,即:
(1)
其中
为入射
射线强度,
为透射
射线强度,x为
射线穿透的样品厚度,
为线性吸收系数。用实验的方法测得透射率
与厚度
的关系曲线,便可根据(1)式求得线性吸收系数
值。
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结果精度。实验上常先测得多组
与
的值,再用曲线拟合来求解。则:
(2)
由于
射线与物质主要发生三种相互作用,三种相互作用对线性吸收系数
都有贡献,可得:
(3)
式中
为光电效应的贡献,
为康普顿效应的贡献,
为电子对效应的贡献。它们的值不但与
光子的能量Er有关,而且还与材料的原子序数、原子密度或分子密度有关。对于能量相同的
射线不同的材料、
也有不同的值。医疗上正是根据这一原理,来实现对人体内部组织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如
光透视,
光CT技术,对肿瘤的放射性治疗等。图1表示铅、锡、铜、铝材料对
射线的线性吸收系数μ随能量E
变化关系。
图中横座标以
光子的能量
与电子静止能量mc2的比值为单位,由图可见,对于铅低能
射线只有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对高能
射线,以电子对效应为主。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定义μm=μ/ρ为质量吸收系数,ρ为材料的质量密度。则(1)式可改写成如下的形式:
(4)
式中xm=x·ρ,称为质量厚度,单位是g/cm2。
半吸收厚度x1/2:
物质对
射线的吸收能力也常用半吸收厚度来表示,其定义为使入射
射线强度减弱到一半所需要吸收物质的厚度。由(1)式可得:
(5)
显然也与材料的性质和
射线的能量有关。图2表示铝、铅的半吸收厚度与E
的关系。若用实验方法测得半吸收厚度,则可根据(4)求得材料的线性吸收系数μ值。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
1.按图3检查测量装置,调整探测器位置,使放射源、准直孔、探测器具有同一条中心线。
2.打开微机多道系统的电源,使微机进入多道分析器工作状态(UMS)。
3.选择合适的高压值及放大倍数,使在显示器上得到一个正确的60Co
能谱。
4.测量不同吸收片厚度x的60Co的能谱,并从能谱上计算出所要的积分计数
。
5.测量完毕,取出放射源,在相同条件下,测量本底计数
。
6.把高压降至最低值,关断电源。
7.用最小二乘法求出
吸收系数μ及半吸收厚度d?
四、数据处理
Pb样品
编号
1
1+2
1+2+3
1+2+3+4
1+2+3+4+5
厚度/cm
0.235
0.446
0.647
0.893
1.100
计数
16695
14829
13146
11660
10586
16639
14905
13331
11703
10804
平均计数
16667
14867
13238.5
11681.5
10695
扣本底计数
10100
8300
6671.5
5114.5
4128
上图得则
Cu样品
编号
1
2
3
4
1+4
厚度
1.030
1.472
2.010
2.440
3.470
计数
14579
12979
11545
10549
9342
14515
13029
11461
10784
9358
平均计数
14547
13004
11503
10666.5
9350
扣本底计数
7980
6437
4936
4099.5
2783
上图得则
Al样品
编号
1
2
3
4
1+4
厚度
1.03
1.482
1.962
2.46
3.47
计数
17936
16993
16229
15623
14434
17705
16900
16020
15615
14526
平均计数
17820.5
16946.5
16124.5
15619
14480
扣本底计数
11253.5
10379.5
9557.5
9052
7913
上图得则
五、思考题
1.本实验中计数来自于哪些作用过程,
应如何选取。
答:Ix的选取首先是取100s的计数率,多次取平均后再减去本底计数率得到。
2.实验布置中,为什么要把放射源、准直孔、探测器的中心保持在同一直线上?
答:把放射源、准直孔、探测器的中心保持在同一直线上既可以使探测效率更高,更可以使屏蔽样品的吸收效率最高,验证结果更好。
3.在实验过程中如何估算半吸收厚度?
答:可以通过强度和厚度曲线,线性拟合出计算出材料的线性吸收系数μ值,再算出半吸收厚度。
篇3:matlab自控仿真实验报告
matlab自控仿真实验报告 本文关键词:自控,仿真,实验,报告,matlab
matlab自控仿真实验报告 本文简介:目录实验一MATLAB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实验二MATLAB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4实验三MATLAB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7实验一MATLAB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学习利用MATLAB进行以下实验,要求熟练掌握实验内容中所用到的
matlab自控仿真实验报告 本文内容:
目
录
实验一
MATLAB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
1
实验二
MATLAB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4
实验三
MATLAB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
7
实验一
MATLAB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学习利用MATLAB进行以下实验,要求熟练掌握实验内容中所用到的指令,并按内容要求完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预习要点
1、
系统的典型响应有哪些?
2、
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
3、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些?
三、实验方法
(一)
四种典型响应
1、
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常用格式:
1、;其中可以为连续系统,也可为离散系统。
2、;表示时间范围0---Tn。
3、;表示时间范围向量T指定。
4、;可详细了解某段时间的输入、输出情况。
2、
脉冲响应:
脉冲函数在数学上的精确定义:
其拉氏变换为:
所以脉冲响应即为传函的反拉氏变换。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格式:
①
;
②
③
(二)
分析系统稳定性
有以下三种方法:
1、
利用pzmap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
2、
利用tf2zp求出系统零极点;
3、
利用roots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极点
(三)
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Matlab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以及任意输入下的仿真函数lsim.
四、实验内容
(一)
稳定性
1.
系统传函为,试判断其稳定性
den=[1
3
4
2
7
2];
p=roots(den)
输出结果是:
p
=-1.7680
+
1.2673i
-1.7680
-
1.2673i
0.4176
+
1.1130i
0.4176
-
1.1130i
-0.2991
有实部为正根,所以系统不稳定。
2.
用Matlab求出的极点。
den=[1
7
3
5
2];p=roots(den)
输出结果:p
=
-6.6553
0.0327
+
0.8555i
0.0327
-
0.8555i
-0.4100
(二)阶跃响应
1.
二阶系统
1)键入程序,观察并记录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num=10;den=[1
2
10];t=10;sys=tf(num,den);step(sys,t)
2)计算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并记录
P1
=-1.0000
+
3.0000i;
P2=-1.0000
-
3.0000i;ξ=10/√10;w=√10
3)记录实际测取的峰值大小、峰值时间及过渡过程时间,并填表:
实际值
理论值
峰值Cmax
1.35
峰值时间tp
1.03
过渡时间
ts
4)修改参数,分别实现和的响应曲线,并记录
5)修改参数,分别写出程序实现和的响应曲线,并记录
2.
作出以下系统的阶跃响应,并与原系统响应曲线进行比较,作出相应的实验分析结果
(1),有系统零点的情况
num=[2
10];den=[1
2
10];t=10;sys=tf(num,den);step(sys,t)
(2),分子、分母多项式阶数相等
num=[1
0.5
10];den=[1
2
10];t=10;sys=tf(num,den);step(sys,t)
(3),分子多项式零次项为零
num=[1
0.5
0];den=[1
2
10];t=10;sys=tf(num,den);step(sys,t)
(4),原响应的微分,微分系数为1/10
3.
单位阶跃响应:
求该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在所得图形上加网格线和标题
(三)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用Matlab求二阶系统和的峰值时间上升时间调整时间超调量。
num1=[120];den1=[1
12
120];sys1=tf(num1,den1);
num2=[0.01];den2=[1
0.002
0.01];sys2=tf(num2,den2);
t=0:0.01:10;
figure(1)
step(sys1,t);grid
figure(2)
step(sys2,t);grid
由图知第一个的峰值时间=0.34
,上升时间=0.159
,调整时间=0.532
,超调量=12.8
由图知第二个的调整时间=10
,超调量=0
五.实验报告要求:
a)
完成上述各题
b)分析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对系统阶跃响应和脉冲响应的影响
c)分析零初值、非零初值与系统模型的关系
d)分析响应曲线的稳态值与系统模型的关系
e)分析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实验二
MATLAB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利用计算机完成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作图
2.了解控制系统根轨迹图的一般规律
3.利用根轨迹图进行系统分析
二
预习要点
1.
预习什么是系统根轨迹?
2.
闭环系统根轨迹绘制规则。
三
实验方法
(一)
方法:当系统中的开环增益k从0到变化时,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复平面上的一组曲线为根轨迹。设系统的开环传函为:,则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根轨迹即是描述上面方程的根,随k变化在复平面的分布。
(二)
MATLAB画根轨迹的函数常用格式:利用Matlab绘制控制系统的根轨迹主要用pzmap,rlocus,rlocfind,sgrid函数。
1、零极点图绘制
q
[p,z]=pzmap(a,b,c,d):返回状态空间描述系统的极点矢量和零点矢量,而不在屏幕上绘制出零极点图。
q
[p,z]=pzmap(num,den):返回传递函数描述系统的极点矢量和零点矢量,而不在屏幕上绘制出零极点图。
q
pzmap(a,b,c,d)或pzmap(num,den):不带输出参数项,则直接在s复平面上绘制出系统对应的零极点位置,极点用×表示,零点用o表示。
q
pzmap(p,z):根据系统已知的零极点列向量或行向量直接在s复平面上绘制出对应的零极点位置,极点用×表示,零点用o表示。
2、根轨迹图绘制
q
rlocus(a,b,c,d)或者rlocus(num,den):根据SISO开环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模型和传递函数模型,直接在屏幕上绘制出系统的根轨迹图。开环增益的值从零到无穷大变化。
q
rlocus(a,b,c,d,k)或rlocus(num,den,k):
通过指定开环增益k的变化范围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图。
q
r=rlocus(num,den,k)
或者[r,k]=rlocus(num,den)
:不在屏幕上直接绘出系统的根轨迹图,而根据开环增益变化矢量k
,返回闭环系统特征方程1+k*num(s)/den(s)=0的根r,它有length(k)行,length(den)-1列,每行对应某个k值时的所有闭环极点。或者同时返回k与r。
q
若给出传递函数描述系统的分子项num为负,则利用rlocus函数绘制的是系统的零度根轨迹。(正反馈系统或非最小相位系统)
3、rlocfind()函数
q
[k,p]=rlocfind(a,b,c,d)或者[k,p]=rlocfind(num,den)
它要求在屏幕上先已经绘制好有关的根轨迹图。然后,此命令将产生一个光标以用来选择希望的闭环极点。命令执行结果:k为对应选择点处根轨迹开环增益;p为此点处的系统闭环特征根。
q
不带输出参数项[k,p]时,同样可以执行,只是此时只将k的值返回到缺省变量ans中。
4、sgrid()函数
q
sgrid:在现存的屏幕根轨迹或零极点图上绘制出自然振荡频率wn、阻尼比矢量z对应的格线。
q
sgrid(‘new’):是先清屏,再画格线。
q
sgrid(z,wn):则绘制由用户指定的阻尼比矢量z、自然振荡频率wn的格线。
四
实验内容
1.
要求:
(a)
记录根轨迹的起点、终点与根轨迹的条数;
num=[0
0
0
1];
den=conv([1
0],[1
1]);
den=conv([den],[1
2]);rlocus(num,den);
v=[-8
2
-4
4];axis(v);
den=conv([1
0],[1
1]);
den=conv([den],[1
2]);rlocus(num,den);
v=[-8
2
-4
4];axis(v);
(b)
确定根轨迹的分离点与相应的根轨迹增益;
num=[0
0
0
1];den=conv([1
0],[1
1]);
den=conv(den,[1
2]);
rlocus(num,den)
v=[-8
2
-4
4];axis(v);
[k,poles]=rlocfind(num,den)
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
0.8507
-
0.0870i
k
=4.5187
poles
=
-2.8540
-0.0730
+
1.2562i
-0.0730
-
1.2562i
(c)
确定临界稳定时的根轨迹增益
2.
要求:确定系统具有最大超调量时的根轨迹增益;
3.绘制下列各系统根轨迹图。
num=[1
2
4];den1=conv([1
0],[1
4]);
den2=conv([1
6],[1
4
1]);
den=[den1,den2];
G=tf(num,den);
sys=feedback(G,1,-1);
rlocus(sys)
4.绘制下列各系统根轨迹图。开环传递函数:
;
num=[1
0.2];den=conv([1
0
0],[1
3.6]);
sys=tf(num,den);
rlocus(sys)
(2)
num=[0
0
0
1];den1=conv([1
0
],[1
0.5]);
den=conv(den1,[1
0.6
10])
sys=tf(num,den);
rlocus(sys)
输出结果:den
=
1.0000
1.1000
10.3000
5.0000
0
5.试绘制下面系统根轨迹图
—
R(s)
C(s)
num=[1
1];den1=conv([1
0
],[1
-1]);
den=conv(den1,[1
4
16])
G=tf(num,den);
sys=feedback(G,1,-1);
rlocus(sys)
输出结果:
den
=
1
3
12
-16
0
五
实验报告要求
(a)记录与显示给定系统根轨迹图
(b)完成上述各题
实验三
MATLAB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学习利用MATLAB进行以下实验,要求熟练掌握实验内容中所用到的指令,并按内容要求完成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利用计算机作出开环系统的波特图
2.
观察记录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
3.
控制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分析
二
预习要点
1.
预习Bode图和Nyquist图的画法;
2.
映射定理的内容;
3.
Nyquist稳定性判据内容。
三
实验方法
1、奈奎斯特图(幅相频率特性图)
q
对于频率特性函数G(jw),给出w从负无穷到正无穷的一系列数值,分别求出Im(G(jw))和Re(G(jw))。以Re(G(jw))
为横坐标,
Im(G(jw))
为纵坐标绘制成为极坐标频率特性图。
MATLAB提供了函数nyquist()来绘制系统的极坐标图,其用法如下:
q
nyquist(a,b,c,d):绘制出系统的一组Nyquist曲线,每条曲线相应于连续状态空间系统[a,b,c,d]的输入/输出组合对。其中频率范围由函数自动选取,而且在响应快速变化的位置会自动采用更多取样点。
q
nyquist(a,b,c,d,iu):可得到从系统第iu个输入到所有输出的极坐标图。
q
nyquist(num,den):可绘制出以连续时间多项式传递函数表示的系统的极坐标图。
q
nyquist(a,b,c,d,iu,w)或nyquist(num,den,w):可利用指定的角频率矢量绘制出系统的极坐标图。
q
当不带返回参数时,直接在屏幕上绘制出系统的极坐标图(图上用箭头表示w的变化方向,负无穷到正无穷)
。当带输出变量[re,im,w]引用函数时,可得到系统频率特性函数的实部re和虚部im及角频率点w矢量(为正的部分)。可以用plot(re,im)绘制出对应w从负无穷到零变化的部分。
2、对数频率特性图(波特图)
对数频率特性图包括了对数幅频特性图和对数相频特性图。横坐标为频率w,采用对数分度,单位为弧度/秒;纵坐标均匀分度,分别为幅值函数20lgA(w),以dB表示;相角,以度表示。
MATLAB提供了函数bode()来绘制系统的波特图,其用法如下:
q
bode(a,b,c,d,iu):可得到从系统第iu个输入到所有输出的波特图。
bode(a,求取系统对数频率特性图(波特图):bode()
求取系统奈奎斯特图(幅相曲线图或极坐标图):nyquist()
b,c,d):自动绘制出系统的一组Bode图,它们是针对连续状态空间系统[a,b,c,d]的每个输入的Bode图。其中频率范围由函数自动选取,而且在响应快速变化的位置会自动采用更多取样点。
q
bode(num,den):可绘制出以连续时间多项式传递函数表示的系统的波特图。
q
bode(a,b,c,d,iu,w)或bode(num,den,w):可利用指定的角频率矢量绘制出系统的波特图。
q
当带输出变量[mag,pha,w]或[mag,pha]引用函数时,可得到系统波特图相应的幅值mag、相角pha及角频率点w矢量或只是返回幅值与相角。相角以度为单位,幅值可转换为分贝单位:magdb=20×log10(mag)
四
实验内容
1.用Matlab作Bode图.
要求:
画出对应Bode图,并加标题.
(1)
num=25;den=[1
4
25];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figure(2)
nichols(G);
axis([-207
0
-40
40]);ngrid
figure(3)
nyquist(G);
axis
equal
(2)
num=conv([0
1],[1
0.2
1]);den=conv([1
0],[1
1.2
9]);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figure(2)
nichols(G);
axis([-207
0
-40
40]);ngrid
figure(3)
nyquist(G);
axis
equal
2.用Matlab作
Nyquist图.
要求画对应Nyquist图,并加网格标题.
num=1;den=[1
0.8
1];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figure(2)
nichols(G);
axis([-207
0
-40
40]);ngrid
figure(3)
nyquist(G);
axis
equal
3.典型二阶系统,试绘制取不同值时的Bode图。取。
当w=6,ζ=0.1时
num=36;den=[1
1.2
36];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4.某开环传函为:,试绘制系统的Nyquist
曲线,并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最后求出闭环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num=50;den=conv([1
5],[1
-2]);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figure(2)
nichols(G);
axis([-207
0
-40
40]);ngrid
figure(3)
nyquist(G);
axis
equal
由奈奎斯特图可知它有左半平面的开环极点,也可看出他包围了(-1,j0),所以系统不稳定。
5.
当T=0.1,ζ=2时
num=1;den=[0.01
0.4
1];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figure(2)
nichols(G);
axis([-207
0
-40
40]);ngrid
figure(3)
nyquist(G);
axis
equal
title(
波特图
)
当T=0.1,ζ=1时
num=1;den=[0.01
0.2
1];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figure(2)
nichols(G);
axis([-207
0
-40
40]);ngrid
figure(3)
nyquist(G);
axis
equal
title(
波特图
)
当T=0.1,ζ=0.5时
num=1;den=[0.01
0.1
1];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figure(2)
nichols(G);
axis([-207
0
-40
40]);ngrid
figure(3)
nyquist(G);
axis
equal
title(
波特图
)
当T=0.1,ζ=0.1
num=1;den=[0.01
0.02
1];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figure(2)
nichols(G);
axis([-207
0
-40
40]);ngrid
figure(3)
nyquist(G);
axis
equal
title(
波特图
)
6.
要求:
(a)
作波特图
den=conv(den,[0.1
1]);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figure(2)
nyquist(G);
(b)
由稳定裕度命令计算系统的稳定裕度和,并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由Bode图得:幅值裕度=1.08dB和相角裕度=22.3
有奈奎斯特图可知它有左半平面的开环极点,也可看出他包围了(-1,j0),所以系统不稳定。
(c)
在图上作近似折线特性,与原准确特性相比
R(s)
Y(s)
7.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
:
其中:(1)
(2)
要求:(a)作波特图,并将曲线保持进行比较
当Gc(s)=1时
num=1;den=conv([1
0],[1
1]);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当Gc(s)=1/(s+1)s时
num=1;den=conv([1
0
0],[1
2
1]);
G=tf(num,den);
figure(1)
margin(G)
(b)分别计算两个系统的稳定裕度值,然后作性能比较
五
实验报告要求
(a)记录与显示给定系统波特图、极坐标图
(b)完成上述各题
注:实验五所含各项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的方式进行。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检查与考核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定。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