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 体会 >> 学习心得 内容页

我国高考制度恢复40多年,选拔近两亿优秀大学生

还有两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了。

高考是一场没有战争的战斗,也是一次自我蜕变的成长。 无数人的命运与之息息相关。 因此,高考历来受到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年来,通过自主申请、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了近2亿优秀大学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人才保障,创造了平等的发展机会为数以百万计的平民学子成长为人才。 这几十年来高考的创新和完善也值得我们认真探索。

新高考改革新探索

高考作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的选拔制度,高考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是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 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不断改革和完善。 2014年开始的新高考是我国高考改革全面改革的新阶段。 其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完善和促进公平、科学。建立强有力的人才选拔体制机制”和监督,建立连接各级教育并认可各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这不仅是历次高考改革的延续,也是对历次高考改革试图解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整体突破。

1、如何科学选拔人才

获得并教育世界上最有才华的人才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选拔优秀人才是高考的基本、首要职能,科学合理选拔人才是高考职能的首要要求。

(一)考试科目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学科设置的变化可分为“文理科设置”、“高考设置科目+专科”四个阶段。入学考试”、“设置科目为‘3+X’”、“不分文理科”。

一、文理科专业设置阶段

1977年,国务院批复教育部《关于197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对高考科目设置要求:“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 今年的考试分为文科和理科两类。 文科考试科目有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 理科考试科目有政治、语文、数学、理化。 外语专业申请外语加试。”大文科技大学由此形成,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设置考试科目的基础。1982年规定:“本科生外语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从1983年起,100%计入总分。 报考专科学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是否计入总成绩,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 1982年,生物学满分是50分。”

现阶段高考改革,学科设置逐步增加和完善,体现了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要求。 外语科目考试从无到有,评分权重由低到高递增。 这既是科学选拔人才的要求,也是适应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2、会考+高考学科设置阶段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实施,20世纪80年代初,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不仅影响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还引发了诸如学生严重偏科,课业负担加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开始进行高考改革和高中教学科目评价制度改革。 1992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在普通高中毕业考试基础上设置高考科目的意见》,提出将高考科目分为文科和理科两类。 历史、科学加物理和化学,这个项目也被称为“3+2”项目。 相比之下,“3+2”计划更好地平衡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3+X”课题设计阶段

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型、综合型”人才,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意见》。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决定实施“3+X”学科设置方案。 在这个计划中,“3”是指除语文、数学外的三门必修科目,“X”是指综合科目,是指学生可以学习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根据相关要求进行选择。 一门或多门考试科目。 与以往规划相比,“3+X”规划在自主性、开放性、选择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实施“3+

4、文理不分的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理分工”的弊端日益明显。 这不仅造成学生人文精神或科学素养的缺失,也不利于科技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潮流。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优势的发展,与基础教育的目的相悖。 2013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压缩国家统一考试科目,对考试等科目实行社会化考试”。艺术、科学和外语一年多。” “不文理科”正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并作为制度化改革问题写入中央文件。 2014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不分文理科”。

江苏高考现行方案_江苏新高考方案_2021江苏高考方案改革

(二)改革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必须相互依赖。 内容与形式相匹配,就会相互促进; 如果不匹配,就会互相阻碍。 在我国高考制度中,与考试形式相关的最重要的三个设置包括:国家统考与自主招生、一考与复试、原始分数与标准分数。 全国统一考试、一次性考试、原始分数计分一直是我国高考制度的主要设计。 为了弥补这一制度的缺陷,国家不断尝试调整和改变考试的形式。

1、自主选拔

为消除国家统一考试不利于发现特殊人才的弊端,适应高等学校办特色办学的要求,国家决定赋予高等学校一定的自主招生权。招生扩大经营空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同时,也能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积极引导作用。 2006年,全国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自主招生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类型逐步增多。 有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组织考试、自主招生联考等,但由于配套措施特别是监管措施不够,部分高校对自主招生的含义认识模糊,导致高考大战提前点火,甚至出现了谋取私利的现象。 因此,自主招生制度还处于小规模探索状态。

2.参加多次考试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开始实行春季招生改革。 高考由一年一次增至一年两次,改变了“一考决定一生”的局面。 每年举办两次高考,不仅缓解了考生一次暑期高考的压力,还增加了部分学生被录取的机会。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实施意见》指出:“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两次选修的机会”。 从上海每年春夏两次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高中生提前考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有的学生则通过春季考试获得了高考的经验。 因此,这一政策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 但组织两次考试,给命题、阅卷、招生等各方面都增加了大量的工作。 考场的安排也影响了中学的正常教学。 因此,人口较多的省市对此仍持谨慎态度。

3.标准化评分

采用原来的纸分计分方式,看似公平,实则不公平。 首先,不同学科的智力内容不同,各学科的分数“分数”也不一样。 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都是60分,但代表的智力水平不同。 其次,当不同科目的分数相加时,虽然总分可能相同,但他们的认知结构也不同。 为此,从1985年开始,国家教委先后在广东、海南等省试点标准化考试,包括标准化考试成绩的解读和使用。 1997年,全国许多省份开始实行标准积分制度。 但由于这种计分方法不为广大群众所熟悉、难以理解,加之标准分制度还存在一些理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各省份后来不得不放弃了标准分计分方法。其他。

2、如何公平选拔人才

高考的公平性是社会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由于中国的高考制度承载着尤为重要的社会分层功能,很多家庭都把通过高考视为孩子改变未来命运的唯一希望。 因此,高考的公平性受到异常关注。 如何处理科学选拔与公平选拔的矛盾,是我国高考政策的最大焦点。 坚持机会公平和择优录取是处理这一矛盾的基本原则。

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前,我国曾在一段时间内实行推荐选拔制度。 其背后是不合理的“成分论”和“权力观念”。 家庭构成的好坏和家长的力量对学生的录取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起到关键作用。 这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实现进入大学的梦想。 高考制度要恢复的不是简单的考试制度,而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秩序。

然而,任何公平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如果简单地用尺子来衡量每个人——考试成绩,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由于长期历史原因,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不平衡。 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还比较落后,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远远不如城市。 如果简单地以相同的分数线录取全国各地的学生江苏新高考方案,那么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孩子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公平的机会。 因此,高考制度恢复后,首先确定的原则就是按省划线,保证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相对公平。

2014年,国务院在《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招生计划分配办法”。 文件指出,招生计划在分配时要综合考虑学生数量、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同时,要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招生,增加农村学生就读重点大学的数量。 此外,为了保障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招生政策规定“烈士子弟、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儿童”华侨、归侨子女、台湾籍候选人,有资格自行退休。” 对服役期间荣获二等功(含)以上或者被各大军区(含)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军人、退伍军人等五大群体给予适当倾斜。

3、如何高效选拔人才

高考招生的效率体现在投入少、效果好。 招聘过程简单易行,选拔结果相对公平合理。 任何人才选拔制度,无论程序多么公平,如果选拔效率低下,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有效达到人才筛选的目的,就不能称为成功的考试招生制度。 统一考试、集中招生、采用网上评分系统、实行并行志愿制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人才选拔效率。

(一)统一考试、集中录取

大规模的统一考试效率更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与统一招生相比,个别招生在命题、考试、阅卷、招生等各方面的工作量都大大增加。 我国幅员辽阔,高考报考人数众多。 考生往返参加考试非常不方便,经济负担重,效率低。 另一方面,与统一考试相比,个别招聘的命题水平和考试质量难以控制,考试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将受到极大挑战。 在当前国情下,统一考试、集中录取模式仍然是最高效、最合理的方式。 当然,集中统一考试也存在风险高、学生选择空间有限、高校自主权有限等问题。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环境下,如何找到两者更好的结合点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江苏新高考方案_江苏高考现行方案_2021江苏高考方案改革

(2) 网上阅卷系统

所谓在线评分系统是指依靠网络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实现客观题自动评分和主观题在线评分的现代计算机评分系统。 为了提高评分的效率和质量,广东省于200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网上评分实验。到2004年,全国已有15个省(区、市)实施了计算机在线评分。 使用在线阅卷系统可以大大减少阅卷过程中试卷的装订、运输、分发、存储等管理工作。 由于在线评分系统依托计算机技术,操作流程精简,评分摆脱了传统的手工作业。 评分老师在评分或批注时只需点击鼠标进行简单操作,系统自动完成加分、评分和统计。 ,从而大大提高打标效率。 实时进度和质量监控功能,确保及时掌握放码进度和质量,避免漏评、误评,大幅提高放码质量。

(三)并行志愿服务

并行志愿实施前,由于志愿申请信息不完整、不对称等因素,“高分低录取”、“高分不录取”等事件时有发生。 结果,不少高分考生落入下一批录取,甚至进入最后一批录取。 我考试没及格,所以后来流传着“考试考得好不如填得好”这样的笑话。 2008年,教育部在湖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辽宁等6个省(市)实施并行自愿申请录取模式改革试点。 实践证明,实行并行自愿申请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考生填写申请表的风险。 。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09年又增加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改革试点,平行自愿投资模式在全国进一步推广。 平行志愿有效减少“高分失败”现象,降低高分考生填写报名表的风险,提高人才招聘选拔的效率和质量。 当然,这也带来了学校生源差距、校际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问题。 。

四、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人才选拔的积极引导作用

高考是连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纽带。 它对基础教育具有调节和引导作用。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 这句话明确表达了高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选拔的积极引导作用,推动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发展,是高考改革的又一主题。 在新的高考改革中,这一主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目标。 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其目标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基础教育是一种基础素质教育,其要求和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高考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 高考评价标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 当前,高考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制度,完善高考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高考接力棒”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与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建立联系、沟通。 教育,一个承认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本文节选自《深化高考改革研究》的引言,有部分删减。

《深化高考改革研究》

袁振国在等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单的介绍

我国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高考改革的文件,并于2017年在上海、浙江试点实施。本书根据上海、浙江试点情况,参考经验教训回顾国内外高考改革历史,为完善新高考改革提出系统性建议。 本书分为三部分,共八章。 第一部分论述了学术等级考试改革的研究,包括如何“选科考试”制度、如何改进现行的选科评分办法、“一科两考”是否可行、如何有效落实“文理不分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第二部分围绕综合素质评价,具体阐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应用程序,以及上海、浙江等地试点高校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探索; 第三部分围绕高考环境和条件的改革,从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安排、教学管理、考试时间等方面提出了学校改善环境资源的有效措施,以适应新的高考环境和条件。高考改革。

关于作者

袁振国,著名教育学者、教育战略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系主任。 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袁振国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起草人之一。

目录

向上滑动即可阅读

本书概要

引言:改革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高考制度

2021江苏高考方案改革_江苏新高考方案_江苏高考现行方案

第一节 新高考改革的新探索

第二节 新高考改革的新起点

第三节 新高考改革的新挑战

第四节 以改革态度拥抱新高考改革

第一部分:学历考试改革研究

第一章 完善“选科考试”制度保障学科科学地位

第一节 科学学科的地位历来受到微妙的捍卫

第二节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生科学素养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学科地位需要继续维护

第四部分:学生回避科学科目不是因为他们害怕困难,而是因为他们担心不公平

第五节 四种解决方案思路优劣分析

第六节 强化新高考格局中科学学科地位需要“三轴”

第二章 改进现行选修科目评分方法,提高评分的科学性

第一节 上海市、浙江省选科考试科目评分及校分机制

第二节 沪浙选科关系及评分机制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选题评分经验

第四节 新高考选科评分的理论分析

第五节 关于新的高考成绩校准机制的建议

第三章 暂停实施“一科两考”,确保考试评价的科学有效性

第一节 “同一科目两次考试”的政策安排

江苏高考现行方案_2021江苏高考方案改革_江苏新高考方案

第二节:“一科多考”国家和地区及考试类型选拔标准

第三节 实行“一科多考”应具备的条件

第四节:我国实施“一科两考”的条件和限制

第五节 当前实施“一科两考”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加强配套资源供给,切实落实“文理不分科”

第一节:“文理不分科”的性质

第二节“文理不分科”的政策目标

第三节“文理不分科”: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第四节“文科不分家”政策实施的现实困境

第五节 完善“文理不分科”政策实施的配套资源供给

第二部分 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第五章: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和应用程序

第一节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和价值

第二节 综合质量评价运用程序

第三节 高校综合质量评价的运用路径

第四节:综合素质评估应用于高校招生的国际经验和实践可行性

第五节 高等学校实施综合质量评价的风险与保障

第六章试点高校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上海普通高校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实践探索

第二节 复旦大学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的理念、方法和成效

2021江苏高考方案改革_江苏新高考方案_江苏高考现行方案

第三节 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实践

第四节 浙江师范大学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质量与公平性研究

第七章 提高高校招生能力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运用

第一节 提高高校自主招生能力的必要性

第二节:什么是高校自主招生能力?

第三节 如何加强高校招生能力建设

第三部分高考改革环境与条件研究

第八章 适应新高考学校,改善环境资源

第1节:适应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进行新的大学入学考试

第2节适应新大学入学考试的课程安排

第3节:适合新大学入学考试的学校教学管理

第4节:科学安排考试时间

参考

后记

书籍系列简介

“ 2035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系列

系列编辑元Zhenguo

该书系列从“为该国的主要战略服务”开始,希望对中国在未来十年或两年内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和关键链接进行整体思维和系统反应。 ; 从为上海科学和技术创新中心服务,并从全面的教育改革飞行员开始,我们为上海如何实施战略思想,以提前一步,更高和领导发展。 该系列的指导意识形态是:首先,使用2035作为参考点,选择在促进当前国家教育现代化策略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的主要理论和实际问题,并对方向进行战略分析,下一阶段中国教育发展的问题和道路。江苏新高考方案,前瞻性和有针对性的讨论; 其次,根据所有级别和类型的教育以及重大问题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教育绘制蓝图; 第三,根据前瞻性,可操作性和经验基本写作要求为未来的教育绘制蓝图; 第四,请注意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并更多地关注机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