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劳教制度的改革及保安处分制度的建设策略

日期:2020-10-23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劳教制度的改革及保安处分制度的建设策略 本文关键词:制度,劳教,处分,保安,策略

劳教制度的改革及保安处分制度的建设策略 本文简介:劳教制度的改革及保安处分制度的建设策略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的又经过发展与改进从而形成的一项独特的处罚制度。195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在《指示》中明确规定了人劳教制度。毋容置疑,在劳教制度建立后的一段时期里,它对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民主

劳教制度的改革及保安处分制度的建设策略 本文内容:

劳教制度的改革及保安处分制度的建设策略

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从前苏联引进的又经过发展与改进从而形成的一项独特的处罚制度。1955

年8

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在《指示》中明确规定了人劳教制度。毋容置疑,在劳教制度建立后的一段时期里,它对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民主政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和减少犯罪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教制度问题和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劳教制度自身的缺陷

劳动教养制度在法律形式并非刑法规定的刑罚,而是国务院的相关法规之中所规定的一种行政处罚制度。根据劳教制度的有关规定,公安机关不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疑犯强制实行最高期限为四年的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笔者认为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着两大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

其一:劳教制度与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法律相冲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身自由权是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宪法赋予的权利。非依据法律的规定,按照法定的程序,任何机关都无权限制和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但是劳动教养制度恰恰是在限制和剥夺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例如:国务院1979年制定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规定劳教期限一至三年,必要时可延长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条第五款明确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也就是说对于第八条第五款中所规定的内容只能由全国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来制定相关的法律。但是劳教制度的有关规定是由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制定的,这就与《立法法》中的立法规定严重对立,属于下位法与上位法抵触的情形。

开题报告

其二:劳教制度的执行缺乏严格合法的程序。劳动教养作为一项行政处罚措施,虽然按照有关的规定劳动教养的决定应该有劳动教养委员会做出,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今,劳动教养的提请和决定权力实际都掌握在公安机关的手中,而公安机关的提请和决定权力并未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加以限制,权力的行使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严重时这种权利是可能会被滥用的。

二、保安处分制度的设计

劳教制度与民主法治的理念冲突,它限制和剥夺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劳教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建立新的制度来代替它,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笔者建议引入保安处分的有关制度。为了让保安处分制度取代劳教制度,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系统的完整的保安处分制度:

其一:明确保安处分制度的制定主体和制定模式。由于适用保安处分可能会限制到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保安处分制度的制定里应有全国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以法律的形式制定。

其二:明确保安处分制度建立的目的、适用条件、适用对象以及适用的方式。保安处分应以特殊预防为目的,保安处分是对非刑罚所能预防者而增设的特殊处分,用以弥补刑罚特殊预防的不足。保安处分应以人身危险性为适用的前提条件。适用保安处分不能以犯罪事实为要件,而是要以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为要件。保安处分的目的在于消灭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所以在对其处分期间,以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消灭为停止使用的条件。

开题报告

其三:明确保安处分制度适用对象以及适用的方式。根据保安处分设立的目的和条件可设定其具体适用对象大致为:少年人、精神病人、吸毒品者、酗酒者、常业和常习惯犯、性病患者、缓刑者、假释者、累犯、外国人等。保安处分的方式应以改善和教育为主,注重改善和教化,不能像刑罚那样注重剥夺犯人的权利,保安处分的适用应以矫治、感化、医疗、援护、改善、教育等为主要方式,矫正行为人的恶性,根除他们可能犯罪的因素,从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其四:要严格规定保安处分制度的适用程序。首先,严格保安处分适用的法律程序,将保安处分的适用决定权归于审判机关,执行权赋予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的执行要严格遵循审判机关决定,不得超过审判机关的决定。其次,明确对保安处分的法律监督,赋予检察机关对保安处分过程中的教育、改造、管理的监督。同时应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程序,规定检察机关对审理、裁决以及执行保安处分的具体监督程序、对特定人所实施劳动、生活方式或延期、期等变更执行的程序、方式等过程进行法律监督。

在中国建立保安处分制度是符合中国的人权和法治的建设要求的,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具体化,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建立保安处分制度只不过是对以往的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将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使其以完整的形态的得以呈现。保安处分制度的建立将更有利于对人身自由的保障和对违法犯罪的特殊预防。

参考文献: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杨峰.浅析劳教制度的存废[J].法制与社会,2011:39-40.

刘仁文.劳教制度的改革方向应为保安处分[J].法学,2013:5-11.

张小虎.论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建构[J].政治与法律,2010:35-41.

房清侠.构建我国完整的保安处分制度的设想[J].河北法学,2002:13-17.

思想汇报

篇2:论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论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本文关键词:新形势下,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开发

论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本文简介:论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论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得到改善,可其中仍旧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本文聚焦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

论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本文内容:

论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论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得到改善,可其中仍旧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本文聚焦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之间的关系,分析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并试着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人员流动才会更加自由、科学,有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而这又反过来会促进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物质保障。

1.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试点探索时期,时间是1986年至1993年。在这一时期,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政府在国营企业新招收的工人中采取劳动合同制,并为这些人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人力资源的发展需要,进而影响到社会进步。

因此,只有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减少后顾之忧,在工作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减少收入变化、岗位竞争等因素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踏踏实实地在真正合适、也真正需要他们的行业和领域内发挥一技之长,更好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储备高素质人才队伍

目前,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人口数量达到了13.75亿,位居世界第一,并且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人口增长势头仍然没有放缓的趋势。可人口数量多少并不意味着国民素质高,有时这二者甚至会出现负相关的关系。究其原因,在于超出社会承受能力的人口在瓜分社会资源的同时,难免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只有这样,人们的养老需求有了保障,不再为了生育而生育,人口数量得到了控制,社会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个人需要得到更好满足,高素质人才才能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的39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文明世界的中国速度。可与此同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我们的建设步伐却远远落后,为许多社会矛盾的产生营造了温床,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天价学区房的产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黄牛一票难求、养老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老无所依等。这些社会矛盾经过不断的发酵和酝酿,最终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有效化解矛盾的前提,只有这样,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才能进一步推进。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1.全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完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覆盖面较小,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其大范围实施,对于缩小贫贫富差距、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加速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红利,就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到种种现实因素的影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还无法确保为全体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员工参保,但仍有部分企业逃避责任,对此,国家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大惩处力度;而对于非正规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这些没有稳定收入的群体,要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他们就业,为他们搭建就业平台,确保他们有固定收入,继而处理好就业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落实情况并不相同,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加快步伐,持续加大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风险较大企业的参保力度,解除人力资源流动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调查梳理可以发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在逐年增多,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咋法律条文中找不到明确解读。立法落后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会严重阻碍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因此,我们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加速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立法进程。首先,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制订养老、医疗、失业等核心部分的单行法律;其次,在单行法律有序实施的前提下,制订《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等社会保障基本法律;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制定出综合完善的社会保障法,从应用范围、待遇条件等方面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严格规定,明确主题责任,利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让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真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力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投

本文由收集整理

入大量的人力成本,物力投入也不可或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金投入。虽然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鉴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单纯依靠现有社会保障资金已经难以支撑,必须一方面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另一方面加大资金管理力度,才能真正满足资金缺口。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明确政府、企业及个人在社会保障领域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者严格对企业应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防止偷税漏税等措施,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

篇3:论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缺陷分析

论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缺陷分析 本文关键词:供给,缺陷,制度,分析

论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缺陷分析 本文简介:论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缺陷分析一、中国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中国现行的公共品供给制度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新中国建立后,按照经典作家的大工厂理论,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的横向制度安排上实行政府及其公共部门集权,纵向制度安排上实行中央政府集权。政府特别是在中央政府几乎成了全社会唯一的资源配置主

论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缺陷分析 本文内容:

论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缺陷分析

一、中国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变迁

中国现行的公共品供给制度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新中国建立后,按照经典作家的大工厂理论,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的横向制度安排上实行政府及其公共部门集权,纵向制度安排上实行中央政府集权。政府特别是在中央政府几乎成了全社会唯一的资源配置主体,承担着包括各种公共品在内的几乎所有物品的供给职责,私人部门和市场机制不仅被完全排斥在公共品资源配置领域以外,而且私人部门的资源配置职能也由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垄断行使。由于政府垄断替代了市场竞争、中央政府替代了地方政府、公共部门替代了私人部门,使得经济系统中缺乏应有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私人品与公共品均十分短缺。从根本上讲,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垄断配置的制度安排的高成本与低收益,是中国寻求制度变迁的原动因。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源配置制度变迁,总体上是沿着区分市场选择与政府选择、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公共品与私人品、公共品的生产与提供的思路,向着多一些市场调节与少一些政府直接调节、多一些地方政府配置与少一些中央政府配置、多一些竞争与少一些垄断、多一些私人部门与少一些公共部门的方向渐进式推进的。代论文写网分享。

配置制度变迁,取得的主要成效:(1)逐步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在经济活动逐步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资源配置主体逐步由公共部门主导型向私人部门主导型转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公共财政资源约束下,各级政府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部门和私人品生产的越位领域退出,转向填补长期欠账的各类社会公益性事业以及基础设施等公共品提供的缺位领域。就是说,政府与市场以及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资源配置中的职责与活动范围已经有了大体的界定。(2)在分税制制度创新下,政府间的公共品资源配置职能已逐渐分开。目前,各级政府大体上能够在划定的公共品配置事权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责任、税权税源、非税收入、政府间转移支付项目和数量的前提下,各司其职,自求平衡,各自确定其公共品提供的数量、结构与质量。就是说,各级政府以及所属的公共部门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公共品提供中的职责与活动范围也已经有了大体的界定。(3)公共品的生产与提供在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下,也已开始分开。公共品生产市场由过去的政府及其公共部门独家垄断生产经营,开始有选择地向私人部门开放,公共品市场中公与私、公与公以及私与私众多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格局已初露端倪。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公共事业以及基础设施等许多公共品生产领域,必须逐步向国际市场开放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事实上,近几年中国政府也已经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有关条款,加快了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公共品生产领域的法律修改、立法和完善的步伐,同时,清理、废除和修改了一大批与公共品生产有关的行政法规以及行政审批制度。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外国的企业以及企业集团大规模地进入中国的公共品生产市场,并与中国的公、私企业激烈竞争的格局就会形成。

毫无疑问,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中国公共品供给制度的主要缺陷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积淀的弊端并不能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完全被清除,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并非一日之功,在市场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条件下,中国公共品供给制度依然存在许多缺陷。

1.市场准入壁垒

在中国,承担公共品生产职能的主要是各级各类国有企事业机构,私人部门和外国资本因严格的政府管制和行政审批制度不能进入公共品生产市场。以行政审批为例,根据人民网2001年1月5日报道,目前重庆市政府各部门共有1216项许可审批项,其他地方政府的行政审批项目也大都在1000多种左右,如果算上国家级审批项目,数字无疑会更大。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地方各级的行政审批制度,几乎覆盖了全国性与地方性各种公共品的生产、分配与消费,而且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公共品生产领域里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阻止私人部门和外国资本的进入。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公共品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单靠公共财政资源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因市场准入壁垒,使得大量的民间资本又不能进入公共品生产领域。

2.产权结构单一

公共品生产准入的制度壁垒,不仅造成了资源在公共品与私人品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以及各自内部难以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而且因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难以进入公共品生产领域,导致公共品生产领域的产权过于集中于政府及其公共部门手里,产权结构单一、僵化,竞争机制难以形成。从存量产权看,中国的电力、石油、天然气、电话、供水、运输、金融、保险、高等教育、医疗卫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益性事业等生产提供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的部门,其产权主要是由年复一年的政府财政投资形成的。从增量产权看,虽然近年来政府放松了一些公共品的生产规制,允许新企业进入,但是这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公共品生产领域中产权单一的市场结构。其原因在于:一是新加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少是采取对原有垄断性行业的分拆重组而成的,而这些行业又大都属于国有独资或国家控股行业,分拆的结果并不能改变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二是在引入竞争后,虽有新的非国有企业进入,但至少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原有企业仍占据几乎全部市场,而其余的市场则由少数或多数的新进入者瓜分。垄断利益和行政权力的结合导致了极强的垄断势力,而且中国的公共品生产垄断又大都属于垂直一体化垄断,可竞争的环节和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环节,都掌握在垄断部门手中。虽然在竞争性环节引入了新的进入者,但原有的垄断部门仍可凭借独占的垄断权力(指自然垄断环节),使竞争对手常常处于非公平的地位。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与新企业相比,支配市场的原有国有企业在竞争方面不仅具有压倒性的先动优势,如产品差异优势、成本优势、信息优势和策略优势等,而且还可凭借这种先动优势采用价格手段或非价格手段排挤新进入企业,使得有效竞争无法实现。

3.组织制度缺陷

中国公共品生产的组织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结构上,私人部门在公共品生产领域中的企事业单位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也无法与公共部门相比,难以形成公私中外平等竞争的市场格局。二是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又是按照条块分割分属原则设置的,在同一个地区或城市里往往有多个职能相同、产权分别归属于不同级次的政府公共品生产单位,资源难以合理流动,整体优势得不到发挥。以医院为例,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医疗资源是十分短缺的,而稀缺的医疗资源又主要集中在公立大医院,基层服务的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私立医院更是沧海一粟。在公立大医院垄断医疗市场的条件下,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机制,因此也就缺乏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调整供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出现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医疗服务需求受到明显抑制等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据统计,全国医院医生的日均诊疗人次、日负担住院人次、病床使用率均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19781997年,全国职工医疗费用却从27亿元增长到773亿元,增长了28倍,给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造成很大压力和负担。

4.生产与提供、直接生产与间接生产不分

公共品以政府提供为主,但并不等于非要以政府生产为主不可。实际上,除了少数涉及国家整体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纯公共品需要由政府直接生产外,大量的公共品都可采用公开招标和投标的契约方式,交给私人生产,然后由政府采购,或者干脆由政府使用公共资金在商品市场上直接进行购买。在美国,大到数亿美元军火,小到几美元的办公用品,都是通过私人生产、政府采购机制实现的,美国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每年要采购1万多种、上万亿美元的物品和服务,占GDP

的18%左右,而中国的政府采购支出额占GDP的比例还不足1%。即使需要由政府直接生产的公共品,也可按照公共品的具体属性和构成,区分出应该由政府直接生产的部分与间接生产的部分,把间接生产的部分交给私人部门和市场。如社会治安安全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纯公共品,居民消费的公共安全在他们之间是不能分割的,但安全生产所需要的要素却是可分割的,也就是说,公共安全实际上是警察、警车、通讯、监狱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里,不仅警车、通讯、监狱等可以交给私人生产、政府采购,而且就连警察也大都是由私人生产(私立高等学校培养)、政府购买的。在中国公共品的生产制度安排中,各类公共品一般都是由政府直接生产的,私人部门和市场机制不能在其发挥应有的效率职能。

5.政府间的公共品生产资源配置不合理

中国的政府间公共品生产资源配置格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渐进式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分税制制度创新,虽然使中央政府集事权、财权与财力于一体,集私人品资源配置与公共品资源配置于一身的集权过度的矛盾有所缓解,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现行的政府间公共品生产资源配置中依然存在着各级政府的公共品配置范围和公共财政支出责任划分不清、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政府间税权、税源、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合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和不完善等问题。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中央政府该不该集权或地方政府该不该分权,而在于集什么与分什么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度,并没有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界定,其主要矛盾依然是中央政府集权过度,地方政府在地方性公共品生产与提供中的职责难以有效履行。

中国公共品供给的制度性缺陷,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公共福利损失。(1)公共部门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垄断租金,损害社会公共福利。公共品由公共部门垄断生产,使得垄断行业作为市场上某类公共品的唯一供给者,控制了该物品的供给市场,据此它可以通过降低或限制产量来提高价格,或者降低公共品质量以相对提高公共品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这种超额垄断利润不需要公共品的生产者付出更大的努力或从事更多的生产就可以获得,这种垄断租金是不劳而获的利润。与此相反,广大消费者却要蒙受垄断市场上产品品种单一、价格奇高的莫大社会福利损失。鲜明的例子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各竞争性行业一轮接一轮地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就在竞争性商品价格不断下降,竞争性产业利润大幅度萎缩,部分企业濒临破产倒闭的同时,而中国的铁路、邮政、民航、电力、保险、石油、大学、大医院等全国性垄断部门生产提供的公共品的价格却不降反升,自来水、煤气、供暖、公交等地方或城市垄断的服务价格也在上升。(2)寻租行为猖獗,**现象蔓延,效率损失严重。一个公共品生产行业,因政府特许或因自然垄断等因素获得垄断地位后,它们就会千方百计地阻止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固守既得的超额垄断利润。然而,政府管制并不是免费提供的,政府管制的需求者必须向供给者(政府官员)支付价格,比如为能够提供管制的政党或政治家提供活动经费、竞选经费,为其当选或重新当选组织选票,该产业或该职业集团在进行了上述各种选择的成本收益比较后,必然选择净收益最大者。很显然,如果这种寻租活动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其成本,那么,寻租者就会将有限的资源花费在说服官员和立法机构,以赢得有利的规则等非生产性活动之上,而不是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从而造成效率损失。而政府经济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会千方百计地扩张其权力垄断,如扩大审批范围,有意识地繁琐审批手续、模糊审批程序时限、降低政府管制的透明度等,以此设置租金,催生**交易,获取不当利益。有的经济学家断言:如果把大部分管制取消,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可以提高

30%,**减少50%,并呼吁要像戒毒一样戒掉政府管制。

三、几点结论

1.中国公共品供给制度的主要缺陷是政府及其公共部门的过度垄断

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政府及其公共部门规模过大、公共财政负担过重、公共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过高、公共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过低,并由此造成社会公共福利水平的下降。

2.公共品是属于集体拥有、共同消费的物品

但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萨缪尔森灯塔性纯公共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极其少见的,大部分公共品都属于兼有公共品和私人品两种经济属性的混合品,因而具有程度不同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不同的公共品不仅在公共程度上存在极大差异,而且其存在形态也各不相同。国防、行政管理、法律秩序、基础教育、公共防疫等公共品,其公共程度较强;除此之外的公共品则大都属于混合品或俱乐部物品。在存在形态上,有些公共品是有形的,而有些则是无形的;在功能上,有些属于消费性公共品,有些则属于要素性公共品或中间性公共品,如新发明、公共信息、天气预报、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等;在受益范围上,除了少数全国性公共品以外,大部分公共品则属于地方性公共品。

3.从公共品的内涵与外延看,单一的政府机制或市场机制以及单一的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在公共品供给过程中均存在失灵问题,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或选择应当是政府与市场复合调节、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混合生产

其制度选择的一般逻辑是:公共品特别是混合品的资源配置,首先应由市场调节和私人部门生产;在市场和私人部门配置失灵时,由政府及其公共部门来补充。就是说,公共品供给制度安排应立足于政府与市场以及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职能互补,而不是相互替代。

4.放松政府规制,构建公共品供给的竞争机制

在区分公共品的生产与提供、政府直接生产与间接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有序地向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开放公共品供给市场,把政府直接生产公共品的职责限制在最低范围内,以有助于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和社会公众的福利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过程中的政府**。

5.公共品供给的竞争机制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式

从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政府职能市场化的成功经验看,主要的竞争方式是:(1)公与公,竞争,包括客户竞争和内部市场。前者旨在打破垄断性的公共资源集中配置、划片服务及客户分割,实行公共品供给的分散化,给公共品的消费者(纳税人)以自由选择的权利,迫使公共部门为赢得客户而不得不展开竞争;内部市场机制的核心措施在于引入新的内部核算机制和价格机制,推动公共部门内部的竞争。(2)公与私竞争,包括合同出租和市场检验。前者又称合同承包、竞争招标,指的是政府确定某种公共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标准,对外承包给私营企业或非盈利机构,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提供公共品,政府用财政拨款购买承包商生产的公共品。后者是指通过对政府内部和外部的公共品承担者进行成本效益比较以检验公共资金配置和使用的效率的过程。市场检验的功能在于:通过把政府内部承担的公共品供给职责的对外向竞争者的开放,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激励、效率和结构优化等功能,实现公共资源(税收)配置和利用的最大价值。(3)公共服务小规模化或适度规模化。这主要是为了给公共品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用脚投票自由选择公共品的生产商或供应商的机会。在精简政府、限权政府、有效政府等理念逐渐成为各国共识的当代,要使公众多一个选择即多一个机构,就必须收缩政府活动的范围,缩小政府规模。小到何程度?公共选择学派给出了四个标准:便于控制、利于提高效率、政治代表性和体现地方自治。

    以上《劳教制度的改革及保安处分制度的建设策略》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劳教制度的改革及保安处分制度的建设策略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劳教制度的改革及保安处分制度的建设策略》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