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

日期:2020-12-04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 本文关键词:制度改革,高校,会计,研究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 本文简介: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和2013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出原制度的不足和新制度做出的变革,并对新会计制度改革给高校带来的功效做出了重点分析,最后,指出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 本文内容: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对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和

2013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出原制度的不足和新制度做出的变革,并对新会计制度改革给高校带来的功效做出了重点分析,最后,指出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下载

关键词:高校会计;新制度;旧制度;科目

我国财政部于1998年3月31日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原制度),使得高校的会计行为更加规范化,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体系更加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加深,原制度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日益增长的信息决策需要。

为了适应财政改革和高校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财政部于2013年12月30日印发了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新制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的补充和修订,使得高校会计制度更加完善,实用性更强。

新制度的出现承接了优点,弥补了不足。对于高校来说,新制度的实施无疑是会计史上一次重大突破,它更好地适应了高校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使得高校账务处理更加合理、规范。新制度的实施,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收支状况,而且充分发挥出规范高校经济活动的作用。新制度对高校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有着积极地影响,对全面提高会计核算管理能力、促进高校会计制度持续稳步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一、原制度的不足、新制度的创新点与优势

新制度将基建业务并入高校会计“大帐”中进行核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了与“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及“部门预算”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使得高校会计制度更加深化、细化。

(一)原制度规定,除经营性收支业务外,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方法导致在收入和支出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例如:高校在收取学生学费宿费时,其欠缴的金额并不能直接反应在账面上,只有在实际收取时才予以确认。通过采用“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同增同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而没有计提折旧。这样一来,导致其账面价值无法正确反映其净值,虚增了资产金额,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新制度指出,“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采用这种核算方式更加具有实用性,所取得的相关信息质量也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新制度增设“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实时反映资产价值,取消原科目“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不再计提修购基金。同时用“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取代了“固定基金”科目,并下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二级会计科目,更加清晰的反映了净资产的结构,使得财务报表金额的准确性得以大大提高。

(二)高校向其他机构借入的资金因其用途的不同,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但原制度设置“借入款”科目用以核算各种借款,将长、短期债务在报表中合并列报,这种会计处理过于笼统。新制度设置“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使得高校债务风险评估更加准确。

(三)原制度中基建账目未纳入高校会计中核算,这种制度使得一个会计主体有两套账务,两套报表,无论哪一个账务系统都只能反映高校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这样一来,信息使用者便无法获得高校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从而做出的财务决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基建投资迅猛增长,资金的来源靠学校贷款,贷款本金及利息由学校财务偿还。由于基建会计独立核算,同时贷款利息在学校账务中列支,不计入基建账务中,无法真实体现学校的负债情况,从另一方面,基建成本核算也存在着不准确性。

新制度提出将基建账务中的相关数据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中。新高校会计账务中增设“在建工程”、“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取消原制度中“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这一改革形式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高校的整体财务状况及各项各项经济活动的具体执行情况,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四)原制度科目体系单一,无法满足高校收入和支出管理的一致性、无法区分财政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无法与国库集中支付体系达成一致,新制度在这一方面作了重要调整。

收入类科目中,不再体现“拨款”类科目,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替代原拨款类科目,更直观真实地反映高校收入情况。新制度将收入科目分为七大类,同时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新制度的收入科目改革,更符合财务报表要求。

新制度中将原制度中的“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替换为“应缴国库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两个一级科目进行核算,这一改革,将“应缴国库款”与收入科目中的“财政补助收入”形成对应,同时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形成对应;将“应缴财政专户款”与收入科目中的“教育事业收入”形成对应,同时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纳入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形成对应。该科目的增设与收入科目、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形成更加清晰的逻辑对应关系。

为了核算滚存的高校结余资金,新制度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做出重大调整,增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三个专用基金类科目。

支出?科目将原制度中“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科目替换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会计科目,更为细化的一级支出类科目能够更好的区分支出类别;并取消“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增设“其他支出”科目。新制度支出科目分为九个一级科目,同时下设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使得收支出体系更加完整。

原制度只是通过单一的会计支出科目核算高校各类经济活动,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及办学成本的不断扩大,原制度的这种核算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全面完整性的需求。为了弥补旧制度的不足,新制度做出重大改革,目的是全面反映高校经济行为多元化。新制度在会计支出科目核算中分为会计支出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三大科目,这一改革,使得款项的收支相互对应,支出数据能够更准确的予以统计。例如: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款项是用于高等教育还是用于科学技术、款项发生的经济行为是什么等等,这些更为细致的会计核算将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分类做到一致性管理,为教育成本核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财务报表的编报,使得财务报表能够更为清晰化、明细化、全面化。

随着国家对高校预算管理的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要求全面实行预算控制,旧制度的单一科目面对着前瞻性困难,新制度中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可以对分项预算进行额度控制,完全可以满足高校预算管理的发展需要。

(五)新制度的实施,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实用性及完整性。新制度增加了财务报表附注,更加全面的体现了学校的整体财务状况。同时,新制度指出,高校年度财务报表中要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涵盖在内,统一反映。这样一来,高校管理者可以直观的评估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高校的整体财务信息。

二、新制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为了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求,使得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完整,新制度在保留原制度优点的基础上,做出重大改革,丰富了核算内容,会计科目更加实用完整,会计信息质量大大提高,使其能更全面地反映高校的经济活动现状。但是,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我们逐步去完善解决。

(一)基建并帐口径问题。新制度虽然提出将基建账务并入学校“大账”中,但并未制定统一的并账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会计科目的核算原则,这样使得高校财务人员只能凭借自身的业务能力进行核算,高校基建并账的标准不统一,高校会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比性,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大降低。

(二)新制度中提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需要计提折旧和摊销。但并没有具体指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计提折旧、摊销的方法,部分资产在学院、行政部门、甚至教师个人手中使用,实际可使用年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高校会计人员暂时没有一致可供参考的标准。

(三)新制度对会计科目做出了重大调整,但仍有不足之处。如果学费宿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可以增设“应收学费”、“应收宿费”科目来体现学生学费宿费的欠缴情况。根据谨慎性原则,高校风险管理存在不确定性,应该计提坏账准备。

(四)新制度款项的支出不能完整体现款项的来源,例如“科研事业支出”科目核算高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同级财政拨付的科研事业经费支出及横纵向科研经费支出,但收入中,同级财政拨付的科研事业经费不在“科研事业收入”科目中核算,而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中核算。收入科目中这种核算方法可以完整体现高校本年的“财政补助收入”情况,但本年的科研事业收入无法直观完整体现,且与支出无法形成对应关系,给财务报表编报带来不便。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增设“高等教育科研收入”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五)新制度会计科目更加完整,由原有的单一科目到现在的会计科目、经济分类、功能分类科目并行,会计核算内容更全面,但也加大了高校会计人员的业务工作量,?θ嗽币滴衲芰τ懈?为严格的要求。对一项支出业务,会计人员必须了解该项业务的分类、来源和经济事项方能保证账务准确。高校需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

(六)新制度提高了对高校财务软件的要求和意见,重新设置科目代码、简化核算方法等工作迫在眉睫。财务软件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科目之间交叉性数据体现,以及带来的多功能用途,都面临着不确定性。高校财务人员与软件公司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需要不断加强。

三、结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的重要阶段,新制度的运行、研究、探讨和反馈显得十分重要。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对高校财务人员的日常会计工作有所帮助。对高校会计制度不断研究探索,在适应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的同时,也优化了会计核算,对高校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财预字[1998]105号),1998.3.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2013.12.

李昌荣.《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06.7.

戚艳霞.《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特点分析[J].财会月刊,2009.36.

向育宾.赵静.新旧高校会计制度的差异及实施策略分析[J].当代会计,2014.7.

陈俊杰.高校新旧会计制度的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2014.1.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计财处)

篇2:在20XX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研讨会上的讲话——张立波

在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研讨会上的讲话——张立波 本文关键词:全省,研讨会上,高校毕业生就业,讲话,张立波

在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研讨会上的讲话——张立波 本文简介:在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立波(2011年8月23日)尊敬的高军书记、张金学院长、周福泉院长、明华处长、各位领导、高校就业战线的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刚才,高军书记就2011年省高教学会就业工作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

在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研讨会上的讲话——张立波 本文内容:

在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张立波

(2011年8月23日)

尊敬的高军书记、张金学院长、周福泉院长、明华处长、各位领导、高校就业战线的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刚才,高军书记就2011年省高教学会就业工作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一会,明华处长还将对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阶段工作做重要指示。下面,我就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谈几点意见:

一、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是一项永恒的使命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要求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可见,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历史上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但教育系统承担的责任首当其冲。就毕业生就业工作而言,有两大要素对其起主导作用,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对我们高校专门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而言,就业指导与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法定责任,也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使命。

近年来,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紧紧围绕“服务毕业生、服务高校、服务用人单位”的宗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做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以往单一的毕业生派遣服务逐步发展为全方位、多渠道、个性化的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如毕业生档案户籍服务、学历认证、NIT、就业市场开发、人才测评培训等;二是已经建成了以校园招聘活动为主体、以小型常设市场和网络市场为辅助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三是形成了以职业指导师资培训为手段、以大学生职业发展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大学生职业指导专家库为支持、以大学生就业工作高层论坛为推动的全省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四是积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指导体系;五是建立起了以黑龙江省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为枢纽,上联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下接各高校、各地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通过网络平台、就业联盟、QQ群等多种形式努力构建多方协作、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推动了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就业指导中心也得到了上级领导、高校、大学生和社会的较好评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厅党组的正确领导、各高校就业工作部门的支持及相关部门的帮助。借此机会,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心发展的厅领导、学生处、各高校、就业工作专业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深深的感受到,领导的关爱和社会的肯定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种鞭策和压力,也成为促使我们更好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一种动力。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优质服务上狠下功夫

教育部将2011年作为“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李东明书记也对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提出了“以服务求信誉、以管理求发展、以业绩求地位”的要求。我认为,省中心也好,学校中心也好,我们都需要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将为毕业生“服务”放在首位,将“优质”、“高效”作为努力目标。这里,我对“优质服务”有几点认识和大家分享:

1.在查摆服务问题上下功夫,追求完美

查找问题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只有认清了不足,才能够不断改进,提升层次。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各类学校之间、各层次学校之间、同类层次学校之间的工作水平差距较大;二是少数学校领导班子还没有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到事关高等教育发展、事关学校生存的高度去认识,就业师资、就业投入等就业保障体系不完善;三是部分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较弱,缺乏训练有素的专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仅靠毕业前夕的一些讲座是不可能真正满足学生需求的;四是招生、教学、就业、学生工作等机构联动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五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毕业生的毕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当然了,作为省级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同样存在与部分高校联系不够紧密,市场开发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起改进。

2.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深化服务内涵

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要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站在毕业生的角度考虑,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工作出发,从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要发扬“走遍千山万水,不怕千辛万苦”的精神,“道尽千言万语,不惜千方百计”努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帮助毕业生迈好人生第一步。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用心去工作,用爱去奉献,以服务为出发点,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落脚点,不断深化服务内涵,细致服务,努力将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工作做细,做好,积极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3.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不断扩展服务外延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原有的单纯的求职、招聘信息的对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新时期的就业公共服务对我们在服务的外延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服务深度上,我们要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做细做透。一是要借鉴国外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如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等,传播职业规划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同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一对一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使就业主体在就业观念上发生根本的转变;二是要注重科学指导,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并将科学理论用于指导工作实践。近年来,我们也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我中心开展的《黑龙江省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研究》、《长三角及环渤海湾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调研报告》等都将对今后的就业工作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三是加强弱势群体的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按照教育部要求,我们要将就业困难毕业生纳入就业援助体系,积极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要将弱势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重点,建立跟踪保障机制,从就业指导、就业帮扶等多方面、深层次做好其就业推荐安置工作,努力为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在服务的广度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要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的受益面,让更多的毕业生和高校享受到我们的服务;二是服务内容的拓展,我们要从以前单一的就业求职招聘对接扩展到政校企合作的推进,搭建高校与企业深入合作的平台,进而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如我们在宁波、昆山、东莞等地建立的就业基地已经开始凸显成效,省内不少高校除借助基地推荐毕业生外,还跟当地企业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昆山还在我省设立“中国金谷·花桥国际商务城”奖学金、助学金,以吸引毕业生到当地就业;三是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在我们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大学生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如龙广高校台、中国移动哈尔滨分公司、金蝶软件集团等都已经成为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4.在服务创新上下功夫,提升服务品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以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对我们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单一的被动式的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和毕业生的需求。我们必须尽快的转变服务理念,在服务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才能够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目前,我省有不少学校已经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上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最典型的当数入选50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的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东方学院、鸡西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切实保证就业工作“人员、场地、经费”三到位,同时立足理工特色,依托优势学科,与企业充分合作,积极开展“定制式”培养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东方学院推进实施的“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促进就业”的就业工作模式;鸡西大学的“大学生成功素质训练”等都已经成为全国推广学习的典型。还有黑龙江大学的“面向全体学生、基于专业教育、实施分类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创业教育体系等,也都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真诚希望各高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办学和服务中总结出更多的经验。今年全国50所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评选即将启动,希望各高校能够高度重视,踊跃申报。

三、突出重点,做好今年几项重点工作

下一阶段,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工作将继续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突出重点,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努力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适用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输送到现代化建设的岗位上去,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积极为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1.重点抓好三个大赛,检验我省就业创业工作水平

下半年,“中国移动杯”首届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第五届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首届全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师资课程教学大赛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但是,大赛不是目的,大赛只是一个手段,是一个载体,我们旨在通过大赛检验各高校创新创业和职业规划教育开展情况;通过大赛传播创新创业和职业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确立职业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技能;通过大赛促进我省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

以创业大赛为例,大赛自1月份启动以来,累计有46所高校的900余支队伍报名参赛。目前已经进入最后决赛阶段,省级决赛及颁奖典礼将于9月份进行。本次大赛具有参赛范围广、参赛团队数量多、社会参与面大等特点。但是通过创业大赛,以及前几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我们总结发现,仍有不少学校没有参与到大赛中来,有些学校不是学生的问题,恰恰是组织者的问题,或者有些学校没有对团队、选手进行进行系统的培训,导致参赛质量不高等。

我真诚的希望各高校能够端正态度、高度重视这几个大赛的相关工作,提前谋划、认真组织,扎实开展,将工作做实做好。下半年,我们还将举办全省首届高校大学生创业高层论坛、全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巡讲、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苗圃等系列活动,这一切工作都需要各高校的密切配合。

2.积极开展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我省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通过职业资格培训、高校内训、送出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希望各高校也能够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从保障培训费用,选拔高素质、有责任感的人才充实稳定师资队伍,为就业指导教师建立稳定的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入手,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师资队伍。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全省职业指导专家库,并发挥其作用,组建“专家宣讲团”深入高校开展政策解读、职业指导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不断提升我省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从2008年起我们已经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黑教学〔2009〕134号文件提出:各高校要于2011年年底前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希望各高校回去以后尽快督促落实,我们将选择适当时机深入高校检查落实情况。

3.加快就业市场建设与开发,积极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带领高校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就业市场开拓,调研走访当地人才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先后在东莞、昆山、唐山、临海、宁波、大连、北京、吴江等地建立了11个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创业与实习、见习基地,通过“点”的建立,推动了“面”的工作的开展,所有高校均可借助这些省级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目前,这些就业基地对毕业生需求量巨大,但是我们部分高校参与、利用较少。我们希望各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开展就业推荐工作。

下一阶段,我们也希望继续与高校一起,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校友资源优势,开拓省内外毕业生就业市场,整合各高校在省内外的就业基地,建立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联盟,用“拳头”打市场,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打造我省就业品牌,积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4.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各学校要进一步重视就业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不要仅仅满足于有就业网站,而是要不断丰富网站的实用性。同时,希望各学校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省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除网络办公功能之外,还承担着国家、省市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典型推广、经验交流等工作,现设有“学生求职”、“企业招聘”、“网上办公”、“工作简报”等10余个栏目、20余个功能模块,新增“网络精准招聘”等功能,定期举办网上招聘会,可以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提供求职、招聘、推荐毕业生等服务。各学校要在完善自己学校就业网站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一省级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平台,积极做好信息交流、沟通、共享工作,积极为毕业生提供通用性和个性化的就业公共服务。年初,我们已经对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做了一次调研,也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召开一次专门的现场交流会,以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希望各高校提前筹划,做好准备。

5.以就业信息工作为平台,积极打造我省就业工作宣传阵地

为及时掌握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整合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交流推广工作经验,全力做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宣传工作,我省就业信息工作自2009年3月启动以来,累计核发高校就业工作动态500余条,并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简报》、《就业要情快报》、《高校就业工作动态(网络版)》等宣传媒介,就业信息工作已经成为领导掌握就业工作动态、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窗口,成为政府科学决策、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成为交流经验、推广典型的重要载体,也为高校展示形象提供了重要平台,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成为推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但是,目前仍有个别高校对此项工作不重视,报送就业工作信息少、甚至没有报送过,我们希望各高校能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组稿投稿,充分发挥信息工作的平台作用,积极打造我省就业工作的宣传阵地。

同志们,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省级和学校两级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我们要积极改变工作作风,以服务求信誉、以管理求发展、以业绩求地位,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就业指导全程化、专业化进程,在就业指导的普及性、专业化和个性化上下功夫,把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于就业工作的始终。

毕业生就业工作承载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直接体现了“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我们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内容,带着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帮助毕业生更好更快就业。

谢谢大家!

11

篇3:高校两级管理制度下教学秘书个人素质的培养

高校两级管理制度下教学秘书个人素质的培养 本文关键词:两级,管理制度,秘书,素质,培养

高校两级管理制度下教学秘书个人素质的培养 本文简介:高校两级管理制度下教学秘书个人素质的培养高校两级管理制度下教学秘书个人素质的培养一、前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论文联盟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逐步转变,近些年来高等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成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之一。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指对学校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层次,转变学校职

高校两级管理制度下教学秘书个人素质的培养 本文内容:

高校两级管理制度下教学秘书个人素质的培养

高校两级管理制度下教学秘书个人素质的培养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论文联盟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逐步转变,近些年来高等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成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之一。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指对学校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层次,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以学院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明确校院职责和权限,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目前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自主权明显提高,以缓解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压力。作为教学秘书这一基层教学管理岗位,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与此同时,他们还是院(系)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信息交流、联系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自主权的提高对其工作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担任教学秘书岗位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两级管理制度对教学秘书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服务性。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老师是教学秘书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教学秘书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

(二)管理性。教学秘书从事的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管理,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学例行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它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从属性。院(系)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的基础工作,学校下达的任务、命令都由各院(系)来贯彻实施,其管理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师和学生以及各种相关的问题。

(四)协调性。教学秘书的岗位可以说是与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接触最频繁也是最紧密的教学管理岗位,因此教学秘书应具有相应的协调能力。同时在教学计划运行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偏差也难免存在,教学秘书也必须协调好相应的关系。

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及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沟通。主要体现在,教学秘书应及时向教师、学生传达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文件,为确保教学计划正常运行,应与各教研室积极主动地沟通。因此,教学秘书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协调好教师与教学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情况更好的反馈和教学工作制度的更好落实是教学秘书工作的重点之一。

(五)创新性。高校教学秘书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管理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教学秘书应在教学管理上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力争做到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创新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倡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应合理的教学管理手段。

三、高校两级目标管理下高校教学秘书必备的综合素质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不断的深化改革,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好坏与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紧密相关,其中以工作在教学管理第一线的教学秘书的工作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学秘书,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的开展本职工作。

(一)思想素质。高校教学秘书的思想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两个方面。政治思想素质方面:高校教学秘书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热爱本职工作,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加强个人修养,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管理素质。虽然教学秘书岗位在高校属于一线行政管理岗位,但多数高校对教学秘书专业能力并没有做硬性要求。在学历方面,教学秘书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教学管理方面,大部分教学秘书缺乏一定的教学管理知识和经验。因此,作为教学秘书要强调其办事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工作的能力,通过定期的培训逐步提高已在岗人员的综合教学管理素质,并建立完善的录用和聘任标准。

(三)信息化管理素质。教学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也因逐步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因此,计算机操作水平是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教学秘书在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果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武装了教学秘书的思想,那么良好的计算机技能就是教学秘书工作的必备工具。

(四)综合专业素质。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方面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专业能力,根据所在院(系)的专业特点,教学秘书还应具备一些与所在二级学院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以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更广阔的领域知识的支持,也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由于教学管理工作自身的特点,为使工作的效率不断提高,需要在平时不断的积累经验,扩大知识面,保持头脑清醒,锻炼手疾眼快,充分利用科学的方法用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四、小结

在高校两级管理制度成为我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重点议题的大环境下,高校对基层教学管理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更大的工作自主性。作为高校教学秘书应与时俱进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学管理素质、信息化管理素质和综合专业素质,以此来胜任不断提高的岗位要求。同时也应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以人为本,灵活的运用和理解原则,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服务,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以上《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