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改革实施方案 本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实施方案,改革
现代农业改革实施方案 本文简介: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农业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行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具体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发挥***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先行先试作用,通过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手段,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生
现代农业改革实施方案 本文内容:
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的
实
施
方
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农业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行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发挥***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先行先试作用,通过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手段,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生产经营体系,着力破解经营规模小、投入分散、融资难、保险发展滞后等制约瓶颈,探索***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变注入新的活力。
二、目标
通过先行试点,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新型经营主体+订单农业+财政资金+金融资金+保险资金+其他资金”有机结合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加快探索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新路子。到2015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0%以上,粮食单产比2012年增加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0%以上。
三、任务
(一)探索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新体系。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建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导,对上联结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对下联结农户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横向与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保险公司签订生产订单和保险合同,要素集聚、生产高效、服务到位的农业规模经营体系。
(二)探索建立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产销新模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产品收储、加工、销售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按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农产品购销价格,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产品产销衔接机制和订单履约机制。
(三)探索建立以资金整合使用为重点的财政支持新方式。积极推进农业项目资金向试点示范县倾斜,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对示范县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示范县统筹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效特色产业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现代加工物流园县,搭建要素集合、产业集聚、创新驱动的农业改革与建设平台,促进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推广应用。
(四)探索建立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农业投融资新机制。鼓励试点示范县健全现代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创新财政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创新农业融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向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订单权益质押、信用联保等贷款,或提供大中型农机具融资租赁等服务。
(五)探索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风险防范新措施。鼓励试点示范县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与信贷有机结合的模式,创新农业保险扶持政策,根据相关规定,在中央、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保费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有效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四、期限
试点期为3年,即2013-2015年。
五、政策措施
遵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的相关精神指示,围绕改革农业农村体制,在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这一主线,强化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服务,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畅通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的渠道,稳步强化农业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创新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业资源向种养大户、科技能手、专业户集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围绕高效粮食、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休闲旅游农业等主导产业,着力探索农业劳动力培训的长效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根据总体发展目标,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示范县的先进管理模式,按照有利于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灵活高效的原则,以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合力共建的组织体系为目标,合理设计示范县的组织结构,保证企业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的顺利。创新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及农村投融资制度等,打破行政县划和所有制界限,调动社会一切资源支持农业发展。同时,做好职责分工,加强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与交流,建设科学合理的运管体制,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示范县的健康发展。
1、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创新
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扶持加工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营,加快创建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建立独具特色的县域性“品牌经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大力推广市场引领下的“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二次返利,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创新现代农业模式,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根据市场的需要,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优化组合,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
2、农村投融资制度创新
建立多层次、分级负担的投入机制,通过政府优惠政策,积极进行招商引资,疏通与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部门的合作渠道;鼓励以股份制形式创建技术开发和产业公司;吸引科研机构自带项目经费参与园县建设,拓展投资渠道,加快园县建设和发展。
根据***县实际,探索出多种投融资模式,不断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引导银行贷款、企业和民间多元化投资,积极推动贷款公司、农业资金互助社、融资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农业投资公司、农村金融社县服务点、农业示范县民间投资信托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健康发展;国家开发银行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的专项支持,争取其推出的合作贷款、中长期项目贷款、银团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债券承销、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对***县现代农业示范县的融资支持。
发挥政府组织保障优势和银行融资推动优势,大力推进并灵活构建“组织平台、担保平台、融资平台、社会公示平台、信用协会”为一体的“四台一会”基本融资模式,引导和聚合社会各方资源,用批发的方式解决示范县融资难问题。
鼓励通过融资平台统贷统还模式、委托代建模式、资源补偿模式等方式,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其他股权投资基金,推动农业产业担保体系和保险体系的建立。依靠采取抵押贷款、“农户联保”等多种方式为规模化生产提供金融信贷服务,有效满足部分种养大户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探索推行大型农用设备、集体建设用地、厂房、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等使用权抵押贷款。积极开展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农民互助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设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拓宽农业险种覆盖面,将种养业等列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最大限度化解经营风险。
3、农业专业合作社创新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护农民利益为核心,按照“加快发展、提升水平、注重规范”的要求,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机制创新,优化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县域化、集约化生产,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户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依托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园县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品多社”。重点做大做强一批运作规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富民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做大合作组织规模,提升农民合作组织综合竞争力。在培育壮大单个合作社规模的同时,要加大联合合作社的发展,重点发展种养大户、加工企业、营销组织共同组建的产销合作社,让合作社成员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效益。逐步规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重点加强民主管理、利益分配、监督约束等方面的规范,使之与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农村土地流转创新
积极创新农村经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使得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土地流转规模逐渐扩大,加快推进规模化、设施化、园县化、标准化进程,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基础。结合***县实际和农民实际需求,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模式。如搭建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以“龙头企业带动型”、“全程机械化托管型”、“经营大户带动型”、“农民自发联合型”、“科技人员创业促进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支部+协会引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促进土地流转;整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先入股再流转,土地产出收益按照一定比例返利给农民等。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市、镇两级建立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开展土地流转储备、委托流转、信托流转等服务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全面实行流转管理的合同制和备案制,完善流转登记和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自然增长机制,保护农民土地效益,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种养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科技人员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5、农业规模经营体制创新
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合作、入股、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发展与技术能人、承包大户、企业等联合与合作经营。多渠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选择一批村党组织健全、工作能力强、两委班子团结、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组建社县性合作社,为村民提供防疫、收获、耕种、植保、销售等统一服务。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流转规范、归属清晰、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联合。
6、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地县差距大,覆盖面狭窄;资金缺乏,来源不合理;资金管理水平低下,监督乏力;社会保障立法滞后等。推进城乡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县农民实际情况、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包括建立规范、功能齐全的市场中介组织,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职业培训、咨询、就业信息、法律以及保险服务,逐步取消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简化农民工外出就业手续,加大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实施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加强对农民工权利的保障,建立既适合农民工特点又适合“三农”改革方向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实行更加灵活的户籍迁移政策,逐步消除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门槛,深化户籍相关的配套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
7、公共服务体系创新
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途径,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县,提高示范县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工程现代化体系、环境保护与循环农业体系、农民培训体系及农业信息化体系的规划建设,提高示范县公共服务支撑能力,重点建设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项目为示范县提供先进适用的良种、良法,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示范县要不断组织考察学习,积极借鉴先进示范县的成功经验,推动示范县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协调农业与科技部门等涉农部门,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户、种养大户、农业骨干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农业加工技术等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能手。通过培训,不断增强农民吸收、应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并通过政策引导和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支持、信息服务等,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重点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农业企业职业经理人和农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专多能的“职业农民”队伍;建立高效、专精的农业推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完成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学历教育培训等提高农民农技知识的培训工作。同时,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培训农民,提高农民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8、财政投入创新
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速度,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落实公共财政倾斜政策,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强化各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投入的责任,加强部门合作,整合支农资源要素,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科学制定资金整合规划,明确整合范围,将各类支农资源捆绑使用,集中用于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集中扶持一批相关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基地、重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最大程度发挥各类支农资源要素的聚合效应,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改投入贴息补助,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建立农产品基地补助、用电用地税收优惠和信贷扶持优先等政策,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经营主体核定授信额度,实行银企联手连续扶持,市农业贷款担保公司按规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
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用现代经营理念经营示范县的现代农业,推动规划实施,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自身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完善税收、信贷、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境内外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目标统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形式多样的产业投入新格局。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蹲点招商和项目推介等形式,做好招商引资、选资工作,加快农业项目落户,对引进农业外资100万美元以上或本县外内资500万元以上的引资人,根据资金到位情况,在县政府给予注册资本1‰的引资奖;积极鼓励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部门或专业市场等开展合作,视合作规模和效果,给予适当补助。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向企业、大户、合作社流转,推进规模生产;对集中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主体,县政府按每流转10亩给予300元的奖励;同时,对协助土地流转的行政村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盈利性的项目,可采取自有资金投入、招商引资及贷款相结合的方式拓宽资金渠道。进一步开拓思路,以原有品牌和原有科技成果为资本,进行产业招商,通过企业资金的注入,为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七、加强工作指导
示范县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县的多个政府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是示范县建设能够顺利开展、成功运营的重要保证。各政府部门要很好地发挥团体协作性,既要协调示范县做好本职范围内的工作,又要辅助其他部门的相关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有人牵头、有人负责、目标清晰、职责明确、协调顺畅、部门配合、便捷高效”的工作状态,加快示范县建设步伐。
县政府建立农业、畜牧、财政、农业开发、经管、银行、保险、农业机械、水利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商,及时研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研究制定支持***县现代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联席会议,加强协调,整合力量,规范操作,统一安排,更好地促进农业建设项目的争取、实施和管理。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委员会,落实工作责任,积极组织协调推进试点工作。同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专家参谋咨询作用,创造性地完成好各项任务。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2013年1月15日
16
篇2:常山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工作汇报(20XX年2月28日)
常山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工作汇报(2012年2月28日) 本文关键词:常山县,现代农业,管委会,园区,工作汇报
常山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工作汇报(2012年2月28日) 本文简介:常山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工作汇报尊敬的严县长,各位领导:现将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一、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常山县现代农业园区筹委会成立于2010年5月,于2011年2月正式建立管委会,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办公室、规划建设科、招商服务科三个科室,核定事业编制8名,目前正式到位人员3人
常山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工作汇报(2012年2月28日) 本文内容:
常山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工作汇报
尊敬的严县长,各位领导:
现将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常山县现代农业园区筹委会成立于2010年5月,于2011年2月正式建立管委会,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办公室、规划建设科、招商服务科三个科室,核定事业编制8名,目前正式到位人员3人。常山县现代农业综合区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位于常山县城西北,距县城5公里,东至205国道食用菌园区到赵家坪段、南以赵家坪至球川镇沙安岭山体为界,西至球川镇黄泥畈村、三溪村,北至常山港何家段以南,规划总面积71平方千米。区内耕地面积6.85万亩,涵盖了同弓、何家乡、天马镇、球川镇四个乡镇的40个行政村。按照省政府“三年基本建成,五年通过验收”的要求,近年来,经过园区管委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区内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各项工作得到了有序开展。
二、2011年工作成效
1、土地流转有序推进,规模生产进一步扩大。
综合区创建以来,各项建设得到快速推进,区内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88万亩,占总面积的42%。实施了1.5万亩土地整理与地力提升项目,土地流转进度加快,规模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重点打造基础好、规模大、发展快的现代农业示范点,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综合区内有22家主体实施了20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9814万元。全面启动1.86万亩的胡柚、蔬菜、食用菌等3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9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区内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
2、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扩大,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有效整合资源,统筹各项资金集中用于园区建设。目前柴家畈核心区内已建成长3400米、宽4.5米的主干道路面硬化工程和2000米的配套渠道,甲鱼养殖园1500m2的围墙粉刷,
3000米的高、低压电网配套以及1500米约6000平方米的田间道路建设项目,还有4300米的排水渠工程正在招投标建设,共计投入资金450余万元。这些项目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园区配套功能,提升了园区的品味,为区内业主生产经营提供了极为便利的生产条件。
3、新品种新模式农业蓬勃发展,现代科技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围绕确保一个目标,打造三个平台,做强五大产业,建设一批精品园的工作目标,完成了3650亩的避雨设施栽培面积和
1300亩的滴灌配套设施建设,建成150余亩食用菌园区工厂化袋栽厂房、1900m2的菌种繁育基地、450亩的稻田养鱼精品园、1800亩的曼地亚红豆杉精品园、600亩的美国提子精品园和龙翔、金桥等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等现代设施农业,使“猪-沼-果”、
“猪-沼-菜(稻)”、“柚鸡结合”等多种循环农业模式竞相迸发,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效益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4、农业招商强势推进,园区建设进度加快。
始终将农业招商作为加快园区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引进工商资本、高新技术和先进模式,实现借力发展。在县领导关心支持下,多次赴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嘉兴等地以项目推介会、洽谈会等形式开展项目招商活动,通过努力,宁波客商投资4.2亿元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和投资1.46亿元的蔬菜生产加工项目已通过县政府决策会审,其中,宁海
“年产3万吨果蔬产品和1000亩生产基地”项目,已完成了“衢州世丰食品有限公司”注册和协议签署,工作进入土地流转等实质运作阶段;完成了核心区“天垂”葡萄园54亩种植基地的土地流转工作,业主已开始建设钢管大棚和春季种植工作;金华客商投资1.25亿元的铁皮石斛建设项目和穿山甲物流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种植休闲观光项目已进入土地流转阶段,还有8个在谈。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改善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园区建设步伐。
5、投资环境逐步优化,园区政策支撑得到加强。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10月初完成了国有农业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登记工作,公司运转逐步正常,为园区建设拓宽了投融资渠道,提升了园区建设和自我发展能力。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现代农业园区的若干政策意见》(常政发[2011]57号文件),对投资园区建设主体给予土地流转、农业设施、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政策扶持,为园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培育了一大批当地自主创业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本地一批懂知识、能创业、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主体不断涌现,积极投身于设施蔬菜(瓜果)、提子种植、畜禽养殖等现代农业产业建设,促进了园区经济发展;建立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胡柚、蔬菜、食用菌、油茶、毛竹五大主导产业建设格局基本定型,建成了一批可学、可看的设施提子、蔬菜和畜禽、水产养殖等特色示范基地;引进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现代农业典型,标准化生猪养殖、生态甲鱼养殖和大鲵驯养等外地主体入驻园区并良好运行,为园区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的现代农业依然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辐射带动能力弱等现状,现代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本地工商资本、农民主体投资农业的力度不大。农业产业发展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二是缺乏土地流转储备机制,土地流转、复转工作难。相当规模的土地经流转集中于大户从事粮食、苗木生产,造成可供流转资源少,已流转的土地由于流转期限长,并都进行前期的农业机械等配套投资,虽然生产效益不高,但复转的难度较大。同时受部分农民自给思想观念束缚、流转意愿低及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等因素造成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难度越来越大;三是资金投入不足,项目整合力度有待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水、电、路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虽然我县经过多年的土地整理等系列的农田改造,基础设施有了提高和改善,但建设标准低(按粮食生产要求),难以适合现代农业“涝易排、旱易灌、洪易挡”的要求;四是农业产业发展不配套。缺乏功能齐全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制约了农产品的销售,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五是单位自身建设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缺人、缺钱、缺协调手段,在服务工作对象时显得力不从心;六是农村劳力资源紧缺,制约经营主体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是现代农业园区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年,根据三年基本建成的战略要求,做好2012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按照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三个平台,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精品园的总体思路,2012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规划为龙头、项目为抓手、科技为支撑,创新思路,创新机制,推进三大平台建设,实施三大提升工程,抓好四项重点工作,为顺利实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工作目标:
1、综合区内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
2、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13%以上;
3、耕地流转率达到40%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专业化服务达到80%以上。
4、综合区内设施农业规模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有效灌溉率95%以上;
5、农业招商引资入驻综合区实现投资1亿元以上;
6、核心区建设及五大主导产业示范区建设基本建成,新增特色农业精品园5个。
(一)全力打造三大平台
按照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和做好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文章,实现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及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有机协调发展的要求,全力打造现代农业核心区、农产品物流园区、高效农业产业提升区三大平台建设。
1、突出现代农业核心区建设。以柴家畈为中心,建设一个集高效设施农业、太公山胡柚文化博览园、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核心区。进一步完善、细化区块规划和建设方案。按照县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集中资金、科技、设施、服务投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技化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全面推进设施农业、设施鱼塘改造建设,扩大并提升美国提子种植区、设施蔬菜种植区,巩固优化渔业养殖区。进一步完善区内通水、通电、道路硬化、排洪、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区内道路、电力、水利畅通及排洪安全。通过努力,把柴家畈建成为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绿色生态现代农业核心区。
2、推动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在县领导重视前提下,创造条件,争取立项支持。目前控规已在编制中,要选择合适区块,建设一个集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交易、物流于一体的农产品物流区。2012年争取启动前期工作并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的论证、立项,确定项目选址、完成项目设计和土地征用等工作,争取项目早动工、早建成、早出成效。
3、推进高效农业产业提升区建设。围绕做强常山胡柚、食用菌、油茶、蔬菜、毛竹五大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休闲观光配套功能区为载体,建成一批高效农业产业提升区(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1个)。按照省农园办批复的创建点名单,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和建设规划,落实责任单位和建设主体,细化制定建设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建立项目实施定期检查制度,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并完成年度目标。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示范样板,从而引领并推动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实施三大提升工程
1、实施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要加大宣传、教育、扶持力度,鼓励农村党员、干部、青年骨干和大中专毕业生投资现代农业,帮助他们搞好素质培训、项目包装、市场营销策划和技术服务,提振发展信心,使他们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同时,对现有农业项目进行转型升级的扶持和帮助,按照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的思路,搞好项目规划,强化项目实施建设,改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把现有农业项目建设成为规模大、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项目。
2、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环境立园”战略,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升园区形象。要以完善排灌体系和区内电力、道路体系为重点,按照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核心区和各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道路、电力、引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促进园区招商和项目建设。
3、实施科技综合提升工程。随着园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产品生产领域不断扩大,各类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落户园区,对原有科技管理、科技操作提出更高要求。为此,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对接与合作,积极引导鼓励业主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业务联系和技术合作,加大技术研发和试验,不断提升科技应用水平和贡献率;另一方面,鼓励业主积极探索实践,寻找适合当地气候、土壤肥力的最佳管理模式和技术应用模式,通过引进、吸收、消化、推广,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促进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三)抓好四项工作
1、抓好园区招商和项目推介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政策宣传,编制和整合一批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明显的大型农业项目,争取“以外引外、以工带农”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方式,通过“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推介招商”等招商方法,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投资我县现代农业。要加大招商引资推介力度,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落实专人负责,加强在谈项目跟踪,强化项目服务,努力引进一批有实力、上档次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以及工商资本,特别是国内外行业有影响的项目到园区落户,争取招商引资项目入驻园区达到1亿元以上。同时,为入园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在土地流转、项目审批和注册办证等环节给予全程代理和联系服务,保证入园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出效益。
2、加强土地流转和土地储备工作。
积极利用今冬明春有利时机和常政发[2011]57号文件政策,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社。要加大土地流转的协调与推动力度,为客商提供满意的用地服务。同时,争取建立土地流转储备机制,实行土地流转常年储备,滚动发展,最少储备达1000亩。
3、强化公司运作和管理,发挥公司作用。
要发挥农投公司的项目建设和投融资作用,搞好食用菌园区的资产管理、安全生产和资本运作。争取积极的方式搞好投融资,推进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同时,加强公司人员管理,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4、加强自身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根据县委“项目建设突破年,执行效能提升年”要求,按照综合素质优良、知识结构优化、专业技能对口的要求,逐步配齐人员,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协调配合。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注意加强干部学习,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服务能力,为园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四、建议
1、由于市政府对县政府农业两区实行单项考核,而核心内容是县政府对现代农业的实际投入,建议今年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时考虑这一因素。
2、2011年出台的常政发57号文件中,关于土地流转补助、工作经费等政策不知从哪兑现,建议能尽早明确资金来源。
3、农业园区管委会在主导产业示范区、精品园的上报、验收推荐和各类报表汇总中,涉及农、林、水、财政、农综办等多部门,协调非常困难,建议建立相关协调机制,便于工作落实。
二O一二年二月
9
篇3:全南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蔬菜项目方案
全南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蔬菜项目方案 本文关键词:全南县,农业生产,蔬菜,资金,方案
全南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蔬菜项目方案 本文简介:全南县2012年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逐步实现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打造高技术含量、高标准管理的
全南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蔬菜项目方案 本文内容:
全南县2012年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逐步实现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打造高技术含量、高标准管理的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园区,通过技术示范、新品种的展示和现代化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全县现代蔬菜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市场均衡安全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就业,辐射带动全县蔬菜产业再上新水平,使我县蔬菜效益更高、品质更好、竞争力更强。
二、产业发展状况
全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年均降雨量1709.5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554.3小时,年平均气温18.6摄氏度,无霜期296天,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高山蔬菜是我县的农业主导产业,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是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江西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和国家高山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南县高山蔬菜发展有限公司2010年与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实现“农超对接”。201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0.6万亩,其中商品蔬菜种植面积3.1万亩,规模蔬菜种植基地16个(不含千亩蔬菜基地),面积4560亩。
三、现有支持政策
近几年来,全南县委、县政府高业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繁荣的重要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一是成立了蔬菜生产办公室,为县农业局下属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5人,现有专职工作人员5人,其中主任1名。二是编制了《全南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和《全南县粤港澳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地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三是制定出台了《全南县蔬菜生产扶持奖励办法》(全发[2006]15号),对新建连体钢架大棚和普通塑料大棚的蔬菜基地分别给予每亩10000元和2000元的扶持,对供应县城商品蔬菜的种植户每亩给予200元的奖励。四是制定出台了《全南县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步伐,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府发[2010]29号,为实现蔬菜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四、建设地点
全南县南迳镇。其中:
1、核心区:全南县高山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大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2、辐射区:马古塘村和热水村。
五、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建设3000亩蔬菜标准园,具体建设内容为:
1、核心区:土地整理1000亩,普通大棚400亩,智能温室50亩,技术研发室300㎡,展示中心200㎡,办公楼400㎡,冷库600㎡及设备,药械仓库80㎡,蔬菜包装车间250㎡,深加工车间600㎡,田间排灌渠8187米,田间道路6133㎡,喷灌设施500亩,滴灌设施500亩,机井4眼及频振式杀虫灯等设备购置、技术引进等。
2、辐射区:土地整理2000亩,田间排灌渠16373米,田间道路12267㎡,滴灌设施1000亩,喷灌设施500亩,机井6眼及频振式杀虫灯等设备购置、技术引进等。
通过项目实施,使标准蔬菜园达到“日降100毫米不涝、60天不降雨不旱”的标准,确保干净水源,减少蔬菜病害发生,减少水污染造成的残留超标。
六、、资金投入概算
1、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400万元,预备费用100万元。
2、资金筹措:拟申请上级资金200万元,整合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全南县高山蔬菜发展有限公司自筹资金1000万元,菜农自筹资金300万元。
七、资金整合方案
整合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种植区内道路、农电线路改造等。
其中: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0万元;2、中央福利彩票公益金300万元;3、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资金200万元;4、省级贫困村扶贫资金100万元;5、市蔬菜生产发展基金100万元;6、县本级蔬菜生产发展基金100万元。
八、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环节
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菜田灌溉系统和病虫害防治系统,包括微喷灌系统、排水系统、大棚、频振式杀虫灯、机井等。
九、主要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国家蔬菜标准园生产项目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富民工程,县政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和粮食局局长任副组长,财政、水利,国土、发改、农业综合开发、交通、电力、项目建设地所在乡镇等部门为成员。实施单位全南县高山蔬菜发展有限公司也相应成立组织,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加大投入力度
坚持市场经济运作,县政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区配套资金,并合理安排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种植大户参与,共同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
(三)积极引导土地合理流转
该项目建设工程中,县政府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使土地合理流转向蔬菜种植大户,扩大种植规模,发展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逐步稳定基地规模。
(四)建立考核制度
2012年,县政府在完善县、乡、村两级技术服务体系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蔬菜产业发展责任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大力推行“行政干部包落实,技术干部包业务”的双向责任制,做到任务分解到地块,责任明确到人。
十、进度安排
本项目的建设期为1年,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
1、2012年10月-2013年2月完成园区内土地平整、道路、排水沟渠、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2、2013年2-9月引进蔬菜大棚、微喷灌系统、频振式杀虫灯等先进栽培设施。
3、2013年10月,项目建设全面完工,组织县级验收,申请省、市考核验收。
十一、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项目实施,建设3000亩蔬菜标准园,每年平均亩产3000公斤,总产量9000吨,经过预冷、包装、加工每亩可实现销售收入6000元,扣除种子农药肥料等成本1500元,每年每亩纯收入4500元,比种植常规作物每年每亩增加收入2000元,3000亩蔬菜标准园增加种植收入600万元
2、社会效益分析
绿色蔬菜主要是通过产品质量的改进达到占领与扩大市场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蔬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提高质量是开拓市场的有效途径。
开发绿色高山蔬菜的显著社会效益在于保证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项目的实施可增强菜农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蔬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应提高。同时,可增加当地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3、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的实施不但可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而且能带来比较好的生态效益,绿色蔬菜的生产并不一概地排斥农药、化肥及其它工业化学品的应用,但在使用品种、剂量、时间、方法等各方面加以规范与控制,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一方面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保护人类免遭危害,可获得显著的生态效益。
全南县财政局
全南县农业和粮食局
2012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