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七份范本稿汇编 本文关键词:常态,心得体会,汇编,学习新,习惯
学习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七份范本稿汇编 本文简介:学习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七份范本稿汇编(推荐)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篇一】“作风建设‘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在9日召开的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议上,省委书记秦光荣郑重提出,全省党员干部都要以新的境界、新的习惯、新的作为,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一年多来,
学习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七份范本稿汇编 本文内容:
学习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七份范本稿汇编(推荐)
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篇一】
“作风建设‘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在9日召开的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议上,省委书记秦光荣郑重提出,全省党员干部都要以新的境界、新的习惯、新的作为,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党的作风建设正在迈入新常态。如何适应这种新常态?秦光荣认为,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的境界。
“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退一尺。”秦光荣说,党员干部要补足精神上的“钙”,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学习领会关于抓作风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在对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推进治国理政、坚持求真务实、执政为民的认识上都进入新的境界,“升级”为民服务的思想和行动。
要适应新常态,就要下功夫养成新习惯,而具体的努力方向就是“回归”——
“切实回归到党内生活的本来状态、回归到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回归到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秦光荣说,唯有这样,才能跟得上中央的要求、群众的期待、时代的步伐。他告诫广大党员干部:
“必须把做官的意识淡下来,把公仆情怀浓起来,时刻摆正‘主’、‘仆’位置。”
“以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用党的纪律、国家的法规制度约束自己,时刻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要经常对自身进行检视,拿中央精神的标尺对一对、量一量,时时刻刻调整行为的舵、绷紧作风的弦。”
作风建设“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然而,有的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却出现了不适应、不习惯、不舒服,信奉“少干事、不出事”,推崇“冷”执行,甚至产生由“为官不易”向“为官不为”转变的苗头和倾向。秦光荣严肃指出,必须彻底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彻底抛弃“重温旧梦”的侥幸心理,坚决克服“且行且观望”的工作心态,以新的作为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篇二】
近期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适应“新常态”。官场的“新常态”对于我们基层人员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要对新常态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人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2015学习新常态心得体会(精选3篇)
第3篇
最近,“新常态”成为在各媒体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所谓新常态,既不同于以往,又持续于将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这种新常态体现着民心所向,意味着风清气正,代表着发展大势。笔者认为,形成新常态不易,保持新常态更难,要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让好作风成为新常态,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见成效。
让好作风成为新常态,要把务实思想树起。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所谓务实,就是要在思想上求实,在行动上扎实,在品德上纯实,在作风上老实,用“实事求是”律己、铸魂、见行,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埋头苦干,切忌空谈,力戒浮躁,避免虚夸,要有一种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有一种继续当好领头雁、火车头的进取精神;有一种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在实干中转变作风,在实践中服务群众。
让好作风成为新常态,要从不良行为改起。群众最反感“干打雷不下雨”的假把式,最厌恶“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空头承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反复强调突出解决好“改”的问题,但仍有个别党员干部实功虚做、不愿改。因此,领导干部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破除陈旧思想,敢于打破思维惯性,敢于突破传统做法。要善破“下不为例”的陈规陋习,愿破好大喜功的不良风气,勇破高高在上的庸俗之风,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行为调控能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让好作风成为新常态,要从日常养成做起。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从过去的教训看,有些党员干部活动一过,一切照旧。加强作风建设,为的是让优良作风在养之成习中实现可持续,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从细节养成,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要从一点一滴养成,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地敲,一颗接一颗地钉,持之以恒地践行好作风、养成好习惯。要盯住一个个具体问题,以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作风整体转变。
让好作风成为新常态,要以制度为保障。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要从建立制度抓起,以制度为保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将自身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要发挥群众和媒体监督的正能量,持续释放执纪必严的信号。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形成好作风、养成好习惯,确保作风建设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第4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成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推进,以及反腐倡廉力度的不断加大,党员干部一些旧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被打破,产生了诸多不习惯和不适应,有的感叹工作节奏比以前快了、“压力山大”“为官不易”;有的感到教育实践活动标准太高、要求太严,期盼活动快点结束,“歇一口气”;有的抱怨禁令太多、福利取消、收入减少,觉得“越来越不自由,越干越没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各项党纪党规持续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管党,加强作风建设、从严管理干部将成新常态,能不能适应这些新常态,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对各级党员干部的新考验。党员干部不论是谋事、干事还是做人,都要践行群众路线、践行“三严三实”,从严从实抓作风、持之以恒改作风,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在谋事上要适应“不唯上”的新常态,保持“群众第一”的平常心。多数时候,上级和领导的要求与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在两者不相一致的时候,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当年,焦裕禄在安排粮食统销工作时,不是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而是结合兰考群众大饥荒的生活实际,先安排社员生活,把其他工作向后推一下,最终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认可。时下,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推进,无论是学习教育、征求意见,还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核心是践行群众路线、赢得群众满意,“群众第一”将成为一切工作的新常态。然而,部分党员干部不是深刻领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质,把握机遇,净化自身,而是心怀“闯关”心理,抱着作秀思想,领导在时劲头十足,领导一走偃旗息鼓,根本原因是思想上没有把群众放在应有的位置。活动虽有期限,但作风建设无止境。随着活动结束,加强作风建设的各项机制制度也将建立起来、固化下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将成为新常态。在此状况之下,要保持“群众第一”的平常心,时常学习先进、学习典型,对比先进,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要经常性地开展“有辣味”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净化思想和心灵,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群众至上为根本,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内化于心、外见于行,使“群众第一”成为谋事做事的新常态,把群众至上当成一种追求和修养,这样才能工作方向不偏、自觉服务人民群众。
第5篇
今天,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这篇文章。官场的“新常态”对于领导干部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官员要对之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心得体会【优秀篇】
【篇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表述,对现阶段中国经济走势的客观基础作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经济发展新阶段对发展动力新的要求,也预示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新的方向,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宏观经济基本走势的判断,作为基层工作者要在当前新形势下,判定方位,理清思路。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我国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将近10%的高速增长、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不仅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资和资本扩张为主导、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年龄人口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使潜在增长率降低将成为必然趋势和常态,而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等几个因素的叠加,都使得经济不可能再维持此前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减速或换挡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与前期增长减速主要源于周期性因素不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源于经济基本条件变化带来的结构性因素,而这种减速也不能继续简单地沿用过往凯恩斯主义的总量需求政策了。
新常态意味着宏观调控思路的转换。除了原有的总量平衡外,结构调整、预调微调、防范风险和稳定预期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常态”。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八大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在对现阶段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特征提出全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目标、取向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创新。中央的界定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与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提法有了重要的区别;中央提出“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但是没有把产业、价格政策放在宏观调控体系之内,这表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面,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稳”字当头,并提出“上下限”论,体现了底线思维的宏观调控方针。在宏观调控的取向方面,今年初以来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政策思路从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结构调整转变。与此相适应,在政策工具方面,从“全面调控”向“定向调控”转变,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工夫,根据不同经济部门和区域实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精准调控方式。
面对新常态,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有“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标志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意味着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的重要性下降,也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淡化使用,这将改变过去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偏好与思维定式。政府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广义的发展如社会保障、民生福祉、文化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强化中央所提到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对于企业来说,在增长速度下降、产能过剩的年代,劳动力等低端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过去依靠拉关系、走后门等寻租行为获取资源的机会成本或难度也加大了,创新和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价值的创造才是企业立足的基础,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要面临转型升级。
【篇7】
近期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适应“新常态”。官场的“新常态”对于我们基层人员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要对新常态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人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
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篇2:学习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版两份合集
学习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版两份合集 本文关键词:常态,心得体会,合集,两份,展现
学习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版两份合集 本文简介:学习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2016年版两份合集【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_范本1】中共武进区委召开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总结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为武进全面深化改革谋划了新篇章,为全面深化法治武进建设制定了纲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会议认为,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
学习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版两份合集 本文内容:
学习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2016年版两份合集
【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_范本1】
中共武进区委召开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总结今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为武进全面深化改革谋划了新篇章,为全面深化法治武进建设制定了纲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会议认为,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全区上下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与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展现新作为,以改革和法治精神全力推动武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全区上下团结一致、拼搏攻坚,全面落实“两加战略”,全力推进“四大战役”,总体上保持了经济社会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如今,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既要主动应付困难挑战,更要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既要主动顺应新常态,更要积极引领新常态。
顺应新常态,我们要深化理解。新常态,是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进步之态,是竞争之态,是创新之态。新常态下,对武进来讲,我们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县、区的前列,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些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的显现,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全国、全省,而且从表现形式上看,武进既有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共性特征,也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自身的个性特点。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努力克服“惯性思维”,尽力摆脱“速度情结”,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在战术上积极作为,把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到提高发展质效上,汇集到改善环境民生上,聚焦到深化改革创新上,奋力实现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符合生态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顺应新常态,我们要抢抓机遇。习总书记指出,新常态带给中国的既有挑战,更有机遇。当前,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功获批、武进成为全省首批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地区、高新区被确定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八区一园”之一、出加区有望在春节前后获批为国家综保区、西太湖成功创建为常州国家石墨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绿建区发展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批示支持等,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头脑的高度清醒和精力的高度集中,抢抓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新“红利”,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改革开放的推动力和生态环境的倒逼力,不断增强对机遇的预见性和敏锐性,善于在新常态下发现新机遇、捕捉新机遇、用好新机遇,真正把战略机遇转化为增长动力,转化为争先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
顺应新常态,我们更要展现作为。面对新常态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主动承担、奋发有为。我们必须充分发扬“实干领先、大气和谐”的武进精神,找准比较优势,付出艰苦努力,苦干实干拼命干,才能抢占先机、下好“先手棋”。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始终坚定发展方向,时刻牢记责任担当,倍加珍惜干事舞台,紧紧围绕“两加战略”和“四大战役”的深入推进,提振精气神,焕发新风貌,做到标准见状态、实干见状态、士气见状态,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和钉钉子的精神迎接新常态,以“新常态”下的新发展、新业绩来体现我们的新价值、新担当。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新的发展趋势,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区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驰而不息,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以更饱满的激情和斗志、更有力的行动和举措、更加好的作风和环境,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增强创新动力,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推动武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在新常态中实现新跨越!
【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心得体会_范本2】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判断,我们要抓好经济工作,就需要准确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认真分析新常态下抚州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为我们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些特点,采取新举措,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
新常态提出新要求。新常态不是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而是一个新的时期,是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是发展的更高要求、更高境界。因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为我们认识新常态、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全市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精神上来,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保持转型升级的定力。在新常态下,更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更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实现遵循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更要按社会规律办事,实现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努力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具有抚州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新常态蕴含新机遇。新常态下的诸多困难,的确对我们的发展构成挑战,但与此同时,更应看到挑战背后更有诸多机遇。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昌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抚州承接省会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创造了机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我市谋划实施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后进比较足,财政收入持续攀升,去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50亿,较上年增长15%,高于全省财政收入平均增幅。这些都为抚州在新常态下实现更大作为提供了有力支撑。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开拓进取、积极应对,就一定能抓住机遇,化解难题,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新常态要有新思路。适应新常态,必须展现新状态。有新状态才能把握先机,才能大有作为。墨守成规、刻舟求剑,适应不了新常态,只有转变思路、勇于开拓,因势利导、与时俱进,才能抢占新常态下的制高点。做好今年的工作,要坚持“既要发展快,又要转型快”,着力打造抚州经济“升级版”。发展是第一要务,转型是紧迫任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稳住经济运行,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要不断深化改革,稳定经济增长,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城乡建设,持续扩大开放,加强生态环保,保障改善民生,以有效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增长,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常态仍须转作风。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落实“八项规定”,再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通过一场场“战役”,各级大力整饬作风之弊,荡涤行为之垢,不仅让党员干部灵魂深处受到了震撼,也让群众感受到了作风新常态带来的新风气。这种作风建设的新常态,对党员干部来说既是一种要求,也是干事、成事的机遇。因此,党员干部不但要践行”三严三实“,巩固和拓展新常态的成果,还要凝魂聚气、激发动力,把心思用在思建设、谋发展上,把工作重心放在抓基层、惠民生上,做到不受虚名、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以敢于担当、一抓到底的精神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一步一个脚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站在新的起点上,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我们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才能拥有发展定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的一年里谱写出建设幸福抚州的新篇章,才能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才能在“十三五”到来时更加从容自如地扬帆起航。
篇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自查报告两份合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自查报告两份合集 本文关键词:自查,结构性,常态,合集,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自查报告两份合集 本文简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自查报告两份合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自查报告篇【一】近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发布了《中国人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报告》,这是保险行业第一份关于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项报告。报告从丰富产品供给、优化保险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参与养老健康产业、强化资金支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自查报告两份合集 本文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自查报告两份合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自查报告篇【一】
近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发布了《中国人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报告》,这是保险行业第一份关于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项报告。
报告从丰富产品供给、优化保险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参与养老健康产业、强化资金支持、提升基础管理等六个方面展现了中国人寿在服务社会全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成果,为服务好国家和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提升风险保障能力
2016年,公司保险供给总量快速扩大,保险产品供给体系不断丰富,风险保障水平有效提升。上半年,境内寿险业务累计新增承保11.38亿人次,有效保险金额177.76万亿元,赔付支出1250.58亿元;财险业务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29.88万亿元,赔款金额达到126.59亿元。
1、积极开展养老、健康保障产品创新。
为满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客户日益增长的养老和健康保障需求,陆续开发推出28款年金保险产品、21款养老金保障产品和142款健康产品,产品线不断充实,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积极服务和支持“三农”,开展农业保险产品创新。
积极试点推出了燕麦、荞麦、猕猴桃种植及羊养殖保险等特色产品,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保障;试点开展生猪价格指数、农作物气象指数保险;积极开发和完善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等产品体系。
3、适应技术进步和互联互通,积极开展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
在“+互联网”和“互联网+”两端同时发力,有效满足互联网客户个性化保险需求。
优化保险服务供给,改善客户服务体验
1、不断加强资源整合,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
全面建设并不断优化电子商务平台,深入推进综合销售;创新获客方式和支付模式;全面推进大数据战略。
2、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简化客户理赔手续,推广理赔直付;建立通赔全流程授权机制,缩短理赔时效;升级服务承诺,提升客户体验。
3、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增强服务便捷性。
推出“e宝账”、“金e保”、互联网智能理赔等服务平台,实现自助服务功能。上半年,寿险业务新单15日送达率为96.27%,保全作业平均时效为1.01天,理赔平均处理时效1.58天,理赔5日结案率达到98.58%,获赔率达99%以上;财险业务车险和非车险平均案件理赔时效分别为29.11天和73天。
创新参与社会管理,助推政府职能转化
1、积极做好大病保险及新农合经办工作,助力政府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继基本医保经办典型模式后,又形成江门模式、江苏省内转诊、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一体化管理等新的经营服务模式。截至上半年底,累计承办200多个城乡大病保险项目,覆盖近4亿人,累计支付赔款400多万人次、100多亿元;在23个省开展300余项医疗经办业务,服务6000多万人。
2、积极开展政策性保险业务,助力政府做好风险管理。
在寿险方面,为2000万老龄人口提供老龄保险;为超过1300万家庭提供计生意外伤害险,保额达5000多万亿元;为9000万人提供小额保险,保额1.34万亿元。农险业务方面,累计承保506.7万户次,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额1537亿元。责任保险方面,着力推进校方责任险、医疗责任险、食品安全责任险等保险。巨灾保险方面,积极参与各地巨灾保险试点,在多地相继开展相关业务。
3、积极解决好扶贫与社会人群就业问题,有效增强社会托底水平。
作为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中央企业,中国人寿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投入资金、捐赠物资、选派干部,直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保险优势,加深保险扶贫深度和广度。其中,宁夏分公司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寿险“脱贫保”服务,甘肃分公司针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及孤儿研发并推广“两保一孤”专属产品,实现了对精准人群的精准保障;积极服务社会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去产能重点领域定向提供就业岗位。截至上半年底,境内公司销售人力160万人,较年初净增40余万人。
积极参与健康养老产业。助力养老体系建设
1、加快推进养老养生项目落地。
“三点一线、四季常青”战略布局不断推进,各养老项目先后落地。“国寿嘉园”健康养老子品牌正式发布,“大养老”产品线不断丰富。推进“智慧养老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探索构建中国人寿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创新模式。
2、加快健康医疗产业布局,做好养老健康配套服务。
健康并购股权基金成功获批,成为首支获批的保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健康管理产业链不断完善,成功投资康健国际、华大基因等健康管理类企业,与淄博市中心医院合资设立新院区,投资入股南石医院开展医疗合作,入股国药租赁合作开展医疗设备租赁业务,入股医疗控费企业卫宁科技加强承保和理赔管理。
强化资金支持力度,服务经济结构调整
1、积极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助力改善民生、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公司基础设施类项目投资余额近2000亿元。
2、响应“去产能、去库存”号召,优化投资策略。
减少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敞口,重点关注并加大新兴产业和创新企业的投资力度。截至上半年底,公司持有新兴产业股票市值159亿元;持有新兴产业债券30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4亿元;持有过剩产能行业股票市值4.4亿元,占股票持仓比例较上年末下降0.43个百分点;持有过剩产能行业债券46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7亿元。
3、积极把握“去杠杆、降成本”政策红利,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重点在战略新兴产业和国企改革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大股权投资力度,直接为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
4、发挥保险风险管理优势,提升社会信用水平。
大力开展政策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服务小微企业;在多地开展商业性保证保险业务。
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增强供给侧发展动力
1、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优化考核激励和薪酬分配机制,建设创新项目培育、推广、激励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司大中城市机构改革。
2、优化内部资源分配制度改革,从供给侧增强发展动力。
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将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实施基层办公用房和职场改善计划;持续加大对基层的战略性投入。
3、不断加强队伍渠道建设,增强发展竞争力。
传统销售队伍建设成效突出,新渠道建设稳步推进,公司供给服务的渠道不断丰富,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国内最大的国有金融保险集团,中国人寿在未来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保监会要求,立足和服务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切实完善供给布局,扩大供给范围,增强供给动力,提升供给水平,提高供给质量,确保在服务国家供给侧改革、推动行业供给侧改革、落实自身供给侧改革方面始终走在前列。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的自查报告篇【二】
受国务院委托,现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有关情况做汇报,请审议。
一、总体工作情况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作。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规模快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年均9%的增速,成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2015年“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11个专项规划指南,推动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各省(区、市)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或行动纲要,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为全国GDP实现6.7%的增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是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成立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细化落实行动方案,开展专项督查,2016年度化解粗钢产能6500万吨以上和煤炭产能2.9亿吨以上,超额保质完成年度目标,职工安置总体平稳有序,奖补资金拨付基本到位。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分类处置“僵尸企业”。大力推动行业兼并重组,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有效提升,市场供求关系逐步改善,在增效益促转型、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改善预期和稳定信心、防范经济社会风险、探索长期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成效逐步显现。
二是促进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进收费清理改革,取消、减免涉企行政收费加强银企信息共享,引导金融业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稳妥推进投贷联动业务试点,完善产业链金融,降低融资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玻璃门”、“天花板”等各种隐性壁垒。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建立双创平台。在6省(市)建立担保代偿补偿机制,发展政府支持的担保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三是补齐实物产品质量短板。组织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改善行业生态,提振消费信心。核定23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发布55项消费品国家标准和208项行业标准。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兼并重组和质量追溯。
(二)先进制造业发展和新动能培育取得新进展。
一是深入推进工业创新能力和体系建设。完善制造业标准体系和创新网络,推动国家和省两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挂牌成立,广泛吸纳高校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按照“公司+联盟”的市场化模式运作。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正在筹建,各地也培育建设了19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要素资源,把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成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的重要载体。
二是不断夯实工业基础能力。持续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短板,开展重点产品和工艺示范应用,在一些重点产品和工艺上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扎实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本着“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启动81个试验验证项目研究。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初步摸底,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把装备升级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积极推动重大装备产业化,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成功组建,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等产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C919大型客机即将首飞,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水,中国标准动车组成功完成世界首次420km/h交汇试验。
五是深入推进绿色制造。打造以绿色标准、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44个京津冀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动创建51个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出台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对20个省区市开展节能监察专项督查。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上年下降5.47%,用水量同比下降6%。
(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
一是完善技改升级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我国人才资源优势。印发《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发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引导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和先进产能比重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2%,锂离子电池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合金与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实现产业化,石化重大装备、高速动车组、数控机床、智能仪表、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二是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工业领域。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把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专项督查整改,指导地方改进工作。从2010年至今,我国工业投资规模从13万亿元增长到22.8万亿元,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由79.5%
增长到82.5%。
三是不断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三大区域战略,统筹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创建,力求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按年度制修订“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形成因地制宜、区域联动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打开制造业“走出去”新局面。利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与德、美、俄等的战略对接与产业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以终端产品产能合作、重大工程总集成总承包等为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先进技术标准、配套服务等体系化、集群化“走出去”。妥善应对钢铁等产业贸易摩擦,维护我国制造业企业权益。
(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政策引导和各方努力,互联网已广泛融入研发设计各环节,关键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步伐加快,2016年我国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61.8%,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38.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33.3%。一批基于新应用、新模式的融合发展新业态加快涌现,做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顶层设计。
二是不断提高军民融合水平。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推动军民资源互动共享,持续推进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布年度“军转民”、“民参军”目录。2016年“军转民”目录囊括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6个领域160项先进技术,“民参军”目录包括了指挥控制等14个重点领域155项技术和产品。举办首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启动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引导制造业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变。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创建为抓手,着力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和水平。引导和支持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加快发展。
我国制造业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和条件,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扭转。具体表现为:一是创新能力整体偏弱,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二是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四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待深化。五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广度、深度不够。
此外,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制造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成本上升构成了制造业发展的现实挑战。资源环境、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价格不断上涨,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任重道远。与此同时,我国在世界制造业格局中面临高端回流和低端转移的“双向挤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抢占发展先机。不少新兴国家也把发展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转变期,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面临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多重挑战。能否顺利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变,使制造业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需要坚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始终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利用好制造业既有基础和优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更高层次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推进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和自主创新、开放合作,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积小胜为大胜。
(一)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
一是提振有效投资。完善制造强国建设政策体系,下决心采取综合性政策举措,改善民间投资环境,激发企业投资活力。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和国企改革。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充分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实施新一轮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二是降低企业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涉企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完善土地供应制度,支持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发展先进制造业,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企业用能用地用工和物流成本。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三是改善投融资环境。落实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资金支持,探索新的制造业投融资方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直接融资工具。减少制造业外资准入的限制性措施。四是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分业施策,统筹“走出去”与国内产业有序转移。动态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和有关目录。
(二)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
一是深入推进去产能。坚持市场经济原则,提高政策的精准度,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市场出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去产能目标为钢铁5000万吨左右,煤炭1.5亿吨以上。将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实施好钢铁、煤炭行业“僵尸企业”重组处置工作方案。鼓励优势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实现一批重大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发挥产业政策促进竞争功能,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新材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发展壮大。加快新技术商业化应用推广,积极培育新兴市场,推广新型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三是全面提高消费品质量。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打造“百年老店”。提高质量标准,加快建设质量品牌专业服务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研究完善招投标制度,遏制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四是优化生产力合理布局。实施“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深化“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产业示范区建设,引导地方发展优势产业。优化企业兼并重组政策环境,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集团。支持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三)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短板,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着力解决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缺失问题,形成高效立体的创新体系。培育创建新材料、机器人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布局的顶层设计。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产业化应用示范。继续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启动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强化专项衔接统筹。实施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数字诊疗装备、智能农机装备等一批重点专项。三是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各项配套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体系。继续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等。培育高价值专利,推动知识产权合理布局。四是实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五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制订《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年度计划,对接制造强国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加快经营管理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四)推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一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强化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支撑能力,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和智能装备在企业的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分类推进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二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大型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及电信运营商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培育推广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三是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制定实施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改造提升传统网络,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积极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新兴业态与应用模式发展。加快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四是着力提升工业信息安全水平。加快构筑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数据安全管理,实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指导企业开展安全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