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读书笔记_持久战读书心得笔记的相关参考范文,篇一:论持久战读书笔记“原著选读”阅读笔记“影视冲浪”观后感篇二:论持久战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伟大著作——《论持久战》今年的5月26日,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演讲......
篇一: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 原著选读”阅读笔记
“影视冲浪”观后感
篇二: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伟大著作——《论持久战》 今年的5月26日,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演讲76年,76年前,整个中国大地正笼罩在日寇铁蹄的阴影下,民生凋敝,万马齐喑。这时抗日战争已经坚持了十个月,北平沦陷、华北沦陷、南京沦陷,上海成为孤岛。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究竟如何?究竟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举国上下都在寻找答案,这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疑是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敌强我弱和几次大捷使人们的情绪分化成了两派,即“亡国论”和“速胜论”,前者认为日本过于强大而中国无法抵挡,最终会被日本完全占领而亡国。而后者则认为苏联等国家会在三个月内提供国际援助,从而帮助中国快速击败日本。显然这两这都只是片面的看待了中国的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失偏颇。毛泽东为了纠正这两种错误思想,团结解放区和全国人民共同抗战,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了长达五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源于伟人对时局的深思,对形势的熟虑。
《论持久战》一经完成,马上引起了全国性的震动,白崇禧一口气读完之后大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把它推荐给蒋介石,蒋介石也尤为赞同,并为此开办了国民党高官的学习班。当然,比这些高官的赞赏更为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激起了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同胞的抗战信心与热情。《论持久战》发表后,许多工人,学生都从中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希望,“去解放区!去延安!”成为当时潮流。那么,这部《论持久战》中体现了那些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又是如何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呢?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唯物辩证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首先否定了片面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做到全面的看问题,没有从历史和全球角度来看待抗日战争。首先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当时的抗日战场并不是孤立而被封锁的,它和日军在太平洋的战场,以及欧洲的二战战场都是紧密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战争的形式都对中国抗日战争有着深刻影响。其次,要分清主次矛盾。那些持有“中国速胜
论”的人无疑是过分看重了国际援助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事实上,国际援助,以及日本其他殖民地的反抗与革命都属于次要矛盾,而中国大地上广大人民的抗日统一战线才是主要矛盾。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否主要取决于后者而非前者。
再者,从战略战术上,毛泽东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论持久战》中写道,“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的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才是中国抗战的正确战略。这个战略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并非要效仿苏联进行城市的阵地战,而是以运动战和游击战为主。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上面这一段话也是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并且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抗战后期,我们将更加广泛地使用阵地战,以消耗拖垮日本的经济支持。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明确提出,造成“速胜论”和“亡国论”的基础便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毛泽东这样写道。抗日战争的特殊性使其不能被套用进任何一个战争的模板里,从而机械的进行分析。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伟大胜利,正验证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正确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论持久战》,我们如何检验其客观性与正确性,只能靠历史来说话。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毛泽东把自己主观对抗日战争及中国国情、世界局势的认识和战场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得出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观点,这无疑是可信的。随后的八年抗战直至最终胜利也验证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世界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所以我们
身上肩负的责任不亚于我们以前的任何一代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我们来完成!
21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用信心百倍、百折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主席当年的那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想应该是比单纯的学习那段历史抑或那段文字,对于我们来说更有价值!
篇三:《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
1938年5月,抗战全面爆发已近一年,敌人挟其优势兵力长驱直入,占领了华北各省中小城市和交通要道,并把战线推进到华中、华南,准备围攻武汉和广州;而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总的趋势是小胜大溃退,战略上陷于被动。与此同时,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全面抗战方针,深入敌后,进行有效的游击战争。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抗战前曾流行过的“亡国论”又开始抬头。在国民党内部,有人散布“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的论调;也有人希望依赖外援迅速取得抗战胜利,他们断言“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最大的希望是苏联出兵,次之就是英美在上海干涉”,“速胜论”又开始喧嚣尘上,台儿庄一战胜利,有些人就认为徐州会战应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在共产党内,有些人也有骄傲轻敌思想,他们过于看重国民党200万正规兵力。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而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
国内局势一片混乱,战争的走向让人难安。中国抗战,是否会“亡国”?能否“速胜”?中日战争的进程究竟将如何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怎样才能取胜?这些问题困扰在人们心头,需要立即澄清。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于1938年5月写了《论持久战》这篇重要论文,初步总结了全国的抗战经验,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并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精彩讲演。 文章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该观点作为文章的基本论点,贯穿全文。全文主要论述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然后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之后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在文章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有力地驳斥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着重提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文章后边,毛泽东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在最后的结论中,总结了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的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而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使敌人在这座由滚烫的拳拳爱国之心构建成的铁壁前举步顿足。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在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论持久战》的影响不仅渗透在军事领域,更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价值走向。2007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四届第一次会员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铁映号召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同志们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因目前在构建和谐社会讨论中存在的“趋同论”观点,李铁映认为,历史从来就是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模式,各国的国情不同,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一样;那种照抄照搬西方的想法,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针对讨论中存在的“速胜论”的观点,他特别指出,历史的发展是一步一步积累的,没有捷径也不是变戏法。因此,我们对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复杂性,要有科学的、清醒的、理性的认识。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趋同论”、“速胜论”都是错误的。李铁映号召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同志们重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充分认识我们社会中目前还存在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只有通过历史过程才能逐步消除。他说,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兴旺发达,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符合自己国情的理论和策略,必须有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了自己的正确理论和精神,就掌握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世界上什么最重要?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实践,自己的理论,自己的精神,自己的传统。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我们仍面临着国际国内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靠谁也不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李铁映的这些观点中,我们看到了《论持久战》的新光彩,新辉煌。
《论持久战》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现实问题,也具有现实意义。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没有错的。如果没有发展,那么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就不能实现,都是空谈。但是在发展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比如只谈发展而破坏环境,浪费大量能源资源,只顾少数人赚钱而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搞得有些地方被污染得寸草不生,庄稼不长,百姓没有水喝。真是民不聊生。于是党中央及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但是有些就是不听中央的声音和招呼,由于利益的驱动,仍然盲目的发展,可见任重道远。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但是现在看来,有的人“解放思想”而“实事求是”不足。欲速而不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国企改革本来是件好事,但是要依法办事,按照《劳动保障法》安排职工,如果把解放以来花了九牛
二虎之力才实现的职工就业问题和饭碗问题,一股脑扔向社会,扔向职工自己,这不但伤了民心,而且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花费了更大的代价,这就成了历史的教训。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主要解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问题,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根据我国国情民情,制定我们自己的方针政策,“又快又好”变成“又好又快”虽说只是一个顺序颠倒,却表示一个观念的变化,更加科学化。所以即使在发展前面加上“科学”二字,意义就大不相同了。
而对于我们个人呢,通过《论持久战》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它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教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该篇文章发表时,全国虽在抗战,但更多的人相信中国必亡。毛泽东同志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被日本强大这一表面现象所迷惑,看到了日本最终灭亡的本质。揭示了抗战发展规律,即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并提出抗战将是持久战,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要求我们系统全面分析问题。在分析中日战局时,毛泽东不仅从中国军队、日本军队方面,而且考虑国际援助、日本国内局势、国际战场等方面分析,客观全面。认为影响战争结果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国际援助、日本国家内部矛盾。事实上,也正是由于美国和苏联的介入,才导致日本投降。高瞻远瞩生来就是形容此类伟人的吧,我们也许成就不了伟大,但一定要有前瞻的视角,系统的思维。在客观的基础上,承认主观努力对事物发展结果的影响。“一切事情是人做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要分胜负,还需加上主观努力,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常说,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自己的特定背景,也都有自己存在的特定时代,《论持久战》已经发表近八十年,但其却并没有过时,依然适用于当代,依然在当代多次被提出要我们重读,只因其是真正的时代精神,历史的琥珀在时代的转轮中会愈加璀璨剔透。《论持久战》现实意义的涉及范围和方面更是广大,有很多很多仍然需要我们的不断发掘,更需要我们去实践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