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

日期:2021-01-0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雷雨,结题,报告,研究

《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课题]:“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与“封建权威下”的感情纠葛[研究班级]:黑龙江省九三分局第一中学高二?十一十二班[研究时间]:二00五年三月至十月[阶段分配]:3月1日—15日设立课题3月16日—30日搜集信息4月1日—15日研究探讨4月16日—30日成果展示评价一研究目标使

《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雷

雨》研

[

]:“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与“封建权威下”的感情纠葛

[研究班级]:黑龙江省九三分局第一中学高二?十一十二班

[研究时间]:二00五年三月至十月

[阶段分配]:3月1日—15日设立课题

3月16日—30日搜集信息

4月1日—15日研究探讨

4月16日—30日成果展示评价

研究目标

使学生习得基本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每位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操作的需求,利用小组研究与班级集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课题确定遵循的原则

1

对社会生活和学生个体的生长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2

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帮助和促进作用。

3

要充分考虑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

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容

属于文学艺术类中的文学样式(戏剧)。

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课题的需求有取有舍,采取“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讨论辩论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

课题内容分配

全班共分成三组,第一组由李娟任组长,研究《雷雨》高潮部分第四幕;第二组由栾迪任课题研究组长,研究谁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第三组由王蕾任组长,研究怎样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的感情纠葛。

课题设立背景

1

学习氛围:在菁菁一中校园里,浓厚的文学氛围滋养着莘莘学子,这里水清木华,人才辈出,身为一中的学生都想用自己的耕耘将这似水流年镌刻。文学是人人都青睐的,更何况是热血青年,他们激情四溢,他们卓然不凡;他们敏感,他们前卫;文学研究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他们,这种萌动、向上,是九三一中文科班里的一个风景!

2

激情:2004年5月份,应“省教育学院”的要求,在班级搞了一次《林黛玉进贾府》的录像课,当时,布置学生主动利用刊物、网络、座谈、问卷、社会调查等手段,查找研讨《红楼梦》的资料,也就是那一次,激发了学生主动研究中国文学名著的兴趣。

3定向:在上述校园良好氛围感召下,在如此兴趣激荡下,2004年11月初,师生坐在一起开了一个定题研讨会,会上应学生的要求,制定了2004年11月至12月为研究曹禺《雷雨》的计划(以后将陆续研究《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著,《雷雨》只是文学研究路上的第一步)。考虑到,《雷雨》值得研究的问题太多,我们又是第一次,最后决定由浅入深研究三个问题:一是《雷雨》的矛盾冲突;二是谁是该剧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三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的感情纠葛。

实际情况调查

本课题研究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个月的文献调查工作,了解曹禺及创作《雷雨》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主要查阅了《曹禺选集》(1951年,开明书店)、《曹禺剧作选》(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迎春集》(由建国后所写散文编成)。以上专著都从曹禺创作《雷雨》的背景、原因等方面谈到了对周朴园等人物的认识和看法,也谈到了创作这些人物的目的以及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只是没有引申探讨周萍的恋母情结及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的感情纠葛。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虽谈不上填补什么研究空白,但也对言之不详的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究。

资料的查阅与收集

查阅的资料除了以上四种专著,还查阅了《中学语文教学用书》(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现代文学》(1984年,人民出版社)等书籍,也使用了网络搜索、查询,电影、电视剧欣赏,咨询相关人员等手段,得出如下有价值信息:周朴园作为封建大家族家长制的代表,他的权威、他的阴险、他的狡诈使两个女人命运更悲惨;生活上受迫害,感情上受折磨,也使周萍成为该剧中最令人同情,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俄狄浦斯式”恋母情结和“封建权威下”的感情纠葛越演越烈。

调查结果的表述

1

立意: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在收集、筛选、整理、评析资料的基础上,提炼、确定课题研究结果的基本内容。第一组,分角色表演第四幕,写心得体会《浅谈的矛盾冲突》;第二组,推举代表一人作汇报,写学术论文《谁才是该剧最具悲剧性的人物》;第三组,选取代表五人作成果展示,写研究报告《怎样认识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的感情纠葛》。

2成果展示

[第一组]:利用三十分钟时间,由九人分角色表演话剧第四幕。组长兼导演李娟,组员王博饰周朴园,钟瑜饰鲁侍萍,谷海萍饰繁漪,赵娣饰周萍,付强饰周冲,王成成饰鲁大海,宫乂琳饰四凤,潘树强饰鲁贵,刘荣饰下人。

{附}:“心得体会”一份

浅谈《雷雨》的矛盾冲突

《雷雨》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多幕剧之一。它以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展开了波澜迭起、撼人心魄的故事。其中重重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最后所有的矛盾在顷刻间爆发,随之以悲剧结局。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生命,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雷雨》的矛盾冲突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

《雷雨》反映的是周家近三十年的生活。虽然出场的主要人物仅八个,但所展开的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兄妹、主仆之间的矛盾冲突却是曲折多变的,并通过周公馆这扇窗口集中透射出来。

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对立性格的人物发生面对面的冲突就构成了戏剧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是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一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侍萍是周朴园的“前妻”,对于三十年前美丽善良、聪明伶俐的侍萍,周朴园也着实“思念至今”,他保存家具、保留关窗习惯、记住生日等。当侍萍活生生地站在他面前时,他惶恐不安,为保住即将毁于一旦的名誉、地位,他凶相毕露,严厉训斥侍萍。如此冷若冰霜,哪里还有半点“温情”,一丝“仁慈”?再说,周朴园与繁漪只是名义上的夫妻,两人虽共处一室,但周朴园的自私、专横与冷酷和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自由的现代美德简直水火不容,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逼她吃药,看医生。由上所述,我们认为,周朴园与两个女人的矛盾冲突是本剧所有矛盾冲突的总源,是剧情发展的“动力”。

本剧中母子之间也矛盾重重。侍萍明明是周萍的生母,可是侍萍却因为他的“前途”不能把事情扩大,更不能认子。繁漪与周萍是“母子”关系,她无法忍受丈夫的独断专行及对她的冷漠,便大胆的爱上了“儿子”周萍。周萍,自小被送往乡下,缺少母亲的关怀与呵护,当遇到同样空虚的后母时,他同情后母的遭遇,对她的不幸产生了特殊的同情,他们发生了暧昧关系,并做了不该做的事。我们认为这两对矛盾一轻一重,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研究中发现,本剧中的父子矛盾也是一个亮点。鲁大海是周朴园的生子,可他却是周家矿上工人罢工的代表,他富有正义感,看不惯甚至极力与他生父所代表的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父子之情被残酷的阶级矛盾所代替。周萍是周朴园的生子,可自小就没有得到父爱的温暖,灰暗的童年时光在周萍的心里留下了一道看不见却时时令他钻心的痛楚,对父亲的仇恨如种子一般萌然而生,这也为以后的恋母情结打下伏笔。以上的父子矛盾让我们感到了人性的脆弱与残忍。

此外,本剧还呈现了另外一种亲情矛盾,即兄弟矛盾。周萍与鲁大海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只因生长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思想不同,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成为了对立的阶级。在鲁大海找周朴园谈判时,鲁大海切齿痛骂,惹恼了周萍,周萍跳出来,冲向大海,打了大海两个嘴巴,俩人走上了血肉相残的道路,兄弟矛盾表现的淋漓尽致。实际上,周萍与弟弟周冲也存在着一个暗中的矛盾,他引诱弟弟的母亲,又与弟弟钟爱的四凤热恋,还发生了关系。我们认为这种手足相残最让人心寒。

主仆矛盾也是一个重要矛盾,它贯穿始终,整整摧残了两代人。侍萍与周朴园三十年前真心相爱,可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公子是不能正式娶一个侍女为妻的,这也注定了她们的悲剧结局。没料到三十年后,四凤又走上了侍萍的老路,在周萍要带四凤远走高飞时,残酷的事实竟又一次把他俩砸回现实,砸入深渊,原来他们是血管中流着同种血液的兄妹。生活有时就像一个怪圈,走了三十年,竟走回了原点。

综上所述,戏剧冲突无愧是本剧的灵魂,上一代的矛盾,推动了下一代的矛盾,并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到高潮,最后在丰富而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走向尾声。此剧的矛盾冲突意义重大: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撕毁了封建资本家的虚伪面纱,展现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该剧的矛盾冲突是现代文学史的典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对它的研究我们刚刚迈出一小步,今后将继续努力,寻出更深层的内涵韵意。

[第二组]:由小组成员推荐栾迪为主讲人,代表这一组作精彩汇报。主要从“很小被送往乡下”、“与后母第一次乱伦”、“与妹妹第二次乱伦”、“饮弹自杀”四个方面深挖“周萍才是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附}:“学术论文”一份

——“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

栾迪

看过、听过《雷雨》故事的,一般会认为这部戏里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是鲁侍萍,其实不然,她只是被周朴园残酷的抛弃,绝望之际,投河自尽,幸被人救起,过了三十年辛苦的生活,命运的折磨又让她重遇周朴园,在她的眼前发生了亲生儿女乱伦的事情,如果结合着全剧所着眼的精神实质和伦理因素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是周萍。

(一)幼年被送往乡下。

也许每个人都会认为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而周萍恰恰失去美好的童年,当她母亲被周朴园抛弃的时候,也就注定了她被抛弃的命运。当周朴园又娶了有钱人家的小姐之后,周萍面临的必定是被抛弃,被送往乡下那就是必然了。因为他父亲没有公开儿子是私生子的勇气,为了维护周家和自己的名声,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将周萍送往乡下。当周萍离开周家的时候,他其实已形同弃儿。我们可以想见,在没有母爱又缺少父爱的乡下,他该怎样度过那孤苦伶仃的童年时代?尽管不缺衣少食,但是没有父母保护、关爱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惨啊!

(二)与后母的第一次乱伦

谈到周萍与后母的第一次乱伦,归根结底也是童年不幸生活间接导致的,这集中表现在他的恋母憎父情结上。

由于他自幼失去了母爱,所以在年幼的心灵里,就有一种想获得温暖的愿望。因为渴望父母的照料、保护乃是儿童的本能。但这些在周萍幼嫰的记忆里都是空白,而越是空白,就越能激起周萍对母爱的神往。因此,他只有通过对母爱的强烈怀念来满足自己的意愿。久而久之,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滋生了恋母情结,正是这样一种心理变态,使他本能的急于接近能给他这种关爱的人,尤其是比他年长的、成熟的女人。

同时,由于他对母爱的强烈怀念,又从根本上导致了他对父亲的深深憎恨,这也使得他在与繁漪发生乱伦关系时表现得不那么顾忌。

当周朴园举家要迁往无锡时,周萍被接回家,这对其他人并无太大震动,但在坐以待毙的繁漪的眼里,周萍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线光亮,她嫁给周朴园十多年,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情存在,她无法忍受与周朴园冷冰冰的生活,以及周朴园因无爱而带给她的冷酷专横,所以,她的心里有着沉沉的积郁,自然而然也就渴望找人排遣、找人倾诉。正是这样一种期待,使她并不像一般后母那样对待周萍,相反,她是以一腔柔情抚慰心里同样寂寞无依的周萍。这也就使周萍在受到后母关怀和温暖的时候,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繁漪仅仅是周萍身份上的母亲。古语说“万恶淫为首”,更何况是与身为自己母亲的人发生这种自古伦理道德不允许的事情。当事情发生之后,周萍并不轻松,尽管这让他宣泄了长久的情感压抑,随后便是畸恋的阴影所带来的恐惧心里,然后就是无法解脱的痛苦。

如果周萍是一个坏蛋,他断然不会为自己所做的坏事而感到内疚,但他偏偏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于是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背负这太深的罪孽了,他恨“生平做错的这一件事”,并告诉繁漪他“厌恶这种关系”,甚至苦恼的打自己的头,恨自己为什么活着。

(三)与妹妹的第二次乱伦

为了摆脱繁漪的纠缠,他投入到了与四凤的爱情之中,可无独有偶,他万没有想到自己会重蹈覆辙,四凤原来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妹妹。面对突如其来的可怕打击,周萍精神彻底崩溃了。他想尽办法背离乱伦,殊不知又陷入新的乱伦,这前后两次乱伦,对于他痛苦的心灵无疑是雪上加霜,周萍留给他父亲最后一言“真不该生我”。这些既是他万般绝望的写照,也是他多舛命运的浓缩。

(四)饮弹自杀

周萍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罪孽,不愿求助任何宽容。而随之而来的四凤与周冲的意外身亡,令他再也无法面对现实,命运的反复捉弄,“俄狄浦斯情结”发展到了最后一步,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他将自己更远的放逐,他选择了自杀来能惩罚自己,因为他认为死亡是惩罚自己的最圆满形式。

在《雷雨》中,我们透过周萍创伤性的童年,以及他由乱伦转向恐惧和对父亲的忏悔直至最后毁灭的悲剧描写,看到了“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这是中国式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特殊土壤里生长而成的,其矛头所指乃是罪恶的封建礼教。只要读读全剧,就不难看到周萍早年的创伤性经历从根本上说是封建大家庭出于维护自身规范所致。他与繁漪的乱伦固然是早年的创伤性经历而引发的。周萍最后对父亲的内疚和归顺,诚然源于乱伦的威胁,但又不能不承认其间还存在着父亲所代表的旧的统治秩序、生活方式对他的诱惑。总之,在周萍恋母仇父情结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背后,都能触摸到充满血腥气的封建罪恶,也正因为如此,周萍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才完全是中国式的。

[第三组]:王蕾任组长,由组员宋姚、惠颖、高菲、赵鹏翔、郭文静,从五个方面探究汇报周朴园与鲁侍萍、繁漪之间的感情纠葛。

{附}:五名同学的成果报告

周朴园是曹禺在《雷雨》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一般认为,专横、卑鄙、冷酷是这个带有严重封建性的资本家鲜明的性格特征。从社会阶级斗争的层面上看,作品表现了他和鲁大海为代表的广大工人之间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冲突,无情揭露了他的罪恶的发家史,他反动、狡猾、骄横,是个地道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但作为一个人,他又是一个多面性格的人物,他的形象所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能概括的单一结构,应该说,他的性格形态是不稳定的、模糊的,甚至是多义性的。所以说,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鲁侍萍是一个沉默、老实的人。她并不是曹禺最钟爱的人物,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短短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他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她的悲惨命运却让这汪纯净的生命之泉慢慢干涸,直至枯竭。她活的悲哀,活的无闻,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她是一个善良、单纯的人。

繁漪是出身于大家族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女性。她追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她敢于蔑视伦理,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她面对丈夫的冷寞,背着丈夫大胆抓住儿子周萍,哪怕粉身碎骨,一往无前。她才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

自私、虚伪与刚强、自尊的对立

周朴园的感情是复杂的,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情,因为那时他年轻且受过新思想的影响,然而他毕竟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所以当他同侍萍的恋情与现实的利害关系发生矛盾时,他毅然选择了抛弃侍萍。从周朴园对侍萍的始乱终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无情无义、自私、残忍的人。可是他对侍萍的感情又是真实的,在侍萍离开的三十年中,他一直使用侍萍用过的家具,保留着侍萍生孩子后怕风连夏天也关窗的习惯。但是,三十年后,当他与侍萍在周家偶遇时,他怕侍萍的出现威胁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乃至形象,一味的诉说三十年来自己对侍萍的思念,借此来软化侍萍,并想用金钱收买侍萍,还美言说“弥补一点罪过”,可他实际是为了把侍萍永远打发走,以便息事宁人。所以说,周朴园是一个十足的自私、虚伪者。

鲁侍萍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只是年轻时受了周朴园的引诱,与他恋爱并生下两个孩子,后又被抛弃,在那一刻她才认清了周朴园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被赶出周家后,他曾投河遇救,为了孩子嫁了两次人,只是生活一直都不如意。三十年的痛苦经历让她更加痛恨周朴园,也磨练了她们的意志,使她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所以在三十年后,当她再次与周朴园在周家相遇时,变得更加冷静、刚强。然而让她吃惊的是三十年过去了,她曾经住过的房间仍然没有一丝改变,还保留着她走前不开窗子的习惯,这让她有几分感动,可现实中的周朴园为了维护他自己的利益,在三十年后,对侍萍更是忽冷忽热,软硬兼施,这让侍萍终于彻底的认清了他的本性,悲愤的说出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并当场撕毁了周朴园用来收买她的支票,显示了自己的刚强与自尊。

曹禺堪称大家,他塑造了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物,并让他们交汇在一起,形成对立,直至走向毁灭。

弥补灵魂的空虚和“夫权”的压制

封建文化一方面宣扬男人的绝对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以诗礼教化人的情感,使一切异化了的人又能暂时回归到人的本位,这也是周朴园人性的写照。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有人认为是真的,有人认为完全是假的,是一种欺骗行为。

但笔者以为不能一概而论。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喜欢侍萍的,他曾到德国留过学,有年轻人的热情和上进;而侍萍漂亮、伶俐,读过一些书,对周朴园服侍得很周到。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很容易产生感情,而且有过两个孩子,周家几次搬家,都保存着侍萍的遗像、遗物及侍萍喜欢的家具和喜欢摆设的位置,连闷热的夏天不开窗的习惯都不准任何人破坏,说明周朴园没完全忘掉旧情,多少年来,一直“怀念”着她。

但周朴园毕竟是封建式的资本家,他的感情很复杂,他年轻时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情,作为人,他也真的付出了一段真心,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份的变化,作为一个封建家庭的权威,为了地位、名誉,对欺骗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时时感到孤寂。因此,怀念侍萍借以弥补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然而当得知鲁妈即是侍萍时,却声色俱变,严厉的喝问对方“你来干什么?”前后判若两人。不过,这也不难理解,在周朴园的心中,感情的法码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家庭、地位、名誉,因此,舍情而“护家”。可见在他的世界里,感情是附属品,是他肮脏的发家史的陪葬品。

——周朴园与繁漪性格感情的较量

周扑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封建资本家。他狡诈、狠毒。为了地位、名誉,可以舍弃爱情、亲情;为了金钱,不惜淹死二千二百名小工;为了“反动”,舍弃了三个妻子不去爱。他是一个坏到家的人,他反动的什么坏事都可以做。

繁漪是“五四”以后的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她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并且敢爱敢恨。当她最初嫁给周朴园时,曾经尝试用心去爱周朴园,希望能够从他的身上得到自己所追求的爱情,但是由于周朴园的自私、冷酷的本性,让繁漪一次次地失望,她渐渐明白根本无法从周朴园那里得到她所向往的爱情,于是她孤独、寂寞,内心变得十分脆弱,这时,周萍闯入了她的世界,她便将心中仅剩的一丝热情又投入到他身上,可周萍深爱的却是仆人四凤,最终繁漪一无所有。

周朴园对繁漪的性情、人格和尊严极不尊重,而且任意驱使、摧残,在身体上、精神上给以无情的折磨和打击。他虐待繁漪,压制繁漪,整天逼她“吃药”“看医生”,无论繁漪怎样反抗都无济于事。所以说,周朴园在对繁漪的态度上,完全是“夫权”

的压迫与摧残。夫妻俩在该剧中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较量。

“夫

妻”

曹禺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作者正是通过一对有过夫妻生活但又不是夫妻的塑造,加上《雷雨》象征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反映了当时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丈夫”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地主世家,曾留学德国,后成了一个“兴家立业”的资本家,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是资产阶级大家庭的主宰,是那个社会的支柱和代表人物,是剧中那些被压抑被污辱者们的制造者,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人面兽心的伪君子。他残忍、自私、贪婪到故意让江桥出险,淹死二千二百名小工,从中赚取66万元钱;他虚伪、狡猾、冷酷到生活上仍保留关窗、修坟,谎称“贤惠”“规矩”的“小姐”,当侍萍真的出现时,露出真面目,企图用支票平息旧恨新仇。他对侍萍有责任,但又不能负责任,曾对温柔美丽的侍萍动过情,因为那毕竟是第一次爱情,但是,当与地位、名誉、家庭圆满冲突时,毅然舍弃了侍萍,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廉价的、十分自私的。有人说他是人性与阶级性共存的,对侍萍廉价的留恋,是偶尔人性的流露,是人类共有的,承认他人性的同时,也不能否认他的阶级性。中学阶段还应把他定性为“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的肮脏的东西”,“他是坏到家了,坏的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程度。”

“妻子”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倍受欺辱和压迫。在所谓的丈夫身上一点爱也没得到,得到的只是欺骗、凌辱。她尝尽了人间的酸辛,年轻时在周家当女佣,被周朴园引诱,生了两个儿子,第二个刚生三天被周朴园所逼投河,被救起后,一生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她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伺候人。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痛苦经历把她磨练得更加坚强、勇敢,对残酷现实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再见到周朴园时,她拒绝经济补偿,维护自身尊严,表现了她的骨气与自尊。假如有机会让她说如何看待她与周朴园的“爱情”,她一定会说,是周朴园使她懂得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来就不承认与周朴园是夫妻。

曹禺是十足的聪明作家,他的聪明体现在写了这样一个家庭悲剧,又塑造了这样一对有着复杂关系的“夫妻”。

十一

研究成果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重在研究过程。此次课题研究成果的利用有外在的、物质的,有内在的、精神能力的。

1

初步培养了对信息的检索、筛选、摘要的实践动手能力。

2

培养了对问题(四个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的连带分析)的发现、探索、分析、解决的思维能力。

3

撰写了一篇心得体会,两篇带有研究性的准学术论文,是研究者本人学习潜能的一次大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次大提高。

4

对《雷雨》戏剧价值的初步研究,进一步打下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底子,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5

对研究者今后继续深造提供了初步的做学问的感性认识,培养了他们的学术志趣、治学方法与态度。

十二

研究成果评价

对研究学习的每个阶段和最后研究成果采用ABCD四个等级评定和描述性评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雷雨》研究性学习评价表

研究人:二年十一十二班

课题:“俄狄浦斯式”恋母情结和“封建权威下”的感情纠葛

(60%)

第一阶段

(10%)

一等

课题设立实用,有针对性

第二阶段

(10%)

二等

信息搜集较为全面、权威

第三阶段

(20%)

二等

研究有深度,有科学性

第四阶段

(20%)

一等

研究成果汇报精彩、有实效,学生收获大

(40%)

一等

达到了研究目的

语:虽为初次尝试,也不乏研究味道,且研究的全面、深入,有见地、有成效。

评价人:师生

评价方法: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十三

研究后记

课题领导者李艳波与研究者崔佳、王蕾、栾迪等人,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作了“回顾与反思”,总结了的经验教训,现摘要如下:

[经验]:1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2

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点,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3

锻炼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4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5

养成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学会了与人合作,知道了集体生活如何去面对;

6

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搜集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和方法,为以后走向社会搞尖端研究打下了基础;

7

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研究方法,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不尽。

[教训]:1

此次研究属于尝试性学习,搜集信息时,有些手段、方法还不恰当,

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过程走的很长,收集到的有用信息太少,有的

干脆无用;

2

关于《雷雨》等文学类的拓展资料网络上有限,值得借鉴的太少,学校又没有太多可参考的书籍,学生活动起来很吃力;

3

学生的研究成果深度还不够,有待于拓展和完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还有限;

4

成果汇报时,背稿、表演的程度太浓,不重实际的倾向也有;

5

研究成果有交叉现象,取舍有的不当;

6

评价的环节还不够权威,因为条件有限,专家等权威人物的评价环节没有使用。

二00五年十月三十日

10

篇2:《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作文,小学生,结题,想象,创新

《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的研究》结题报告龙港二小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小学生作文,是心智和技能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的产物。正如高尔基说的那样:“想象——这是创造形象文技巧中最本质的一个。”黑格尔曾经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想象括动。”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他说:“孩子是可以

《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的研究》结题报告

龙港二小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生作文,是心智和技能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的产物。正如高尔基说的那样:“想象——这是创造形象文技巧中最本质的一个。”黑格尔曾经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想象括动。”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儿童的想象,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我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吴立岗教授也认为:小学生的年龄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用想象和幻想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他们的天性。其实,最有权利想象的也是孩子,只有孩子才最有无尽美好的未来可以去憧憬、去设计、去实现。创造离不开想象,作文也离不开想象;想象制约着创造,制约着作文。想象能力决定着创造活动和创造物的水平,也决定着写作活动和作品的水平。只有想象,才能使构思不落窠臼,开辟心路,从而写出新鲜活泼的好文章来。“没有想象就写不出真正有童趣的作文”。但想象更要创新,想象作文要求想象新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作文是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具有极其丰富的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新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展开想象的翅膀。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传统的作文教学强调高立意、重技法,比较忽视心智研究和训练。在心智领域内,相对说,又比较重视对观察记忆、思维的研究和训练。学生缺乏想象力,写作视野不够开阔,写作没有灵感,没有创造。开头结尾有套路,每篇作文读起来都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缺乏创意。在写作内容上,也总习惯于引导学生总结过去,限于“难忘的”、“经历过的”、“熟悉的”等人和事,造成了学生思维的严重封闭性、同一性倾向,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们提倡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想象创新作文课专项训练和大量童话作文训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诱发学生创新想象热情,培养学生创造想象作文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在我国,人们对想象和想象作文的认识很早。我国古代文艺评论家刘勰和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总结了想象作品的写作经验,他在论述构思时强调了想象的重要性,在当代,许多学校都进行了创造性想象作文的研究。如上海的“听音响编童话故事”、湖南的藤昭容老师及浙江金华的施民贵老师所进行的童话写作实验等,这些教学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藤昭容老师进行的“童话引路,作文提早起步”实验。该实验鉴于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童话、读童话、讲童话的特点,从一年级起开始听老师读童话故事,并且边查字典边阅读童话故事。学生表现出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听的读的童话说给同学、父母听,说给邻居的小弟妹听,从一年级结束时学生都能写100字左右的童话作品。进入二年级时,老师指导学生看图编写童话故事,一般先集体口头编,然后写下来。二年级第二学期,每个学生写了22篇童话故事(另外还写了些观察日记),平均每小时能写600多字的童话故事。每个学生共写了30篇童话,约18000字。这些作文大都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情节曲折。实验班三年级的作文水平远远超过普通四年级的水平。

在国外,学者们在重视作文的特殊能力研究的同时,还强调一般心理能力的研究。因此,他们主张“两条腿走路”,既发展语言能力,又发展一般心理能力,而关键是发展一般心理能力,即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当今美国和加拿大,中小学作文训练,语文老师命题一般只写明写作对象,指出一个写作范围,学生的写作自由度很大,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加拿大的一位语文老师出了一道“仰望星空”的作文题目,作了如下提示:当你仰望天空的时候,当你仰面躺在地上凝视蓝天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想到的了什么?天空突然出现什么?你进入了怎样的梦境?你产生怎样的幻想?学生只要根据题目和提示语,可以随便驰骋想象,写出许多丰富多彩、新奇怪异的文章来。在美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有对学生写书编书的要求。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写故事;第二步,根据故事画连环画;第三步,设计封面、装订成册;第四步,贴上自己的照片,写一篇自我介绍。让学生身兼作家、画家、出版家于一身,为的也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目前,笔者所查阅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还没有系统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创新想象作文能力的深入探索和系列训练研究。

三、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撑

(一)课题界定

想象作文是指学生在受到原型的启发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将记忆中的表象进行严格构思、加工,从而创造出新形象所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作文。本课题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指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以创新想象作文训练课和童话作文训练为核心的创造性想象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二)理论依据

l、当代心理学理论。

人的智力因素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构成的。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可分为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等四个功能部门,正好与以上四种智力因素相对应:感受区产生、发展观察力;贮存区产生、发展记忆能力;判断区产生、发展思维能力;想象区产生、发展想象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使用较多的是判断区,利用最少的是想象区,一般只开发利用了15%的想象力。

2、新课程标准。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规定习作的任务:“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针对写作教学提出建议:“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段都提出了想象方面的要求:第一段(1—2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段(3—4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段(5—6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3、我国名家论述。《韩非子·解老》中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我国古代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正是想象作用的形象化描绘。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总结了想象作品的写作经验,说写作之前,必“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级,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力浸”,这样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随心所欲,挥笔而成。这是关于想象作品写作的经验总结。我们今天提倡想象作文,正是对优秀璀璨的民族文化的忠实传承。

4、世界名家论述。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亚多德也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别林斯基也说:“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想象对一切工作、领域,对一切人都非常重要。想象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有了想象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读写能力。阅读需要借助于想象,写作更离不开想象。有了想象就可以使文思纵横驰骋,凌空翱翔,从而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景物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有了想象力,就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甚至广及天上人间、古往今来,创造出种种现实图景和神奇幻象。想象力与作文能力、语文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四、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l、通过训练,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表达;能根据图、物、提纲等介体写有一定内容的童话及其他故事,做到有情节,语句通顺,能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想象。

2、通过研究,形成创新想象作文的教学范式与策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新想象作文的教学设计技术。

2、创新想象作文的教学评价。

3、创新想象作文的教学范式。

(三)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在具体的研究中,运用调查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运用调查法的目的了解学生现状想象作文的能力,运用观察法,通过个体追踪研究,分析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内容和研究策略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作文能力的发展。运用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法通过对阶段性的想象作文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分析、鉴别、综合、判断其有效性,为进一步调整和改善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四)研究对象

以本校三年(4)班、三年(2)班、三年(7)班、四年(2)班、五(6)班为对象,作文水平相当的其他班级为对照班。

五、课题研究实施

(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想象作文素材

1、阅读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小学创新想象作文研究中始终贯穿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多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专门的积累本、分项记录整理好词、佳句、写作方法、读后感、自编名言等。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童话作品及科学知识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对童话这种体裁的特点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为童话的写作奠定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

2、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丰富学生的想象素材。

我们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我们从帮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美入手,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发现、观察生活美,逐步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而扬起学生的想象风帆,激发创作欲望。我们带着学生和蚂蚁说话,跟小鱼儿嬉戏,与小鸟儿共同歌唱。一场雨,一道彩虹,一片新绿,一株小芽都引着学生去发现,去观察,去感受,领着学生一步步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走进他们的童真世界。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提高作文积极性,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想象作文习惯和能力。在研究过程我们分阶段组织学生活动,采取措施,逐步丰富想象素材。

(二)提供想象凭借,有计划地开展专项训练,开发想象力。

我们按照想象作文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专项训练。每周安排一次作文训练,单周安排想象作文活动课,双周安排以教材配套内容的作文训练,一个学期安排14节课。通过作文教学课和专门开设的创新想象活动课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激发创新想象意识,培养创造性想象作文能力。

1、提供事物,启发想象

在孩子的眼中,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他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中。因此,可以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和花鸟说话,与风儿嬉戏,跟动物交友,然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把它们头脑中的、心中的产生的故事写下来。

2、提供知识,诱发想象

比如抓住各种文具、电器等事物的作用及特点编故事《书包村里的故事》、《家用电器比本领》等等。或者介绍一些动植物的特点编故事,如根据蚂蚁的呼吸器官在腹部的特点,推想蚂蚁头部可以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写个蚂蚁故事;根据蜗牛喜潮湿,雨后才出门,爬得慢的特点,想想在他身上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还有《猴子的屁股怎么红了》、《长颈鹿的脖子为啥变长了》、《大象的鼻子怎样长的》等等,题材更广。

3、联系生活,引发想象

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童话某些现象,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以童话的形式来表现。比如,先让学生读读《长鼻子的故事》,体会此类故事的写法,再抓住有些学生不爱做作业,懒惰等特点,启发学生想想他们会不会有什么奇遇,或用小动物来替代人物写它们生活学习中的事情和现象。

4、

结合课文,激发想象。

结合课文,我们采用“扩”、“改”、“仿”、“续”等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扩”,即扩写教材中的童话课文,把原来写得比较概括的地方加以扩展、补充。比如,《丑小鸭》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了篱笆,离开了家。”这里写得就比较概括,“哥哥、姐姐咬他”,

“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以及“丑小鸭离开家”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然后写下来。

“改”,即改写,或改变人称,或改变主题,写成幻想型作品。比如,学了《丑小鸭》,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丑小鸭,你遇到了丑小鸭遇到的一切,你的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呢?试写童话《我是丑小鸭》。又如,在所有的童话作品中,狼几乎都是扮演着凶恶的角色,狐狸都是狡猾的,在学了有关课文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他们会不会在什么情况下改邪归正呢?试着编出狼和狐狸改变形象后的故事来。

“仿”,即仿写。学了《骄傲的孔雀》,也可以启发,小猫、小狗或者小公鸡或者其它什么小动物都各有什么长处?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也会骄傲,骄傲后会有什么表现?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试着编写故事。

“续”,即续写。比如《狼和小羊》一文以狼“龇着牙”,“往小羊身上扑去”为课文的终结,那么,狼扑向小羊后有几种结果呢?让学生充分想象,续写下去。

(三)指导童话创作,大量开展创造性想象训练。

1、提供图像,想象写话。

我们主要是利用有童趣的动植物图画,让图画中的动植物的生活场景在学生头脑中转换为自己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想象画上的故事。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在提供不完整或不连续的图画,让学生想象开头、中间或结尾,补充成完整的故事。最后,还可提供单幅图给学生编写童话故事。这样循序渐进,逐渐增减难度,扩大学生创造性想象的空间。

2、提供梗概,编写童话

给学生一个提纲或一个故事梗概,让学生说些具体的故事情节。主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性。如给出《大象救了小兔》的故事大意:三只小兔在树林里碰到一只老虎,吓得赶快逃命。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它们的去路。大象正在河中洗澡。它伸长鼻子,翘起尾巴,搭起一座桥,让小兔们从它身上跑到对岸。老虎追到小河边,大象用鼻子吸足水,朝老虎喷去,把老虎赶跑了。启发学生思考:小兔们是怎么碰到老虎的?老虎被赶跑后,小兔与大象会怎样呢?让学生把故事编具体,编生动。

3、设计开头,续编童话

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表演、多媒体动画演示、影响渲染气氛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在他们的脑中演绎各种童话故事。比如在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中语言描述开头:茂密的森林深处,有一片平坦的空地,空地上长着绿油油的小草,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今天是星期天,空地上聚集着好多好多的小动物,有小鹿啦、小猴拉、胖熊啦、小百灵啦等等,他们来到这里……这些小动物来到这片空地上要做什么呢?那会是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去续编。有条件的在描述过程中配上有趣的多媒体动画演示,有利于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的想象。

4、摆弄玩具,说写童话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儿童在摆弄玩具的时候,会旁若无人的咕咕哝哝的自言自语。其实,他们此时就沉浸在童话的世界里。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让他们用语言记录它们创作的童话了。

5、分析题意,说写童话

此种训练方式难度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小老鼠感冒了》、《小猫咪流浪记》等,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写童话故事。如在指导学生写《小老鼠感冒了》时,启发学生:你们生过病吗?那些人来探望过你了?在充分唤醒学生的体验中的各种表象后讲述:有一天,小老鼠也生病了,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想像一下写下来,也可以自己另外拟题。在这样的指导后,学生思路开阔,写起来就很轻松了。拟的题有《小老鼠感冒了》、《小老鼠长水痘了》、《小老鼠发高烧了》等等,写出的童话中有自己惧怕打针的体验,又受到疼爱、关心的感受,其间童心荡漾、童趣横生、童意盎然。

以上形式,在运用时都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训练形式力求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随时帮助学生整理作品,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

六、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l、探索了几种有效的创新作文教学范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探索了几种比较有效的作文教学范式。其中“先活动后作文”和“呈现图文后想象”范式,对学生作文有很大的帮助。“先活动后作文”这种范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作文的要求,提前设计或者布置相关活动。活动时,教师一般不将“为作文而活动”的目的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尽情地自由活动,活动力求创新,因为活动创新是作文创新的基础。其次,在课堂上回忆活动情景,唤起情感,激发作文动机。然后指导学生想象作文。“呈现图文后想象”范式是专项训练的习惯模式,它重视与学习,与学生的家庭、社会活动联系。这种形式不注重作文技巧的指导,主要在于如何引导创造性想象和个性化写作。

2、确立了创新想象作文教学的课堂设计技术

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和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它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活动形式,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因此在体现学生创新习作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求系统的方法来设计教学,以发挥系统的综合功能。具体设计要求如下:

(1)创新想象作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目标的制定

①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能力、人格培养三项目标。

②课堂教学目标应突出主要任务,完成主要目标。

③目标的制定包含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促使每位小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进行习作的方法和能力都有提高。

◆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既要关注教材的逻辑结构,更注重教材的发展功能,结合作文教学,充分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创新习作的教学。

②情景设置是本课题的习惯手段,选择内容不离开主题。精心设计练习情景,达到难易适度。

◆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唤起学生主动创造想象的需要,给足学生自行创新,自行发现的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②重视对学生想象方法的指导。

③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情景设置,提高同学们对创新想象和习作的兴趣。

◆教学组织形式及评价

①把班级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有机结合。

②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有序性和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

③注意对小组合作交流的指导,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方法。

④充分发挥反馈的诊断、调控、激励作用,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我检查修改、他人修改和自我评价能力。

⑤充分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对学生的成功尤其要充分激励。

(2)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小学创新想象作文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重视焕发教学中师生生命活力,因此我们一改过去的教案流程,采用如下基本格式:

《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的实践研究》教案设计

课题

课型

时间*年*月*日

教师

教学目标

教材准备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导向

情景设置

合作探究

学生练习

总结巩固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2、构建了创新想象作文教学的评价体系

(1)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细目

教学目标

1、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三维目标。

2、目标制定有培养学生热爱习作的要求:认知、情感、技能、方法。

3、教学目标可因人而异,适当提高或放慢达标速度。

教师引导作用

1、创设恰当的情景和想象表达环境,能激发学生创新想象、表达的欲望。

2、找准情景间的连接点,能给予恰当的提示、点拨,使学生顺利表达实现创新想象、自由表达。

3、设计恰当而有代表性的作文题让学生独立练习。

学生自主作用

1、学习习作有兴趣,有乐学的热情。

2、有良好的观察、想象习惯和方法。

3、思维活跃,发言主动,内容有独特见解。

4、参与面广,让学生充分参与。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方法机制灵活。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班级交流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讨论学习有机结合。

3、学生有充分思考、交流、练习的时间。

4、注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效果

1、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好,教学效率高。

2、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获得创新想象作文的快感。

3、多数学生作文有创意。

教学特色

1、能把学生生活与习作内容相结合。

2、体现着小学生作文的创新想象成份。

(2)对小学生创新习作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体系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行为层目标)

创新习作意识

主动参与意识

能够意识到习作活动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参与;能够意识到掌握习作方法和习作能力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

创新意识

敢于打破常规习作想象方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积极表达。

合作意识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能把小组的成绩与自己的成功相组合。

独立探索意识

能意识到应该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借鉴他人成果;对探索新事物充满了兴趣。

创新

习作

能力

主动参与能力

学习中敢设想,能创新想象,主动参与作文活动。

能用较流利、清晰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象事物。

学习能力

具有一定水平的理解力、观察力、表达能力等。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确立习作内容、组织材料、自己评价。能不依赖师长和同伴独立完成习作任务,能查阅工具书或相关资料去创新习作。

创新思维能力

思路畅通,表达流畅,思路顺畅。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想象,想象内容比较独特,同中求异。

口语表达能力

能融恰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象,并将自己的表达内容运用于习作。

合作能力

能和别人较好的讨论、交流,获取有益信息,完成自己的任务。

课堂教学中,教师力求找到知识目标与创新想象习作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想象作文教学的目标,并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掌握知识。

(二)实践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作文以及童话写做的浓厚兴趣。许多学生常常都是盼着每周的一节作文课的到来,学生对故事写做的热情正说明了想象作文训练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语言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兴趣、情感的基础和保障。一年前,40分钟,看一多幅图,且提供了开头,学生只能写百把字的一段话。一年后,看单幅图,40分钟,学生却可以写出二三百字情节完整、有趣的故事。在学生编写的故事中,我常常惊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实,儿童自己就是“天生的作家”,童话就是他们说话的方式。

2、培养了学生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顺着“指导观察——发展想象——训练语言——陶冶情操“的训练步骤,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丰富了学生心理领域。在课题实验时我们注重运用各种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如《小鸡找工作》围绕“小鸡在一年里能学会什么本领?”“一年后他来到人才市场,会遇到什么情况”这两个问题设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从而激起求异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凸显,想象力可以得到最大的扩张。学生每一次的创作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给过这样的一单幅图:一只小猴沮丧地摸着自己头上的一个包。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编出的故事精彩极了!有的说小猴淘气,捣蜜蜂窝给蜇的;有的说是贪嘴的小猴偷吃了蜜蜂的蜜糖被蜜蜂蜇的;有的说是上树摘桃子不小心摔的;有的说是边走路边看书碰到墙壁上了;有的说是小猴不停话跟小伙伴打架,被石头砸的;有的说是在做游戏撞到的;有的说小猴粗心,被透明的玻璃门给碰的;有的说小猴睡觉不老实,从床上到下来摔的;还有的说是小猴盟到仙女对他说,只要在原地转二十圈不晕倒举可以变的聪明,醒来后信以为真,联系转圈摔到的。多么有创意的想象!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由于创新想象作文训练,以“情趣”为纽带,让学生在优化的各种情境中听、说、读、写,从心理根除怕作文情绪。当学生们听到自己习作被老师在课堂上朗读和变成铅字时,那种自信与喜悦无以言表。这种自信为明天的成功打下良好心理基础。如《二十年后的我》、《未来的城市》在学生的自由想象表达中对自己和社会多了一份责任感。本课题从儿童的特点出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想象性活动时空,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关注社会意识。如《悄悄话》、《在公园门口》从不同侧面把社会上关注环境等问题搬到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空间和信息,感受到时代的脉博,增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4、形成了老师对几种作文相关理论的认识。

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对创新教育理论和作文教学理论进行了有机整合,对前人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进行了有机整合。首先,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将创新教育理论用于作文教学,这是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追求作文创新,作文兴趣才会高涨,才能写出有质量的作文。同时,作文的创新,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其次,前人的教育教学理论必须同现代教育思想相融合,才能焕发出它的无穷生命力。我们将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等创新教育思想和叶圣陶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同现代教育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作文创新教学思想。例如,我们对学生“时间、空间的解放”和学生“生活”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有了更为宽泛的理解,学生的“时间、空间”,学生的“生活”,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也可以是现代的东西,比如可以是影视中的内容,甚至是虚拟的网络上的内容。这样的整合,使学生创新的余地更广,作文的思路更宽。同时参加课题的教师共同学习理论,评估中文,常就如何创设情景上作文课,如何触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等话题进行讨论交流,从理论上完成发了从“上课型”向“教研型”教师的转变。

七、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创新想象作文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生要积极尝试,大胆创新。教师不怕学生奇思怪想,异想天开,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主动活泼地参加到想象活动中。任何一篇作文,都离不开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都要亲自经历选材、构思、想象、表达这样的过程。作文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生活,要创设学生表达倾吐的氛围和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因素,激发写作欲望,调动写作兴趣,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波的活动中让学生捕捉素材,创新性地表达,使作文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实践表明,创新想象作文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2、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与创新习作的教学是相辅相承。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教学生作文是为了达到将来即使没人教,他们自己也能创造性地想象,自由地写好文章。几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开拓写作思路,让学生在多种题材的写作活动中自由想象,发展写作的创造性想象能力。要使学生写出创造性作文,关键的一条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兴趣。当我们培养同学们习作兴趣的同时,他们的创新性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激发;学生有了创新性想象的兴趣,才能把“老师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当学生对创新想象写作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如何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是指导写作成功的关键。当学生的思路打开之后,创造性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随之体现。如果培养学生创新性想象的兴趣是发展写作创造力的前提;打开学生的创新性想象的思路,是发展写作创造力的关键;那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文教学本身就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过程。作文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因为作文教学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训练思维,训练一种富有创新思维。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发展了,那么他们就必然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劲,也越学越爱学。

3.情景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在大脑贮存的表象的新的组合的心理活动,它是由需要的推动或某种直接印象在大脑皮层上刺激强烈的兴奋中而导致。设置情境教学为儿童开展想象活动创造了条件。作文教学中创设的各种情境就是丰富儿童的客观表象,促成儿童想象“需要的推动”。如我在指导《神奇的小圆圈》教学时,利用黑板上的圆圈和精心设计的导语展开想象力的训练:“当我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圆圈仿佛成了……”、“当我来到运动场上,圆圈仿佛变成了……”,同学们面对着小圆圈,聆听着教师导语的指引,大脑贮存的丰富的表象由于“直接的印象”(圆圈),导语的刺激,引起“需要的推动”,组合成丰富多彩的具有圆的特征的新形象。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熔思维、表达于一炉,可谓一箭双雕。

(二)几点思考

1、学生作文想象独特性与一般作文能力的问题。

作文是一种创造,需要丰富的体验与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心理差异造成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差异,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相当的差异。在保证学生作文独特性的要求上如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2、作文创新教学范式问题

我们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摸索出相对稳定的作文创新教学范式群,但因为条件有限及教师能力限制,我们寻求到的只是比较零星的几个范式。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多与作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沟通,得到他们的引领,如果我们的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更加深入些,或许离这样的目标就会更近。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也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迅速,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附:参考文献

1、周一贯、叶松伟《小学作文教学新概念研究》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9月

2、钟为永《语文教学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3、张化万《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新思维》《福建敦育》2000年5月

4、施民贵《童话、联想、科幻作文》杭州出版社2001年5月

5、罗德龙《想象作文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研究》1999年11月

6、周一贯《让学生快乐地作文》

四川教育04年第7.8期

7、吴任光《想象作文与创造性思维》互联网资料

8、李彩平《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安徽临泉阜临小学

9、韩

辉《作文的生命:个性与创新》互联网资料

山东济南实验小学

10、臧亚男《〈多媒体情景作文〉教学初探》互联网资料

深圳市滨河小学

11、羌杏凤《小学习作教学缺乏创新意识的原因及研究对策》互联网资料

16

篇3:“三例一史”结题报告

“三例一史”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结题,报告,三例一史

“三例一史”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三例一史”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肇庆市第十六小学2013.1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

“三例一史”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三例一史”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

肇庆市第十六小学

2013.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怎样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我们广大教师一直思考和探询的问题。因此,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课堂改革中,我们都在呼吁“以生为本、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在现实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思想禁锢,许许多多的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传授课堂”,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长久的被动学习中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追求,缺乏自主思考能力,丧失创造性思维,造就大批“低分低能”或“高分低能”学子的出现。因此,我们数学课组根据端州区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引,以课堂为载体,尝试开展“三例一史”的教学模式,真切地把“课堂主权”奉还给学生。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直以来,无数教育工作者围绕数学教育,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很多深入的研究,涌现了很多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包括: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生本教育体系下的数学教学、以数学技能训练为标志的分层教学法。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是1965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卢仲衡教授的主持和引领下,在总结程序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1980年研究并在7个省市进行实验,后来逐步扩展到全国,是我国数学教育界影响最大、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之一。生本教育体系是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他的“加强知识发生过程”数学教学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创立的。在理念上,生本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和“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能帮助学生形成较完善的数学知识网络。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在我省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了以技能训练为标志的分层教学实验。该教学方法突出精讲多练,提出通过课堂数学技能训练实现“基础知识网络化、基本技能高速化、基本能力本质化”。

这三种教学方法除了有以上所述的优势外,又各有其不尽人意的地方: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教学质量优势不太明显,生本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容易被一般教师所接受和驾驭,以数学技能训练为标志的分层教学法不大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端州区教研室推出了“三例一史”

数学教学模式,希望综合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以达到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三例一史”

数学教学模式,是指把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成“读例”、“做例”、“创例”和“一史”等四个主要环节并加以实施。“例”是广义的例题、范例、案例,“史”是广义的数学史料,包括学生能接受的数学史、数学故事、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游戏等。其中,“读例”是主要通过学生自学教师提供的本节课新知形成过程的学习材料(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新知的环节;“做例”是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让学生学习教师提供的范例,解答教师提供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纠正错误认知、巩固新知;“创例”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例题,通过改变题目的情景信息、数据、条件或结论等,创建出新的题目的环节;“一史”是指根据学习的需要,在本节课任意时机安排一个渗透广义的数学史料的环节。

四、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进行理论学习

开展“三例一史”课题研究,我们科组不但能主动地去学习、思考、探索“三例一史”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三例一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讨和改进,尝试用“三例一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一)学习认识“读例”的编写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讨论“读例”是通过学生自学教师提供的本节课新知形成过程的学习材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新知的环节。(二)学习认识“做例”的设计要有合理的梯度。“做例”是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练习,让学生学习和模仿教师提供的范例,解答教师提供的一系列练习,从而纠正错误认知、巩固新知的环节。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程度不同,对“读例”的理解程度也不同,所以在动手做练习时就会碰到一些困难,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练习题,所以在“做例”的设计方面要有合理的梯度。(三)学习认识“创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程度。“创例”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例题,通过改变题目的情景信息、数据、条件或结论等,但不改变其数学模型和计算原理,创建出新的题目的环节。由于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限,所以“创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程度,老师要给学生比较明确的指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创出一些有价值的例题,并解答。

(四)学习认识“一史”的选择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一史”是指根据学习的需要,在本节课任意时机安排一个渗透广义的数学史料的环节。

“一史”的选择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如果史料与该课联系紧密,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第二阶段:聚焦课堂教学开展研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又名“鹦鹉学舌式”教学模式。学生表现为:目光呆滞,机械学习;教师表现为:把讲台看作“舞台”,一味地灌输。然而,当学习效果“事与人违”时,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切,只好求助于课外辅导班。学习的烦躁、疲劳的“轰炸

,只会让学生更加抗拒学习,成绩更加不如人意,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的恶性循环系统。(见插图1右边)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背道而驰”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充当“导演”角色。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当学习带来成功喜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质量的提高也理所当然,这样会让学生加倍热爱数学的学习,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系统。

(见插图左边)

“课堂学习环路”图

可见,摒弃传统的被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发现学习是何其重要。数学科组教师运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开展“三例一史”的教学模式的课堂研究,灵活设计自己的数学课堂,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真切地把“课堂主权”奉还给学生。

“三例一史”数学教学模式分为“读例”、“做例”、“创例”和“一史”这四个主要环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读例”、“做例”、“创例这几个环节。

案例展示:《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学生“读例”的学习材料:

设计意图: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把新知识拆分成新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新知。

不对,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但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我的内角和比你大

1、

两个三角形正展开激烈的争论:

我有一个钝角,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

钝角三角形说:

锐角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

到底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2、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

(1)请同学们在白纸上分别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分别用∠1、∠2、∠3标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各角的度数,量完后算一算所画三角形的内角和,并填在表格上。

种类

度数

∠1

∠2

∠3

内角和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2)我发现了

3、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验证一:

(1)将上面所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

(2)通过剪拼我发现了

验证二:

(1)

指出常用的一幅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并算出每个三角板的内角和。

2

3

1

2

3

1

∠1=(

)

∠2=(

)

∠3=(

)

∠1=(

)

∠2=(

)

∠3=(

)

∠1+∠2+∠3=(

)

∠1+∠2+∠3=(

)

(2)经过我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

4、再印证

(1)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给课前两个争论的三角形评评理,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为什么?

我来评评:

(2)如图:(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哪一个的内角和大?为什么?

我来说说:

得出结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0。

这一环节设计的初衷考虑到:繁长的文字材料是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感受?相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会“如获珍宝”,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学获取新知,并能针对自己学习的盲点提出问题,对比起老师

长的传授要高效很多;相反,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面对具体细致的文字材料犹如“天书”,心里会感觉烦闷,学生因此对学习新课失去兴趣。针对这一点思考,我们数学科组不断在反思“三例一史”中“读例”成效的得失,最终实验证明:新知识的讲授虽然照顾了中下层的学生,但却抑制了优等生的发展,也制约了全体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读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真正掌舵课堂的主权,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因材施教、各展所长,这就是“三例一史”教学模式中“读例”的“开门”亮点。

(二)学生“做例”的学习材料: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与练习相似的范例,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解答一系列练习,从而纠正错误认知、巩固新知。

1、书本P88.9

2、书本P88.10

3、书本P88.12

4、拓展知识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那么,你想不想知道任意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吗?可以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方法去探索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其实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是有规律的,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可以找到计算其它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规律。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先画一画,再算一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图形

名称

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边数

3

4

内角和

1800×1

)×2

如何反馈“读例”的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落实情况,“做例”这一环节也让我们科组陷入深思:让学生做相对应的知识,然后评讲,是否能高效达成“检查、补缺、提高”的作用?老师絮絮叨叨的评讲当然可以满足中下层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但如果老师“不知底子”地“大肆评讲”,浪费时间是理所当然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尤为恐怖,同时也抑制了优等生的开拓发展。最终的实验也让大家达成共识:因为“读例”是自学为主,学生特别希望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做例”这个反馈环节还应由学生自己做主,秉承“自己学的知识自己负责检查”的原则,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独立反馈,然后汇聚成针对性的学习问题寻求老师或同伴的帮助。“做例”不但让孩子再次“捍卫”自己的课堂主权,节约了不该浪费的时间,达到巩固新识、纠正错知、拓展提高“三丰收”,而且让学生加深体会科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需要自我反思,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促进持续发展。

(三)学生“创例”的学习材料:

设计意图:改变题目的信息,但不改变其结构,让学生创建出新的题目。

模仿练习4,自己画一个多边形,并算出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这一环节的唯一争论点是以什么引导方式让学生“创例”。是“放任自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是“有的放呲”地结合课例模仿创造例题?在教学中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固然好,但考虑到学生年纪小,科组成员还是认同先“引绳”后“跳跃”的方式,让学生先模仿“创例”。只要持之以行,把课堂的主权归还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例”,在学习过程中使“创例”成为习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自然就“水到渠成”。

(四)“史料”以演示材料形式出现。(略)

设计意图:利用数学史料,包括学生能接受的数学史、数学故事、趣味数学、数学游戏等激发学生探秘数学的乐趣。

无论是“跻身”“创例”之前“吸引眼球”;或者作为“压轴”放在课堂最后“延续热情”;亦或“游走”于各个环节之中作为“小插曲”。实验证明:“史料”的穿插能让学生在高密度的课堂里舒缓一下神经,“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更有利于凝聚精力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正如俗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五、研究成果

(一)“三例一史”的数学教学模式真切地归还了“学生的主权

“三例一史”教学模式的课堂看似轻松,其实这个“轻松”来源于课前的精心备课。课堂的设计主线应当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作为辅助的学习形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反馈、创造等活动过程。真正把“课堂主权”归还给学生。

(二)“三例一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例一史”教学模式触发学生思考数学的神经系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习惯,设计的范围必须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中心,辐射全体学生,聚焦各个层面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三例一史”的数学教学模式,课堂上“抑制”了教师的话语,归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权,但课前的精心准备就会要求更高,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就要求更精辟,更需要持之以行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否则“三例一史”的教学模式只会成为一种形式,因此而带来的学习反效果将会更多,更加阻碍学生的发展。

“三例一史”的数学教学模式真切地归还了“学生的主权,课堂上清晰地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抑制”了教师的话语,还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搭建了学生创造力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六、参考文献

1、《中外教学法选编》

林明榕、吴蓓蓉主编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唐瑞芬主编.《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

    以上《《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雷雨》研究课结题报告》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