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试点课程改革项目申报书-校级 本文关键词:课程改革,试点,校级,混合,项目申报
混合教学试点课程改革项目申报书-校级 本文简介: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项目申报书课程名称: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学分:1.5课程代码:1603613702课程类型:专业教育课建设单位:填写说明和要求一、请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内容。二、表格各栏目大小必要时可根据内容进行调整。三、本表须经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报送。四、本表一式三份,电
混合教学试点课程改革项目申报书-校级 本文内容:
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项目申报书
课程名称:
程序设计基础
课程学分:
1.5
课程代码:
1603613702
课程类型:
专业教育课
建设单位:
填
写
说
明
和
要
求
一、请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内容。
二、表格各栏目大小必要时可根据内容进行调整。
三、本表须经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报送。
四、本表一式三份,电子版和纸质版须完全一致,交课程归属的学院初审,以学院为单位将申报材料报送至教务处。
3.课程情况
1.课程建设基础(目前本课程的开设情况,开设时间、年限、授课对象、授课人数,以及现有教学资源情况)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目前是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化),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检测技术等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本课程是从不同专业建立开始开设该课程,授课人数与每个年级每个专业的所拥有的人数一致,每学期大约在100人左右(年级不同人数不同)。教学资源方面有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信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的教师组成共同备课,机房有200台计算机可供上机实验时使用。
2.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希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的目标)
《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计算机的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逻辑思维,并且能够将这种计算的逻辑思维运用到本专业的学习中,同时也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自主学习习惯,具体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程序设计基础》需要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语法和基本语句,同时需要程序设计思想和编程的方法,其主要是掌握学习前人总结的已有的知识。
能力目标:
《程序设计基础》需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运用该课程所学的知识快速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特有解决问题的思路(计算机的逻辑思维形成)。
素质目标:
《程序设计基础》需要掌握创造解决问题的思路(创新思想素养),通过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以及具体工程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训练,需要学生最终达到通过已学习知识,能够自身通过读,写,查等基本学习技能学习到未学的知识,具备举一反三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将计算机逻辑思维方法运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创新思想素养。
4.
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本课程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方案,包括在线学习资源建设、课内外学时分配、课内讨论、课外作业、考核方式等内容,可附页)
《程序设计基础》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是将现在传统的教室与机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换成在原来传统上课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上课的效率和缓减课时压缩带来每一节课的任务繁重的压力,具体设计方案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在线学习资源建设:
首先,建立网络交互学习平台,将《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视频等资料放在该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同时该平台需要具备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问题的解答与讨论。然后,由该课程在此平台上具体实验后,再逐步的推广应用到其它课程的学习中。
其次,《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视频资料内容由该项目参与的所有教师共同商讨后录制,然后交由雷国华老师再次审批后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同时由参与所有教师在学习平台上给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与讨论,加强师生间交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上传与该课程有关的文档资料包括教案,实践源代码和问题总结等。
再次,引入国外相关视频公开课资料和引用国际优秀案例。
2、课内外学习分配:
课内主要讲述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比较普遍的问题解答;课外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回顾课内的理论知识点,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具体的细节设计和实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解答。
3、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PPT的形式创建问题背景,激发学生探究并提出问题。同时开展基本理论讲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内讨论主要包括程序设计中理论知识点解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即逻辑思维方法形成过程),以及重点和普遍出现问题的解答。
4、课外作业:
运用已学过知识解决具体工程实践中的问题,针对不同章节理论知识点设计不同章节的课外工程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
5、考核方式:
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成绩比重,注重在学习和实践中考核学生,利用在线测试方法,定期开展网上在线测试,计入平时成绩。
五.
经费预算
支出项目
金额(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1.
建立网络学习交互平台
8000
学习平台的前台开发与后台数据库开发与设计
2.
课程在学习平台上的所有资料准备和问题回答的参与教师的劳务费
2000
资料准备时间和安排在线回答问题的时间
3.
4.
5.
6.
合计
10000
六、学院推荐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七、专家评审意见
组长(签名):*年*月*日
八、学校意见
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6
篇2:创新团队申报书
创新团队申报书 本文关键词:申报,团队,创新
创新团队申报书 本文简介:沈阳工程学院创新团队申报书团队名称:青年理论研究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韩伟所属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71099依托部门:辽宁省团校申报日期:2015.6.1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处编制2015年5月17编写说明一、编写前要仔细阅读“关于申报组建沈阳工程学院创新团队的通知”二、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
创新团队申报书 本文内容:
沈阳工程学院创新团队
申
报
书
团
队
名称:
青年理论研究创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
韩
伟
所属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其他学科,71099
依
托
部
门:
辽宁省团校
申
报
日
期:
2015.6.1
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处编制
2015年5月
17
编写说明
一、编写前要仔细阅读“关于申报组建沈阳工程学院创新团队的通知”
二、编写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文字精炼。
三、所在研究基地指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教育部、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四、二级学科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填写。(可从学校科技处网站→文档下载→其他中下载)
五、相关证明材料:
(1)提供不超过5篇最具创新性的论文复印件;
(2)如有论文收录、专著被评价应提供复印件;
(3)提供授权发明专利授权书的复印件;
(4)提供获得科研奖励证书的复印件;
(5)承担项目的证明复印件。
一、简表
研究方向
青年工作、青少年工作、青运史
所在研究基地
所在学科级别
A.省级优势特色学科B.学校重点建设学科
C.学校重点扶持学科
团
队
负
责
人
姓名
韩伟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63.3
学历
研究生
职称
教授
学位
硕士
最终学位
授予学校
天津大学
学术团体任
职
辽宁省认知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
行政职务
沈阳工程学院副校长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所在工作部门
辽宁省团校
电话
024-31975007
传真
024-31975007
手机
13940298525
创
新
学
术
团
队
构
成
情
况
总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博士后
博士生
硕士生
11
5
6
0
0
0
0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职称/学位学历
所在部门
研究
方向
在团队中的作用
签
字
韩
伟
男
1963.2
教授/硕士
省团校
青少年研究
团队负责人
马春光
女
1963.3
教授/硕士
省团校
经济学
团队骨干
孙昌增
男
1972.1
副研究员/硕士
省团校
志愿服务
团队骨干
兰文巧
女
1982.1
副教授/博士
省团校
组织理论
团队成员
刘庆宇
男
1980.1
讲师/博士
省团校
青运史和共青团研究
团队成员
张洪涛
男
1977.7
讲师/硕士
省团校
社会学
团队成员
曹媛媛
女
1981.2
助理研究员/硕士
省团校
共青团研究
团队成员
翟
春
女
1970.2
研究员/硕士
省团校
青少年研究
团队成员
王星月
女
1984.3
助理研究员/硕士
省团校
青运史和共青团研究
团队成员
吴建国
男
1970.9
讲师/硕士
省团校
共青团研究
团队成员
杨永刚
男
1974.8
讲师/硕士
省团校
青少年研究
团队成员
二、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简述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依托研究基地和学科、团队形成的背景)
(一)团队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
青年理论研究创新团队由韩伟教授负责,是共青团中央在辽宁省设立的唯一一支专门从事青年工作研究、青运史工作研究的学术队伍,该创新学术团队创建于2009年,团队内部划分青年工作研究方向、青少年工作研究方向和青运史研究方向三个研究方向。
围绕着上述三个研究方向,团队五年以来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学术创新、大规模实证调研等学术活动,成绩斐然。青少年工作研究方向着眼于当代青少年问题的实证研究,致力于解决青少年实际问题,针对青少年各类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中小学生群体)开展了当代青年思想状况的研究、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研究、当代青年就业问题的研究、当代青年梦想状况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青年运动史研究将以史为“志”,
准确翔实地记录辽宁省共青团工作的历史,五年以来开展了辽宁省志·共青团志、中国共产党辽宁组织史·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2001.10—2011.10)、中国共产党辽宁执政实录4部(2009-2013),辽宁年鉴·共青团辽宁省委员会4部(2009-2013)、中国共青团年鉴·辽宁团部分等的编纂工作、同时在这些志书编撰工作的基础上也积极申报了共青团史方面的省市级课题,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为当代青运史理论研究奠定基础。这三个研究方向共同相互作用创新当代青年工作理论。
(二)依托的研究基地和学科
青年理论研究起源于青年学,青年学是主要研究青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科学,也是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青年社会学、青年心理学、青年文化学、青年组织学等。青年研究的学科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外青年研究成果大量引进,青年学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一股以“创立新学科”、“构建新体系”为特征的“青年学”研究热潮,几乎所有团系统的院校都开设了青年学课程,国内一些这也出版了自己编写的青年学教材或专著。
(三)团队形成背景
创新学术团队创建于2009年,由韩伟教授负责,拥有11名科研人才,是共青团中央在辽宁省设立的唯一一支专门从事青年工作研究、青运史工作研究的学术队伍。围绕辽宁省团校培养职业青少年工作者、团干部培训和青年技能培训、理论研究的基本职能,团队依托“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辽宁省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基地”、“辽宁省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基地”的教学和科研优势,逐步打造形成一支职称职级高、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互补的研究团队。
三、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
(着重阐述近五年来在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创新及集成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其产生的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承担的纵横向项目、取得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和奖励、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表高水平论文或出版学术专著)
五年来,团队共完成辽宁省社科基金课题1项、团中央课题2项、教育厅课题2项、辽宁省社科联课题7项、沈阳市社科联课题8项,共计20余个课题项目。课题、论文获奖8项,获科研经费7万余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团队凝聚了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科研成果,社会效益显著:
一是青年和青少年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显著。其中三项成果得到省委领导的批示,一项大型调研课题得到团省委的认可和采纳。
二是青年运动史研究独具特色。在继承省团校青年运动史研究的光荣历史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新的研究特色,在辽宁省内乃至全国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五年来,除课题研究之外,还开展了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布置的辽宁省红色资源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及光盘上报团中央。
团队具体成果如下:
(一)获奖成果
1.2010年度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城镇化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获得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结项课题成果二等奖、沈阳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被辽宁省总工会主席赵国红批示,2010.9
2.2011年度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城市空间结构理论视角下提升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施路径研究》,获得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结项课题成果二等奖,韩伟主持,2011.9
3.2013年度沈阳市社科联课题《沈阳市公民道德信仰状况研究》,获得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结项课题成果三等奖,韩伟主持,2013.9
4.2013年度沈阳市社科联课题《青少年德育教育方法的可接受性及其改进对策研究》,马春光主持,2013.9
5.2012年辽宁省社科联课题《辽宁省儿童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策略研究》,被省委政研室咨询文摘转载并被辽宁省委组织部长张江批示,翟春主持,2012.10
6.2013年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关于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对策建议》,被省委政研室咨询文摘转载并被辽宁省副省长贺旻批示,翟春主持,2013.8
7.2013年度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关于进一步培育青年公民意识,提升沈阳城市软实力的对策建议》,获得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结项课题成果二等奖,兰文巧主持,2013.10
8.《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入选《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工作——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获二等奖,2010.10,韩伟、张洪涛
(二)科研课题
1.完成2010-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媒介素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一项,项目编号:L10DZZ044,韩伟主持;
2.完成2012-2013年度团中央课题《进城务工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一项,项目编号:2013YB042,韩伟主持;
3.完成2011-2012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课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一项,项目编号:2011lslktfx-46,韩伟主持;
4.完成2010-2011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课题《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一项,项目编号:2010lslktfx-48,韩伟主持;
5.完成2012-2013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课题《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变革研究——以共青团为例》一项,项目编号:2013lsljl-311,韩伟主持;
6.在研2013-2015年度辽宁省教育厅课题《辽宁大学生梦想现状及实现路径研究》一项,项目编号:W2013295,韩伟主持;
7.在研2013-2014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课题《辽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青运史红色资源现状与对策》一项,项目编号:2014lslktzilsx-11,韩伟主持;
8.完成2013年度沈阳市社科联课题《沈阳市公民道德信仰状况研究》一项,获得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结项课题成果三等奖,项目编号:SYSK2012-07-14,韩伟主持;
9.完成2011年度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城市空间结构理论视角下提升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施路径研究》,获得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结项课题成果二等奖,项目编号:SYSK2011-07-02,韩伟主持;
10.完成2010年度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城镇化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获得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结项课题成果二等奖,SYSK2010-07-04,韩伟主持;
11.完成2013年度沈阳市社科联课题《青少年德育教育方法的可接受性及其改进对策研究》一项,项目编号:SYSK2013-07-01,马春光主持;
12.完成2013年度辽宁省社科联《文化强省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一项,项目编号:2013lsljl-314,马春光主持;
13.在研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研究》一项,项目编号:W2013291,翟春主持;
14.完成2013年辽宁省社科联课题《我省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沈阳市为例》一项,项目编号:2013lsljl-313,翟春主持;
15.完成2012年辽宁省社科联课题《辽宁省儿童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策略研究》一项,项目编号:2012lsljl-259,翟春主持;
16.完成2013年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关于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对策建议》一项,项目编号:SYSK2013-07-12,翟春主持;
17完成2013年度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关于进一步培育青年公民意识,提升沈阳城市软实力的对策建议》(编号:SYSK2013-04-14)一项,兰文巧主持;
18.在研2014年度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关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考核奖励办法的对策建议》(编号:SYSK2013-04-14)一项,兰文巧主持;
19.在研2013年共青团中央“青马工程”专项课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机制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研究——以辽宁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个案》一项,项目编号:2013TZYQM029,张洪涛主持;
20.完成2013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关于构筑市民文化素质、文明素养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一项,项目编号:SYSK2013-07-09,孙昌增主持。
(三)学术论文
1.《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成背景与本质》,《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韩伟
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制约因素研究》,《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1.4,韩伟
3.《社会管理变革视域下的的共青团工作回顾与展望》,《青年与社会》,2013.9,韩伟
4.《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共青团助理中国梦的有效路径》,《山西青年》杂志社,2013.10,韩伟
5.《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入选《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工作——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获二等奖,2010.10,韩伟、张洪涛
6.《建设辽宁“文化强省”的战略措施研究》,《理论界》,2013.4,马春光
7.《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4,孙昌增
8.《构建教育公平要重视就业公平》,《现代教育管理》,2012.7,翟春、刘庆宇
9.《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东北青年反日运动》,《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5,翟春
10.《现代企业制度下共青团工作的定位与开展》,《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理论界》,2013.4,翟春
11.《辽宁文化强省建设问题的哲学思考》,《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张洪涛
12.《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以沈阳市为例》,《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张洪涛
13.《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基于“虚实共生”的社会环境视角》,《青年与社会》,2012.8,张洪涛
14.《中国少先队的发展历程》,《党史纵横》,2010.9,张洪涛
15.《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若干问题研究》,《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3.10,王星月、翟春
16.《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01),兰文巧
17.《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及其排解对策》,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兰文巧
18.《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翟春
四、创新团队负责人简介及学术业绩
创新团队负责人韩伟教授,男,硕士,沈阳工程学院副校长、辽宁省团校校长。兼任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特聘研究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对外交流中心理事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会理事、辽宁省国际教育学会理事会副会长、辽宁省认知科学学会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
五年来,韩伟教授先后主持团中央课题《进城务工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媒介素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辽宁省社科联课题《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辽宁省教育厅课题《辽宁大学生梦想现状及实现路径研究》等省市级课题10余项。韩伟教授出版著作《青年干部的摇篮:辽西青年干部学校校史》等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成背景与本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共青团助力中国梦的有效路径》等20余篇,获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省部级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目前,韩伟教授作为主编正在主持编纂《辽宁省志·共青团志》(1985-2005年)工作,此项工作任务繁杂,目前已形成初稿,年底将出版发行。
五、研究骨干简介及学术业绩
1.研究骨干马春光教授,女,硕士,辽宁省团校副校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中青年决策咨询专家库专家、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库专家。主持完成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农业产业化背景下辽宁订单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辽宁省社科联课题《关于辽宁服务业聚集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等省市级课题15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美国订单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研究》、《建设辽宁“文化强省”的战略措施研究》等20余篇;获辽宁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
2.
研究骨干孙昌增副研究员,男,硕士,辽宁省团校副校长,辽宁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常委,曾担任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审专家,曾多次参与公益项目的评审工作,在青年志愿服务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六、创新团队成员合作研究的主要成果
序号
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者名单
奖励类别(等级)
获奖时间
授予单位
1
城镇化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韩伟
沈阳市社科联结项二等奖、沈阳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被辽宁省总工会主席赵国红批示
2010.9
沈阳市社科联、沈阳工程学院
2
辽宁省儿童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策略研究
翟春
被省委政研室咨询文摘转载并被辽宁省委组织部长张江批示
2012.10
3
关于加强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对策建议
翟春
2013年沈阳市社科联课题结项二等奖被省委政研室咨询文摘转载并被辽宁省副省长贺旻批示
2013.8
沈阳市社科联
4
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
韩伟、张洪涛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工作——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论文二等奖
2010.10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
序号
发明专利名称
发明人
年份
授权专利号
授权国家
转让或转化情况
六、续
序号
项目名称
类别(纵向、横向)
项目级别或委托单位
经费(万元)
完成情况
1
201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媒介素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韩伟主持)
纵向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
0万元
已结题
2
2010年辽宁省社科联课题《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韩伟主持)
纵向
辽宁省社科联
0万元
已结题
3
2013年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城镇化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韩伟主持)
纵向
沈阳市社科联
0万元
已结题
4
2011年辽宁省社科联课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与青少年发展研究》(韩伟主持)
纵向
辽宁省社科联
0万元
已结题
5
2012年团中央课题《进城务工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韩伟主持)
纵向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0万元
已结题
6
2012年辽宁省社科联课题《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变革研究——以共青团为例》(韩伟主持)
纵向
辽宁省社科联
0.3万元
已结题
7
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课题《辽宁大学生梦想现状及实现路径研究》(韩伟主持)
纵向
辽宁省教育厅
1.5万元
在研
8
2014年辽宁省社科联课题《辽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青运史红色资源现状与对策》(韩伟主持)
纵向
辽宁省社科联
0.3万元
已结题
9
2014年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重点项目《青年政党认同研究》(韩伟主持)
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
0.5万元
在研
10
2013年沈阳市社科联课题《青少年德育教育方法的可接受性及其改进对策研究(马春光主持)
纵向
沈阳市社科联
2万元
已结题
11
2013年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关于构筑市民文化素质、文明素养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孙昌增主持)
纵向
沈阳市社科联
0万元
已结题
12
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课题《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研究》(翟春主持)
纵向
辽宁省教育厅
1.5万元
在研
13
2013年辽宁省社科联课题《我省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沈阳市为例》(翟春主持)
纵向
辽宁省社科联
0.3万元
已结题
14
2012年辽宁省社科联课题《辽宁省儿童青少年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与促进策略研究》(翟春主持)
纵向
辽宁省社科联
0.2万元
已结题
15
2013年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关于进一步培育青年公民意识,提升沈阳城市软实力的对策建议》(兰文巧主持)
纵向
沈阳市社科联
0万元
已结题
16
2013年沈阳市社科联课题《关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考核奖励办法的对策建议》(兰文巧主持)
纵向
沈阳市社科联
0万元
已结题
17
2012年团中央课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机制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研究——以辽宁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个案》(张洪涛主持)
纵向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0万元
已结题
序号
论文题目
作者)
期刊名称
年份
卷(期)
收录情况
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制约因素研究
韩伟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1
10
2
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成背景与本质
韩伟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
4
3
社会管理变革视域下的的共青团工作回顾与展望
韩伟
青年与社会
2013
9
4
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共青团助理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韩伟、刘庆宇
山西青年
2013
10
5
当代青年的社会态度及其启示——基于辽宁省14市1912名青年的调查
韩伟;
兰文巧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0
6
建设辽宁“文化强省”的战略措施研究
马春光
理论界
2013
4
7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探析
孙昌增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8
曾国藩集团悍将——鲍超
孙昌增
兰台世界
2014
11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9
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青年公民意识的培育路径
兰文巧
中国集体经济
2015
第1期
无
10
团满洲临时省委首任书记张任光事迹小考
刘庆宇
中国青运史辑刊
2012
9
11
青少年道德内化的现状与促进策略——以辽宁省为例
刘庆宇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
9
12
构建教育公平要重视就业公平
翟春、刘庆宇
现代教育管理
2012
7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
13
现代企业制度下共青团工作的定位与开展
翟春
理论界
2013
4
14
大学生德育考核新论
翟春;
王星月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0
15
女大学生锻炼需要、目标定向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朱洵韬;
翟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1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
16
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
翟春;
张洪涛;
高佳
现代教育管理
2014
10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期刊
17
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
翟春;
张洪涛;
高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9
18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基于“虚实共生”的社会环境视角
张洪涛、韩伟
青年与社会
2012
8
19
青少年社区科普文化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以沈阳市为例
张洪涛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4
20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若干问题研究
王星月
翟春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3
10
21
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以辽中市谢荣策烈士陵园为例
王星月
青年与社会
2014
9
七、近三年发展目标
(一)团队人员发展目标
继续稳步打造青年工作研究、青少年工作研究及青年运动史研究这三只研究队伍,同时积极引进统计学、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弥补团队研究方法上的薄弱,为创新学术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使团队研究角度更加多样化、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有力带动,合理推进,争取三年后,本团队中的高级职称人员占50%以上,建设一支优秀学术队伍,使研究梯队更加稳固,人员配置更加合理,研究成果更加突出。
(二)团队研究成果建设目标
本团队将继续遵循“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带动整体”的原则,坚持立足本校,重点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力争在青年工作、青少年工作和青运史这三个研究方向上出一批优秀高端学术成果,凸显本创新学术团队在青年理论研究方面实证意义强的研究特色。青年工作、青少年工作和青运史这三只研究队伍将合力承接国家级课题,有计划、高质量地组织申报省市课题,参与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辽宁省政府成果评奖,发表高水平论文,争取三年内承接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5项,在相关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发表10余篇论文。
除理论研究之外,本创新学术团队几年来紧紧围绕全省青年工作的大局,着眼于准确把握辽宁青年思想动态和有效服务领导决策,成功完成了辽宁省青少年关注社会稳定情况调研和辽宁省大学生梦想状况调研两次大调研,相继提供了调查报告、咨政建议等成果,得到了团省委相关领导的高度赞赏和认可。未来三年内,本创新学术团队将争取围绕辽宁省青少年发展状况再开展一到两项大调研,建成辽宁青少年发展状况动态数据库,形成《辽宁青少年发展状况蓝皮书》。
(三)团队研究基地建设目标
未来三年内,团队将申请建立辽宁省社联群团组织研究基地。
八、预期成果
1、团队主要成员主持纵向项目:
项目级别
数量
国家级
1
省部级
4
市级
5
校重点
1
2、团队主要成员发表的学术论文:
检索类别/刊物级别
数量
SCI
0
EI期刊
0
北大中文核心
3
EI会议
0
3、团队主要成员获得的科技奖励:
项目级别
数量
国家级
0
省部级
1
市级
1
校级
1
4、团队主要成员获得的知识产权情况:
类别
数量
发明专利
0
实用新型专利
0
软件著作权
0
5、团队主要成员的横向项目及到款额
无。
6、团队主要成员发表的学术专著
力争出版专著1部以上。
7、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继续提高成果社会效益,争取获得有关领导批示和相关部门采纳。
八、依托部门推荐意见
盖
章*年*月*日
九、评审专家组意见
组长签字:*年*月*日
十、学校学术委员会意见
主任签字:*年*月*日
十一、学校意见
公
章*年*月*日
篇3: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申报书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申报书 本文关键词:研究课题,联动,小学生,申报,评价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申报书 本文简介:附件2:《永川区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年度编号永川区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名称: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吴亚玲负责人所在单位永川区汇龙小学校填表日期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永川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数据表课题名称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主题词学习家校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课题申报书 本文内容:
附件2:《永川区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
年度
编号
永川区教育科研课题
申
请·评
审
书
课
题
名
称: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吴
亚
玲
负责人所在单位
永川区汇龙小学校
填
表
日
期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永川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
主
题
词
学习
家校联动
评价
负责人姓名
吴亚玲
性别
女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974年12月
行政职务
副校长
专业职务
小学高级教师
研究专长
教学管理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任教学科
小学语文
工作单位
重庆市永川区汇龙小学校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通讯地址
重庆市永川区汇龙小学校
邮政编码
402160
联系电话
023-49812678(单位)023-85365406
(家庭)
13883208828(手机)
主
要
参
加
者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学位
工作单位
罗声银
男
1977.08
小一
教学管理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张
彪
男
1974.04
小一
信息技术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魏
星
男
1978.09
小一
数学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唐大芳
女
1975.11
小高
数学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唐
波
女
1977.01
小一
语文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代
秀
女
1975.06
小高
音乐
本科
永川区汇龙小学
预期最终成果
研究报告
论文
预计完成
时间
2013年12月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出版
时间
《儿童文学阅读与欣赏》
吴亚玲
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7
《童话,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
吴亚玲
论文
《永川教育》
2007.5
《感受真爱
记录真情》
吴亚玲
论文
《作文大本营》
2007.10
《阅读滋润童年
特色铸就品牌》
罗声银
论文
《今日教育》
2008.5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
魏
星
论文
《永川教育》
2009.2
《农村小学三结合网络教育的建设与思考》
魏
星
论文
《重庆市永川区优秀论文集(三)》
2008.12
课
题
名
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
准
单
位
完成情况
《建立儿童文学校园
培养儿童文学素养》
重庆市“十五”规划课题
2004年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已结题
《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2008年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已结题
《农村小学生校外教育策略研究》
永川区级课题
2004年
永川区教委
已结题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正在承担的研究课题
课
题
名
称
课题类别
批准时间
批
准
单
位
完成情况
《永川区小学语文学科建设
策略研究》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课题
2010年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实施阶段
《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人文校园建设策略研究》
永川区“十二五”规划课题
2011年
永川区教科所
实施阶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
“三算”教学策略研究》
永川区“十二五”规划课题
2011年
永川区教科所
实施阶段
《儿童文学校本经典阅读研究》
永川区级课题
2010年
永川区教科所
实施阶段
四、课题设计论证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日趋全球化,各国竞争越加激烈。各国的竞争,其实质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强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将优先发展教育列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提高评价的实效,是学校和家庭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1.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教育部下发的《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也指出: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2.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推进“减负提质”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讲话中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印发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十项规定的通知》。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也下发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实践过程中,落实“减负提质”的一个较大阻碍是家长对“提质”的不放心,进而导致对“减负”的不支持。要真正落实“减负提质”,必须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3.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践行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条件。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科课程标准都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作出了不同要求。各科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指导深具学科性、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均要求形成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以期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
4.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改善家校教育脱节的必要途径。
经调查,我区各小学教师与全体家长沟通的主要途径是一期一次的家长会和校讯通,或者是通过电话和家访的方式和部分家长进行交流。这样的沟通方式受到了时间和范围的限制,且往往是以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家长成为了倾听者。家长是否赞成教师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如何评价?我们大多数教师是不了解的。长此以往,分散了家校合力,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或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导致了家校教育脱节,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家校联动”势在必行。
研究现状:
针对“学生学习评价”这一研究内容,国外研究趋势是:(1)逐渐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提出“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2)关注评价的过程和评价双方在评价进行中的沟通、理解和让步。(3)提出评价标准多元化,重视个体化目标,以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国内也有很多研究成果,例如获得全国小学教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的安徽省新课程改革试验研究立项课题《小学数学学科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方案》,万州区沙河小学课题《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等。这些课题研究成果,都是建构以学校内、课堂上的评价模式为主,家庭评价或者没有,或者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因此,本课题拟对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开展实验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我校乃至全永川区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内容
1.多主体评价。(1)教师评(2)学生自评(3)学生互评(4)家长评
2.多形式评价。
(1)课内评价+课外评价(2)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3)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三、研究思路
此课题我们拟按照“一二三”思路来开展实施。
1.把握评价“促发展”这一本质
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家长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在评价中要促进师生、家长与孩子走向教学相长,体现人文关怀,着力把握好评价“促发展”这一本质。
2.进行两项调查
(1)对我校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自评、师评、互评、家长评)。
(2)对我校学生评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学生想要什么样的评价)。
3.抓好评价中的三个载体
(1)以语言为载体。(1)口头语言;(2)书面语言;(3)体态语言等。
(2)以活动为载体。(1)学习成果展示活动;(2)评星晋级活动;(3)“家校通”互动等。
(3)以学生成长记录(《素质发展评价手册》)为载体。
四、研究价值
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减负提质”,建立一套以学校和家庭为共同主体的可操作、有效性强的评价体系,使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外部转向内在,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形式转向实质,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提以全面提高。
五、研究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应该是一种经过精心策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评价的学生可以直接得到有益的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智能现状,如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建议;这种评价是公正的,它与传统的考试的根本区别在于,该评价是从日常表现中获得信息,是真实的,情景化的。这种评价思想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创立的协同学角度分析,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亚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期系统内各子系统(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联动就是实现其功能的手段之一,它使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使教育系统向着平衡、和谐、有序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六、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重庆教科院出版)
2.《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3.靳玉乐主编:《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4.王华斌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版
6.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五、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领导重视。永川区教委及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新课程改革,关注小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希望通过对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的研究,建立一套以学校和家庭为共同主体的可操作、有效性强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提以全面提高。
2.环境基础。我区有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社会评价研究”,其中,家庭评价是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成为该课题的子课题,专业的教研及科研人员将对我校课题进行有效的指导,为我校的课题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
3.人员基础。本课题拟邀科研水平高的教科所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对课题研究进行专业指导;成立了由学校校长、书记、分管教科研工作副校长及教科室主任组成的课题领导组,对课题进行专业的管理;组建了由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组,对课题进行扎实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吴亚玲系重庆市级骨干教师,重庆市小学语文青研会成员,永川区首届名师培养对象班成员,现任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在多年教学实践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具备进行教学科研的基本素质。吴亚玲参与主研已结题的课题有重庆市“十五”规划课题《建立儿童文学校园
培养儿童文学素养》,该课题成果获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永川区科学技术进步软科学一等奖;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该课题课题成果获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期成果评选一等奖,在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策略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在研的课题有重庆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永川区小学语文学科建设策略研究》、永川区级“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人文校园建设策略研究》、永川区级课题《儿童文学校本经典阅读研究》。主持申报了永川区级课题《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评价策略研究》。
课题组成员罗声银系学校教导处主任,张彪系学校信息技术部主任,代秀参加重庆市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已结业,魏星、唐大芳、唐波为永川区骨干教师。他们都具有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4.物质基础。学校对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的各种需要给予充分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限
报
10
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承
担
人
1
2012.01-2012.08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家校联动”评价现状及需求调查
“家校联动”网络评价平台
实施方案
调查表
班级博客
家校通平台
吴亚玲
魏星
罗声银
张彪
2
2012.09-2013.08
典型性课例
评价案例论文集(教师、家长)
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记录
录像课
专题集
评价手册
课题组成员
3
2013.09-2013.12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吴亚玲
魏星
4
5
6
7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最
多
限
报
2
项
)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1
2013.12
评价案例、论文集
论文
课题组成员
2
2013.
12
《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吴亚玲
魏星
七、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课题申请内容属实。该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政治业务素质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够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同意承担本课题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
单
位
公
章
单位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八、镇(街)教管中心意见
同意汇龙小学对该课题的审核意见,同意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公
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九、永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意见
公
章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附件3:
登记号
永川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设计论证活页
说明:本表供匿名评审使用。填写时,不得出现课题申请人和主要参加者姓名、单位名称等信息,统一用×××代表。宋体、小四,A4纸打印,左侧装订成册,报送一式3份。
课题名称: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学习: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家校联动:教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以期最大程度的发挥养成教育的效果。
小学生“家校联动”评价模式: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实验论证,建构起家庭和学校合作下的小学生学习评价模式,以促进每个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快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针对“学生学习评价”这一研究内容,我们了解到国外研究趋势是:(1)逐渐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提出“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2)关注评价的过程和评价双方在评价进行中的沟通、理解和让步。(3)提出评价标准多元化,重视个体化目标,以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国内也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获得全国小学教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的安徽省新课程改革试验研究立项课题《小学数学学科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方案》,万州区沙河小学课题《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等。这些课题研究成果,都是建构以学校内、课堂上的评价模式为主,家庭评价或者没有,或者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因此,本课题拟高度重视家庭评价作用,把家庭和学校作为共同主体,对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开展实验研究。
三、选题意义
1.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教育部下发的《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也指出: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2.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推进“减负提质”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讲话中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印发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十项规定的通知》。重庆市永川区教育委员会也下发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实践过程中,落实“减负提质”的一个较大阻碍是家长对“提质”的不放心,进而导致对“减负”的不支持。要真正落实“减负提质”,必须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3.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践行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条件。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科课程标准都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作出了不同要求。各科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指导深具学科性、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均要求形成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以期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
4.建构小学生学习“家校联动”评价模式是全面改善家校教育脱节的必要途径。
经调查,我区各小学教师与全体家长沟通的主要途径是一期一次的家长会,或者是通过电话和家访的方式和部分家长进行交流。这样的沟通方式受到了时间和范围的限制,且往往是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要内容,家长成为了倾听者。家长是否赞成教师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如何评价?我们大多数教师是不了解的。长此以往,分散了家校合力,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或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导致了家校教育脱节,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家校联动”势在必行。
四、研究价值
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减负提质”,建立一套以学校和家庭为共同主体的可操作、有效性强的评价体系,使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形式转向实质,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五、研究目标
1.积累评价素材,提炼成功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建构小学生“家校联动”评价模式。
2.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改进、形成、激励功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家长科学评价观,提升家教水平。
六、研究内容
1.多主体评价。(教师评、家长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
2.多形式评价。(课内评价+课外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七、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假设:将《小学生“家校联动”评价模式研究》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结的系统,利用和开发学校和家庭的评价资源,能全面、系统地调整和优化现行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拟创新点:在当前“减负提质”大背景下,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对深化教育改革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运用家长资源,使其积极参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全面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改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的现状,形成“家校联动”促发展的良好势头。
八、研究思路
此课题我们拟按照“一二三”思路来开展实施。
(一)把握评价“促发展”这一本质;
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家长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在评价中要促进师生、家长与孩子走向教学相长,体现人文关怀,着力把握好评价“促发展”这一本质。
(二)进行两项调查:
1.对学生学习评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2.对学生评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三)抓好评价中的三个载体:
1.以语言为载体。(1)口头语言(2)书面语言(3)体态语言等。
2.以活动为载体。(1)学习成果展示活动(2)评星晋级活动(3)“家校通”互动等。
3.以学生成长记录(《素质发展评价手册》)为载体。
九、研究方法
1.文献学习分析法。学习中外著名教育家和各地在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上找到支撑、找到依据。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地进行研究。
3.调查研究法。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等方式调查研究“家校联动”评价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研究及时做好资料搜集和整理,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找出研究的规律和研究的成果。
5.个案分析法。每位教师、家长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策略都不尽相同,要针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性化分析研究,从特殊中找出一般,从个性中找出共性。
十、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12月):调查分析当前学校及家庭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现状,分析当前教育对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借助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撰写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启动课题研究。
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8月):①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听、评、教活动,针对师评、生互评、生自评情况编写典型教学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②借助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和家长进行家庭评价研讨。③利用家校通、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途径和家长共同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④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作出阶段性研究分析。
总结阶段(2013年9月—12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对研究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归档,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验收并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全校以至全区进行推广。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社会评价
课题组负责人参与主研已结题的课题有重庆市“十五”规划课题《建立儿童文学校园
培养儿童文学素养》,该课题成果获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永川区科学技术进步软科学一等奖;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该课题课题成果获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期成果评选一等奖,在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策略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
二、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资料汇编》(重庆教科院出版)
2.靳玉乐主编:《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3.王华斌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版
5.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三、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
课题负责人系重庆市级骨干教师,重庆市小语青研会成员,永川区首届名师培养对象班成员,现任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该负责人曾参加重庆市语文学科教学竞赛获二等奖,指导青年教师参赛两次获重庆市级指导教师一等奖。在多年教学实践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具备进行教学科研的基本素质。该课题负责人参与主研已结题的课题有重庆市“十五”规划课题《建立儿童文学校园
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重庆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在研的课题有重庆市“十二五”规划课题《永川区小学语文学科建设策略研究》、永川区级“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以“儿童文学”为特色的人文校园建设策略研究》、永川区级课题《儿童文学校本经典阅读研究》;已主持申报了永川区级课题《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评价策略研究》。
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六位主要参加者平均年龄30岁,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其中学校中层干部两名(教导处主任、信息技术部主任),教研组长两名,普通教师两名;一名为重庆市级音乐骨干培训结业教师,三名为永川区骨干教师,两名为校级骨干教师。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领导重视。本课题成立了由学校校长、书记、分管教科研工作副校长及教科室主任组成的课题领导组,对课题进行专业的管理。
2.环境基础。学校为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已有多个重庆市及永川区的规划课题结题。学校专设了教科室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全校教师都参与过校级及以上科研课题,具有良好的环境基础。
3.物质基础。学校大力支持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对课题给予充分的财力和物力保障。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