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城镇化进程调查报告 本文关键词:驻马店,调查报告,城镇化,进程
驻马店城镇化进程调查报告 本文简介:驻马店城镇化进程调查报告一、全市城镇化工作的现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情
驻马店城镇化进程调查报告 本文内容:
驻马店城镇化进程调查报告
一、全市城镇化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打造“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宜住、发展活力旺盛”的现代城镇体系为目标,以完善规划体系、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人口集聚、健全工作机制为手段,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至2007年底,全市1个中心市、9个县城关镇、60个县城以下建制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07亿元,增长41%,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7.8亿元,城镇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65%以上,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镇人口达到218.62万,较上年新增18.9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5.9%,人口聚集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62元,增长23.5%,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高度重视,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出台了《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工作重点。成立了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明确提出了“打基础、抓项目、创品牌、上台阶”的要求和“工业立市、项目带动、四城联创”的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2.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城镇规划体系建设。按照“深化中心城区规划,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加快新农村规划”的总体思路,完成了一大批各类规划编制工作。一是以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了新区规划,编制了中心城区的产业发展、交通网络、文化保护、人文生态、旅游开发等100余项控制性和修建性专项详细规划,使中心城区详规覆盖率达到28%。二是加强了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工作,全部完成了9县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三是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市各县区、镇在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城市道路、环卫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实施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有效拉大了城市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治污减排工程取得进展,9县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部分已投入使用;垃圾处理场也陆续建成,平舆、泌阳已投入使用。
4.实施项目带动,做大做强城镇经济。全市借助每年的东西合作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成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我市。中心城区初步形成了以医药、能源和煤化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轻纺、建材等为支柱的新型城市工业化格局;以物流、贸易、信息、中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也落户中心城区。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如遂平的食品加工业、平舆在兴办教育事业拉动下的第三产业等都各具特色,为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强力支撑。
5.加快体制、制度改革,强化城市经营管理。确山、平舆、西平、驿城区等地相继出台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措施,积极试行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向城镇转移敞开了大门。积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经营市政公用设施。对城镇用地通过协议和招拍挂出让土地使用权。对一些存量资产的经营权进行公开招标、拍卖。通过招商引资筹集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扎实开展“四城联创”活动,改善市容市貌,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中心城区和部分县城已获得国家级、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等称号。
二、我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城镇化建设近年来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2007年底,我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5.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3%)8.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9%)19个百分点,在全省18个省辖市中仍居末位,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30%的目标尚差4.1个百分点。
2.城镇化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市县城人口一般在10万左右,乡镇人口一般在5000左右。在全市187个乡镇中,建制镇只有60个,仅占乡镇总数的30%。除中心市区有一批大的企业集团支撑外,大多数县城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缺少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全县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有限。乡镇经济多数还以小摊小贩式的集贸经营为主,条件差、基础弱、底子薄,吸纳农民进镇的能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缺乏吸纳大批劳动力的载体,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制约。
3.城镇规划相对滞后。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县的总体规划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全市详细规划覆盖率普遍还比较低,可操作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观念、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小城镇的总体规划水平不高。市中心城区因规划滞后,企业设址无序,“四处冒烟”的现象依然严重。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严重缺失,规划结构比例失调。
4.城镇建设投入不足。加快城镇化进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城镇建设的双重任务,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目前,财政用于城镇建设的资金极为有限,城市硬件指标项目还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加上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的机制和环境尚不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城镇道路、给排水、供气供暖、垃圾及污水处理、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现有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城镇化建设的硬环境亟待加强。
5.城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科学管理城市、综合管理城市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城镇管理的合力不强。特别是小城镇大部分还处于管理的盲区,脏、乱、差现象还比较普遍。市民的城镇意识不强,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软环境也亟待改善。
6.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户籍管理、社会待遇、计划生育、教育医疗保障、就业、失业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关系进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无较为详细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或实施意见,导致了农民进城的保障不足,甚至出现进城农民回迁现象,城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使之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最近,省委要求:“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要达到540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0%以上的目标必须达到。”按此推算,2020年我市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0%,城镇人口将达到540万。经过30年改革开放,目前我市城镇人口才达到218.6万,11年要翻一番,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针对调研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借鉴外地的经验,我们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推进城镇化工作的认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阶段的必然选择,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进城镇化需要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参与,要把这项惠农措施落实好,就需要大力宣传城镇化给农民带来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宣传城镇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民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这一核心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力争提前实现2010年30%城镇化率的目标任务。
2.把发展经济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城镇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城镇经济,重点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构建大容量的载体。
加快“两县两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利用驿城区、开发区和遂平县、确山县空间距离较短、交通条件便利、文化背景相近、产业互补性强的便利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天中崛起的大局为背景,以资源、产业最佳配置为重点,以统筹、协调、兼顾、互补为手段,使两县两区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联动发展。同时,注意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努力做到你无我有,“链条”互接,功能互补,特色鲜明。
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工业集聚区要成为我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的平台,做到规模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积极引进和发展带动性强、关联度高、成长性好、覆盖面广的产业集群,以产业促发展,以产业增活力。抓紧贯通驿城大道至遂平、蓝天大道至确山工业园区的道路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南北的一条重要工业走廊。
借助东西合作会的动力和平台,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我市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产品加工业专业市场,使之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终端消费品集散地,把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我市的主导产业。
要重视教育对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抓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落户河南、国家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城区高中教育和寄宿制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城镇人口聚集。
3.进一步强化城镇规划工作。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加强中心城区建设规划,增强中心城区在城镇化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发挥小城镇在城镇化中的覆盖作用;加强产业体系建设规划,发挥产业体系在城镇化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城市功能建设规划,发挥城市功能在城镇化中的基础作用。要认真落实城镇建设规划先行的原则,结合市、县、镇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高起点、前瞻性地编制、修订和完善相应的规划。加大规划稽查力度,防止违法、违规、违章建设。要落实好规划专项经费。
为落实“两县两区”一体化建设,应把两县纳入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之中,以避免在不远的将来重新修编,同时需加快撤县建区步伐。
107国道白桥收费站严重影响着“两县两区”一体化建设,市政府应责成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做通工作,协调好各方关系,把该收费站南迁至我市南入境处。
4.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和实施城镇市政建设、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大胆探索城镇建设市场化融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市政公用行业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补偿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满足城镇化建设实际需要。
5.强力推进区域性小城镇建设。我市187个小集镇与市中心区和9个县城共同担负着2020年我市城镇人口达到540万的历史重任。在当前多数农民还不具备完全离开土地的条件下,发挥区域性小城镇与农村联系紧密、农民进镇成本较低、吸纳就业空间较大的区位优势,为多数农民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二、三产业提供平台和载体,体现城镇化有别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中国特色、地方特色。
6.努力消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要解决户籍管理上的二元体制,逐步消除依附于户籍上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教育、退伍安置、交通事故赔偿等城乡差别性政策,还户口以本来面目。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民过渡性地保留土地承包权和依法转让承包土地的权利。积极探索“以土地换保障”的政策,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的农村居民,试行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7.在全市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认真学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全民创业的经验,鼓励有能力、有条件、有理想抱负的民众自力更生、自主创业,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资金上给予倾斜,营造“全民创业”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倡导和实施“回归工程”,用优惠政策和优厚条件,鼓励和吸引事业有成的农民工回乡创业,造福乡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