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源自历史科我的双休日
华亭学校初一执教:范海红
一、活动目的:1、通过了解学生双休日的活动情况,正确引导学生过健康、有益的双休日。
2、通过在班会课上展示自己,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消费观、价值观、交友观,让学生能以优秀的同学为榜样,激励他们好好利用双休日,使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
二、活动形式:采取实话实说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意识。
三、活动准备:
1、紧扣主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双休日的活动。
2、准备好电子琴、钢琴等用具,让学生展示双休日的成果。
3、将学生座位排得随意些,使现场气氛尽可能地活泼。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的实话实说主题班会主题是“我的双休日”,实话实说。
(二)介绍嘉宾:
上个月雏鹰争章小明星及特邀嘉宾。
(三)减负以后,我们的学生自己拥有的时间大大增加,尤其是双休日,更是给了大家一个舞台去发展自我。
今天,我们就来谈“我的双休日”这个话题,大家实话实说,老师想了解你们在双休日到底做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四)引入实际发展特长: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的事,但双休日是属于你们的,老师想了解的是你在双休日做了哪些你想做但平时又没时间做的事?
[展示双休日所学的一技之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双休日在家完全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那么老师想问一句,既然现在都在讲素质教育,都在讲要全面发展,那么可不可以我这个双休日对美术有兴趣,就去学画画,下个双休日,又对音乐有兴趣,就去学弹琴,这样好不好?
[学生讨论,嘉宾发言,简介嘉宾情况:李冰洁,现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初中时任少年版、初中版奉贤记者团团长、校文学社主编,又拉得一手好琴……]
▲有句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问我这水怎样冷,我就是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亲自喝一口,同样,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五)由自己引入家庭
1、校园是我们的小天地,但总有一天,我们会步入社会,其实,现在,我们已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打量社会,也已有了对社会的点点体会,七年级《思想政治》课中,就有“在社会中锤炼良好心理品质”这一课,上几个星期,我们班同学日记中就写了这样一件发生在双休日的一件事。
[小品:人口普查]
2、从小品中不难发现,虽然进入初中只有几个月,但和小学相比,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小孩子了。
其他同学能否讲一些类似的发生在家中的事情。
[学生、嘉宾发言]
(六)由家庭引入社会
1、刚才大家谈的都是自己在双休日中所做的事情,现在能否再谈谈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在双休日做些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
[社区活动、老同学之间……]
3、刚才,大家谈的都是好的一面,不过我知道我们有的同学肯定在双休日也做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既然今天
是实话实说,那么那位同学愿意献丑一下。嘉宾借自己的经历引导学生。
[①沈晶晶,写晶晶上星期六发生的事情②王自立破坏公物……]
▲大家都在为社会作无私奉献,做一个好公民,的确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友谊,并不仅仅意味着友好情谊,而且还意味着鼓励指导,忠告甚至批评,只有这样,友谊才会是牢固而坚实的。
(七)小结:
今天的主题班会,同学们从各个方面谈了自己在双休日的活动,讲出了自己的真实看法。但老师觉得,提高自己的技能也好,参加社区活动也好或者交友也罢,都离不开一个“学”字,向他人学技能,向社会学会做人,向课本学知识,所以,最后,范老师就“学”字给大家提几点希望,或者说是建议。
1、要学会学习,首先要有信心、恒心,有了信心、恒心,就可促使你去努力学习。
2、学会学习,重点在于掌握方法去学,否则就是事半功倍。
3、学会学习,应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应从小培养创新意识,不要死读书,成为书呆子。
4、学会学习,应注意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
所以,请大家好好利用双休日,使它真正成为“我的双休日”。
(小品)人口普查
同学乙:(装出敲门的样子)
同学甲:(在家里写作业,听见有人敲门,起身走过去)问:“谁呀?”
同学乙:“我是居委会派来做人口普查工作的”。
同学甲:(对大家说):“爸爸说过,不能让陌生人进来。(又对门口说)对不起,我家没人,你走吧!”(刚坐下做作业,转念一想)对了,最近在搞一个叫什么人口普查的工作,或许,他就是那位工作人员吧!(又对门口同学乙说)“请出示一下你的证件,好吗?”
同学乙:“好,看这是我的证件。”
同学甲:“那请进吧!请坐,给你倒杯热茶。”(装出到旁边倒茶的样子)
同学乙:“谢谢!小朋友,你真乖!”
同学甲:“哦,对了,我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你有什么问题就问我吧!”
同学乙:“好的,请问你家里有几个人?”
同学甲:“三个人。”
同学乙:“分别是谁呢?”
同学甲:“是我爸爸、我妈妈和我。”
同学乙:“我的问题问完了,小朋友你真好,再见!”
同学甲:“再见!”
精品源自历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