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从江优质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植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总结

日期:2020-12-19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从江优质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植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总结 本文关键词:从江,栽植,丰产,技术推广,繁殖

从江优质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植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总结 本文简介:《从江优良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植技术示范》项目工作总结一、项目来源从江县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林分质量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低产林、残次林占有一定比例,中幼林多,成熟林少,近期可采伐资源不足。同时,随着林业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林业也发生了由生产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因此,从江县传统的林业生

从江优质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植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总结 本文内容:

《从江优良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植技术示范》

项目工作总结

一、项目来源

从江县森林资源丰富,但由于林分质量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低产林、残次林占有一定比例,中幼林多,成熟林少,近期可采伐资源不足。同时,随着林业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林业也发生了由生产木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因此,从江县传统的林业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更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要。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在搞好商品林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周期短、见效快,三大效益兼顾的造林树种,已是当务之急。麻竹、撑绿竹,由于能笋、竹两用,具有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经济效益高,生态、社会效益好,群众种植积极性高的特点,在从江县作为新的造林树种进行推广。国家林业局2003年下达了科技推广项目“优良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培技术示范”,由贵州省林业厅林业科技推广总站承担、从江县林业局负责具体实施,在从江县丙妹镇建立“优良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示范基地。

二、项目推广主要内容与技术经济指标

项目推广的目标:实行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管理,做到适地适树。以点带面,推动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林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林业“两大体系”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推广项目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投入、高标准”地建设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麻竹、撑绿竹推广示范林基地,实行“样板”带动战略,为进一步积累新经验和推广基地建设技术,为实现“高产出、高效益”麻竹、撑绿竹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主要内容:

1、采用麻竹侧枝扦插育苗及配套技术措施,建立优良麻竹苗快速繁殖圃10亩;采用撑绿竹3号及配套技术措施,建立快速繁殖圃5亩。

2、推广麻竹笋材两用林丰产栽培技术,新建麻竹笋材示范林基地200亩;建立撑绿竹3号示范林基地100亩。

经济技术指标:

麻竹示范林到2007年,即造林后第四年、每亩可产竹材2000公斤;竹笋150公斤。10亩麻竹繁殖圃2005可提供麻竹苗4万株。

撑×绿杂交竹示范林到2007年,即造林后第3年每亩可产竹材2000公斤。5亩撑×绿杂交竹繁殖圃2005年可提供撑×绿杂交竹苗2万株。

三、项目实施概况

1、推广项目地点、规模:

地点选择在贵州省从江县交通便利,立地条件好的丙妹镇的宜林地上。规模为300亩,总投资30万元。

2、建设内容:

项目通过采用“麻竹育苗技术”、“竹笋两用丰产栽培技术”科技成果,建设优质丰产麻竹科技示范基地和建立麻竹推广苗圃基地。注重造林地选择,采用扦插苗造林,高标准整地、栽植,适时抚育、施肥等技术和营林措施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通过采用设置对照区和样地,分别依据不同坡位和土壤厚度,不同施肥时间、方式和施肥量,不同栽植密度,不同抚育方式等进行对比试验,监测竹林长势、发笋等情况,并进行分析,从而探求和掌握其规律。

3、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5年,即2003年至2007年。

进度安排:

1、2004年1月前,作好项目基地规划,搞好作业设计;按设计要求清理苗圃地和造林地,并全面完成整地;2月底前完成15亩竹苗繁殖圃和300亩示范林营建工作。2005年至2007年进行幼林抚育、疏笋留笋、培肥养竹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林地管理和项目验收。

2、造林地连续抚育三年,每年两次,第一次5—6月,第二次8—9月。

3、资金使用计划安排:总投资30万元,其中繁殖圃投入10万元,示范林基地投入20万元。分四年进行,第一年投资26万元(含繁殖圃的投入),占总投资的86.6%;第二、三、四年共投资4万元,分别占6.7%。

4、组织保障措施

为保障优质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切实加强推广项目的管理工作,使推广项目实施出成效,由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牵头,黔东南州林业技术推广站、从江县林业局组织成立推广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由从江县林业局营林总站、林业科技推广站组织宣传发动和具体实施工作,并协调相关问题,完成示范推广项目。

5、建立科技支撑运行机制

在地区范围内建立竹林栽培与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州林业科技推广站、州林科所、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为成员单位,协作互助,交流学习,形成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网络。

四、项目完成情况

1、技术经济指标

(1)繁殖圃完成情况:2004年春季在从江县贯洞镇龙图村,完成16.08亩繁殖圃(其中麻竹10亩,撑绿竹6.08亩)育苗工作。繁殖圃苗木长势良好,母本栽植成活率达到95%以上,并请专人进行管护。2005年初,麻竹苗木产量为42799株,撑绿竹苗木产量为46411株,均达到建设期设计规模和培育目标。

(2)示范林基地造林完成情况

根据《从江县竹类栽培技术示范基地规划设计说明书》的造林技术要求,2003年年底完成规划设计和林地清理及整地工作。2004年初在从江县丙妹镇平毫村完成了368亩的竹子栽培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分为1、2、3个小班实施,面积分别为1号小班撑绿竹112亩,2号小班麻竹203亩,3号小班麻竹53亩,达到建设期设计规模和培育目标。

3个小班的完成情况:

1号小班撑绿竹,2007年林分新竹平均胸径达3.4cm,(最大胸径6cm),平均高7m,平均48丛/亩,7株/丛,平均每株约5公斤,单位面积竹材产量为1680公斤/亩。

2号小班麻竹,2007年林分新竹平均胸径达3.8cm,(最大胸径7.5cm),平均高6.8m,平均28丛/亩,6株/丛,平均每株约6公斤,单位面积竹材产量为1008公斤/亩,竹笋产量为84公斤/亩。

3号小班麻竹,2007年林分新竹平均胸径达4.2cm,(最大胸径8.2cm),平均高8.2m,平均38丛/亩,8株/丛,平均每株约7.5公斤,单位面积竹材产量为2280公斤/亩,竹笋产量为152公斤/亩。

项目共计营建麻竹笋材两用示范林256亩,营建撑绿竹示范林112亩。麻竹示范林4年平均亩产竹材2556公斤,平均亩产竹笋207公斤。撑绿竹示范林3年平均亩产竹材2087公斤。

2、人员培训

通过采取造林抚育时现场讲解和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对基地造林技术人员、周边农户进行指导培训,三年共培训基层造林技术人员及农户200余人次。

3、抚育完成情况

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为了巩固造林成果,促进幼竹生长,2004—2006年三年每年两次对基地进行了全面抚育及施肥工作。

4、管护落实情况

为加强管护力度,适时抚育施肥,严防人畜破坏及森林火灾,已修建围墙3.5公里,建有管护棚2个,聘有管护人员3人。

5、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为从江县社会造林提供了一定的苗木保障,并从育苗中获取一定收益。苗圃地产苗8万多株,其中麻竹苗4万多株、撑绿杂交竹4万多株,麻竹按每株1.8元计折7.2万元,撑绿杂交竹每株按0.6元计折2.4万元。

(2)在2006—2007年连续两年夏季,3号小班的麻竹分别产笋约4240公斤、7950公斤,按每公斤3元计,为当地农户增收约3.6万多元。

(3)项目的实施,已动用劳动力7000个工日,使造林农户获得劳务费10万元,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山区的经济发展,又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当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麻竹笋、竹两用和撑绿竹示范基地建成后,对从江县的竹类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当地森林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林区的社会稳定。可增加森林资源以及大量的林下资源,支援国家建设和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五、项目实施管理经验与做法

1、建立合理的项目运行机制,由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牵头,组织成立省、州、县示范项目科技支撑领导小组,由从江县林业局负责宣传发动和具体实施工作,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障。

2、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及时进行项目规划和作业设计,坚持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搞好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科技意识,搞好对项目建设队伍必要的技术、管理培训和现场操作示范。

3、全面推行技术承包制、具体施工时,将技术人员落实到设计小班检查指导。

4、全面推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和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严把质量关,整地不合格不植苗、不合格苗不上山、不符合要求的技术人员不许上山造林。

5、及时清理造林地、整地和植苗,适时进行抚育、施肥及其他管护。

6、注重对周边群众的宣传工作,让农户参与管理,采取现场培训与分发宣传资料,推广麻竹生产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

7、建立项目实施档案,总结生产和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当地麻竹、撑绿竹生产与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六、资金到位及经费使用情况

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总投资30万元,其中:国家经费25万元,县局自筹7万元(苗圃基地投入10万元,造林基地投入20万元)。

二、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资金实际到位情况:

资金到位总合计为380094.23元,其中:国家投入资金

25万元;从江县营林总站配套78770.23元,售出的竹苗资金51324元。

资金实际使用情况:

基地建设总投资360094.23元,其中:整地植苗费50580元,苗木费146892.40元,肥料费444元,抚育33051元,管理费用3188.40元,围墙27996元,管护费5985元,设计费2万元,租地费7009元,补偿费3700元,苗圃61248.43元。

剩余国家经费20000元主要用于项目结题验收、雪凝灾后重建、后续管护等费用。

贵州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

从江县林业局

2008年10月

9

篇2: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 本文关键词:侗族,从江县,贵州省,现存,调查报告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 本文简介: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姓名:万秋红学号:092019010029学校: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学院年级专业:音乐学院09级民族民间音乐时间:2011.11.28——2011.12.1地点: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一、小黄村侗族大歌生存环境(由黄瑶瑶、万秋红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 本文内容: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

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

姓名:

万秋红

学号:092019010029

学校: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学院年级专业:音乐学院

09级

民族民间音乐

时间:2011.11.28——2011.12.1

地点: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

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现存侗族大歌调查报告

一、

小黄村侗族大歌生存环境(由黄瑶瑶、万秋红调查书写)

l

小黄概况:位于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距县城25公里,区域面积16.53平方公里。属山区地形。十年并乡,包括自然村寨800户,4个自然村寨(归修,高额,占先,刷亚)组成。共有20个村民小组,约3800人。村内姓氏有吴,潘,贾,陈,蒋,刘,梁,石,廖,谢等姓氏居住。全是侗族。其中小黄,新黔,高黄三个寨子紧密相连,是小黄的中心,其四个村寨分别由三个寨子分出人口而组成。这四个寨子都为小黄中心环山而落。

l

小黄历史:村民的祖先从江西等地迁徙而来,首先落寨的是吴姓,后来有潘姓的加入。1953年设小黄乡,1961年成立小黄公社,属丙梅区,1984改为公社为乡镇,改名为小黄乡。2000年撤区并乡成为行政村隶属高增乡,2004年三个行政村合并为小黄村。

l

小黄生产状况:小黄当地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水稻种植为主),旱地种植为辅。村民间互帮互助的劳作方式,群集式劳作,自给自足。约%20~%40的年轻人会外出打工。但距村往东3公里左右有个县招商投资的猛矿,大部分村民农闲时回去做工,村民多数收入来源于矿工的工作,村民每月个人收入为5000~6000元,村民年进200万元。

l

小黄建设与交通:小黄到县城有公共汽车进往,村民有摩托车为交通工具,交通方便。1984年建造了小黄广场的鼓楼,村里每家房屋的构造都大致相同,木质楼房,以砖瓦盖顶,鼓楼刻有花草神像,图案精致,别具风味,很有侗家特点。这些特点都是祖先所传习的文化与精神。

l

小黄教育与心声:小黄村的正规学校教育目前只有一所小学,(小黄小学)。学校建于1950年,已有57历史,2001年得到香港佛教联合会捐款重新修建新校舍,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36。学校设施较齐全,师资齐全。小黄的村民现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他们很想把木楼房改为砖平房,因为木质楼经常发生火灾,也想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但由于对小黄侗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只能不改原貌,为外来欣赏侗歌的游客展示最美的小黄。

二、

关于侗族大歌(由黄艺、宋安东调查书写)

侗族大歌是一种在我国侗族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歌曲的总称,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通过独特的传承方式——歌唱来传承,因此侗族大歌不仅仅意味着“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还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己社会文化与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观念。小黄是传说中侗歌的发源地,是侗族大歌原生态保存最为完好的地方之一。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小黄大歌不断被介绍到国内外,并引起世界的关注。

侗族大歌有多声部的奇妙组合,作为一种民间音乐,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曲雅优美著称于世。歌队由一人领唱,然后合唱,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不时听到鸟叫蝉鸣、江河奔流、山谷回响的声音,把听众带入到如诗如画的大自然中。

小黄人从小就接受大歌的训练,训练有素的歌班是一个有高度默契的唱歌团体,领唱者一经起调,应合者自然跟入,丝丝入扣,天衣无缝,旋律自由即兴,和声准确而随意,听起来犹如天籁。

“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文化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的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举世罕见。因此2009年侗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黄村是“侗歌之乡”,对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黄村民心中,侗族不离歌,唱歌就像吃饭一样重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必须拥有的。随时随地都都可以唱,吃饭喝酒要唱,田间劳动要唱,开心时候要唱,不开心更要唱,出口成歌,并不用演习排练,有了歌声,心情会更好。人们视唱歌为表达自己心情的方式。侗族儿童幼时被父母抱在怀里的时候,早已听了成百上千的侗歌,还未学会说话早已学会了唱歌,所以父母是侗族儿童最好的侗歌启蒙老师。

三、

小黄现状的阐述及调查数据的统计

1、

歌手调查(由刘纯、任明霞调查书写)

●姓名:潘刷寅花

性别:女

籍贯:贵州省

年龄:67

职业:歌师

文化程度:无文化

通讯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

婚姻状况:已婚

家庭情况:总共五口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婚,丈夫在四十岁就以过逝。现在一个人居住在小黄,过年过节儿女都会来看望她。

迁徙情况:无迁徙,属当地农民。

经济状况:国家补助,每年8000—10000元

演出经历:2009年随老年女歌队赴西江参加“苗族侗歌大赛”,荣获了“老年歌队金奖”。

2010年九月随老年女歌队赴北京参加老年艺术节活动,这次演出纯粹活动,没有比赛,没有奖项。

演唱曲目:《蝉歌》《平阳歌》,还有赞美爱情的歌《天地人间充满爱》等等歌曲。

教学经历:在家教唱,不在学校教,不受任何费用。所教的学生中最小的有四岁。有一位得意门生潘静莲,现任小黄学校的音乐教师,教唱侗歌。1991年曾经在贵州大学艺术学校教侗歌班一学期,曾经教过“小黄九姐妹”。

只要有人愿意学侗歌,她都愿意教,有时间她也会教人们唱侗歌。

别人评价:很好,但还是有人会嫉妒她。她对侗族大歌感觉很可惜,因为怕它失传,现在许多青少年都不会唱侗歌。

●姓名:潘暖梦

性别:女

籍贯:贵州省

职业:歌手

出生年龄:1992年3月25日

文化程度:中专毕业

通讯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

电话号码:15286605251

婚姻状况:未婚

家庭情况:共三人,父亲.母亲和自己,父亲是男歌队成员.

迁徙情况:无迁徙,属当地居民

经济状况:家里主要靠演出维持生活,父母常在桂林“世外桃源”唱侗歌赚钱。

演出经历:去过法国巴黎演唱“蝉之歌”随温家宝总理去过日本演出,2007年被选为“小黄九姐妹”

●姓名:潘广秀

性别:

籍贯:贵州省

年龄:77岁

职业:歌师

文化程度:无文化

通讯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

婚姻状况:已婚

家庭情况:共五口人,儿子.媳妇.孙子.潘广秀及老伴.

经济状况:主要靠儿子及媳妇外出打工维持生活

迁徙情况:无迁徙,属当地居民.

演出经历:2010年随歌队去北京参加“老年歌唱比赛”获得“金钱奖”

歌唱技巧:随自己的感情演唱

怎样教学:由于没有文字记录便是口传心授

培养歌手的方法:因人而异,声音高的就唱高声部,声音低的就唱低声部,记性比较好的就培养记歌这方面。

●姓名:潘显辉

性别:男

籍贯:贵州省

年龄:40

职业:农民

文化程度:无文化

通讯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

电话号码:15885804082

婚姻状况:已婚

迁徙状况:无迁徙,属当地人。

经济状况:前几年在桂林打工赚钱,现在在家里种农维持生活,有时随男歌队外出演唱也有一点点的补助

演出经历:2008年随男歌队赴北京大剧院参加演出,荣获金奖。

演唱曲目:小琵琶歌,爱情歌《歌佰》

当地人对他的看法:很好,但也有人会嫉妒他参加男歌队赴北京演出

2、

曲目调查(由张莉、蒋章林调查书写)

侗歌大体分为:大歌,小歌,儿歌,礼歌和叙事歌等。侗族大歌,又名鼓楼大歌。由歌队在特殊的公共场所或鼓楼里集体演唱的歌曲。大歌是多声部无伴奏(也可用大琵琶伴奏)合唱分为男女对唱。侗族大歌主要由领唱声部、高声部和低声部构成;小歌,是情歌的总称。行歌坐月,侗族谈情说爱所唱的歌种称为小歌,以女唱

男生吹笛子或树叶弹小琵琶琴、拉牛腿琴等为伴奏乐器;儿歌,是侗族小孩的歌曲;礼歌,在特定民俗和礼仪场面中使用的歌种,与大歌有相同的性质。礼歌又分为:拦路歌、祭祀歌、酒歌等等;叙事歌,自弹自唱或领唱,以故事的形式传唱本族经典,叙事歌又可分为:叙事歌、琵琶叙事大歌、牛腿琴叙事歌。

例举侗族歌曲的歌名如下:

大歌:《蝉之歌》等。小歌:《单身汉》

《姑娘真美》等。儿歌:

《青蛙歌》、《猫头鹰歌》等。礼歌:《拦路歌》、《祭祀歌》、《酒歌》等。叙事歌:《hen

ya

qing

ge》等。

侗族因为没有文字的,所有的历史文化的记载都是以口头传授,所以很多歌例如侗族大歌最有代表性的《蝉之歌》的

其中一段。

侗族大歌的乐器主要以侗琵琶,牛腿琴为主。

侗琵琶长100至120厘米左右,小型的长50厘米左右。侗琵琶是拨弦乐器,用整块李树为材料,下面挖空,在蒙上杉木面板。音响为椭圆形,四根弦,采用铁丝弦,中间两根线为同度。琵琶空弦为g

a

a

e,是二度或五度进行,羽调式

.琵琶主要用于侗族小歌的伴奏。

牛腿琴长50至80厘米左右,小型的长20厘米左右。牛腿琴是拉弦乐器,用整块的杉木为原材料。下部挖空,在蒙上杉木面板。面板上有音孔。以五度音程定弦。空弦为d

g

.

演奏是一般与侗琵琶合奏。

3、

小黄村侗歌和民俗风貌歌会的调查(由黄瑶瑶、万秋红调查书写)

侗族的很多民族节日与起农作的生产方式是有紧密联系的。但不同的地区节日也不尽相同,小黄的节日都是按照农历来推算的。主要的节日有:春节,二月七,六月六,清明,撒秧节和八月十五。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六月六,他们会唱上好几天的侗歌来庆祝。每个节日唱的歌都不一样,因为歌词是根据每个节日的意义来编的词,寓意不同,代表就不同。小黄的民俗有斗牛,结婚,婴儿满月等。如婴儿满月会煮红鸡蛋,要请老辈的人来唱歌祈福。

4、

侗族大歌社会功能的现状调查(由黄艺、宋安东调查书写)

一年之中,中秋节最热闹。很多村民不是职业歌手,没有每天去鼓楼里唱歌,只是平时学歌,有人相约时,即去戏台唱歌。村民结婚的时候是不唱歌的,大家聚在一起喝喜酒,高兴的时候会唱起歌来,婚礼时并不固定歌唱曲目。平时演唱的歌曲,除仪式歌曲之外还有有树叶歌、牛腿琴歌、琵琶歌等。县政府会组织村民过唱歌节,是一种促进村民感情的基本手段,使全村陷入忙碌,每个人都感受到节日的喜悦。

很多村民幼时并不是跟歌师学歌,而是跟父母亲人等学习,小时学,现在还在学,很多人表示会一直唱歌,唱到老。小黄村分为四个片区,每个片区都自己的歌队,也有专属的歌师,但也不是必须跟着自己所在片区的歌师学歌,如果喜欢别的歌师的歌,是可以去学的。想学唱歌,歌师自会教歌,越多的人跟着自己学歌,歌师就越高兴。闲时几个伙伴约在一起去歌师家里面,大家坐在一起,歌师教大家学会唱歌,教大家学会做人。很多人会在自己小孩七八岁的时候,送孩子去歌师家里拜师,正式开始学习侗族大歌。会说侗语,就要会唱侗歌,所谓饭养身,歌养心,村民认为不会唱歌就是没有文化,生长在小黄,不会唱歌一辈子都可惜了。很多人对自己唱歌的方法不明了,有些认为自己是用气息发声,有些认为自己用嗓子喊出来的,但是无论怎样,歌声都是很美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音乐不断发展,也逐渐步入了小黄,年轻人出门娱乐的时候会去KTV。独处的时候,侗歌流行歌都可以唱。村子里很多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会选择唱侗歌,年轻人还是喜欢唱侗歌多一点。世代的进步让更多的娱乐手段进入到小黄,逢年过节的时候,唱歌的人越来越少,新的娱乐方式让人们流连忘返、爱不释手,但侗族大歌是小黄的本,相信永远都不会被淘汰。小黄出来很多歌手到国内外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小黄增光添彩,使小黄成为远近闻名的“侗歌窝”。不仅是在盛大节日,平常日子里也会有很多游人、旅行团等到小黄观光,就会有从江旅游局通知小黄村民到鼓楼演出。但是政府并没有对演出人员补贴,村民们只有用自己的生存手段去维持生活。

4、

个人感受

总结

---------从江行记

2011年11月27日从贵阳开始出发,目的地从江县。

2011年11月28日晨,观看了中国贵州从江县第八届侗族大歌节开幕仪式。

原本在秋末的季节稍有寒意袭人,但那天开幕式上阳光洒在了每个人的脸上,为整个的节目和舞台增添了许多光彩。开幕式上的所有节目都很精彩,同时也是为我们接下去将要到达的每个村寨需演了预告。让我们对神奇奥秘的从江有了初识的了解。

(第一站)岜沙

接着和煦的阳光,下午我们继续行车前进着,目的地是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允许男子私有配置枪支的民族寨落。我们步行进入这个神秘而又好奇的村寨,走进山路里,四周长满了参天的“生命树”,让人很是想倒入这个绿色的怀抱里。一路上我们并没见着这个族系的人,终于走进村寨了,这时的寨里有很多的游客,他们整到处和岜沙的老人小孩拍照着。从进入这个岜沙世界里时,我感觉进入一个离开城市喧哗到了最原始的世界,这里只有人类最原始的生活和民风状态。老人坐在门前编着竹篓,小孩们打着赤脚在玩闹,妇女们围坐一起纺织,刺绣,蜡染。男人们头上系着白色头帕,身上背着猎枪和匕首,有的打着赤脚腰间系着腰带。每家的房屋都是木质的小楼房,山间鸟儿叫着,果树上挂满了硕实的果子。这里一切都很朴实真切,很想在那样的环境里生活,没有市井的庸俗只为钱而过,没市场的压力,不为每天人心的攀比而忙碌。他们就是很自足自乐的活着,只为人生而活着。来到山上一个大圆形的场地上,周围依旧是环抱的围着,这是岜沙人们在平时过年过节时用的表演场地,他们今天就会在这里表演他们的节目芦笙舞,没有其他乐器的伴奏和特色的舞蹈,就是很简单的动作和自然地表情,男人们吹着芦笙,女人们围着跳舞,和谐的画面生动而朴实感人。特别是那些十来岁的小女孩过来拉着你的手要请你和他们一起舞蹈,你融入其中,那种欢乐不是现在舞厅的虚假和刺激,而是真的很开心很高兴的感觉。就会想要是每天都能生活在这样无拘无束的状态里真好。在看到村里老人用镰刀为男子剃头时,就会想无论这个时代怎样的变迁,这些属于祖辈的传统和精神并没有遗落,中国至少还有这些看似偏远山区的同胞们在延承着属中国少数名族的文化和精神。

(第二站)小黄村

来到我们最终的目的地时已是黑色夜幕,天上闪烁了点点星光。来到村里时并没我们想象中那么差,相反我感觉这里是真的很相应国家现在的改造新农村政策。虽然楼房也是木质结构,但至少我看见没家里都有电视和其他电气化的设备,网络的覆盖也很充足。这是我初到小黄的感受。晚上我们到了小黄的鼓楼大广场,因为过节的原因这里已经聚满了外来的游客,围坐的游客都是听到小黄作为我们贵州和中国的代表把侗族大歌唱到全世界去了,观察发现外国的游客也很多,其中问到一个来自日本的老人,她独自从上海到小黄就为了要了解侗歌和侗族的文化以及小黄的风土民俗。经过主持人的介绍我生平听到了第一次真正的侗族大歌,这是个庞大的组合,有老人,有几岁的小孩和年轻的男男女女们组成,没有刻意的站队形式和专业的合唱指挥指导,更没有任何乐器的伴奏,确是很整齐很和谐的和声歌声。到听到说原本侗族大歌节原本是没有的,但就是因为侗族大歌唱出了国门,为了纪念而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节日。听过看过之后才发现这里的老少都是能歌善舞的,第二天的早上我妈走在小黄的街上,随便拉住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小女孩,请她们唱首歌听,虽然语言上不懂,但几个很可爱的姑娘张口就唱了,一点都不怕生,而且乐感很好,突然之间感觉自己和他们比起来都不够说自己是学音乐的人。最后一天的采访是去小黄老歌师的家里,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我的这种感触,我去到那个歌师家里拜访他时,老人一个人在家,老人的房子是很多年前的老房子了,外面的门已经合不上了,们没有上锁,敲了门之后我们轻轻推了门进去,老人一个人坐在火炉边,屋里有点黑,也没开灯,爷爷招呼我们坐下后才知道他的老伴也是个老歌师了,只不过已经去世,爷爷抽着烟跟我们聊了会儿,然后开始给我们唱歌,唱的是当年年轻时追求女孩的情歌,我和爷爷对坐着,爷爷看着我在唱,不知到为什么我听着有些心酸也很感动。心酸的是看见爷爷唱这歌时眼里有些润润的,感动的是爷爷肯定是心里想着自己过世的老伴在唱,了解了歌词才发现,你不懂侗语也会被感染,因为歌词和音调里就透漏出了他们那一辈年轻时代的爱情故事和美好的青春。第二首歌唱到爷爷们这辈人怀念他们逝去的岁月和青春再也找不回了,他们很想回到年轻时再在山上对歌谈恋爱。我望着爷爷投入的唱着,眼神肯定而淡然。找到第二个老歌师时,天已经黑了而且飘着雨,有些冷了。老人已经80多了,穿的不太多,脚上穿了双胶鞋却没穿袜子,我们没去老人的家,在附近的院里坐的,当时的我穿的很厚可是风吹来还是冷,我看见爷爷没穿袜子,心里很难受,他告诉我吗他不冷已经习惯了,爷爷太老了声音很小,我们就没让他再唱,爷爷说他很喜欢我们听他唱,可是他教不懂了,而且现在有很多青年都不喜欢唱侗歌了,心里很难过。是呀,这些民族的东西要是哪天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了。

去过小黄后,我知道音乐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很简单的出现在生活里,不需要任何的修饰,只要用心用情,音乐就是感动你我的。都说小黄是大歌发源地,是歌的海洋歌的故乡,真心希望那里的年轻一辈们能把《嘎老》继续用生命的热爱和音乐的灵感传承得更好,待到十年后再回首小黄“歌的海洋”

    以上《从江优质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植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总结》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从江优质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植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总结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从江优质竹种快速繁殖及丰产栽植技术推广示范工作总结》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