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规划和计划的区别

日期:2020-11-18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规划和计划的区别 本文关键词:区别,规划,计划

规划和计划的区别 本文简介:规划和计划的区别计划、规划与安排同属于计划性文体,但是同中有异,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是:1.范围大小不同规划是从宏观的角度,全面地展望前景,对全国或某一地区、一项事业或较大工作的原则的谋划。规划的规模宏大,涉及面广,概括性强。计划是对工作、生产、经营和学习提出的具体打算。计划的规模没有规划大,涉及面没

规划和计划的区别 本文内容:

规划和计划的区别

计划、规划与安排同属于计划性文体,但是同中有异,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是:

1.范围大小不同

规划是从宏观的角度,全面地展望前景,对全国或某一地区、一项事业或较大工作的原则的谋划。规划的规模宏大,涉及面广,概括性强。

计划是对工作、生产、经营和学习提出的具体打算。计划的规模没有规划大,涉及面没有规划广,综合概括的程度没规划高。

安排是从微观的角度,就某件具体事情提出任务和要求,作出具体的部署。

2.时限长短不同

规划是比较长远的发展计划,时间可以是3年、5年,也可以是l0年、20年。规划的适用期较长。但时间性要求不严格。

计划比规划的时间性强一些,期限短,限期完成某一任务。

安排比计划在时间上更短些、近些,是对短时间内的某项工作提出的要求和任务。

3.内容具体程度不同

规划的内容庞杂概括,对某个事业、某一任务、某项工程往往是原则性地展示出发展蓝图。规划不作具体安排,主要是定目标、定规模、定前景,富有理想性和感召力。

计划比规划在内容上要单一些、具体一些,有强烈的约束性。计划主要是定任务、定指标、定时间。

安排比计划的内容更为单纯、详细。制订完成某项任务的具体方法、步骤、措施以及如何组织实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篇2: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 本文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区别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 本文简介: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是什么?简单来说:准则和制度的发布都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因此两者在内容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只是制度制定的理念不一样,前者是属于原则导向的,而后者则属于规则导向的。其实在这两者之间是完全可以二选一的,而我国之所以即有准则,又有制度,正是因为当初没有确定采取那一种理念来制定

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区别 本文内容: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来说:准则和制度的发布都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因此两者在内容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只是制度制定的理念不一样,前者是属于原则导向的,而后者则属于规则导向的。其实在这两者之间是完全可以二选一的,而我国之所以即有准则,又有制度,正是因为当初没有确定采取那一种理念来制定我们的制度。

因此,财政部本次采用原则导向的“准则”,以实现会计国际趋同化,而不再采用规则导向的“制度”,这本身也是一次大的改革。

对会计而言,两者的差别主要就在于,执行准则将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做出更多的职业判断。

二、新准则比原制度,都有哪些改动?

首先,与原制度相比新准则确定了新的会计理念,并且正是由于会计理念上的改变,才对诸多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使会计基本职能得以回归,因此真正理解会计理念上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对新准则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对会计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指导我们的工作。新的会计理念主要体现在:

1、新准则强调了“受托责任观”,体现了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新理念。作为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界存在两种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们的新准则则同时强调这两种观点,将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同时作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2、新准则强化了面向未来的现代会计观,对于会计各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采用了着眼于未来的新理念。具体体现在,新准则在很多地方都规定了“现值”的计算,而在以往只有在管理会计中才涉及得到。

除以上理念上的变化,与原准则相比,具体准则方面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假设和会计基本原则发生变化

——会计假设由原来的4项增加为5项,即权责发生制成为新的一项会计假设。

——会计基本原则则由原来的13项调减为现在的8项,即: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改变为会计假设

历史成本原则划归为计量属性

一贯性原则于可比性原则进行了合并

配比性原则和划分收益性资本性支出原则被取消,直接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中去规定。

2、增加了计量属性及使用条件

新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中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会计计量属性也增加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四种。

计量属性的使用条件则强调“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3、投资分类及核算做出重大调整

——企业投资不再按照投资期限进行划分,而是划分为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日投资和非持有至到期日投资。

——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应分别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确定初始投资成本。

——而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新准则调整为:如果为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关系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如果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按成本法核算;对于具有控制关系的,则改为按成本法进行核算,但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再按权益法进行调整。

4、回归会计基本职能,新准则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联方交易等方面,不再以“反利润方式”加以限制。

5、取消了存货发出计价中的“后进先出法”

6、所得税会计全面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7、长期资产减值不允许原渠道冲回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比较重大的变化,仅供参考。

此外,新准则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了重新界定;对特殊行业则首次以准则的形式加以规范,如生物资产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原保险合同准则等;新准则还增加了职工薪酬、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每股收益等具体会计准则,总之变化是非常之大,难以在这里一一列举。

会计模式,是指在会计这一系列实践活动过程的标准形式,表现在某一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加工、最后形成财务信息等一连串过程中的特殊表征。各国(各地区)因国情、政治、经济体制等财务会计信息规范的研究不同,所属会计模式也不全相同。例如,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中,荷兰模式是以商业经济学为导向,注重理论的会计模式;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则侧重于商业惯例的考量而受实用主义影响较深的模式。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的会计模式类型,产生不同的财务会计信息规范形式。一般而言,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大多采用会计准则作为财务会计的规范形式;而以宏观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则以会计制度为其会计核算实务的规范体系。这二种规范形式其侧重点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以下笔者试就二者的区别进行比较分析:

1、服务目标的不同。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制约机制,主要存在并用在企业进行微观经营决策,或投资人、债权人进行投资、理财决策的参考,并透过微观经济活动影响宏观经济利益,其服务目标以微观经济利益为主,兼顾国家宏观利益;会计制度因受计划经济宏观管理思想的影响与需要,主要的目标是服务并保护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至于服务于微观经济利益,只是一种补充职能,这是二者根本之差异点。

2、制定机构的不同。会计制度普遍由政府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属于财政法规的内容,具有法律性质,因此强制性高,如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则较有弹性,既可由政府财政部门制定,也可由政府授权于民间独立的会计组织制定,甚至还可由民间会计组织独立制定。但不论以何种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的作用,其规范指导性要大于强制性。

3、规范的灵活度不同。受宏观管理者主导的影响,会计制度是“一统到底”的会计规范方式,要求在一个部门、行业或地区按照统一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会计信息。企业无权依它的具体情况,规定合乎自己特点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也无权增添有助于经营、理财决策所需的指标,这种“统得过死”的缺点,实际不利于企业及宏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看,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一般只作一些原则性的要求,不作太具体的规定,这样就保持了企业各自制会计制度的灵活度。

4、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不同。因为会计制度制定的一体化要求,对某些会计核方法,可以说没有选择的余地,或是只能在规定中的方案去选择。至于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是比较宽松的,企业可以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备选范围内拥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主权。由于会计准则的这种可选择性,会计人员就必须有专业的素养,才能做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就这点来说,会计准则比会计制度的层次要高一些。

5、规范的对象不同。会计制度是以一个特定行业中的企业为规范对象;会计准则则是以某项济业务和某项目为规范对象,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一、不同时期的不同会计模式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规范就采取制度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但在我国由来已久,而且制度向来被认为是法规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强制性。

1992-

1993年,我国进行了重大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人以及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即“两则两制”,并于

1993年7月

1号起在所有企业实施。自1997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来,并颁布10来个具体会计准则。“两制两则”的发布并实施,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国际化,为引进外资、企业走出国门奠定了财务会计的基础。但同时由于“两则两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所制定的.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依然保留了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随着经济发展.高科技等新行业不断产生,这些会计制度无法涵盖新行业的会计要求。而且,计划体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透明度要求太低。如今,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已扩展到微观层次,债权人、企业管理者、证券市场的广大投资者都需要会计信息,并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继续据以进行会计核算,客观上难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财政部于2000月

12月

29日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并于2001年1月1号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这一会计制度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又将出现一次新的高潮,它将为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带来更标准的依据。

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也各有自己的侧重点。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它详细分析各该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引用的概念的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企业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定。人们学习了一份具体的会计准则,将会熟练地了解特定会计业务的会计处理的全过程。会计制度则采取另一种形式。它是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到,会计准则同会计制度有两个最主要的差别:一是规范的对象不同;具体准则按经济业务或项目,制度按一个企业;二是规范的重点不同:准则侧重于确认和计量,制度侧重于记录和报告,确认和计量的内容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这样,准则重点是规范会计决策的过程,而制度是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和结果。采用准则的形式可引导会计人员从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开始考虑进一步决定怎样记录和报告(披露);采用制度的形式,会计人员能直接使用科目进行记录,并按规定程序和格式编制报表。对比起来,准则比较抽象,比较难学难懂,操作性较差;而制度比较具体,容易了解和操作。但准则的优点是“准则比较原则、概括,在表述方式上更接近于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体例,能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掌握财务会计的全过程,并能举一反三,增强解决新问题的本领;制度的优点是在表述方式上使用了我国广大会计人员所熟悉的报表加分录的形式,容易被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操作方便,易懂易学。

同时它们两者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首先,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会计制度也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即两者的功用是一致的。其次,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依次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为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建立和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的目的也是如此。从这点上讲,两者的目的和出发点也是一致的。再者,在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均属于行政法规,对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具有约束作用。鉴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这种交叉互补关系,应该尽量使之协调统一,要力避制造准则与制度之间新的矛盾。而且它们可以结合起来运用。

三、当今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中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随着即将进入WTO,中国的经济将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我们更需要在各方面借鉴并接近国际惯例,其中包括用来规范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规定。我们不能忽视会计准则这一国际通用的会计规范形式的重要意义,至少为了进行国际上的沟通,为了使国外投资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的会计规范及其形成的会计信息,我们也需要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来规范我国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

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考虑到会计制度也有易学易懂,便于操作的优点,按会计制度来规范其会计核算仍然是必要的。在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准则与制度两种形式将同时并存,共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自1997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来,具体会计准则还不够全面,尚未构成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仅依靠会计准则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是不够的。与之不同的是,会计核算制度则比较系统,将经济业务的核算直接指向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符合多数财会人员的阅读习惯,操作性强。而从已发布的会计准则看,无论从结构体例,还是从会计政策的阐述方式,均与国际惯例相似,且对独立的经济业务会计核算和披露的规定比较系统和完整。一方面符合国外人士的阅读习惯,便于他们理解我国的会计标准,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需要。因此,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应予保留。总之,适应我国国情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可互相替代。

要:随着全球贸易的飞速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文章首先从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入手展开论述,然后分析了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现状及国际化趋向,最后对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会计国际化在我国倍受关注,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各方面都与世界惯例接轨之际,会计作为企业间贸易交往的媒介——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自然也要尽快地与国际惯例接轨。经过几十年的引进和吸收,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已取得积极进展,但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化准则的协调过程仍很漫长。

一、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含义。中国会计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体现国际化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二是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采取国际上先进的会计处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这两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体现着一国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2.加入WTO后,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会计国际化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市场的变化无常,使得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跨国公司通过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并享有其控制权和经营决策权,而达到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优势互补、增加利润、保持市场份额等目标。母公司为了加强对于公司的管理需要各子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并编制合并报表;东道国以及居住国出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考虑和对跨国公司的监管,也要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绩效、财务状况及于公司的经营成果。另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这就需要消除各国之间会计的差异,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

(2)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十年来,各国双边、多边贸易活动日益增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必然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来分析评价客户的资产实力、资信状况和风险状况。会计信息已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并影响全球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应按照国际惯例,提供可比和有效的会计信息,以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率。

(3)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必然要求。目前,跨国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不仅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筹资公司的财务报告。这就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无需对原有财务报告进行重编或调整。这样,对于减少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提高证券效率以及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4)我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化和高级化,会计的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宽。加入WTO之后,首先要解决国际之间会计师注册资格的相互认可问题;其次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规范及质量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会计这一通用“国际经济语言”真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成为可能。

二、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现状

会计制度在中国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术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狭义的会计制度则是指适用于某类企业或组织的一套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政策、基本规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设置使用说明等。

1.现行会计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新制度打破了所有制和行业界限,建立了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与以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它不再分行业,主要由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运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等内容组成,体现行业特点的具体核算办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制定。

2.现行会计准则。

(1)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共10章66条,基本内容包括总则部分、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准则、财务报告准则。

(2)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财政部开始着手制定具体会计准则。

1995年4月、7月、9月分三批颁布了30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至2003年上半年财政部先后实施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关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财政部会计司的解释是:“目前我们采用的模式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度和准则将同时并存,企业处理的各项业务,若会计准则已做出相应的规定的,以准则为准:若会计准则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的,则仍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处理。会计制度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后,最终实现从统一会计制度到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

(3)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经过十多年向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转变的会计改革,中国会计已逐步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但仍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同时发行A、B股的公司年度报告汇总出的两个利润数字的调整项目多达近百项。对这些差异进行粗略归类,涉及会计准则的大体概括为:坏账准备、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确认、收入确认、税项调整、资产重估等。其它差异中有的是由于特有的一些制度造成的,如计提职工福利基金等;有的可能是境外审计师是以他们执行的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当然也不排除有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或职业道德因素造成的差异。

三、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倾向

1.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及认可程度。

IASC(国际会计;隹则委员会)是由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于1973年发起并创立的,

30多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协调。尽管IASC是非官方组织,其成员也大多为民间会计团体,不具备强制实施其准则的权利,但由于其一直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础来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从而使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世界大多数证券交易所的承认,截至2001年底,有90多家跨国公司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1999年,IASC完成了“核心准则”的制定工作,2000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对核心准则的审核,并向其成员推荐,这样,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只要遵循本国的会计要求和IASC核心准则,或者其本国的会计准则已经符合国际会计核心准则,这家公司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而无需重编或调整其财务报表。IASC正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其规模也正日益扩大。

2.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倾向。中国会计准则在中国的实践首先体现在1985年发布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是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始终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充分协调。目前,采取中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在境内发行B股和到香港发行H股,按国际会计标准所要做的调整已经较少。

尽管中国会计准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有些是由中国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也有一些是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又要重视其本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四、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1.增进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首先,要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会计原则框架。国际会计准则有一个概念框架作为参照,以此来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但中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框架,只就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分项处理,这就无法有逻辑地发展一套在原则上连贯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当前,中国尚未对许多会计问题发布具体准则,如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资产减值等,要加强这方面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同时,在商品销售与提供劳务收入的计算、债务准备的计量、利润分配方案等方面的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还存在差异,应及时修改,使之与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保持一致。

2.正确处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会计制度侧重于如何记账,会计准则是就某个要素或经济事项的不同情况,规定如何合理核算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从长期看,会计制度是一定时期的过渡办法,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将并存,二者不能相互代替,缺一不可,必须做好两者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3.加快培育国际会计人才。国际会计准则从形式上强调的是“公允反映”、“公允价值”等概念,实际上要求的是“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任何统一的、详尽的规定都很难概括日益变化的大千世界。国际会计准则不是一套详尽具体的规则,而是一系列概括性的基本原则或原理,它的执行或实施需要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力,这一点正是中国会计准则短期内不能达到国际会计准则水准的根本原因所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人员培训制度,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上,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网络技术等新的教学内容和会计专业技术考核制度来造就复合型的国际会计人才,又要重视会计现职人员的后续教育,使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念,全面了解国际会计惯例,提高业务素质。另外,要提高注册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4.正确对待会计国际化与中国国情的关系。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规模及其认可程度日益扩大,但中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全盘否认国际会计准则,要在吸收、借鉴其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体现自己的特色。中国会计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还是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法制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市场发育尚未完善、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还不高等等。鉴于此,我们在推动中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要充分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乃至漫长的任务。

5.正确理解中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应该看到,国际会计准则不是一种静态指标,而是一套动态规则,准则都是在发展变动之中的。因此,当我们说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时,应当是使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国际合拍,使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同步。单纯引进或套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而不顾国际会计准则变动的方向,则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会永远存在,有的还会变大。

篇3:通知、公告、函、请示、报告等公文的区别

通知、公告、函、请示、报告等公文的区别 本文关键词:请示,公文,区别,通知,报告

通知、公告、函、请示、报告等公文的区别 本文简介:通知、公告、函、、报告等公文的区别一、通知是要求下级机关、组织或人员办理或周知的事项;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批转下级机关公文,转发上级、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公文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按照使用性质,通知可分为三大类:1、是用于要求下级办理或周知事项的指示性通知,如(工作、学习安排通知,会议通知等);2、是用

通知、公告、函、请示、报告等公文的区别 本文内容:

通知、公告、函、、报告等公文的区别

一、通知

是要求下级机关、组织或人员办理或周知的事项;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批转下级机关公文,转发上级、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公文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

按照使用性质,通知可分为三大类:

1、是用于要求下级办理或周知事项的指示性通知,如(工作、学习安排通知,会议通知等);

2、是用于批转文件和颁发、印发、转发文件的批示性通知;

3、是用于任免干部的任免性通知。

二、通报

是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把工作情况、经验教训、好坏典型事例以及具有典范、知道、教育、警戒意义的事件通知所属下级单位的公文文种。

通知和通报的区别

1、内容范围不同。

2、目的要求不同。

3、表现方式不同。

三、通告

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所使用的一种公文。

特点:1、法规性

2、政策性

3、广泛性

4、使用的普遍性

种类:1、制约性通告

2、知照性通告

四、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一)函主要三种类型:

1、商洽谈

2、询问答复函

3、请批、批准函

(二)函主要三个特点

1、适用范围广泛,使用灵活方便。

2、行文方向具有多向性。

3、短小精悍。

函与请示的区别

函:主要用于平级单位之间、不相隶属单位之间以及有业务上的主管和被主管关系的单位之间的工作往来。

请示:则用于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机关之间,下级机关用请示向上级机关行文请求指示批准重要事项。

五、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一)类别:

1、呈报报告

2、呈转报告

3、回复报告

六、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必须在事前写。请示中不能附带报告的内容,只能一事一文。)

与报告比较,请示的突出特点

1、行文内容的请求性。

2、行文目的的求复性。

3、行文时机的超前性。

4、请求事项的单一性。

七、申请

是单位或个人因某种需要向有关部门、组织、团体提出书面申请的专用文书。

(一)注意事项:

1、一份申请书只能写一种申请(一事一书)

2、态度端正,语言简明。

    以上《规划和计划的区别》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规划和计划的区别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规划和计划的区别》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