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及关系 本文关键词:气候,特征,条件,关系,地区
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及关系 本文简介: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摘要:气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应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即适应气候的地域技术。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因而会出现不同的建筑特征,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
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及关系 本文内容: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摘要:气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应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即适应气候的地域技术。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因而会出现不同的建筑特征,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每个地方都有着其特定的建筑特征,也有着其不一样的气候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现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来分别对建筑特征与其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总结。我国区域可划分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这里只对其中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几个典型省市进行总结。
关键词:不同地域
建筑特征
气候条件
关系
一.
华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特征
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1月-7至-4℃,7月25至26℃。极端最低-27.4℃,极端最高42℃以上。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二.华东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特征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江苏省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全省春季升温西部快于东部,东西相差4-7天;秋季降温南部慢于北部,南北相差3-6天。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三.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特征
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云南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四.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特征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从上述四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其建筑的特征,可以知道各个地区的建筑均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也因为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才因而有了各个地区不同的建筑类型。
参考文献:
1.朱颖心
《建筑环境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3.
参考002
中国百年气候变化及时空特征分析
4.《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5.《中国气候环境图》
4
共4页
篇2:小气候实习报告
小气候实习报告 本文关键词:小气候,实习报告
小气候实习报告 本文简介:小气候实验报告班级:农科131姓名:肖广达学号:1331100104指导老师:梁骏一、实习目的及意义1.通过实习掌握通过小气候观测场对气象进行观测并分析的方法及操作过程。2.掌握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风等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观测方法3.学会整理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小气候要素形成的原因。2、实验区域概
小气候实习报告 本文内容:
小
气
候
实
验
报
告
班级:农科131
姓名:肖广达
学号:1331100104
指导老师:梁骏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
通过实习掌握通过小气候观测场对气象进行观测并分析的方法及操作过程。
2.
掌握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风等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观测方法
3.
学会整理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小气候要素形成的原因。
2、
实验区域概况及方法
1.
观测点的概况及描述
观测点设在广西大学气象楼前的空地和香蕉林,四周空旷、无高大建筑阻挡视野
2.
观测项目
20cm和150cm干球、湿球读数,最高、最低温度,水汽压,相对湿度;0cm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最低温度,5cm、10cm、15cm、20cm地中温度;100cm风速和风向
3.
观测仪器及时间
各个小气候要素均为没消失观测一次,利用通风干湿表观测20cm和150cm高度处的气温和空气湿度,三轻杯轻便风向风速表观测100cm高度的风向、风速,地面、地面最低和最高温度表及曲管地温表观测土壤温度
三、观测整理表及其分析:
1、风速
分析:风速变化基本没有规律,早晨较低,在11点之后由于太阳辐射增加,其下垫面受热不均衡导致气压变化。使得风速突增;傍晚时,太阳辐射减小,气压差降低,风速随之降低。
2、150cm干球温度:
分析:气温总体随时间推移而上升,由于空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仍比放出的逆辐射大,所以15点才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
3、150cm湿球温度
分析:从全天来看,实际水汽压呈波浪式上升,到14点达到最大,之后下降。上午,由于温度升高,促进了水分的蒸发,所以实际水汽压逐渐升高。
4.风向
分析:一天中主要吹东北风。相对裸地来说香蕉地风速较小风向变化较大,表明阻挡物对风速和风向有影响。
5、
垂直温度
分析:一天垂直温度分布变化呈波形,早低中高晚低。表明太阳辐射在中午段最强。
4、
主要结论
本测点土壤温度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而随深度的增加其变化更加滞后;因土壤温度的影响,空气温度也先升后降,最高点出现在15时;水汽压先呈波浪式上升后下降,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蒸发量上升。
篇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高考,考点,气候变化,复习,强化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简介:考点强化练2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读图,完成第1~2题。1.裸子植物繁盛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2.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A.全球自然带北移B.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上升C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内容:
考点强化练2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曲线。读图,完成第1~2题。
1.裸子植物繁盛时代的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
)
A.暖湿B.暖干
C.冷湿D.冷干
2.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
A.全球自然带北移B.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上升
C.全球海岸线变短D.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由图可知,中生代全球气候总体特征是暖干。第2题,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故北半球自然带南移,全球高大山地雪线下降,全球海岸线变长,利于物种在岛屿间交流,所以D项正确。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1960—2010年气温和降水距平(距离多年平均值)曲线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反映近50年该地区(
)
A.降水年际变化大B.降水季节变化大
C.气温逐年升高D.气温逐年降低
4.该地区农业生产旱情最严重的时期可能是(
)
A.1960—1969年B.1980—1989年
C.1990—1999年D.2000—2009年
答案:3.A
4.C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变化的特点。据图分析可知,近50年该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无法获知,气温波动变化。在2000—2009年气温逐年升高,蒸发量增大;同时降水量较同期逐年减少,导致旱情加重。
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A.冰期①B.冰期②
C.冰期③D.冰期④
6.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③时期(
)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
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D.陆地总面积较大
答案:5.D
6.D
解析:第5题,气温最低,应该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所以D项正确。第6题,第四纪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所以D项正确。
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自3
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
A.不断北移B.不断南移
C.先北移后南移D.先南移后北移
8.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
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
B.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
C.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
D.清代时期全球降水增多
答案:7.B
8.C
解析:第7题,读图分析可知,甲位置为距今3000年前的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之后为宋代,界线南移到乙,当到达明代时,界线南移至丙,由此看来,自3000年前至明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不断南移。故选B项。第8题,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因此气温越高,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所在纬度越高。3000年前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纬度最高,说明当时气温最高,海冰融化最多,海平面最高,A项错误;宋代时期界线向南移,说明全球气候变冷,热带、亚热带向南移,B项错误;明代时期的界限最靠南,说明该时期的全球气温最低,因此此时全球冰盖面积较大,C项正确;读图可知,清代时期界限北移,说明全球气候又开始变暖,全球各地的降水有的地方增多,有的地方降水减少,D项错误。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及沿海地带社会经济的影响最为严重,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了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下图示意1956—2006年河北省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据图完成第9~10题。
9.引起该时段河北省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因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季风气候的特点
③农业过度开垦
④产业结构变化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0.河北省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①农牧业减产
②极端天气多发
③水资源短缺
④地下水位上升
⑤海岸带侵蚀加剧
⑥病虫害减少
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⑥
答案:9.B
10.A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该时段河北省气温总体上升,降水量总体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不合理的农业活动、产业结构的变化都会导致气温上升;季风气候相对稳定,气温和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第10题,河北省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会导致农牧业减产,极端天气多发,水资源相对短缺,海岸带受海浪侵蚀加剧,地下水位下降等。暖冬会使害虫可以过冬,从而使来年的病虫害多发。
21世纪以来,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下图为北极海冰范围(106千米2)与年平均CO2体积分数(×10-6)随时间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图示期间,北极年海冰面积(
)
A.逐年减少
B.与年平均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体呈正相关
C.减少速度不断加快
D.与年平均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大体呈负相关
12.“北极放大”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海冰的减少导致北极地区(
)
A.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B.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加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答案:11.D
12.A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期间北极年海冰面积呈波动减少趋势,并非逐年减少,A、C两项错。北极年海冰面积波动减少,年平均CO2体积分数呈增加趋势,大体呈负相关,B项错、D项对。第12题,北极的气温变化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主要原因是海冰减少可能导致北极地区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海洋冰面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与大气作用关系不大,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新疆是我国积雪、冰川最为丰富的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新疆冰雪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图1为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区1960—2010年气温、降水、冰川零平衡线(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消融达到平衡)和冰川面积变化图。图2为该冰川2001年和2006年夏季景观图。
(1)简述该地区1960—2010年气候、冰川变化特点,并分析冰川变化的原因。
(2)新疆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试分析气候变化对其流量和汛期的影响。
(3)有人认为气候变化将对新疆绿洲农业产生有利的影响,也有人持相反观点。你支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气候变化特点:气温、降水波动上升;冰川变化特点: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或冰川后退),面积减小。原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加;气温升高使降雪量减少,冰川补给量减少;降雪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下降,使冰川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加,冰川融化量增大。
(2)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水量增大,汛期(夏季)水量增大;≥0
℃时间增长,冰川融化时间增长,河流汛期增长。
(3)以下两种观点只能答一种,如答两种,则以第一种观点为准。
有利影响:气温升高,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低温冻害减少;降水和冰川融水增多,灌溉水源增加。
不利影响: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量增大,冰雪洪水(融雪洪水)增多;冰川退缩,水资源减少,干旱加剧;蒸发增大,土壤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加剧。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地区气温和降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面积波动减少。冰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变化。第(2)题,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增大,会使河流补给量增加,汛期延长。第(3)题,是开放性问题。要在选择一个观点的前提下,首先表达明确态度,然后说明理由。
14.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通过研究作出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显示: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带?
(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5)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粮食产量会增加。
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足,这都有利于粮食增产。
(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大力植树造林。
解析:第(1)题,直接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然后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气温距平差异两方面叙述。第(2)题,从题目材料中可知北方地区更明显。第(3)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热量更加充足,所以粮食会增产。第(4)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会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另外,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第(5)题,围绕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