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数学选修2-3知识点总结

日期:2021-01-03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数学选修2-3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选修,数学

数学选修2-3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第二章概率总结1、知识结构连续性随机变量数学期望方差二项分布正态分布事件的独立性条件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超几何分布2、知识点1.随机试验的特点:①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情形下重复进行;②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明确可知的,并且不止一个③每次试验总是恰好出现这些结果中的一个,但在一

数学选修2-3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第二章

概率

总结

1、

知识结构

连续性随机变量

数学期望

方差

二项分布

正态分布

事件的独立性

条件概率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随机变量

离散型随机变量

超几何分布

2、

知识点

1.随机试验的特点:

①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情形下重复进行;

②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明确可知的,并且不止一个

③每次试验总是恰好出现这些结果中的一个,但在一次试验之前却不能肯定这次试验会出现哪一个结果.

2.分类

随机变量

(如果随机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X来表示,并且X是随着试验的结果的不同而变化,那么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常用大写字母X、Y等或希腊字母

ξ、η等表示。)

离散型随机变量

在上面的射击、产品检验等例子中,对于随机变量X可能取的值,我们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

连续型随机变量

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就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结果不可以一一列出.

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一般的,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可能取的值为

x1,x2,,xi,,xn

X取每一个值

xi(i=1,2,)的概率

P(ξ=xi)=Pi,则称表

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概率分布,简称分布列

性质:

pi≥0,i

=1,2,

p1

+

p2

+…+pn=

1.

一般地,离散型随机变量在某一范围内取值的概率等于它取这个范围内各个值的概率之和。

4.

求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解题步骤

例题: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每次罚球命中得1分,不中得0分,已知某运动员罚球命中的概率为0.7,求他罚球一次的得分的分布列.

解:用随机变量X表示“每次罚球得的分值”设离散型随机变量

,依题可知,X可能的取值为:1,0

且P(X=1)=0.7,P(X=0)=0.3交代题中所隐含的信息

因此所求分布列为:

答题即写出分布列

引出

二点分布

如果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其中0

二点分布的应用:如抽取彩票是否中奖问题、新生婴儿的性别问题等.

超几何分布

一般地,设总数为N件的两类物品,其中一类有M件,从所有物品中任取n(n≤N)件,这n件中所含这类物品件数X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

则它取值为k时的概率为,其中,且

则称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

为超几何分布列,且称随机变量X服从参数N、M、n的超几何分布

注意:

(1)超几何分布的模型是不放回抽样;

(2)超几何分布中的参数是N、M、n,其意义分别是总体中的个体总数、N中一类的总数、样本容量

解题步骤:

例题、在某年级的联欢会上设计了一个摸奖游戏,在一个口袋中装有10个红球和20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游戏者一次从中摸出5个球.至少摸到3个红球就中奖,求中奖的概率

解:设摸出红球的个数为X,则X服从超几何分布,其中舍随机变量且交代其服从NMn的超几何分布

X可能的取值为0,1,2,3,4,5.写出x可能的取值

由题目可知,至少摸到3个红球的概率为

≈0.191运用公式解题

答:中奖概率为0.191.答题

条件概率

1.

定义:对任意事件A和事件B,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记作P(B|A),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的概率

2.

事件的交(积):由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所构成的事件D,称为事件A与事件B的交(或积).记作D=A∩B或D=AB

3.

条件概率计算公式:

P(B|A)相当于把A看作新的基本事件空间,求A∩B发生的概率:

公式推导过程

解题步骤:

例题、10个产品中有7个正品、3个次品,从中不放回地抽取两个,已知第一个取到次品,求第二个又取到次品的概率.

解:设

A

=

{第一个取到次品},

B

=

{第二个取到次品},设事件

由题意计算出

P(AB)和P(A)或者P(B|A)和P(A)

所以,P(B|A)

=

P(AB)

/

P(A)=

2/9

根据条件概率共识计算

答:第二个又取到次品的概率为2/9.答题

相互独立事件

1.

定义: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说明(1)判断两事件A、B是否为相互独立事件,关键是看A(或B)发生与否对B(或A)发生的概率是否影响,若两种状况下概率不变,则为相互独立.

(2)互斥事件是指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相互独立事件是指一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没影响.

(3)如果A、B是相互独立事件,则A的补集与B的补集、A与B的补集、A的补集与B也都相互独立.

说明(1)使用时,注意使用的前提条件;

(2)此公式可作为判断事件是否相互独立的理论依据,即P(A·B)=P(A)

·

P(B)是A、B相互独立的充要条件.

2.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

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则有

如果事件A1,A2,…An相互独立,那么这n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即:

P(A1·A2·…·An)=P(A1)·P(A2)·…·P(An)

则称A,B相互独立

3.两事件是否互为独立事件的判断与证明

4.

解题步骤

例题、一袋中有2个白球,2个黑球,做一次不放回抽样试验,从袋中连取2个球,观察球的颜色情况,记“第一个取出的是白球”为事件A,“第二个取出的是白球”为事件B,试问A与B是不是相互独立事件?

答:不是,因为件A发生时(即第一个取到白球),事件B的概率P(B)=1/3,而当事件A不发

生时(即第一个取到的是黑球),事件B发生的概率P(B)=2/3,也就是说,事件A发生与否影响到事件B发生的概率,所以A与B不是相互独立事件。

证明:由题可知,

P(B|A)

=1/3,

P(B|A的补集)=2/3

因为

P(B|A)≠P(B|A的补集)

所以

A与B不是相互独立事件

独立重复试验

1.定义: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各次之间相互独立的一种试验

2.说明:

①这种试验中,每一次试验只有两种结果,即某事件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并且任何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都是一样的

②每次试验是在同样条件下进行;

③每次试验间又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

前提

二项分布

1.

引入:一般地,如果在1次实验中某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是

P()

Pn(k)是[(1-P)+P]n的通项公式,所以也把上式叫做二项分布公式.

2.

二项分布定义:

设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个事件A发生的次数,A发生次数ξ是一个随机变量.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p,事件A不发生的概率为q=1-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

(其中

k=0,1,,n,q=1-p

于是可得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如下:

由于恰好是二项展开式

中的第

k+1

项,所以,称这样的随机变量ξ服从二项分布,记作ξ~B(n,p)

,其中n,p为参数,

并记:

3.

解题步骤

例题、某厂生产电子元件,其产品的次品率为5%.现从一批产品中任意地连续取出2件,写出其中次品数ξ的概率分布.

解:依题意,随机变量ξ~B(2,5%).

∴P(ξ=0)=

(95%)2=0.9025,

P(ξ=1)=

(5%)(95%)=0.095,

P(ξ=2)=

(5%)2=0.0025.

因此,次品数ξ的概率分布是

ξ

0

1

2

P

0.9025

0.095

0.0025

几何分布

1.

定义:

在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A第一次发生时所作的试验次数ξ也是一个取值为正整数的随机变量。

“ξ

=k”表示在第k次独立重复试验时事件A第一次发生。如果把第k次实验时事件A发生记为Ak,

p(

Ak)=p,事件A不发生记为

,P(

)=q(q=1-p),那么

(k=0,1,2…,q=1-p.)

于是得到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如下:

ξ

1

2

3

k

P

p

pq

pq2

pqk-1

称ξ服从几何分布,并记g(k,p)=p·qk-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

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为

则称

Eξ=x1p1+x2p2+…+xnpn+…

为ξ的数学期望或平均数、均值,数学期望又简称为期望.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说明:(1)数学期望的一个特征数,它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

(2)一般地,在有限取值离散型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中,令p1=p2=…=pn,则有p1=p2=…=pn

=

,Eξ=(x1+x2+…+xn)′

,所以ξ的数学期望又称为平均数、均值

=E(ξ-Eξ)2=Eξ2—(Eξ)2

(3)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与样本的平均值的关系:前者是常数,不依赖样本抽取;后者是一个随机变量.

Dξ=(x1-Eξ)2·P1+

(x2-Eξ)2·P2

+

+

(xn-Eξ)2·Pn

+

叫随机变量ξ的均方差,简称方差。

说明:

①、D

ξ的算术平方根√Dξ——

随机变量ξ的标准差,记作σξ;

②、标准差与随机变量的单位相同;

③、随机变量的方差与标准差都反映了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分散的程度。

集中分布的期望与方差一览

期望

方差

两点分布

Eξ=p

Dξ=pq,q=1-p

超几何分布

D(X)=np(1-p)*

(N-n)/(N-1)

不要求

二项分布

ξ

B(n,p)

Eξ=np

Dξ=qEξ=npq,q=1-p

几何分布

p(ξ=k)=g(k,p)

1/p

正态分布

连续型随机变量

若数据无限增多且组距无限缩小,那么频率分布直方图的顶边缩小乃至形成一条光滑的曲线,我们称此曲线为概率密度曲线.

频率

组距

概率密度曲线

总体在区间

内取值的概率

产品尺寸(mm)

概率密度曲线的形状特征

a

b

:中间高,两头低

正态分布

若概率密度曲线就是或近似地是函数

的图像,

其中解析式中的实数、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则其分布叫正态分布,记作

f(

x

)的图象称为正态曲线

=

10

篇2: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详细总结(学生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详细总结(学生版)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上册,九年级,化学,学生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详细总结(学生版) 本文简介:韦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的学科。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生成。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详细总结(学生版) 本文内容: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

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

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蜡烛的燃烧既是

又是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式:

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不同点: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

烧杯

酒精灯

漏斗

滴管

集气瓶

水槽

铁架台

6、各种常见仪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滑)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

(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凹液面下端平视(否则

(4)酒精灯:①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禁止用嘴吹。

②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

)、内焰、焰心(温度最

对物质加热用

(5)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对液体加热:试管外壁

,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

,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

,先

,加热用外焰,试管口不可

对固体加热:试管外壁

,试管口

,先预热再加热,加热用外焰。

(6)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7)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8)取用药品时做到:口不尝、手不摸、鼻不闻(闻的方法:扇闻)

未说明药品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低部即可。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

气体及杂质(0.03%)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药品:红磷

(2)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集气瓶中加少量水;③点燃红磷

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塞紧塞子。

(3)实验关键:红磷必须

;装置必须

;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

物质的分类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按物质种类)

单质

化合物

(按元素种类)

3、

氧气

(1)

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

化学性质:①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2)

B实验原理:

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

MnO2

水(H2O)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注:MnO2在该反应中是

,起

作用

C、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表达式:氯酸钾(KClO3)MnO2

氯化钾(KCl)

+

氧气(O2)

方程式:

注意: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

方程式:

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停止加热

E、易错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化合反应:特点:“多变一”

字母表示:A+B→AB

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

字母表示: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4、

催化剂:特点:“一变两不变”(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5、

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的颗粒物和臭氧等。

6、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

,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

火焰,在氧气中

的火焰,生成

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发出

的火焰,放出热量,冒

,生成

。(用于发令枪)(化学方程式: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

,生成

。(用于照明弹等)

(化学方程式: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

,放出热量,生成

,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生成的熔化物炸裂瓶底。(化学方程式: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

的火焰。(化学方程式: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

的火焰。(化学方程式: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

火焰。(化学方程式: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

水电解实验:化学反应:

体积比

质量比: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

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边;

漏斗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滤纸与漏斗内壁间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

过滤两次不干净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接滤液烧杯不干净。

玻璃棒作用:

(3)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煮沸、蒸馏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氢气

H2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2)

+

氧气(O2)点燃

水(H2O)

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任何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的粉尘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当可燃性气体发生泄漏时,应杜绝一切火源、火星,以防发生爆炸。应立即打开门窗、关闭阀门。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

+

氧化铜

+

化学方程式:H2

CuO

Cu

+

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氢能源

三大优点:产物无污染、放热量高、以水制取氢气来源广

不能推广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的成本太高,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比较困难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

Zn+H2SO4==ZnSO4+H2↑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收集方法:向下排气法:排水法:

(4)

、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4、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治水体污染

A、水污染物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

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

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5、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相同点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识点

1、

原子的构成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不带电)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相对原子质量

①、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3、没有单位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5)、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有时表示一种物质:(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

微观:表示一个原子

例如: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He:表示氦元素;氦气;一个氦原子

C:表示碳元素;碳;一个碳原子

Al:表示铝元素;铝;一个铝原子

★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符号前是几就表示几个原子

例如:3H:3个氢原子

4C:4个碳原子

nFe:

n个铁原子

2Ar:2个氩原子

(3)原子和元素的比较

原子

元素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特征

表示具体的粒子,也表示种类。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表示种类,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个粒子而言。只具有宏观含义

(4)我们的平时所说的“补铁、补钙”指的是补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元素周期表,一要认识它的结构,二要能从元素周期表获取相应元素的信息,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质子

3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右图)。

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

(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

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二、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符号的意义见右图所示(数字“2”的意义)。

2.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定义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电性

不带电

带电荷

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所带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联系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

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合价

掌握元素的化合价,请注意以下几点:

(1)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掌握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如:

+1价

K+、Na+、H+、Ag+、NH4+

+2价

Ca2+、Ba2+、Mg2+、Zn2+、Cu2+、

Hg2+、亚Fe2+

+3价

Fe3+,Al3+

-1价

Cl-、OH-、NO3-

-2价

O2-、S2-、CO3

2-、SO4

2-、

-3价

PO43-

(2)使用化合价的规则是: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二、化学式的意义和书写

1.化学式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组成元素;③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及该分子的构成。

2.化学式的书写

三、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式可进行下列各种计算:

①相对分子质量;

②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③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为

四、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正价在左,负价在右

1、交叉法:在元素上方标上化合价,先化简再交叉,如P为+5价,氧为-2价,交叉后为P2O5

2、最小公倍数法,选求出几种元素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最小公倍数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五、根据化学式求元素化合价。

先将要求的化合价设为X,再根据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列出方程。求得的X的值就是化合价。如求CO2中C的化合价,X*1+(-2)*2=0

求得X的值为4,则C的化合价为+4

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等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

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步骤

一检、二装、三注入、四收集

6、正确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错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7、制取二氧化碳的注意事

9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其物理性质。

温室肥料

4、危害及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原因:过多的CO2、O3、CH4、氟氯代烷等

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五、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2)还原性:

CO+CuO

Cu+CO2

【非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记住要领: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尾部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3)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

、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

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科学家的贡献

道尔顿

阿伏加德罗:物质由原子分子构成,分子破裂和原子重组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拉瓦锡:定量研究空气的成分;研究氧化汞分解合成反应中各质量的关系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做出卓越贡献

离子:硫酸根离子SO42-

碳酸根

CO32-

氢氧根

OH

-

硝酸根

NO3-

铵根

NH4+

物质的化学符号:

单质:氧气

O2

氢气

H2

氯气

Cl2

氮气

N2

臭氧

O3

硫磺

S

木炭

C

Fe

氧化物: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碳

CO2

氧化镁

MgO

四氧化三铁

Fe3O4

二氧化锰

MnO2

过氧化氢

H2O2

五氧化二磷

P2O5

氧化铜

CuO

三氧化二铝

Al2O3

化合物:氯酸钾

KclO3

氯化钾

KCl

锰酸钾

K2MnO4

硫酸锌

ZnSO4

硫酸

H2SO4

硫酸镁

MgSO4

氢氧化钙

Ca(OH)2

硫酸铜CuSO4

碳酸钙

CaCO3

碳酸

H2CO3

盐酸

HCl

高锰酸钾

KMnO4

酒精C2H5OH

甲烷CH4

氯化钙

CaCl2

11

篇3:【化学】20XX年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考前抢分必看)

【化学】2013年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考前抢分必看) 本文关键词:化学,年高,知识点,必看,考前

【化学】2013年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考前抢分必看) 本文简介:一、物质的重要特征:1、性质特征:(1)物质的颜色:①有色气体单质: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②其他有色单质: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红色或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或黄色固体,红磷是红棕色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

【化学】2013年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考前抢分必看) 本文内容:

一、物质的重要特征:

1、性质特征:(1)物质的颜色:

①有色气体单质: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

②其他有色单质: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红色或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或黄色固体,红磷是红棕色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未)

③无色气体单质:N2、O2、H2

④有色气体化合物:NO2:红棕色

⑤淡黄色固体:S、Na2O2、AgBr。黄色固体:AgI、Ag3PO4、FeS2

⑥黑色固体:FeO、Fe3O4、MnO2、C、CuS、PbS、CuO

Cu2S、FeS

⑦红棕色固体:Fe(OH)3、Fe2O3。红色固体:Cu2O、Cu⑧蓝色固体:五水合硫酸铜(胆矾或蓝矾)

⑨绿色固体:七水合硫酸亚铁(绿矾)⑩紫黑色固体:KMnO4、碘单质。

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离子(溶液)Cu2+(蓝色)、Fe2+(浅绿)、Fe3+(黄色)、MnO4-(紫色)、Fe(SCN)2+(红色)

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不溶于稀酸的淡黄色沉淀:S、AgBr。不溶于稀酸的黄色沉淀:AgI

全部颜色分类:更多高考资讯,关注微信号80796072

红色:Fe2O3红棕色;Fe(OH)3红褐色;[Fe(SCN)]2+红色(或血红色);Cu2O红色(或砖红色);被氧化的苯酚(即苯醌)粉红色;石蕊在pH4.4的溶液中呈黄色;淡黄色:S、Na2O2、、AgBr。

蓝色:Cu2+、Cu(OH)2、CuSO4·5H2O;石蕊在pH>8的溶液中呈蓝色;I2遇淀粉变蓝色;液态、固态的氧气淡蓝色;

黑色:木炭、焦炭、黑色火药、MnO2、CuO、CuS、Cu2S、PbS、Ag2S、FeS、FeO、Fe3O4黑色;Si灰黑色;石油黑色或深棕色;煤焦油黑褐色。

绿色:Fe2+浅绿色;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CuCl2浓溶液绿色(很浓黄绿色、稀则蓝色)。

褐色:Ag2O褐色;溶解了溴的溴苯褐色;碘酒褐色。

(2)物质的状态:

①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②常温下的常见的无色液体:H2O

H2O2

③常见的气体:H2、N2、O2、F2、Cl2

、NH3、HF、HCl(HX)、H2S、CO、CO2、NO、NO2、SO2)[注: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有机化学中有许多液态物质,但是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HCHO常温下是气态]

④常见的固体单质:I2、At、S、P、C、Si、金属单质;

⑤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3)物质的气味:

①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SO2、NO2、HX、NH3

③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4)物质的毒性:

①非金属单质有毒的:Cl2、Br2、I2、F2、S、P4

②常见的有毒气体化合物:CO、NO、NO2、SO2、H2S、

③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CO和NO

(5)物质的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HX、NH3。

②易溶于水的气体:SO2。

③能溶于水的气体:Cl2、H2S、CO2。

④常见的难溶于水的气体:H2、N2、NO、CO、CH4、C2H4、C2H2

⑤S和P4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2、组成特征:

(1)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铵盐

(2)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酸根):MnO4-、[Al(OH)4]-、Cr2O72-

(3)AB2型的化合物:CO2、NO2、SO2、SiO2、CS2、ClO2、CaC2、MgX2、CaX2、BeCl2、KO2等(X2:Cl、、Br、I)

(4)A2B2型的化合物:H2O2、Na2O2、C2H2等

(5)A2B型的化合物:H2O、H2S、Na2O、Na2S等

(6)AB型的化合物:CO、NO、HX、NaX、MgO、CaO、MgS、CaS等

(7)能形成A2B和A2B2型化合物的元素:H、Na与O:H2O、H2O2与Na2O、Na2O2

3、结构特征:

(1)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物质:甲烷、NH4+、金刚石(键角:109°28′);白磷(键角:

60°,1mol有6molP-P键)。

(2)属于线型分子的是:CO2、CS2、C2H2等

(3)属于平面分子的有:C2H4、苯等

4、分子的极性:

(1)常见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CO2、CS2、CH4、CCl4、C2H4、C2H2、C6H6等

(2)常见的极性分子: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子:H2O、H2S、NH3、H2O2等

二、重要的实验现象:

1、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1)火焰为蓝色或淡蓝色的是:H2、CO、CH4、H2S、S、C2H5OH;

(2)火焰为苍白色的为H2与Cl2;

(3)Na燃烧时火焰呈黄色。

2、沉淀现象:

(1)溶液中反应有黄色沉淀生成的有:AgNO3与PO43—、I-;

有淡黄色沉淀生成的有:AgNO3与Br-、S2O32-与H+、H2S溶液与一些氧化性物质(Cl2、O2、SO2等);

(2)向某溶液中滴入碱液,先生成白色沉淀,后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3)与碱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必是Fe3+;

(4)产生黑色沉淀的有Fe2+、Cu2+、Pb2+与S2-;

(5)与碱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一般是Mg2+和Al3+,若加过量NaOH沉淀不溶解,则是Mg2+,溶解则是Al3+;

(6)加过量酸产生白色胶状沉淀者是SiO32-。

3、生成气体现象:

(1)与盐酸反应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此气体可使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一般是SO2,原溶液中含有SO32-或HSO3-。

(2)与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且此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此气体可能是CO2或SO2,原溶液中含有CO32—、HCO3—或SO32-、HSO3-。

(3)与碱溶液反应且加热时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此气体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此气体中氨气,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离子;

4、变色现象:

(1)Fe3+与SCN—:(血)红色;苯酚溶液与FeCl3:紫色。

(2)遇空气迅速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气体必为NO;

(3)Fe2+与Cl2、Br2等氧化性物质反应

(4)酸碱性溶液与指示剂的变化;

(5)品红溶液与Cl2、SO2等漂白剂的作用;

(6)碘遇淀粉变蓝。

(7)卤素单质在水中和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变化。

5、放热、吸热现象:

(1)强酸和强碱溶于水时一般放热,盐溶于水时一般吸热,NaCl溶于水时热量变化不大。

(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反应吸热、二氧化碳与碳的反应也是吸热;

(3)酸碱中和、金属与酸、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6、与水能发生爆炸性反应的有F2、K、Cs等。

7.特征反应现象:

六、离子共存问题

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

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

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如CH3COO-、F-、CO32-、SO32-、S2-、PO43-、

AlO2-均与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如:HSO3-、HCO3-、HS-、H2PO4-、HPO42-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Ca2+与CO32-、SO32-、PO43-、SO42-等;Ag+与Cl-、Br-、I-

等;Ca2+与F-,C2O42-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Al3+与HCO3-、CO32-、HS-、S2-、[Al(OH)4]-、ClO-、SiO32-等

Fe3+与HCO3-、CO32-、AlO2-、ClO-、SiO32-等;NH4+与[Al(OH)4]-、SiO32-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与I-、S2-;MnO4-(H+)与I-、Br-、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

S2-与HClO、ClO-不共存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与SCN-等;

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

七、离子方程式判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1)违背反应客观事实

如:Fe2O3与氢碘酸:Fe2O3+6H+=2

Fe3++3H2O错因:忽视了Fe3+与I-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

(2)违反质量守恒或电荷守恒定律及电子得失平衡

如:FeCl2溶液中通Cl2

:Fe2++Cl2=Fe3++2Cl-

错因:电子得失不相等,离子电荷不守恒

(3)混淆化学式(分子式)和离子书写形式

如:NaOH溶液中通入HI:OH-+HI=H2O+I-错因:HI误认为弱酸.

(4)反应条件或环境不分:

如:次氯酸钠中加浓HCl:ClO-+H++Cl-=OH-+Cl2↑错因:强酸制得强碱

(5)忽视一种物质中阴、阳离子配比.

如:H2SO4

溶液加入Ba(OH)2溶液:Ba2++OH-+H++SO42-=BaSO4↓+H2O

正确:Ba2++2OH-+2H++SO42-=BaSO4↓+2H2O

(6)“=”“”“↑”“↓”符号运用不当

如:Al3++3H2O=Al(OH)3↓+3H+注意:盐的水解一般是可逆的,Al(OH)3量少,故不能打“↓”

八、判断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

金属性强弱

非金属性强弱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性强弱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

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H2的易难

与H2化合的易难及生成氢化物稳定性

活泼金属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不活泼金属

活泼非金属单质能置换出较不活泼非金属单质

阳离子氧化性强的为不活泼金属,氧化性弱的为活泼金属

阴离子还原性强的为非金属性弱,还原性弱的为非金属性强

原电池中负极为活泼金属,正极为不活泼金属

将金属氧化成高价的为非金属性强的单质,氧化成低价的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电解时,在阴极先析出的为不活泼金属

电解时,在阳极先产生的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九、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要会画)

(1)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的,看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小的半径大;

(3)核电荷数也相同的,看电子数,电子数多的半径大。

十、如何比较物质的熔、沸点

、结构有关知识(会画出1~36号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价电子的电子排布式,注意半充满、全充满时的排布。如:3d54S1不能写为3d44S2;3d104S1不能写为3d94S2)

1.由晶体结构来确定.首先分析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其次抓住决定同一类晶体熔、沸点高

低的决定因素。常见晶体熔化破坏的作用力

⑴金属晶体——金属键

⑵原子晶体——共价键

⑶离子晶体——离子键

⑷分子晶体——范德华力(有时有氢键N、O

、F与H形成的物质,含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

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如:SiO2>NaCl>CO2(干冰)

同属原子晶体,一般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如:金刚石>金刚砂>晶体硅

同类型的离子晶体,离子电荷数越大,阴、阳离子核间距越小,则离子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一般越高.

如:MgO>NaCl

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一般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晶体熔、沸点越高.

如:F2<Cl2<Br2<I2

分子间作用力之一: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使物质的溶解性增强;分子内氢键一般使物质的熔沸点降低。

金属晶体:金属原子的价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如:Na<Mg<Al

2.根据物质在同条件下的状态不同.

一般熔、沸点:固>液>气.

如果常温下即为气态或液态的物质,其晶体应属分子晶体(Hg除外).如惰性气体,虽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原子,但应看作为单原子分子.因为相互间的作用为范德华力,而并非共价键.

3.第一电离能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4.电负性

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2)同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

5.化学键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6.简单配合物

概念

表示

条件

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向提供给另一原子共用所形成的共价键。

A

B

电子对给予体

电子对接受体

其中一个原子必须提供孤对电子,另一原子必须能接受孤对电子的轨道。

7.了解金刚石、NaCl、CsCl、CO2等晶体(如:NaCl中,与Na最近距离的Cl有6个等)

十三、化学实验应该注意的八个问题:

1、仪器的排列组合

根据实验的原理选择仪器和试剂,根据实验的目的决定仪器的排列组装顺序,一般遵循气体制取→除杂(若干装置)→干燥→主体实验→实验产品的保护与尾气处理。其中除杂与干燥的顺序,若采用溶液除杂则为先净化后干燥。尾气处理一般采用浓溶液吸收或将气体点燃(如CO)。

2、接口的连接

一般应遵循装置的排列顺序。对于吸收装置,若为洗气瓶则应“长”进

“短”出;若为干燥管,则应“大”进“小”出;若为排液量气时应“短”进“长”出,排出液体的体积即为生成气体的体积。

3、气密性检查

凡有制气装置都存在气密性检查问题。应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气密性检查。气密性检查的方法虽多,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另一头通过导管插入水中,再微热(用掌心或酒精灯)容积较大的玻璃容器,若水中有气泡逸出,停止加热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上升则表示气密性良好。实际情况要灵活掌握,都与压强的改变有关。

4、防倒吸

用溶液吸收气体或排水集气的实验中都要防倒吸。分两种方法:一是在装置中防倒吸(如在装置中加安全瓶或用倒扣的漏斗吸收气体等)。一般来说在加热制气并用排水集气或用溶液洗气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出插在溶液中的导管后再熄灭酒精灯。

5、事故处理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疏忽大意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例如浓硫酸稀释时,浓硫酸应沿着容器的内壁慢慢注入水中,边加边搅拌使热量均匀扩散。在做有毒气体的实验中,应尽量在通风橱中进行。不慎将苯酚沾到手上时,应立即用酒精擦洗,再用水冲洗等等。

6、实验方案的评价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能否达到目的;②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③原料的利用率高低;④过程是否简捷优化;⑤有无对环境污染;⑥实验的误差大小有无创意等等。能达到上述六点要求的实验方案应该说不失为最优实验方案。

7、实验设计(24或25题常出现:结合考查物质性质、氧化还原、电化学、物质分离、热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及平衡移动、转化率、水解、沉淀的转化、溶液的pH、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等)

实验设计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考查,它分为实验原理设计和实验操作程序设计。最优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上述实验方案评价的六原则。方案敲定后为确保实验目的实现,解题时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记录和结果处理。

对于工业流程题的解题:首先明确问题(先阅读题设问题)—获取重要信息,用笔画出—思考反应原理(原料、产品、条件)—解答。审题一定要认真,成也审题,败也审题。求算的数据,填写之前,再看题设问题,是否要再换算、或改变符号、或变倒数、或pOH是否转变为pH等等。

复习几个工业:硫酸工业,硝酸工业,合成氨工业,氯碱工业,海水淡化、提镁、溴、碘等,金属的冶炼,石油分馏,物质制备等,总结归纳以上习题。

8、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是手段,要达到目的还需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一般从以下四方面考虑:①方案是否合理,这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②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③反应条件不足可导致反应不能发生或反应速率过慢引起实验误差;④所用试剂不纯,杂质甚至参与反应均可导致实验误差等等。所产生的误差大小代入计算式中判断引起总体误差的情况。

十四、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1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十五、

化学中易挥发易变质的试剂小结:

①易挥发的试剂

:浓盐酸、浓氨水、低沸点有机物(如四氯化碳、苯、汽油、氯仿、甲醛溶液等)。

②易潮解或易水解的试剂:氯化钙、氯化亚铁、氯化铁、硝酸铵、硫化钠、五氧化二磷、无水氯化铝等

③见光或环境温度高时易分解变质的试剂:

硝酸银、浓双氧水、碘化钾、漂白粉、氯水、溴水、浓硝酸、卤化银见光或环境温度高时易分解;

=

4

/*

GB3

④不能用橡胶管、橡胶塞的试剂:

易被还原的物质(如高锰酸钾、次氯酸盐、硝酸、浓硫酸、双氧水等);

具有氧化性的试剂(如溴水、氯水、HNO3、

KMnO4)不能用橡胶管、橡胶塞(会腐蚀)。

十六、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需要塞人少量棉花的实验,它们是①加热KMnO4制氧气②制乙炔③收集NH3。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十七、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9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

: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如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

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H)4]-转化成A1(OH)3。

二十、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苯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Cl2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氯化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二十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品尝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万一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腐蚀性药品不能用纸,应用烧杯或表面皿。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人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去拿同,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二十四、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二十五、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1、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

2、CO2、Cl2、SO2与氢氧化钠溶液;

3、C2H2、C2H2与溴水反应

    以上《数学选修2-3知识点总结》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数学选修2-3知识点总结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数学选修2-3知识点总结》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