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报告

日期:2021-02-09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报告 本文关键词:梓潼,永川,重庆市,耕地,新增

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报告 本文简介: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报告目录一、项目区概况1三、已有资料的利用3四、耕地毛面积的测算3五、净耕地面积的测算41、净耕地系数的测算4(1)测算方法4(2)类型划分5(3)样方布设5(4)样方量测5(5)净耕地系数计算62、净耕地面积计算7六、项目区新增耕地测

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报告 本文内容:

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报告

一、项目区概况1

三、已有资料的利用3

四、耕地毛面积的测算3

五、净耕地面积的测算4

1、净耕地系数的测算4

(1)测算方法4

(2)类型划分5

(3)样方布设5

(4)样方量测5

(5)净耕地系数计算6

2、净耕地面积计算7

六、项目区新增耕地测算8

1、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测算8

(1)通过开发新增净耕地面积为:9

(2)通过整理新增净耕地面积为:9

七、按土地权属单位新增耕地面积统计10

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

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重庆市人民政府54、55号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土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根据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土地整理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促进已荒耕地的恢复以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综合整治,增加耕作层厚度,改善耕作条件,实现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的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洪涝灾害,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测算得出:

项目区内土地开发整理的总规模为341.77公顷(合5126.6亩),实施土地总面积为297.25公顷(合4458.7亩),其中土地整理为296.64公顷,开发为0.61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31.20公顷,其中通过整理新增耕地面积为30.66公顷,通过开发耕地面积为0.54公顷。

一、项目区概况

该土地整理项目位于陈食镇,距永川城区13公里。东与光明村大坟坝村民小组相接,南接冯家坪村杨家槽坊社,西与莲花塘村大堰塘社相接,北与菜茵岩村大湾塘社相接。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57′16″~105°58′49″,北纬29°16′24″~29°18′43″之间。

项目区位于永川城区东部,地势缓和,海拔305-371米,相对高度10-25米,微地貌为浅丘宽谷,谷宽在40-155m之间。丘陵由棕紫红色的砂岩和泥岩组成,丘坡是层层梯土,丘间是冲田连亘。

项目区水源主要靠降雨、河流、坑塘、水库等供给。在项目区边缘有保产水库与猪儿石水库,在伏旱期间,可供项目区内的灌溉用水。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032.8mm,多年平均蒸发量715.2mm,属亚热带湿润地区。

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长秋短,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少,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334小时,占可照时数的30%,≥10℃的年活动积温为5781℃,持续时间为271天,年平均无霜期317天,年平均相对湿度81%。项目区年均温度17.1℃,平均蒸发量722

mm,多年平均降雨量1032.8mm,但时空分布不均,冬半年(11月-次年4月)降水较少,占年总降水量的17%,夏半年(5月-10月)降水较多,占年总降水量的83%。主导风向为东风和西北风,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雨热同季,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项目区土壤以灰棕紫泥土为主。由侏罗系沙溪庙组紫色砂岩发育而成,土层厚(稻田40—100cm,旱地30-60cm),其母质风化度低,胶体品质佳,质地沙粘适中,含矿物质较多,土体松泡,土壤自然肥力高。有机质含量为1.34%,全氮0.074%,全磷0.120,全钾2.01%,碱解氮63ppm,速效磷11.2ppm,速效钾103ppm,土壤pH值介于6.5-7.5之间,酸碱适宜,宜种性较广。

二、技术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GJJ8—99(建设部1999年颁布);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以下简称《图式》)。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制定,以下简称《规程》)。

4、《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技术标准》,(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编)。

5、《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测算办法》。

6、《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三、已有资料的利用

1、项目区详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2、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方案

四、耕地毛面积的测算

1、整理前各地类面积的获取

根据本项目立项入库资料和实施方案,得出项目区整理前荒草地为0.61公顷,并全部进行了开发。其余全部为整理。

2、整理后耕地毛面积的测算

根据项目区整理后实测的1:2000地形图及调绘的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内业数字化计算,得出项目区整理后的耕地毛面积。通过与《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方案》立项红线范围对比后,测算出项目区土地整理的总规模为341.77公顷(合5126.6亩),除去林地、居民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坑塘水面、养殖水面等用地后耕地毛面积为269.67公顷(合4045.0亩)。土地分类面积汇总表如下:

土地分类面积汇总表

单位:

公顷

土地总面积

341.77

合计

园地

园地

313.50

小计

灌溉水田

望天田

旱地

小计

果园

茶园

其它园地

247.97

170.39

77.58

13.97

13.95

0.02

未利用地

林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

小计

有林地

苗圃

灌木林

苗圃

小计

农村道路

坑塘水面

养殖水面

农田水利

田坎

晒谷场等用地

2.08

2.08

49.48

5.86

2.21

16.77

2.74

21.70

0.20

合计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运输用

合计

未利用土地

其它土地

小计

农村居民点

小计

公路用地

公共基础设用地

小计

其它未利用土地

小计

河流水面

22.39

19.88

19.88

2.51

2.51

5.88

0.04

0.04

5.84

5.84

五、净耕地面积的测算

1、净耕地系数的测算

(1)测算方法

项目区净耕地系数测算方法采用的技术路线:在项目区内选取耕地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块(简称样方),先测出样方的总面积S(耕地毛面积),再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对耕地中不够上图标准也不能作打点登记的非耕地进行非耕地系数测算,测量其内未达到上图标准的沟、渠、路、田坎等非耕地面积Sf,从总面积S中扣除非耕地面积Sf,即得到耕地净面积Si,耕地净面积Si与耕地毛面积S之比为净耕地系数,记为K,

Si

S

=

S-Sf

S

K=

(2)类型划分

项目区属于浅丘宽谷地貌。土壤属于灰棕紫泥土,通过对1:2000地形图进行坡度量测,该项目区的坡度主要在2°—6°、6°—15°、15°—25°之间,因而该项目区的耕地划分为3个类型:地面坡度为2°—6°、6°—15°、15°—25°,利用方式为旱地和水田。

(3)样方布设

根据耕地类型考虑样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样方的总量及面积要有一定规模,同类型耕地布设不少于2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在15亩以上,样方总面积不小于代表耕地面积的3%的原则。通过采用典型选样、综合总体区划分析,在项目区选取了11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样方。

(4)样方量测

按地形图测量标准,测出样方的外围,及其样方内的沟、渠、路、田坎等非耕地,并用皮尺分段实地量测沟、渠、路、田坎的宽度,并标注在相应的位置上,其他非耕地量测出外围。室内将实测的样方图扫描,并纠正变形引起的误差,用Microstation

95软件数字化样方图,并量算出样方外围总面积(扣除已上1:2000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内部的沟、渠、路、田坎的长度以及其它非耕地的面积。计算出样方内非耕地面积,样方周边线状地物面积算一半。

(5)净耕地系数计算

项目区的耕地划分为3个类型,由于15°—25°的旱地面积较小,分布零散,只选取了一个样方,因此项目区共选取了11个样方。以下是3个类型的计算:

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到旱地该类型的净耕地系数K。

2°—6°水田:

样方一:毛面积=19.57亩,其中非耕地面积=0.97亩

净耕地系数K1=(19.57-0.97)÷19.57×100%=95.04%

样方二:毛面积=18.46亩,其中非耕地面积=1.17亩

净耕地系数K2=(18.46-1.17)÷18.46×100%=93.66%

样方三:毛面积=16.68亩,其中非耕地面积=1.03亩

净耕地系数K3=(16.68-1.03)÷16.68×100%=93.82%

K=(19.57×95.04%+18.46×93.66%+16.68×93.82%)÷(19.57+18.46+16.68)=

94.20%

2°—6°旱地:

样方四:毛面积=19.46亩,其中非耕地面积=2.04亩

净耕地系数K4=(19.46-2.04)÷19.46×100%=89.51%

样方五:毛面积=15.36亩,其中非耕地面积=1.69亩

净耕地系数K5=(15.36-1.69)÷15.36×100%=89.00%

K=(19.46×89.51%+15.36×89.00%)÷(19.46+15.36)=

89.28%

6°—15°水田:

样方六:毛面积=16.99亩,其中非耕地面积=2.06亩

净耕地系数K6=(16.99-2.06)÷16.99×100%=87.88%

样方七:毛面积=17.80亩,其中非耕地面积=1.93亩

净耕地系数K7=(17.80-1.93)÷17.80×100%=89.16%

K=(16.99×87.88%+17.80×89.16%)÷(16.99+17.80)=

88.53%

6°—15°旱地:

样方八:毛面积=18.43亩,其中非耕地面积=2.17亩

净耕地系数K8=(18.43-2.17)÷18.43×100%=88.23%

样方九:毛面积=16.28亩,其中非耕地面积=2.00亩

净耕地系数K9=(16.28-2.00)÷16.28×100%=87.71%

样方十:毛面积=16.80亩,其中非耕地面积=2.04亩

净耕地系数K10=(16.80-2.04)÷16.80×100%=87.86%

K=(18.43×88.23%+16.28×87.71%+16.80×87.86%)÷(18.43+16.28+16.80)=

87.94%

15°—25°旱地:

样方十一:毛面积=19.92亩,其中非耕地面积=3.36亩

净耕地系数K11=(19.92-3.36)÷19.92×100%=83.13%

K=19.92×83.13%÷19.92=

83.13%

本项目区按照《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对土地整理后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建库,并根据测算出旱地的净耕地系数2°—6°为0.8928、6°—15°为0.8794、15°—25°为0.8313,水田的净耕地系数2°—6°为0.9420、6°—15°为0.8853。

2、净耕地面积计算

土地整理后项目区立项范围内耕地毛面积为269.67公顷,净耕地面积为247.97公顷(详见下表)。

净耕地面积计算表

单位:

公顷

地类

2-6度

6-15度

15-25度

合计

毛面积

净耕地

毛面积

净耕地

毛面积

净耕地

毛面积

净耕地

水田

166.64

156.97

15.16

13.42

181.80

170.39

旱地

46.95

41.92

34.25

30.12

6.67

5.54

87.87

77.58

小计

213.59

198.89

49.41

43.54

6.67

5.54

269.67

247.97

六、项目区新增耕地测算

1、

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测算

根据永川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供的相关资料,对项目区0.61公顷荒草地全部进行了开发,荒草地全部都分布在2°—6°。对项目区整理前立项范围内的耕地进行了整理,通过地块归并、调整田型等综合措施,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其新增耕地面积由开发整理后新测定的净耕地系数与土地详查时的净耕地系数之差得出新增耕地系数,再乘上整理部分的耕地毛面积为通过整理部分得出的新增耕地面积。土地开发部分在开发之前的地类为非耕地,经过开发后变成耕地,通过测出的净耕地系数乘上耕地毛面积获得的净耕地面积,即为新增耕地面积。

由上测算出整理后项目区内旱地的净耕地系数2°—6°为0.8928、6°—15°为0.8794、15°—25°为0.8313,水田的净耕地系数2°—6°为0.9420、6°—15°为0.8853。则:

(1)通过开发新增净耕地面积为:

旱地新增净耕地面积为:

2-6度:0.61×0.8928=0.54

S开旱=0.54

(2)通过整理新增净耕地面积为:

水田新增净耕地面积为:

2-6度:166.64×(0.9420-0.8425)=16.58

6-15度:15.16×(0.8853-0.7599)=1.90

S整水=16.58+1.90=

18.48

旱地新增净耕地面积为:

2-6度:(46.95-0.61)×(0.8928-0.7481)=6.71

6-15度:(34.25×(0.8794-0.7481)=4.50

15-25度:6.67×(0.8313-0.6855)=0.97

S整旱=6.71+4.50+0.97=

12.18

则项目区立项范围内新增耕地面积为:

S增=

S开旱+

S整水+

S整旱=0.54+18.48+12.18=

31.20公顷

七、按土地权属单位新增耕地面积统计

项目区土地整理涉及到永川区陈食镇莱茵岩村和梓潼观村,由涉及的权属单位的法人代表进行实地权属调查,确权定界。内业面积按照《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进行建库、分类汇总,获得各权属单位耕地面积如下表:

立项范围内按权属单位耕地面积汇总表

单位:

公顷

土地整理后

新增耕地毛面积

新增耕地净面积

耕地毛面积

耕地净面积

新增耕地面积

旱地新增

水田新增

合计

陈食镇莱茵岩村

94.56

86.65

4.78

6.04

10.82

陈食镇梓潼观村

175.11

161.32

7.94

12.44

20.38

269.67

247.97

12.72

18.48

31.20

附件:

1、土地开发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

2、净耕地系数样方分布图;

3、样方图;

4、净耕地系数测算记录表;

5、土地统计台帐。

11

篇2:桑栆梓潼沟泥石流监测报告

桑栆梓潼沟泥石流监测报告 本文关键词:梓潼,泥石流,监测,报告

桑栆梓潼沟泥石流监测报告 本文简介:绵阳市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试运行)治治理理效效果果监监测测报报告告四四川川九九00九九建建设设工工程程有有限限公公司司二O一三年一月工程名称:绵阳市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试运行)治理效果监测委托单位:绵阳市安县国土资源局测量单位:四川九0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肖福技术负责:王

桑栆梓潼沟泥石流监测报告 本文内容:

绵阳市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试运行)

治治理理效效果果监监测测报报告告

四四川川九九

0

0

九九建建设设工工程程有有限限公公司司

O

一三年一月

工程名称:绵阳市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试运行)治理

效果监测

委托单位:绵阳市安县国土资源局

测量单位:四川九

0

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肖

技术负责:王海龙

报告编写:贺

人:曾尚福

总工程师:高文军

理:肖尤元

资质等级:国土资地灾勘资字第(2005223017)号

提交时间:二

O

一三年一月

目目

录录

1

概述.1

1.1

任务由来1

1.2

工程概况2

1.3

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5

1.4

完成任务量6

2

已有资料利用情况.6

2.1

测量资料的分析与利用6

2.2

起算数据的名称、等级及其来源7

2.3

资料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法7

3

测绘过程中的坏境污染预防与测绘作业人员安全.7

3.1

在测绘生产中如何预防环境污染7

3.2

在测绘生产中作业人员安全8

4

作业方法.9

4.1

技术人员和使用仪器情况9

4.2

监测的主要内容.10

4.3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施测.10

4.4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实施.11

4.5

监测周期和频率.12

5

过程质量控制13

6

质量检查16

6.1

监测周期和频率.16

6.2

项目检查.16

7

成果分析16

7.1

资料整理要求.16

7.2

变形监测点成果分析.17

7.3

变形监测点水平位移与时间关系图.17

7.4

变形监测点垂直位移与时间关系图.21

8

结论和建议.25

9

附件.25

1

1

1

概述概述

1.11.1

任务由来任务由来

安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绵阳市西北部,龙门山中南段,地处龙门山断裂

带与四川盆地凹陷带的结合部,是绵阳科技城城市功能辐射的卫星城,经济和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008

5

12

日下午

14:28

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

8.0

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烈度达Ⅺ度,震区顿时山崩地裂,山

河破碎。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因地

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威胁到交通、民房和安置点的安全。为

了切实做好

5.12

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和安置区的人民群众生

命财产安全,省人民政府及省国土资源厅对此高度重视,经过对利州区境内

40

余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查设计和治理,目前部分治理项目已通过初步

验收。为监测地质灾害区域在治理完工后的稳定性,我四川九

0

九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受委托承担了绵阳市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试运行)治理效

果监测工作。

此次监测项目的目的在于准确测定监测网和变形监测点的平面坐标、高程

或空间三维相对位移值,经合理的数据处理提供监测网和变形监测点水平位移、

垂直位移、裂缝及泥石流相对位移等动态数据,找出监测体的变化规律,合理

的解释监测体的各种变化现象,比较准确的评价监测体的安全态势,并提供较

为准确的分析预报,为险情预报、灾害防治、治理效果评估工作以及有关部门

和政府决策服务。

主要监测任务为:

1、为防止泥石流区域演变成可能的对河沟两边群众房屋的冲击危害提供技

术依据。预测和预报今后边坡的位移、变形的发展趋势,通过监测可对拦沙坝

的时效特性进行相关的监测。

2、对已经加固处理后的区域,监测其变形趋势、检验治理工程治理效果。

3、监测区域在治理过程中及其治理后,在各种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工程

治理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工程措施,防治灾害情况的发生,确保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

2

4、提供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报告,以及必要时的预警报告。

我公司于

2011

12

月开始进行此项工作,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专业

测量仪器,经过半年多的工作,于

2012

5

月完成过半监测工作,形成工作报

告,交付甲方使用。

1.21.2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1.2.11.2.1

项目地理位置项目地理位置

安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西北部,幅员面积

1404km2。梓潼沟位于安县桑枣

镇西北约

3km

处,主河茶坪河左岸,泥石流流域行政区隶属于桑枣镇,地理坐

标为东经

104°18′50″—104°24′20″,北纬

31°35′55″—31°

41′50″。通过收集以往资料和进行现场踏勘和调查访问,该沟谷流域近五十

年未发生灾害性泥石流,流通段沟谷两侧沟床开阔,沟床起伏小,部分地段还

修建了卵石干砌防护堤,排水较为顺畅,下游入河口处地形平坦开阔,未见新

近堆积现象,主河道顺直,无明显淤积状况。见交通位置图(图

1-1)

1-1

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3

1.2.21.2.2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桑枣镇梓潼沟沟道两侧和下游入河口区域为人口聚集区,包括有水泥厂、

大竹、香溪、上清、铜钱四村沿沟居民和部分村办企业。地震前,梓潼沟部分

地段做过简单治理,修建了卵石干砌防护堤,地震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破环,

防灾能力降低。地震后,沟道上游出现大量崩塌、较大规模滑坡,沟道雍塞严

重,一旦遇暴雨极易产生泥石流灾害,直接威胁梓潼沟内及下游区域企事业单

位及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

2000

万元,威胁的

人数为

712

人。因此实施泥石流工程治理十分必要。

梓潼沟位于茶坪河左岸,桑枣镇西北约

3km

处,泥石流流域行政区隶属于

桑枣镇,地理坐标为东经

104°18′50″—104°24′20″,北纬

31°

35′55″—31°41′50″,海拔高程为

644—1200m,总流域面积约

25.61km2,

主沟道长

13.16km。

1.2.31.2.3

气象与水文气象与水文`

`

安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四季分明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

16.3℃,极端最高气温

36.5℃,最低-4.8℃。多

年平均日照数

1058.7

小时。年均无霜期

300

天。年均降雨量

1261mm,主要集

中在

5-10

月,占年降雨量

87%,7

月降雨量最多,为

309.7mm,1

月上旬最少,

1.4mm;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往往形成局部性的强暴雨天气,并诱发严重的

地质灾害,高强度的降雨,是导致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作区为山地

区,属于盆边西缘山地气候小区,具有冬季较冷,夏季较凉,雨水特多,日照

较少的特点。年降雨量

1300mm

左右。

1.31.3

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监测执行的技术规范与依据

1、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2、

《滑坡、崩塌、泥石流监测测量规范》

(DZ/T

0221-2006)

3、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

17942-2000)

4、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

(DZ/T0034-92)

4

5、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78—2007)

6、

《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

1.41.4

完成任务量完成任务量

本次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监测项目,共完成监测基准网点

3

4

次的监测及数据计算,资料整理;变形监测点

5

6

次监测及数据计算,

资料整理;巡视等工作量。

2

2

已有资料利用情况已有资料利用情况

2.12.1

测量资料的分析与利用测量资料的分析与利用

本次监测项目共计收集到的资料有:

1、

《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施工图报告》

2、

《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施工布置图》

3、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区测图图根点

2

个;

通过对已有资料情况的分析,利用《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施工图报告》

了解滑坡机理及治理方案,这对监测点的布设和变形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只

有对滑坡的变形原理和治理的具体工作量分布,能准确判断滑坡的敏感区域,

对提高滑坡的监测的灵敏度和提前预警有着巨大的帮助。

利用《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施工布置图》作为工作底图,进行监测点平

面布置图的编制。大大节约了监测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利用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区测图图根点,建立独立监测坐标系与施工坐

标系相联系。

2.22.2

起算数据的名称、等级及其来源起算数据的名称、等级及其来源

本次监测项目独立布设监测基准网,边角网采用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平差,

精度为三等精度控制网;在布网完成后与施工图测图图根点联测获得在施工坐

标系中的坐标。

5

2.32.3

资料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法资料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在对《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施工图报告》的分析中主要存在问题为测量

人员对滑坡的滑动机理和滑动敏感区域的认定。针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测量

技术人员特意咨询相关地勘技术员解答和征询变形监测点布点意见,和讨论滑

动量预警值。施工图上的图根控制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起算精度不高,如果以

图根点作为监测控制网的起算数据不能达到三等精度要求。因此,为保证监测

基准网的布设精度,监测基准网采用独立布网的方法,在平差解算后与图根控

制点联测,使施工坐标系与监测坐标系统一即可。

3

3

测绘过程中的坏境污染预防与测绘作业人员安全测绘过程中的坏境污染预防与测绘作业人员安全

3.13.1

在测绘生产中如何预防环境污染在测绘生产中如何预防环境污染

此次作业项目在测绘人员在执业上岗前进行了对测绘人员进行环境污染的

防治知识培训,并且做到了:

1、做到生产生活垃圾不乱丢,分门别类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类别进行回

收。

2、一些仪器使用的干电池等能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垃圾,将其就近投入

专门处理废旧干电池的垃圾桶和垃圾站。

3、针对本项目需要在项目区埋设的滑坡变形监测桩,在项目结束后回收处

理,对破坏的耕地进行复垦,挖出的坑进行回填。

3.23.2

在测绘生产中作业人员安全在测绘生产中作业人员安全

本项目野外作业人员严格遵守以下几点确保人生安全,并且没有发生人员

安全责任事故。

1、出队前的安全准备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向有关部门与知情人员了解工作区域的自然环境、人

文地理、交通及治安情况。测绘全体人员出队前要进行体检,确认身体合格后

方准进驻工地。在疫源地工作,要接种防疫苗;在疾病流行地区,要注射有关

预防针剂和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测绘必须配备保健箱和急救包,野外工作人

6

员应学会一定的自救、互救知识和技术,并掌握保健箱内药品的简单药理作用、

用途、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认真检查交通、生产工具、仪器以及通讯联络

设备,以确保性能良好,符合安全要求。野外工作人员的个人劳动保护用品必

须按规定配发,并正确使用。

2、出发前的安全检查

检查干粮、饮用水、药物、生产工具、仪器、安全带、拉绳等必备物品是

否齐备适用,掌握天气预报,明确工作路线。出发前要吃好早餐、喝足水。工

作服应穿着舒适并便于步行和野外操作以免引起擦伤;在丛林草莽地区作业时,

应打绑腿。

3、其他

(1)野外作业途中,不可一人单独行动,遇险路、险情,不得冒险,必须

做到“能绕百步远,不走一步险”

,耐心寻找安全通道。

(2)野外工作人员一旦发生迷路、坠崖、落水等险情时,应立即调动交通

工具和组织人员全力救援和寻找,不得延误。

(3)在血吸虫流行区工作,必须学习有关防护知识,配发防护用品。

(4)在毒蛇、毒虫肆虐地区,要有切实可行的防伤害措施,应配备急救、

解毒及治疗药品。

(5)严禁外出打猎、捕鱼、游泳等。

(6)不得食用腐烂变质食品;不采食不认识的蘑菇(毒菇)

、野果等。

(7)野外生火取暖、烹煮食物和燃烧篝火,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宿

营地炊事帐篷应置于季节风下风向一侧。清理宿营地,不得采取燃烧方式来清

除柴草树枝。

(8)严禁非驾驶人员(无照、无上岗证)驾驶机动车辆。

4

4

作业方法作业方法

4.14.1

技术人员和使用仪器情况技术人员和使用仪器情况

本次监测固定两名测量技术人员,使用检定合格的(检校证书见附表)拓

普康

GPT-7501

全站仪,测角精度

1〞,测距精度±(2mm+2ppm*D)

7

4.24.2

监测的主要内容监测的主要内容

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两部分,变形监测是由基准

网点和变形观测点组成,基准网点是作为今后长期进行监测的基础,既要保证

其稳定性,又要满足一定的密度且较靠近变形监测点,以便于联测和相互检核

。根据该滑坡的地形地貌及附近建筑物分布情况,布设了2个基准网点,分别位

于建成多年的建筑物和附近基岩上,点号为JZ01~JZ02,采用现浇30cm×30cm

×10cm的混凝土标石,中间埋设不锈钢螺杆作为观测标志;变形监测点5个,5

个位于挡石墙顶部,点号为BJ01~BJ05,采用水泥钉加标记的方法埋设。

巡视和调查监测区域有无新增裂缝等不良地质因素,雨季主要巡视截排水

沟的完整性,有无断沟现象和挡土墙有无渗水现象,监测区域有无冒水现象等。

阻止人为对工程治理产生的破坏性活动等。

4.34.3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施测水平位移监测网的施测

水平位移监测是变形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滑坡监测基准网的监测按

水平位移监测三等(既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6mm、测角中误差≤±2.5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40000)的精度要求进行施测,采用南方平差易软件

进行平差计算,变形监测基准网每三月检测一次。基准网采用边角网形式,变

形监测点采用多测回前方边角测量计算极坐标的方法进行监测,每月观测一次

(每次监测均采用相同的作业方法进行观测)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采用日本拓普康

GPT-7501

全站仪,测角精度

1〞,测

距精度±(2mm+2ppm*D)

。垂直角观测天顶距采用中丝法观测了

6

测回。垂直角

其互差不大于

5″,指标差互差不大于

5″,测边与测垂直角同步进行。边长观

测采用每条边均往返观测了

2

测回,观测限差为:往返较差不大于

2(a+b×D)。

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观测,在雾、雨天、大气透明度较差

的情况下未作观测,测站和镜站均测定了气象数据(温度、气压)

,对观测边长

进行了气象改正、加常数改正、乘常数改正、倾斜改正及投影改正,高程投影

面取滑坡区平均高程面,地球曲率半径为

6368900

米,根据边长往返测平距之

差,计算出往返观测的平均值中误差。测距仪测前按规定送计量检定站作了检

定。

8

变形监测点采用相同仪器,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法观测

4

测回。每一方向

均采用“双照准法”观测,即照准目标两次,读数两次,两次照准目标读数之

差不大于

1″。各测次均采用同样的起始方向,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

时,该方向的观测值加入了垂直轴线倾斜改正。边长观测了

3

测回,在大气稳

定和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观测,测站和镜站均测定了气象数据(温度、

气压)

4.44.4

滑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实施滑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实施

垂直位移观测同水平位移观测同步进行,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几

何水准作业,采用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施测四等三角高程监测网。沉

降基准点利用平面位移基准点,共

2

点。沉降监测点利用滑坡体上的平面位移

监测点,共

5

点,其编号与平面位移监测点相同。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遵循如下的规定:

(1)高程导线视线长度控制在

700m

以内,视线高度离地面不小于

1.2m。

(2)

在成像清晰和信号稳定时进行垂直角和斜距的观测。斜距观测两测回

(每测回读数四次),各读数较差和测回中数较差均不超过

10mm,每站量取了气

温、气压值。

垂直角采用中丝法观测六个测回,测回差和指标差互差均不大于

5″,仪

器高、觇牌高在测前测后各量测一次,两次互差不大于

1mm。

(3)观测读数和计算取位按表

4-1

执行。

表表

4-14-1

观测读数和计算取位

项目

斜距

(m)

垂直角

(″)

仪器高觇牌高

(mm)

气温

(℃)

气压

(Pa)

测站高差

(mm)

测段调养

(mm)

观测值

0.0010.10.10.250——

计算值

0.0010.10.1——

三等

0.1

0.1

9

四等

1.0

1.0

4.54.5

监测周期和频率监测周期和频率

根据规范及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施工设计方案要求,针对本桑栆梓潼沟

泥石流监测周期:在试运行期间(2011

12

月~2012

5

月)监测了半个水

文年。监测频率:变形监测基准网

1

次/3

月,滑坡变形监测点

1

次/月。巡视

和滑坡变形点监测同时进行。

5

5

过程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

我单位对本次地质灾害点治理效果监测工作非常重视,将其列为项目部级

重点工作,成立项目小组,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度。为顺利完成本次测量任务,

严格按照ISO9001:2000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及相关规范的要求,以优质工程的标

准从输入到成果输出的全面控制,确保本工程实施过程规范、输出成果可靠。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总工程师为组长,包括项目经理、专业质检人员和

技术人员在内的质量领导小组。根据项目质量目标,强化质量保证体系,认真

落实保证措施,把ISO9001-2000质量体系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根据项目特点

和我单位具体情况建立三大质量保证体系,即组织保证体系、制度保证体系和

作业保证体系。

(一)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项目质量方针: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技术先进、持续改进、顾客满意。

项目质量目标:严格管理,精心测绘,确保测绘产品合格率

100%;争创

优质工程;诚信守约;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

务。

项目质量领导小组:总工程师、项目总负责、项目技术负责、项目质控

组织

保证

体系

制度

保证

体系

施工

保证

体系

10

(二)组织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应与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相适应,在项目经理的领导

下,项目部对质量管理、协调、监督负总责;项目部下设项目质检组,负责质

量计划的组织、协调、督促和质量检查的实施。

总工程师、项目总负责、项目技术组组长、项目质检组组长为本项目质量

管理的领导成员,各工作项技术负责、质量检查员为本工作项质量管理小组成

员,作业组组长为本组质量管理员。

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直接影响测绘成果质量,不具备项目技术要求的作业

人员不许从事项目技术活动,作业人员参加项目生产前须经过技术培训,并坚

持持证上岗制度。

编写技术设计、技术交底,制定、落

实质量方案,进行质量教育,进行日常质

量管理,组织工程质量检查。

组织落实技术实施,制定施工计划、

安全计划,组织施工人员、仪器设备,安

排施工计划,确保按计划、按规范施工。

按期供应合格材料,限额发放;管好、

用好、维护好仪器设备。

根据生产进度情况、质量监督状况,

组织生产经费,保证质量活动经费。

11

验收不合格

开展准备工作,提出质量要求。生产过程中检查是否按操作规程作业。

小组检查成果质量是否满足质量标准。将这一过程定为制度坚持,使“质量第

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并贯穿于生产全过程,落实于行动当中。

监测报告作为施工验收和施工效果是否达到预期要求的重要依据。成果质

量好坏和成果资料的真实性十分重要,因此,成果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成果质

量控制流程见下图:

接受项目委托

下达任务通知单

确定项目负责人

编制技术方案

配置资源

外业作业

外业检查验收

内业资料整理

内业检查验收

验证

提交成果资料

交付

设备的控制

人力、财力等

不合格

不合格

内业成果不合格外业成果不合格

12

6

6

质量检查质量检查

6.16.1

作业员自检作业员自检

“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要求作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技

术水平和较好的职业道德,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做的一

切工作,各项成果完成后要进行认真、全面的自我检查,并通过小组间相互检

查来消除作业员本人对事物观点上的误解,通过小组自检和互检后可以大大减

少错误率。

6.26.2

项目检查项目检查

项目检查是整个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主要的技术和质量问题都应在这里

得到解决和落实。

内业检查对所有的原始数据记录表进行

100%的图面检查和电子数据检查,

对内业检查中发现有问题或疑虑的地方督促作业员做出解释,不能达到要求的

到实地具体核实或返工,确保成果的准确无误。

7

7

成果分析成果分析

7.17.1

资料整理要求资料整理要求

(1)每次监测均有原始记录,并及时进行监测数据计算和整理。

(2)每次监测后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绘制时程曲线,并及时书面

报送业主、工程管理单位、监理及勘查施工单位等有关各方。

(3)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试运行期间效果监测报告。监测报告除进行监

测分析总结外,还包括监测点位布置图、观测成果表、位移矢量图、各种变化

时程曲线、监测仪器检定资料及其它必要的附图附件。

后续服务

不合格处理

13

7.27.2

变形监测点成果分析变形监测点成果分析

变形监测点成果统计(见表

4-1)

表表

4-14-1

变形监测点成果统计

位移速度(mm/天)

沉降速度(mm/天)监测

点号

监测

周期

(月)

监测次

数(次)

累计位

移量

(mm)

累计沉

降量

(mm)最大最小平均最大最小平均

备注

JC0113133.6-2.50.090.000.010.040.010.01

JC021313

2.6-2.10.090.000.010.030.010.01

JC031313

3.1-2.60.040.010.010.040.010.01

JC041313

2.9-2.20.030.010.010.040.010.01

JC051313

3.0-2.70.040.000.010.030.010.01

JC0613133.1-2.00.040.010.010.030.000.01

JC0713132.9-1.90.030.010.010.030.000.01

7.37.3

变形监测点水平位移与时间关系图变形监测点水平位移与时间关系图

变形监测点水平位移与时间关系图(见图

4-2)

位移量:mm

0.0

1.0

2.0

3.0

4.0

5.0

6.0

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

时间:月

JC01

监测点

14

位移量:mm

时间:

0.0

1.0

2.0

3.0

4.0

5.0

6.0

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

JC02

监测点

位移量:mm

时间:月

0.0

1.0

2.0

3.0

4.0

5.0

6.0

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

JC03

监测点

位移量:mm

时间:月

0.0

1.0

2.0

3.0

4.0

5.0

6.0

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

JC04

监测点

15

位移量:mm

时间:月

0.0

1.0

2.0

3.0

4.0

5.0

6.0

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

JC05

监测点

4-2

水平位移与时间关系图

0.0

0.5

1.0

1.5

2.0

2.5

3.0

3.5

12345678910111213

系列1

16

7.47.4

变形监测点垂直位移与时间关系图变形监测点垂直位移与时间关系图

变形监测点垂直位移与时间关系图(见图

4-3)

位移量:mm

时间:月

-6.0

-5.0

-4.0

-3.0

-2.0

-1.0

0.0

1.0

2.0

3.0

4.0

5.0

6.0

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

JC01

监测点

位移量:mm

时间:月

-6.0

-5.0

-4.0

-3.0

-2.0

-1.0

0.0

1.0

2.0

3.0

4.0

5.0

6.0

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

JC02

监测点

位移量:mm

时间:月

-6.0

-5.0

-4.0

-3.0

-2.0

-1.0

0.0

1.0

2.0

3.0

4.0

5.0

6.0

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

JC03

监测点

位移量:mm

17

时间:月

-6.0

-5.0

-4.0

-3.0

-2.0

-1.0

0.0

1.0

2.0

3.0

4.0

5.0

6.0

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

JC04

监测点

位移量:mm

时间:月

-6.0

-5.0

-4.0

-3.0

-2.0

-1.0

0.0

1.0

2.0

3.0

4.0

5.0

6.0

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

JC05

监测点

4-3

垂直位移与时间关系图

本次变形监测工作从

2012

12

月开始,到

2012

12

月结束。在试运行

期间观测了一个水文年,共计完成对变形监测点

13

次变形测量,经过对原始数

据的认真核对、计算、分析和整理,绘制各变形监测点的时间-水平位移曲线

图、时间-沉降位移曲线图、水平位移矢量图和垂直位移矢量图等图件。得出

JC01

监测点水平累计位移量最大,最大为

3.6mm;JC05

监测点垂直累计位移量

最大,最大为

2.7mm。经过对此二点的数据分析,观测比较大的数据主要在晴

天中午时段出现的频率高,这是主要受大气折光对观测数据影响比较大而造成

的数据异常,滑坡体前缘没有出现明显的数据异常。

8

8

结论和建议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绵阳市安县桑栆梓潼沟泥石流治理工程(试运行)半个水文年的治

理效果监测,挡墙未见异常。从数据处理的结果来看,数据未见异常,施工效

果显著。建议今后主要开展人工巡视监测工作,注意观察是否有新的裂缝出现。

若遇到强降雨可适当缩短观测周期,当发现异常情况出现时,必须加密监测,

并立即上报相关单位,采取紧急措施,确保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8

9

9

附件附件

附件

1:

仪器检定证书。

附件

2:

梓潼沟泥石流施工图设计监测平面布置图。

附件

3:

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

附件

4:

垂直位移观测成果。

附件

1:仪器检定证书

19

20

21

附件

2:监测平面布置图

(单位:cm)

(a)变形监测点埋石标

(单位:cm)

(b)基准点埋石标

篇3:梓潼两弹城观后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梓潼两弹城观后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文关键词:梓潼,两弹,观后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梓潼两弹城观后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文简介:梓潼两弹城观后感今天是3月12日,我们专业四人随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一起来到了梓潼县两弹城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缅怀为“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以及了解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苦历程。下车后,我们一起照了相。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边说着,一边朝着两弹历程馆走去。对于我们伟大的“两弹

梓潼两弹城观后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文内容:

梓潼两弹城观后感

今天是3月12日,我们专业四人随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一起来到了梓潼县两弹城爱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缅怀为“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以及了解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苦历程。

下车后,我们一起照了相。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边说着,一边朝着两弹历程馆走去。对于我们伟大的“两弹一星”元勋们,我都只是通过电视、互联网络了解过,而今天将要进行实地参观,所以非常的激动。我们进入了馆一,这里面介绍了中国研制两弹的原因、过程以及两弹元勋们的艰苦经历。

馆二主要介绍了现在国家在这块的主要成就,比如我们的东风洲际弹道导弹、地下核爆实验。在参观两馆的间歇,管理人员给我们放映了原子弹爆炸的3D影片,原子弹爆炸的极大破坏力和爆炸过后的遗留问题让在场的同学们都感到心惊胆战,此刻,我们深刻感受到:和平,当今时代的主题,拥有核武器才能反对其他核武器国家的核威胁,才有底气在国际上立足,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战争,为和平事业做贡献。

在两弹历程馆里,时不时有些逼真的塑像,无论是在讨论,还是在修建基地,都十分形象的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从馆内的照片中,可见当时那艰苦卓绝的条件,但每位研究员心中永远有着这样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正是这样的精神,引领着他们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这么大的贡献。

接着,我们来到邓稼先的故居,其间陈列了邓老在此地工作时的生活用品。邓老的工作条件的简单与艰苦尽现眼前,一张简单的木床,

一套简单的办公座椅就是邓老生活区的全部。听了邓稼先的故事,我们不由得感叹、佩服。为了消除一个未爆炸核弹的威胁,自己孤身一人寻弹。要是在当今社会,我估计没人有这样豪迈的情怀与责任心吧。

之后,我们参观了两弹工作者的防空洞,这个防空洞现在称为“三防教育馆”地洞。它承载着当时所有两弹地的安防任务。在教育管里面,各种有趣的科学成果展示,因为人有点多,也没多花时间去挨个儿看,里面还展示了防空常识、核辐射后果、

生化武器和感染简介以及个人安保和防护等。

出洞后,我们完全被这些科学家们折服,他们是何等豪迈,何等英雄!

参观完后,我们一起到接待馆吃了午饭,准备回去。在回去的路上,大家都在讨论着此程的收获。我非常的敬佩邓老等两弹元勋们放弃国外美好事业,毅然而然回国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的爱国精神和在艰苦时期那艰苦卓越的精神,同时也感叹并感谢他们那伟大的创造力,

在以最短的时间陆续研制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正是他们,我国才有现在的成就,他们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人去学习的。

    以上《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报告》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报告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重庆市永川区陈食镇梓潼观等(二)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报告》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