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本文关键词: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复习计划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本文简介:六年级数学复习计划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因此,多年的毕业教学,我都十分重视小学毕业阶段的复习整理工作。而毕业总复习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本文内容:
六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因此,多年的毕业教学,我都十分重视小学毕业阶段的复习整理工作。而毕业总复习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习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
3、查漏补缺。结合我校六年级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习的再学习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三、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内容的组织
教材的编排体系给我们复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材在统计的初步知识后安排了总复习内容,以多个知识点形成六大知识结构体系,并加以练习。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组织内容,适当渗透,拓展知识面。
四、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习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所以,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直接制约着复习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年级实际复习对象和复习时间来确定复习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教学实际,从4月26日进入总复习阶段,共计38课时,复习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8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2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1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1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5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
辨析概念,加深理解(2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三)、应用题(11课时)
这节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技能的发展上,难点内容是分数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2、复合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2课时)。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4、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4课时)。
5、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分析与整理(1课时)。
6、应用题的综合训练(2课时)。
(四)、量的计量(3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名数的改写和实际观念上。
1、整理量的计量知识结构(1课时),包括“长度、面积、体积单位”、“重量与时间单位”。
2、巩固计量单位,强化实际观念(1课时),包括“名数的改写”。
3、综合训练与应用(1课时)。
(五)、几何初步知识(7课时)
本节重点放在对特征的辨析和对公式的应用上。
1、强化概念理解和系统化(1课时),包括“平面图形的特征”、“立体图形的特征”。
2、准确把握图形特征,加强对比分析,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3、加强对公式的应用,提高掌握计算方法(2课时)。能实现周长、面积、体积的正确计算。
4、整体感知、实际应用、综合训练(2课时)。
(六)、简单的统计(4课时)
本节重点结合考纲要求应放在对图表的认识和理解上,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求平均数的方法(1课时)。
2、加深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的认识(1课时),包括“统计表”、“统计图”。
3、进一步对图表分析和回答问题,包括填图和根据图表回答问题。综合训练。(2课时)
五、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的计划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2、要注意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结构上的衔接,要为中学的学习做些铺垫,适当拓展知识点。
3、要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习知识的深浅程度。
4、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要抓好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要落实综合训练,又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实现“轻负担、高效率”。
以上课时安排尽供参考。
2007年4月25日
5
篇2:20XX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2014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本文关键词:上册,四年级,修订,新人,教材
2014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本文简介:四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对比实验教材修订后教材一大数的认识一大数的认识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综合与实践1亿有多大二角的度量二公顷和平方千米三三位数乘两位数三角的度量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三位数乘两位数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六统计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综合应用你寄过贺卡吗?
2014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本文内容:
四年级上册教材修订情况介绍
修订前后教材结构对比
实验教材
修订后教材
一
大数的认识
一
大数的认识
综合应用
1亿有多大?
综合与实践
1亿有多大
二
角的度量
二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
角的度量
四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四
三位数乘两位数
五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五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六
统计
六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综合应用
你寄过贺卡吗?
七
条形统计
七
数学广角(优化统筹)
八
数学广角——优化
八
总复习
九
总复习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
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
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
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
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
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二、
具体编排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数数,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及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数位间的十进关系;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数位、数级。
例2:读整万的数。
例3:读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法。
例4:含两级的数的写法;总结写法。
例5: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总结比较方法。
例6: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例7: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介绍古人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的产生、发展,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介绍生活中更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数位数序表由万级扩展到亿级数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含三级的数;总结读法。
例2:写含三级的数;总结写法。
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例4:把非整亿的数用“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例1: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例2:用计算器进行大数计算,探索规律。
三、
教学建议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通过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对两个单位单独安排了例题,分别进行认识。
2.
通过操作并借助直观,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二、
具体编排
例1:公顷。
例2:平方千米。
三、
教学建议
1.
从生活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唤起学习经验,激活学生的方法意识。
3.
设计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一、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已认识的线段,引出直线、射线,介绍用符号如何表示,并借助手电筒、激光等光束体会射线。
2.
角的度量,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经历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用一个合适的角作为度量单位的过程,由此引出角的单位:把一个圆平分为360份,其中的1份就是角的单位,并介绍量角工具---量角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角包含多少个角的单位的过程。
3.
根据实验过程中教师的建议,量角和画角都结合图示,以填空的方式给出了具体步骤。
4.
平角、周角,从射线转动的角度进行认识。先介绍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再由此引出平角、周角。
5.
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主要利用画已知长度的线段、画给定度数的角的知识,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一方面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体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具体编排
例1: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例2:角的分类
例3:画指定度数的角。
三、教学建议
1.
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标。
2.
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方法的适度提炼。
3.
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4.
强调基本内容的掌握,适度拓展提升。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增加了对常用数量关系概括和总结的例题。单独安排了两个例题,分别引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的的例题进行概括、总结。
2.以填空的形式,给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文本。
二、
具体编排
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例2: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运算
例3:积的变化规律
例4: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例5: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建议
1.
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2.
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
重视引导学生探究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
4.
适当增加计算量,加强计算技能训练。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平行与垂直在学生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基础上,分别进行认识。先认识平行,再认识垂直。并介绍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
2.
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增加了先让学生自己画的过程,他们的画法不一定规范,但可以反映出他们对平行、垂直概念是否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图示,通过学生描述的方式给出了画的步骤,其中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出。
3.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合并为一个例题。
4.
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主要利用画平行线、垂线的知识,画一个已知长、宽的长方形。
5.
编排了一些有趣的,活动性比较强的习题。如把两只铅笔绑在一起,先画一组平行线,再画一组平行线,由交叉部分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如将长方形、三角形随意交叉,看交叉部分的是什么形状。
6.
平行四边形、梯形各自安排一个例题编排,说明了什么是直角梯形。
7.
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从两方面来体会:一是拉动一个用吸管做成的四边形的对角,向相反方向拉来体会。二是通过用吸管摆平行四边形,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但平行四边形不唯一。增加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点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二、
具体编排
平行与垂直:
例1:平行与垂直的相关概念
例2:画垂线
例3: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4:解决问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例1、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例3:认识梯形的特征
例4:四边形间的关系
三、
教学建议
1.
从整体把握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2.
抓住图形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3.
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
4.
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教学的资源。
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口算除法:
1.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去0,归结为表内除法;一种是想乘法算除法。原实验教材是先想乘算除,后去0;现在交换了两种方法的顺序。
2.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通过学生交流的方式给出了两种算法(同整十数除以整十数)。
笔算除法:
1.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一位,去掉了直观图,通过提示: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怎么办?引发学生想到:应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看直观图直接想120里有多少个30,涉及不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的问题。
2.增加了例题或习题:
①四舍、五入法试商,分开编排各自安排一个例题。四舍法试商分两个层次:不需要调商、需要调商。
②灵活试商,保留原来的例题,但增加了灵活试商的习题,如,被除数和除数的最高位相同,且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商8、9;再如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商5。
③将三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的两小题,分开编排各自安排了一个例题:一个教学商是两位;一个教学商的末尾是0的。
④商的变化规律增加了两个例题。一个是利用商不变规律,被除数、除数同时去0(同时乘或除一个数)没有余数的笔算;二是同时去0有余数,明确余数是几十,不是几。安排了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算的习题。
3.通过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对比,以讨论、交流、填空的形式,出示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
具体编排
口算除法:
例1:强调试商。
例2:迁移算法。
笔算除法:
例1:整十数除两位数。
例2:整十数除三位数商一位数。
例3:“四舍”法试商。
例4:“五入”法试商。
例5:灵活试商。
例6:商两位数。
例7: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
例8:商的变化规律。
例9、例10: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三、
教学建议
1.
充分借助现实情境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探究计算。
2.
及时概括计算方法,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根据《课标(2011版)》,第二学段开始学习条形图,此单元将原来一年级下册的条形图,二年级上、下册的以1代2、以1代5合并而成。
2.注意体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如教学条形图时,让学生把给出的某个月的天气情况清楚地表示出来。先呈现学生的表示方式:统计表、画圆圈的象形图,再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通过条形图与象形图的对比,感受条形图的特点。通过条形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体会各自不同的特点。
3.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以1代多的必要性。如教学以1代2时,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在一格表示1和以1代2的条形图中选择一个进行表示,切身体会在数据比较大时,用以一代多的好处。同时后面的问题和习题,通过不时地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以1代1、以1代2或5等,知道以1代几,要根据具体数据来确定。
4.注意承上启下。承上是注意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启下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一些知识不再作为正式内容进行教学,如横式条形图、第一格用锯齿形表示、分段统计等,在做一做或习题中出现进行介绍。二是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如通过两个有联系的条形图的对比,使学生感觉到看两个图对比不是很方便,为以后学习复式条形图积累感性经验。
5.所选素材尽量是现实的、贴近学生的、有趣的。如2012年8、9月北京的天气,学生喜欢的早餐、卡通形象,学生的睡眠时间、上学方式,动物的寿命等。
6.注意开放性和灵活性。如让学生自选条形图表示数据,确定不同数据用以1代几的条形图表示;自选数据,自己确定以1代几表示数据等。
二、
具体编排
例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例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
例3: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5个及多个单位)。
三、教学建议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2.
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
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4.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一、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通过版式调整,突出层次。
2.以提问的方式,体现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点。如,烙饼问题,一是增加了“为什么烙2张饼和烙1张饼都要用6分钟”的提示,引导学生思考:烙1张饼用6分钟是因为烙正反面时,锅都空出了1个位置,为只要每次锅都放两张饼,别空着打下伏笔。二是增加了烙3张饼,合理烙法的图示。三是安排了烙2、3、4、5、6……的表格。
3.补充了习题。原来此单元没有习题,只有做一做。修订调整了做一做的习题,以便与例题更好的配合。并编排了相应的练习,第三课时的习题面更宽泛一些,包含了排除问题的习题。
4.习题注意贴近生活。如烙饼问题,安排了一家三口一起玩游戏的问题。合理安排时间,安排了三个学生同时做两项检查,至少用多长时间;爸爸、妈妈开车外出办事,办这些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等习题。
二、
具体编排
例1:沏茶问题。
例2:烙饼问题。
例3:田忌赛马。
三、
教学建议
1.
整体落实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感悟优化思想。
2.
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发展数学思维,理解优化思想。
3.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优化思想。
第九单元
总复习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抓住本质进行复习。如大数的认识,通过在数位顺序表中,写一个数,说其某些数字的含义,读出、改与这个数等活动进行复习。
2.通过改错的方式,复习乘、除法的方法。通过改正学生平时犯的有代表性的错误,进一步明确乘、除法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3.注意本册所学的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篇3:20XX_20XX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本文关键词:单元,高考,变法,学年,王安石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本文简介: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三)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不同点中心内容整顿吏治富国(理财)改革程度局部改革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相同点目的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特点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结果遭到大官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 本文内容:
第三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总结(三)
一、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不
同
点
中心
内容
整顿吏治
富国(理财)
改革
程度
局部改革
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
相
同
点
目的
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性质
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
特点
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
结果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二、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土地政策
1.商鞅变法制定了“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措施,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三、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4)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四、对封建主义性质改革的总结
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1)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
(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典例】
(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第一步:审题意
第(1)问注意材料一反映的王安石变法的法令及其实施的目的。第(2)问,注意“社会转型”的表现及“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
第二步:抓关键
第(1)问,第一小问法令,注意材料一的信息“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第二小问目的,注意材料一中“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的信息。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注意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信息;第二小问简析,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等角度来回答。
第三步:扣知识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目的和影响
参考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近年来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
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
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
4.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他希望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
——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首要措施。指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
(3)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中存在的问题。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导语和材料信息,从政府收入、农民负担、土地兼并等角度分析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农业”相关措施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改革进程、用人、农民利益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措施:理财。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
(2)举措:免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3)问题: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农民利益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