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二、说目标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说教法设计
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说学法安排
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员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1、实验法初步感知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组小棒(或者用纸条),进行操作实验,并详细做好记录,填写在统计表中。
2、讨论交流法发现规律
A、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组成三角形;
B、最长的那条边小于另外两条边的和才能组成三角形;
C、任意两边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
D、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E、两
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能组成三角形;只要孩子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给予鼓励,并集中对以上的几个结论进行点评,对学生的B、C、D、E的回答予以肯定,对A的回答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错误的原因。
3、画图法验证结论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第二层次实验:小组内画出3个任意
的三角形,用尺去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填入表格。
4、应用规律解释“最近”。“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呢?”
5、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A、基本练习: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l)8、9、15;(2)9、6、15;(3)9、6、14。单位:(厘米)
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B、拓展练习:学校的木工师傅现有两根木条,木条长分别是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确定第三条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活知识,使知识起到质的飞跃。
C、课堂延伸:画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让学生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试着让学生寻找最长边与最大角、最短边与最小角的关系。
目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面对全体的情况下,促进学有余力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板书如下: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