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第二讲南北文学及合流与初唐诗坛(课题笔记)

日期:2021-01-08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第二讲南北文学及合流与初唐诗坛(课题笔记) 本文关键词:初唐,合流,诗坛,课题,笔记

第二讲南北文学及合流与初唐诗坛(课题笔记) 本文简介:第二讲隋及初唐诗坛——南北文学的融合与唐诗范式的建立一、隋代文学概貌(581—618)v1、统一国家的建立与隋代文学的特点:v270余年分裂结束,南北重新统一;v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南北文学融而未合)v文学的过渡性,未形成自身特点(“隋无文”)2、隋代作家群v(1)北朝入隋作家:卢思道、杨素

第二讲南北文学及合流与初唐诗坛(课题笔记) 本文内容:

第二讲

隋及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融合与唐诗范式的建立

一、隋代文学概貌(581—618)

v

1、统一国家的建立与隋代文学的特点:

v

270余年分裂结束,南北重新统一;

v

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

(南北文学融而未合)

v

文学的过渡性,

未形成自身特点(“隋无文”

2、隋代作家群

v

(1)北朝入隋作家: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v

A

杨素“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

v

情思悲凉,慷慨多气:典型北歌风格

《出塞·其二》:“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v

B

卢思道:向南朝诗风靠拢

v

名作《从军行》:以南朝歌行体表现军旅题材

,风格刚健,重心由“思妇”——“征夫”

v

《棹歌行》、《美女篇》……描写女性体态服饰,流于轻艳

C

薛道衡:南北文风交融的代表

v

《出塞》(和杨素):“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

苍凉悲怆

v

v

名作《昔昔盐》(艳——曲之别名

v

南朝乐府闺怨题材、风格委婉秀丽

v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名句)

v

对偶工巧,语言形象,以细腻的细节描写,传达出思妇的孤独寂寞的心境,富艺术独创

名作《人日思归》(《作品选》P3

v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v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v

语言平易质朴、风格清淡秀美,合南北文学之长

v

刘餗《隋唐嘉话》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

(2)由梁、陈入隋的文人

v

代表:江总、许善心、虞世基、徐仪、王胄、庾自直等

v

隋炀帝时代:明显偏向重辞藻、声律之美的南朝文风

v

多应制之作:对仗精工、词采华美;“为文造情”缺乏生气

隋炀帝杨广

v

与同时代宫廷文人相比,倒是杨广本人的某些小诗,风格清丽明快、还有可观之处

v

如:《无题》

v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v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v

秦观名作《满庭芳》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春江花月夜》

隋炀帝

春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意境壮美,语言清丽

3、隋代散文(骈体衰落,散体未振)

v

隋文帝杨坚改革文风的尝试与失败

v

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遇,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

v

《隋书·李谔传》:“开皇四年,(文帝)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

二、初唐诗坛

v

1、唐太宗与贞观诗坛

v

(1)关陇史臣与南北文风融合的共识

v

《隋书·文学传论

》:

v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南北文风融合——初唐中心课题

v

南朝文风:“缘情绮靡”:重声律、辞藻、抒情化,宜于咏歌;流于轻艳

v

北朝文风:真挚、朴厚,壮大阳刚之美;形式过于简古、质朴,“理胜其词”

v

理想:文质彬彬、恢弘、刚健、开阔而富于声律、辞藻、语言之美

(2)唐太宗与群臣的创作(宫廷化开端)

v

唐太宗与贞观诗风新变

v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

v

《经破薛举战地

v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v

《采芙蓉》、《咏雪》等,完全南朝风调

贞观诗人

v

北方文人:杨师道、李百药

v

南朝文士:虞世南、许敬宗等

v

文学类书的编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等

上官仪与“上官体”

v

《入朝洛堤步月》

v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v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v

音响清越、韵度飘扬,当时宫廷诗最高典范

v

今存诗二十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

v

贡献:体物细致、情思婉转,推进五言诗体物写景技巧;总结对偶法,促进律诗形式发展。

v

《旧唐书·上官仪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v

孙女:上官婉儿。高宗、武侯时,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

v

v

追求形式美:工偶精对,声律、辞藻美

v

创新:描写景物的细腻、精工

2、王绩

v

隐士: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v

诗风平淡自然、朴厚疏野

v

野望

v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v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v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v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初唐四杰”

——唐诗“始音”

v

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四位的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v

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而遭遇尤为悲惨。”

诗风变革的先驱

v

共同点: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的审美追求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注重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

v

对诗歌形式开拓上:

v

王、杨:擅长五律,初步完成五律定型。

v

杨炯十四首五律,完全符合“黏式律”。(P194注20)

v

卢、骆:以七言歌行见长,改造宫体诗、发展歌行体。

v

“卢、骆的歌行,是用铺张扬厉的赋法膨胀过了的乐府新曲。”

v

——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

卢照邻(代表体裁:七古)

v

《长安古意》

v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v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v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v

寂寂廖廖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v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v

托“古意”抒今情

v

词彩的华艳富赡,犹有六朝余习

v

结尾纵、横对比则转清词,不伤于浮艳

骆宾王(长于七古、律绝亦有佳作)

v

帝京篇》

v

内容、结构似《长安古意》

v

铺叙长安的壮观、豪华,次叙王侯、贵族、游侠、倡家的奢侈,最后转入议论,借古论今,将浓烈感情贯注于对历史人生的思索中。

v

将宫廷诗人以应制咏物为主,时有颂美之词的写作倾向,完全转为独抒怀抱。

《在狱咏蝉》(《作品选》P12)

v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v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v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v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v

西陆:指秋天

v

南冠:囚徒。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v

提问:此诗好在哪里?

v

优点:

v

五、六句纯用比体,“露重”、“风多”喻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制。蝉与“我”融为一体,“寄托遥深”

v

语多双关:蝉鬓、白头吟(卓文君典故,诗人白头)

v

用典自然、风格自然

v

感情真挚充沛,于咏物中寄情寓兴

七言歌行体特点《教材》P187

v

形成渊源

v

体裁特点

v

初唐“四杰”的改造与创新:以赋之笔法铺叙抒情、夹以议论,句式错落、工丽中见流宕,从宫廷走向市井——成为具刚健气骨的抒情载体。

v

(在初唐诗风变革中的作用)

王勃(长于五律)

v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v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v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v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v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v

尺幅千里

v

一洗古送别诗之悲凉凄怆

,志趣高远、胸怀旷达

杨炯(擅长五律)

v

名作《从军行》

v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v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v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v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v

内容、形式上的创新

v

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一扫绮靡之风

v

以严整律诗写金鼓杀伐之事

v

三联皆对

,句中亦对;格律严整、用语典雅

初唐四杰总结

v

总之,初唐四杰的诗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六朝诗风的影响,但他们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作了初步的革新,把唐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v

“王杨卢骆当时体”: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辞藻华丽、声韵流转,有时不免雕琢繁缛之病。

v

“点鬼簿”

:杨炯

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

v

“算博士”:“骆宾王

好以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时人号为算博士。”

文章四友(杜审言为冠)

v

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v

唐高宗、武后期活跃于诗坛,宫廷诗人

v

多写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之类的“台阁体”诗

v

内容、题材无拓展,诗律、诗艺研练上有较大发展

v

杜审言:字必简,

杜甫祖父。

v

胡应麟《诗薮》:“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创。”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

v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感慨)

v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v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惊新)

v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思乡)

v

对仗工整,结构细密,风格清新,诗境明秀,格调高华

v

“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6、“沈宋”与律诗的定型(完成)

v

沈佺期:656年

—约714,字云卿,上元中进士及第,后任考功员外郎,因依附张易之,被流放岭南,景龙中入修文馆为学士,作文学侍从。

v

其诗多属应制,带六朝绮靡文风,然前期模山范水之作,及流放中感时伤怀之章,尚有骨力。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

v

宋之问:约656?~712年,一名少连,字延清。

v

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曾贬泷州参军。

v

又谄事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睿宗即位,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诏流钦州。

v

唐玄宗即位后,被赐死于徙所。

“沈宋”史话

v

诗才甚高,人品均不足道。

v

《旧唐书·宋之问传》:“则天幸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及之问诗成,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袍以赏之。”

v

《新唐书·沈佺期传》:当张易之得宠时,“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媚附,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

格律诗写作参考书目:

v

王力《汉语诗律》(中华书局,2005)

v

张岳琦《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v

清人汤文璐《诗韵合璧》(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宋之问《度大庾岭》(《作品选》P22)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体物细微

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

描写细腻真切,感情真挚,风格平淡自然;

结构严谨、对仗工巧、声韵谐和。

感动人心的悲怆真情。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终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好处:诗人内心感受刻画十分细腻、传神

自然、千载之下仍感人。

沈佺期《独不见》

(《作品选》P24)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郭茂倩《乐府诗集》:“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

传统闺阁题材,遣词用语未脱尽齐梁浮艳习气,然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给人“顺流直下”(《诗薮·内编》)之感。

v

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v

内容上虽不脱征人思妇情感,但已是七律成熟定型的标志。

v

韵味接近古体,境界广远。清代姚鼐推崇其为“高振唐音,远包古韵”的“神到之作”。在艺术表现上,能将心情意绪与环境氛围密切结合,手法也较灵活。

沈宋与律诗的定型

v

价值:总结了六朝以来诗歌创作声律方面的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v

《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v

王世贞《世苑卮言》云:“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v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5、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v

唐诗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659—700)字伯玉,四川射洪人。

v

青少年时代:浪漫的豪侠性格、从事政治的热情

v

《陈氏别传》:“始以豪家子,驰驱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宾客,专精数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

v

21岁,至京师,用尽心思,以期引起社会注意。《唐诗纪事》: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弛走京毂,碌碌无为,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v

新、旧《唐书》评价:“褊躁无威仪”。

v

忧国忧民、直言敢谏

,屡屡谴责武后政治

v

(《作品选》p27《感遇》(丁亥岁云暮)

v

随武攸宜功契丹,上良策而遭降职,愤而辞官回乡,遭县令段简诬陷,入狱而死

文学革新文学主张

v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v

骨氣端翔:有风骨美

,风格刚健,有感染力

v

音情頓挫:语言起伏和谐,感情沉郁顿挫

v

光英朗練:语言光彩鲜明爽朗

文学复古理论之得失

v

进步与贡献:

v

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相联系

,大力提倡诗歌恢复“风雅”、“建安”传统

v

形式上:恢复《诗经》风雅传统的美刺比兴

v

内涵、风格上

:追踪建安文学的寄托济世功业、人生理想,多悲凉慷慨之气、刚健古朴

v

v

提出具创新性的诗美理想:“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v

(“声律风骨“兼备,盛唐之音的先声)

不足之处:未处理好艺术上的复变关系

v

葛晓音《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在批判齐梁诗“彩丽竟繁”的同时,又忽略了艺术的复变关系……忽略了齐梁以后诗歌艺术的新变。他在《感遇》中模仿阮籍《咏怀》寓理于喻的比兴象征手法,实际是要求在艺术上也退回到汉魏时代去”

(《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v

皎然《复古通变体》:“陈子昂复多而变少”

v

不能说是唐代诗歌发展的方向

(3)文学创作及作品介绍

v

《陈子昂集》收诗110首。著名的有《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和《登幽州台歌》。

v

古体多,近体少,“复多变少”

v

陆侃如、冯沅君:“《感遇》以外的诗,实未能称是。我们细读他的全集,实在找不出多少好诗。……说也奇怪,比较为我们所爱读的,倒是几首近于‘骚体’的杂言诗。”(《中国诗史》,

343页。)

《感遇》三十八首

v

卢藏用:《过学堂览文集序》

“至于感激顿挫,微显阐幽,庶几见变化之联,以接乎天人之际者,则感遇之篇存焉。”

v

一,大都是有感于政事而发,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而作的,使诗歌走上了反映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道路。如《感遇》(丁亥岁云暮)

、(圣人不利己)。

v

二,感慨身世,抒发抑郁不平之气,呈现出一种昂扬壮大的感情基调与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慨。如《感遇》

(兰若生春夏)、(本为贵公子)。

《感遇》其二

v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v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比喻、反衬)

v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v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双关)

v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借香草零落、美人迟暮的比兴手法,喟叹自己虽怀美质而无法实现理想,不得不中道退隐。

v

前四句:刻画兰若紫茎朱蕤、花簇纷披的秀丽身姿,以群芳失色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

v

后四句:感叹芳华的零落。以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悒郁情怀,表现自己政治失意、壮志未酬,美好理想未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v

形式似五律,实为五古

v

通首全用比兴,托物感怀,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寄意深远

v

《唐诗绪笺》:“诗欲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此诗气高而不怒

。”

(温柔敦厚传统)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v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v

写作背景

v

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这首诗是在作《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后,“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诗”。

v

《蓟》诗序云:“丁酉岁,吾北征……历览燕之旧都,其城池霸业,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古人)

v

时随武攸宜出征契丹

,直言进谏,竟被降职为军曹,内心怀着巨大的悲愤。

v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

v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v

第四句: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带出诗人孤独难言、寂寞悲哀的生命悲歌。

v

天地无穷,英雄业绩将与之共存

;而自己人生有限,怀才不遇,空留遗恨

v

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艺术赏析

v

渊源:《楚辞·远游》:“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表现诗人忠而见谤、侘傺穷困的悲愁。

v

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

v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v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v

v

辞赋体: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

地位与评价

v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v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v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v

胡震亨《唐音癸签》:“其诗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v

王夫之《唐诗评选

:“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是诗,何有于古?”

6、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作者介绍】

v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

v

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v

存诗极少,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v

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解题

v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前人所作大都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形式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

v

张若虚此作,内容、篇制有较大扩展;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v

参考: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v

程千帆《张若虚的被理解与被误解》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抒情层次】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

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

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

憬.

情感美

第一层(开头八句)

v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奇异之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对月色的细微描写)

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闻一多

第二层(八—十六句)

v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过渡)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思考)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翻新)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过渡)

v

深沉、寥廓、宁静的宇宙境界

v

“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

的亲切

v

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较

v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v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v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之名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相似

第三层(后二十句)

v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总写游子思妇两地相思)

v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v

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景。

v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v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v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评析

v

思想、艺术性上都超越了传统的山水景物诗、哲理诗、爱情诗

融为一炉,注入了新的含义,合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创造出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v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v

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闻一多)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v

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v

花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对生命短促的惜悼之情。

v

贯穿全篇的青春情思。

对唐诗兴象、意境之影响

v

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创造出情思浓烈、韵味醇美、空明宁静的诗境。

v

表明唐诗的意境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阶段,为盛唐诗兴象玲珑之意境美的出现作了艺术上的铺垫。

13

    以上《第二讲南北文学及合流与初唐诗坛(课题笔记)》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第二讲南北文学及合流与初唐诗坛(课题笔记)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第二讲南北文学及合流与初唐诗坛(课题笔记)》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