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101) 本文关键词: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理论,方案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101) 本文简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1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熟知中外历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入了解当代中外史学的现状,了解中外史学思潮的发展潮流,正确认识当代史学思潮、史学流派的倾向。对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101) 本文内容: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1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熟知中外历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入了解当代中外史学的现状,了解中外史学思潮的发展潮流,正确认识当代史学思潮、史学流派的倾向。对于中国传统史学的精髓,应有深入体认。具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研究当代世界和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确立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够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有关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也能承担政策和理论研究以及宣传、文教、出版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二、学习年限
三年,要求至少修满35学分。
三、研究方向
1.唯物史观与中国当代史学。
2.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
3.传统史学与传统文化。
四、教学实践
本专业研究生主要在本学院“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或与本专业有关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学中从事教学实践,由研究生导师或有关主讲教师负责指导。最后由指导教师作出考核评价。
五、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
本专业研究生必须经常关注国内外重大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事件及其动态、进程,参加有关的时事、政治以及文化研讨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写出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论文或调研分析报告。研究生不定期参加校、院、所举行的学术活动。读硕期间须在正式学术刊物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实绩,逐年记入学籍档案。研究生必须完成规定任务,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六、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研究方向:1.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史学
2.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研究
3.传统史学与传统文化
学
制:三年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必
修
课(学位课程)
公
共
课
00000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000003
英语
216
5
6
6
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2
学
科
基
础
课
110104
史学理论与方法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110302
中国史学史
54
3
3
110101
中国历史通论
54
3
3
110102
世界历史通论
54
3
3
专
业
主
干
课
110305
西方史学史导论
54
3
3
至少修6学分
110306
中国史学思想专题研究
36
2
2
110307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36
2
2
110103
中国历史文献学史
54
3
3
选
修
课
110309
20世纪中国史学
36
2
2
至
少
选
修
12
学
分
110310
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
36
2
2
110109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
36
2
2
110312
中西史学比较研究
36
2
2
110313
刘知几与《史通》
36
2
2
110314
六经与传统史学
36
2
2
110315
宋代史学与文化研究
36
2
2
110316
明代史学专题研究
36
2
2
110118
乾嘉考据学研究
36
2
2
110318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评析
36
2
2
110319
当代中国史学思潮研究
36
2
2
110113
中国史学名著选读
36
2
2
110321
西方史学名著选读
36
2
2
教学
实践
2
主要课程介绍
课程编号:110301
课程名称:史学理论与方法
总课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系统掌握有关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建构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介入若干重要史学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讨论,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提升其科研能力。
教学内容:
一、20世纪中西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比较;
二、史学理论及方法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三、史学理论与方法论体系探讨;
四、有关史学理论若干重要范畴的讨论;
五、当前史学理论主要研究课题及走向分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2.姜义华:《史学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3.(美)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华夏出版社1989年译本;
4.(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译本;
5.陈启能:《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团结出版社1993年出版;
6.侯且岸:《当代中国的“显学”:中国现代史学理论与思想新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7.何兆武:《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课程编号:110302
课程名称:中国史学史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系统全面了解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总结中国史学的特点及精神本质。
教学内容: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开端——先秦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成长——秦汉
四、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五、中国古代史学的继续发展——隋唐
六、中国古代史学的繁荣——宋元
七、中国古代史学的嬗变——明清
八、近代史学与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九、马克思主义史学与新中国史学的重新建构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3.吴泽等:《中国近代史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
4.张岂之:《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5.蒋俊:《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齐鲁书社1995年出版;
6.胡逢祥等:《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出版;
7.杨翼骧等:《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9.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
10.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课程编号:110303
课程名称:西方史学史导论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
本课程讨论西方史学史的发展过程,把握西方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阶段及其规律性,着重分析西方史学思想和历史文化的演变,探讨当代西方形形色色史学理论的历史成因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内容:
一、西方史学史的研究取向和意义;
二、西方史学的传统及其影响;
三、西方史学的发展演变;
四、中西方史学的异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古奇:《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下),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3.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4.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罗凤礼:《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社1996年版;
8.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课程编号:110304
课程名称:历史文献学
总
课
时:54
学
分:3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本课程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研究生进一步了解和使用中国历史文献的能力,为从事历史学研究以及古籍整理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一、文献基本概念:1、文献、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2、历史文献与中国传统文化;3、时代发展与历史文献;4、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
二、历史文献学史:1、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2、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3、两宋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4、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5、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6、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现状与前景。
三、历史文献学专题研究:1、目录学;2、传注学;3、校勘学;4、版本学;5、辨伪学;、辑佚学;7、史源学;8、编纂学;9、藏书史;10、相关学科与相关文献。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
杨燕起、高国抗:《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3.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年出版;
4.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
6.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编号:110305
课程名称: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准确而系统地掌握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确立科学的历史观,把握唯物史观在20世纪末的新发展。
教学内容:
主要研讨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基本指导理论,在历史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科学指导价值;在世界历史进程发生巨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它在阐释历史运动的终极原因和根本规律、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等问题上,取得了什么进展,出现了哪些困惑,遇到了哪些诘难和挑战;怎样消解困惑,排除诘难,回应挑战;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历史事实提出的新问题,吸取社会科学的新成果,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科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版1981年版;
3.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5.吴泽:《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Theories
of
History,ed.
by
Patrick
Gardiner,London,1959
课程编号:110307
课程名称:西方史学名著选读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Ⅲ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系统把握西方史学发展史的同时,熟知各历史时期站主导地位的史学著作,深入掌握不同史学著作的写作风格和史学思想。
教学内容:
研读《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帝之城》、《历史哲学》、《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历史的观念》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张文杰等:《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译本;
2.田汝康等:《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译本;
3.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译本;
4.张文杰等:《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历史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5.郭小凌:《克丽奥的童年——古典西方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课程编号:110309
课程名称:中国史学思想专题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Ⅲ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系统把握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同时,对影响中国史学思想形成的各种思潮进行研究,了解中国史学的本质与特点。
教学内容:
1、《周易》与中国史学思想
2、《春秋》与中国史学思想
3、两汉经学与史学
4、魏晋玄学与史学
5、宋明理学与史学
6、清代汉宋之学与史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吴怀祺:《宋代史学思想史》,黄山书社1992年版;
3.吴怀祺主编,林晓平、汪高鑫、庞天佑、何晓涛、吴海兰、牛润珍、吴怀祺、周少川、向燕南、王记录、陈鹏鸣、洪认清著:《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十卷本),黄山书社2002年版;
4.何根海、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王记录:《钱大昕的史学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吴怀祺:《易学与史学》,中国书店2004年版
课程编号:11031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
总
课
时:36
学
分:2
开课单位:社会发展学院
开课学期:Ⅲ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为今后从事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一、在中国古代的民族方面,介绍各主要民族的形成过程、分布地区、社会生活、历史贡献以及迁徙流动等情况;
二、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介绍农业生产、纺织工艺、建筑艺术和交通工具等;
三、在古代典籍和思想方面,介绍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籍制度和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儒学;
四、在古代制度方面,介绍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丧葬制度、官制、选举及科举制度、礼仪制度、货币制度等;
五、在古代器物方面,介绍礼器、兵器和日用器物等;
六、在古代礼俗方面,介绍礼仪制度、宗教、民间神道、民间禁忌、民间节日等;
七、在古代地理学方面,介绍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历代行政区划沿革;
八、在古代艺术方面,介绍陶瓷、髹漆、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
九、在古代科学技术方面,介绍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天文历法及度量衡制度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3.陈登原:《中国文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许结:《中国文化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