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课程申请书 本文关键词:课程,网络,申请书,资源开发,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课程申请书 本文简介:项目类别:编号:《山东省中小学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子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名称: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主持人:王梅所在单位:济钢鲍山学校申报日期:2011、5《山东省中小学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总课题填报须知1、按照《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课题负责
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网络课程申请书 本文内容:
项目类别:
编号:
《山东省中小学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子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主持人:
王
梅
所在单位:
济钢鲍山学校
申报日期:
2011、5
《山东省中小学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总课题
填
报
须
知
1、按照《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行政职务)。课题负责人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行政职务),而且课题组中又无高级科研人员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须由两名同行高级科研人员推荐。
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项目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任务。
3、“十五”课题完成情况,分以下几种:A主持过“十一五”省级课题并已结题;B主持“十一五”省级课题但未结题;C参与“十一五”省级课题;D未参与“十一五”省级课题。申报人只须在“十一五课题完成情况”栏上填上序号“A、B、C、D”即可。
4、课题论证应充分。
5、研究计划和阶段成果应明确。
6、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主持人姓名
孟兆新
性
别
男
民
族
汉
出生
年月
1969.8
行政职务
研究
专长
课题研究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十一五”课题完成情况
c
工作单位
历城董家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88200276
[email protected]
通讯地址
济南市历城董家镇中心小学
邮政
编码
250105
申报学科
小学语文
本校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组主要成员
⌒
不
含
主
持
人
ˇ
姓名
专业技
术职务
工作单位
研究
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张占梅
王翠珍
田德红
王为丽
小教高级
小教高级
小教高级
小教高级
董家镇中心小学
董家镇中心小学
董家镇中心小学
董家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资源制作
课例设计与展示
协调成员工作
协调成员工作
课题主持人“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教育科研情况
主持课题研究项目的级别及完成情况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主
要
论
文
或
论
著
论文或论著名称
发表报刊及日期
出版部门
合作人
推荐人意见
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课题主持人,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且主持过市级以上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的专家填写推荐意见。推荐意见要从课题主持人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陈述。
推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签名:
王梅
推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推荐人主持过的课题名称
推荐人签名:
二、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研究背景: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纲要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就为我国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作为省级规范化学校,我校的信息技术设施在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等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教学方面已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基本具备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探索学科特色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和条件。
为了加快我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步伐,我们积极申报课题,愿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省内外教育专家的引领下,努力探索和总结出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规律与经验,实现我校基础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课题研究重点:如何通过课程将技术,连通性,内容和人力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结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课题研究难点:我校教师的观念更新、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水平;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我校教育改革的整合。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发展模式,在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结合的基础上,建设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具体的行动研究,加大研究性学习力度,解决教师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实施,整合的效果也是日益明显。尤其是美欧以及东亚的日韩发达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整合的热情将有增无减,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应是今后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网络资源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大作用。一些先进地区和学校已先走一步,探索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的先进教学理念。但如何将网络资源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如何合理运用等问题,还有待我们在教学第一线中研究和论证。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与上述成果联系是它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题吸取各家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于其中具有操作意义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课程与网络资源进行借鉴和移植、取舍和扬弃,同时进行发展和创新,以吸收为基础,以借鉴为前提,最终目标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与其区别之一,本课题是基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活动建构活动理论进行验证性研究,改进当前的教育教学的方式。区别之二,本课题着重于实践操作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点突破:(1)、深入学习活动建构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在研究学科内容和学生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的应用落到实处,开发出有效的网络课程资源。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有效的教与学方式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分布,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网络课程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数学网络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网络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理论及硬件条件和前期准备目前我校已经具备。在2004年,我们将校园网平台以及历城区教研网应用于我们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中也收获了很多的实践经验。在人力资源方面,我校有一支中青年数学教师队伍,有一个锐意进取的领导班子,全力支持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因此,我们认为本研究开展的基本条件是具备的。
本课题研究源于课堂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性强,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也得以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密度有很大改变。我们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开发出富有个性色彩网络课程资源。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改理论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理论,也是建设课程资源库的指导思想,树立大课程观,树立学习化课程观,树立以人为本观,这是研究的根本思想和最终目的。
2、新的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标准是课题研究的基本依据和准则,在课题研究中严格遵照新的课程标准,以人教社的新教材为主,参考其他版本新教材,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数字化,编制成多媒体网络课程。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开发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网络教学资源库。2、研究探讨新课标新课程下的网络教学模式和规律。3、建立教学资源库设计、开发、管理、使用和更新的新机制。
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前期调研,界定和选择课题。
①、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②、广泛收集资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组织落实,论证课题。
(2)、合理规划,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①、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②、制定实施方案,申报课题立项并完成开题工作。
(3)、实施课题研究,搜集相关资料。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①、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②、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③、课题组织积累资料。
(4)、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5)、解释结果,总结经验,理论升华。
①、对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整理,完成研究报告。
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③、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2011年6月-2011年7月搜集、整理资料,建构研究的整体计划并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由组长、副组长负责。
2011年8月-2012年1月进一步查阅文献,寻求相关的理论支持;2.构建课程网络学习平台,设计开发小学数学网络课程。有组长、副组长、成员负责。
2011年2月-2012年12月实际检测网络课程的应用,进行第一轮的教学实践,初步整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结果。由成员负责。
2012年7月-2012年8月对实践结果开展进一步分析统计数据并继续实施案例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由成员负责。
2012年9月-2013年5月进行第二轮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步整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结果。由成员负责
2013年5月-2013年6月
总结研究过程,形成结题报告。由组长负责。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工作。
(1)、文献研究法: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观察法:通过实际观察课堂的实效,来判断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研究的有效性。
(5)、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修改完善网络课程资源,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术条件:课题组教师的业务素质较高,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研人员年龄结构合理,班级分布合适,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较为丰富,是一个整体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2)、组织条件:成立以杨凤霞为组长的课题组,构建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网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实验者提供实践的机会;积极利用学校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引领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本课题由课题组负责人、参与研究人员组成。
(3)、物力条件:学校保证课题研究经费,由学校分管领导与教科室负责管理,专门用于课题研究。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2012、5论文、教学案例设计与教学软件教学软件及优质课例论文、案例设计及教学实录
推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教学课件
2013、5发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学术专著和论文。
2014、5培养、推出一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四、评审意见
1、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2、县(市、区)电教部门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3、市电化教育馆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4、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年*月*日
5、山东省电化教育馆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16-
篇2: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三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三 本文关键词:成都,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实验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三 本文简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三:编写客户服务器程序班级xxxxx姓名xxxxxxxxxxxxx学号xxxxxxxxx日期xxxxxxxx一、实验目的:学习TCP/UDP协议套接字编程,深入理解客户服务器程序的原理,以及端口作用等。二、实验内容编写客户服务器程序,服务器运行后等待客户连接,一旦收到客户送来的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三 本文内容:
计算机网络
实验报告
实验三:编写客户服务器程序
班级
xxxxx
姓名
xxxxxxxxxxxxx
学号
xxxxxxxxx
日期
xxxxxxxx
一、
实验目的:
学习TCP/UDP协议套接字编程,深入理解客户服务器程序的原理,以及端口作用等。
二、
实验内容
编写客户服务器程序,服务器运行后等待客户连接,一旦收到客户送来的信息,立即回送回去。
客户机等待用户输入信息,然后发送给服务器。并接受服务器回送回来的信息。所有的信息均需显示在屏幕上。
三、
程序实现设计方法
编写客户服务器程序,服务器运行后等待客户连接,一旦收到客户送来的信息,立即送回去。
客户机等待用户输入信息,然后发送给服务器。并接受服务器回送回来的信息。所有的信息均需显示在屏幕上。
可以每2个人一组,一个负责服务器端,一个负责客户端。(自己协商使用udp还是tcp方式,端口号)
上机实验过程:
1、启动winXP,运行vc程序
2、新建一个文件,录入编辑好的服务器程序或客户程序
3、分别以server.c或client.c保存
4、打开build/compile菜单,系统会自动建立一个新的工程,然后完成编译工作
5、打开project/settings.菜单,在对话框的link标签下,找到project
options:编辑框,在其中添加“WS2_32.LIB”
6、打开build/build菜单,系统生成执行程序server.exe或client.exe
7、分别运行server.exe,client.exe,观察两个程序运行结果
四、
源程序
服务器端程序
/****************************************************Windows环境下使用VC编写的TCP通信服务器端程序在编译这个程序时,需要在工程设置项目--〉连接项目中添加如下两项:
Ws2_32.lib和Winmm.lib否则编译后链接生成可执行文件时会出错!服务器程序在单机内的测试运行方法:
server
[监听端口:缺省为9999]程序中的函数列表:int
InitSockets(void):
插口(套接字)初始化void
ServeAClient(LPVOID
lpv):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函数int
ServerLoop(SOCKET
sd_listen,int
isMultiTasking):
服务器循环函数,服务期间总是在这个函数中循环********************************************************/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
由于Winsock目前有两个版本:2.2和1.1,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判断系统所支持的Winsock版本,这就要靠WSAStartup函数了。
另外还有一个WSACleanup函数,这两个函数是Winsock编程必须调用的,其中WSAStartup函数的功能是初始化Winsock
DLL,因为在Windows下,Socket是以DLL的形式实现的。1.1版本的DLL为Winsock.dll,而2.2版本的DLL则为Wsock32.dll,其中在2.2版本的系统中,对Winsock1.1函数的调用会由Wsock32.dll自动映射到Winsock.dll。WSAStartup函数的功能就是初始化DLL,其函数原型为:
int
WSAStartup
(WORD
wVersionRequested,LPWSADATA
lpWSAData);
其第一个参数为你所想需要的Winsock版本!低字节为主版本,高字节为副版本!由于目前Winsock有两个版本:1.1和2.2,因此该参数可以是0x101或0x202;第2个参数是一个WSADATA结构,用于接收函数的返回信息!WSAStartup函数调用成功会返回0,否则返回非0值!
由于Win
95,WinNT4自带的Winsock是1.1版本的,所以如果你的程序是基于Winsock2.2的,那很可能无法在上面运行。因此,如果你希望你写的程序被所有Windows平台支持的话,最好将其声明成1.1版的,不过这样将无法使用很多Winsock2.2才有的特性!至于WSACleanup的用法很简单,用“WSACleanup();”就行了!另外,在DLL内部维持着一个计数器,只有第一次调用WSAStartup才真正装载DLL,以后的调用只是简单的增加计数器,而WSACleanup函数的功能则刚好相反,每调用一次使计数器减1,当计数器减到0时,DLL就从内存中被卸载!因此,你调用了多少次WSAStartup,就应相应的调用多少次的WSACleanup!/
int
InitSockets(void)
{
WSADATA
wsaData;
WORD
wVersionRequested;
int
err;
/*
Ask
for
Winsock
1.1
functionality/
wVersionRequested
=
MAKEWORD(
1,1
);
err
=
WSAStartup(
wVersionRequested,if
(
err
!=
0
)
{
printf(“Error
%d:
Winsock
not
available/n“,err);
return
1;
}
return
0;
}
#define
WSA_ERROR(x)
{
printf(“Error
%d:
%s/n“,/
WSAGetLastError(),x);
return
1;
}
int
ServerLoop(SOCKET
sd_listen,int
isMultiTasking);
main(int
argc,char*argv)
{
SOCKET
sd_listen;
int
err;
u_short
iPort;
struct
sockaddr_in
addr_srv;
struct
hostentptrHost;
iPort
=
(argc
>=
2)
?
atoi(argv[1])
:
9999;//从命令行中提取服务器监控的端口号,如果命令行没有带数字格式的端口号,则定为9999
InitSockets();//初始化套接字
/*
创建套接字有两个函数,socket和WSASocket,前者是标准的Socket函数,而后者是微软对Socket的扩展函数。socket函数有3个参数,第一个是指定通信发生的区域,在UNIX下有AF_UNIX、AF_INET、AF_NS等,而在Winsock1.1下只支持AF_INET,到了2.2则添了AF_IRDA(红外线通信)、AF_ATM(异步网络通信)、AF_NS、AF_IPX等;第2个参数是套接字的类型,在AF_INET地址族下,有SOCK_STREAM、SOCK_DGRAM、SOCK_RAW三种套接字类型。SOCK_STREAM也就是通常所说的TCP,而SOCK_DGRAM则是通常所说的UDP,而SOCK_RAW则是用于提供一些较低级的控制的;第3个参数依赖于第2个参数,用于指定套接字所用的特定协议,设为0表示使用默认的协议。socket函数调用成功返回一个套接字描述符,错误则返回SOCKET_ERROR。/
sd_listen
=
socket(PF_INET,SOCK_STREAM,0);
if
(sd_listen
==
INVALID_SOCKET)
{
printf(“Error:
out
of
socket
resources/n“);
return
1;
}
/*
接下来要为服务器端定义的这个监听的socket指定一个地址及端口(Port),这样客户端才知道要连接哪一个地址的哪个端口,为此我们首先设置数据结构struct
sockaddr中的参数,随之调用bind()函数将socket邦定在指定的端口和地址上,该函数调用成功返回0,否则返回SOCKET_ERROR。sockaddr_in结构的sin_addr.s_addr成员被设置为INADDR_ANY,意味着由操作系统给socket自动指定一个最有效的IP地址。/
addr_srv.sin_family
=
PF_INET;
addr_srv.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addr_srv.sin_port
=
htons(iPort);
err
=
bind(sd_listen,(const
struct
sockaddr)
if
(err
==
INVALID_SOCKET)
WSA_ERROR(“Error:
unable
to
bind
socket/n“)
/*
当服务器端的Socket对象绑定完成之后,服务器端必须通知操作系统为这个socket建立一个监听队列来接收客户端的连接请求。listen()函数使服务器端的Socket
进入监听状态,并设定可以建立的最大连接数。该函数调用成功返回0,否则返回SOCKET_ERROR。/
err
=
listen(sd_listen,SOMAXCONN);
if
(err
==
INVALID_SOCKET)
WSA_ERROR(“Error:
listen
failed/n“)
//程序进入服务循环函数
ServerLoop(sd_listen,1);
printf(“Server
is
down/n“);
WSACleanup();
return
0;
}
/*
如果客户端发来HELLO
SERVER,
那么服务器端将回送HELLO
CLIENT,
不符合的输入,服务器端将没有响应/
void
ServeAClient(LPVOID
lpv)
{
SOCKET
sd_accept
=
(SOCKET)
lpv;
const
charmsg
=
“HELLO
CLIENT“;
char
response[4096];
memset(response,0,sizeof(response));
recv(sd_accept,response,sizeof(response),0);
if
(strcmp(response,“HELLO
SERVER“))
{
printf(“Application:
client
not
using
expected
““protocol
%s/n“,response);
}
else
send
(sd_accept,msg,strlen(msg)+1,0);
closesocket(sd_accept);
}
#define
MAX_SERVED
3
//服务器端的循环函数,服务期间总是在这个函数中运行
int
ServerLoop(SOCKET
sd_listen,int
isMultiTasking)
{
SOCKET
sd_accept;
struct
sockaddr_in
addr_client;
int
err,nSize;
int
numServed
=
0;
HANDLE
handles[MAX_SERVED];
int
myID;
//主循环体,服务期间总是在这个结构内循环
while
(numServed
#include
int
InitSockets(void)
{
WSADATA
wsaData;
WORD
wVersionRequested;
int
err;
/*
Ask
for
Winsock
1.1
functionality/
wVersionRequested
=
MAKEWORD(
1,1
);
err
=
WSAStartup(
wVersionRequested,if
(
err
!=
0
)
{
printf(“Error
%d:
Winsock
not
available/n“,err);
return
1;
}
return
0;
}
#define
WSA_ERROR(x)
{
printf(“Error
%d:
%s/n“,/
WSAGetLastError(),x);
return
1;
}
//void
InitSockets(void);
main(int
argc,char*argv)
{
SOCKET
sd_client;
int
err;
u_short
iPort;
struct
sockaddr_in
addr_srv;
struct
hostentptrHost;
char
response[4096];
charpszHost;
charmsg
=
“HELLO
SERVER“;
if
(argc
==
3)
{
pszHost
=
argv[1];
iPort
=
atoi(argv[2]);
}
else
{
printf(“Usage:/t
client1
[hostname]
[portno]“);
return
1;
}
InitSockets();
sd_client
=
socket(PF_INET,SOCK_STREAM,0);
if
(sd_client
==
INVALID_SOCKET)
WSA_ERROR(“no
more
socket
resources“)
//输入了数字格式的主机名,则直接转换,否则通过gethostbyname获取主机IP
if
(atoi(pszHost))
{
u_long
ip_addr
=
inet_addr(pszHost);
ptrHost
=
gethostbyaddr((char)
}
else
ptrHost
=
gethostbyname(pszHost);
if
(!ptrHost)
WSA_ERROR(“cannot
resolve
hostname“)
addr_srv.sin_family
=
PF_INET;
memcpy((char)
addr_srv.sin_port
=
htons(iPort);
//向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
err
=
connect(sd_client,(struct
sockaddr)
if
(err
==
INVALID_SOCKET)
WSA_ERROR(“cannot
connect
to
server“)
printf(“You
are
connected
to
the
server/n“);
//连接上后,向服务器发出服务请求
send
(sd_client,msg,strlen(msg)+1,0);
memset(response,0,sizeof(response));
//接收服务器返回的服务信息
recv(sd_client,response,sizeof(response),0);
printf(“server
says
%s/n“,response);
closesocket(sd_client);
WSACleanup();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