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教育督导办公室秋季开学工作检查情况报告 本文关键词:秋季,开学,检查,办公室,情况
XX教育督导办公室秋季开学工作检查情况报告 本文简介:XX教育督导办公室2016年秋季开学工作检查情况报告根据《xx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xx市大足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2016年秋季开学工作专项督导的通知》(x足府教督〔2016〕x号)要求,结合区教委8月27日秋季开学工作会精神,2016年9月1日至7日,龙岗棠香教育督导办公室组织两个检查组,与
XX教育督导办公室秋季开学工作检查情况报告 本文内容:
XX教育督导办公室2016年秋季开学工作检查情况报告
根据《xx市大足区教育委员会、xx市大足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2016年秋季开学工作专项督导的通知》
(x足府教督〔2016〕x号)要求,结合区教委8月27日秋季开学工作会精神,2016年9月1日至7日,龙岗棠香教育督导办公室组织两个检查组,与区教委财审科、发展规划建设科一起,对片区7所中学(职高)、10所小学、2所公办幼儿园和1所特教校进行了开学检查。通过听汇报、看现场、查记录、阅资料、访学生及家长等形式,重点针对开学准备工作、师生到校情况、学校收费工作、安全稳定工作、开展入学教育、办学行为规范情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准备及区教委在开学工作会上安排的其他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学校开学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全方位检查。龙岗棠香片区学校的开学工作,呈现出师生到校齐、常规管理实、教学到位快、安全无事故的良好局面,展示了新学期的新气象。现将片区春季开学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开学准备充分。各校(园)均于8月28日前召开了行政班子会,研究新学期各项工作;8月29日前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大会,部署安排各项工作;8月31日学生报到注册,9月1日正式行课。师生的用书、学习资料、生活用品准备,校舍安全排查,清洁工具的购买、课桌凳的维修、提前备课、新教师课程的安排、校园的清洁卫生彻底整治等在假期均已完成。昌州小学行政一班人放弃假期,搬迁新学校、布置学校、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大足中学、城南中学、海棠小学的后勤管理人员牺牲了假期休息时间,全力以赴准备开学有关事项。实验小学改建了进校门过道和厨房外的坝子,安装了防滑地板,校门口栽种了桂花树,建设了80平方米的星空文化玻璃钢彩绘浮雕墙,办公室安装了空调。教职工除个别请假的外,全部到岗。所有学生食堂按时供餐。
(二)办学行为规范。昌州小学、西禅小学在校舍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深度挖潜,确保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严格执行市教委关于2016年秋季教育收费的“五条禁令”和贫困生减免和学生资助政策;没有侵占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有偿代购教辅资料、桶装饮用水、保险费、校服等情况;各义务教育学校均是零收费;生活费按月或按期收取;教辅资料按自愿原则,由学生、家长自主选择。幼儿园严格按照核定的收费标准亮证收费,无乱收费现象。课程计划得到严格执行,办学行为规范。
(三)安全稳定工作扎实有效。各校(园)开学前进行了拉网式安全大检查,并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整改,确保师生到校安全,不留一丝安全隐患。如希望小学、实验小学、大足中学、龙岗一小、城南小学、双塔中学、实验幼儿园、龙岗幼儿园等开学前进行了多次安全隐患排查,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加强了特异体质学生排查、流行病疫情防控、食品卫生监控。在开学典礼上,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进行安全教育。学校安保、警务落实较好,安保人员到位,校园视频监控系统运行正常;城南中学、大足田家炳中学、双塔中学、城西中学特别是对特异体质学生建立了学情档案,进行了跟踪矫正教育。
(四)精心设计,开展入学教育。各校(园)确保9月1日正式行课,把开学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节点,突出主题,精心设计。全部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各具特色的开学典礼,上好了开学第一课,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如龙岗一小举行了以“历史不能忘却的纪念”主题开学典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推行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落实开学“三日训”工作;实验小学建设了80平方米的星空文化玻璃钢彩绘浮雕墙;西禅小学、海棠小学希望小学等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足中学、大足田家炳中学等精心安排开学典礼、新生军训,对学生开展“三爱”“三节”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形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
(五)常规工作扎实有效。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建设规划立足校情,措施得力,注重实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龙岗中学对存在的困难主动想办法解决,不找客观原因,不抱怨。城南小学、希望小学、双塔中学非常重视学校内部均衡发展,治理薄弱学科和薄弱村小。特色学校打造深入推进,宝顶实验小学继续打造
“石魂文化”;昌州小学着力创建以“善”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实验幼儿园因地制宜添置幼儿活动设备设施,更新家教、保教理念,改革会议制度,工作安排都利用QQ群,将会议时间用于教师业务培训。龙岗中学、双塔中学学校定位清楚,走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大足中学、城南中学毕业班工作抓得早、工作实、效果好,各校的管理理念不再是粗犷式的结果管理,而将管理重心移向了过程督导,让学校管理更加接地气,有着力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效果会更好。控流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六)认真准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工作。为了迎接10月份进行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认定工作,各义务教育学校积极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机构、充实人员、细化职责;及时落实人员分工,结合市级综合督导的实际,切实整改,上期的资料已经收集完善,本学期的资料还在进一步完善中,学校的功能室的设备已经完善并投入使用,并安排相关人员管理,核实教学设备设施的种类、数量,按规入柜,明细台账;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实验室、功能室、图书阅览室建设和教学设备的应用;充实和完善各类佐证资料;按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将迎检资料精准分类归档;对存在缺口的教学设施设备、图书等,已经核实上报了技装中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校学科教师紧缺,影响课程的安排。如大足中学、大足田家炳中学、西禅小学、实验小学北校区。教师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如城西中学、双塔中学、龙岗中学的教师平均年龄都在46岁左右。城区学校(幼儿园)入学矛盾突出,大班额现象较为严重。昌州小学、西禅小学外来务工子女就读矛盾非常突出。
(二)个别学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龙岗一小外十字口实行“单循环”通车后,学校周边通车量增加,学生放学回家存在极大交通安全隐患;城南中学、城西中学周末放假,学生返校时交通堵塞、拥挤;宝顶实验学校翻盖瓦盖顶资金缺口大;城南创新小学、大足中学初中部校园周边小摊小贩多,出售香烟及不合格小饰品,环境差,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政府部门协调解决。民办学校(幼儿园)食堂管理不规范。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有困难。有的学校教学用房十分紧张,差功能室,校园内环境较杂乱,操场破损严重,师生无活动场地。西禅小学、上游小学教室、功能室、活动场地严重不足。西禅小学、城南小学食堂狭小,就餐压力大,组织就餐时间从11点半到12点半方能结束。龙岗明德小学缺160多套学生课桌椅,学生暂坐幼儿班的凳子;学校教室紧缺,功能室被挤占3间,配置的实验仪器设备无房屋摆放学校欠账30多万元;师生饮水困难,现有饮水极不卫生。不足大足中学初中部教室陈旧且数量不足,
(四)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放教师目标考核奖由学校自筹经费解决带来沉重债务负担,影响后续发展,如大足中学、大足二中、职教中心、龙岗中学等。初中学校教师早晚自习辅导管理学生的教师待遇亟需解决。龙岗幼儿园活动室不配套,午睡条件不够好,9个班的孩子共用6个班的盥洗室、卫生间。
三、工作建议
(一)加快城区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进度,特别是要加快城西中学、特教学校、南山(累丰)小学建设进度进度,扩大实验小学北校区招生规模,分别在龙岗和棠香街道规划建设2-3所幼儿园,缓解入学(园)矛盾。
(二)强化安全管理措施。主动邀请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防止反弹。细化校园内安全管理,务必消除安全隐患。
(三)强化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增强民办幼儿园年检结果的运用,强化对举办者的培训提高,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规范各校的招生行为,严惩违规者,特别是纳入违规学校的校长考核权重中。在教委根据学校的教师结构,尽量优化学科结构的基础上,学校内部要积极培养
“一岗多能”的复合型教师,自行构建“造血”功能,以满足学校紧缺岗位的需要。
篇2:渝水区接受省级教育督导评估整改情况汇报
渝水区接受省级教育督导评估整改情况汇报 本文关键词:水区,整改,省级,情况汇报,评估
渝水区接受省级教育督导评估整改情况汇报 本文简介:渝水区接受省级教育督导评估整改情况汇报尊敬的省教育督导“回头看”督查组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今天,以省督学、同志为组长的省教育督导“回头看”督查组,到我区对教育督导评估的整改工作进行为期两天专项督查,这是对我区教育工作又一次新的全面的检验,也是一个有力的鞭策和推动,在此,我代表渝水区委、区政府表示热
渝水区接受省级教育督导评估整改情况汇报 本文内容:
渝水区接受省级教育督导评估整改情况汇报
尊敬的省教育督导“回头看”督查组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以省督学、
同志为组长的省教育督导“回头看”督查组,到我区对教育督导评估的整改工作进行为期两天专项督查,这是对我区教育工作又一次新的全面的检验,也是一个有力的鞭策和推动,在此,我代表渝水区委、区政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渝水区接受省级教育督导后教育工作发展情况和教育督导评估整改情况向各位作个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渝水区现辖6镇5乡5个办事处,176个行政村,29个居委会,辖区面积1273平方公里,总人口66.1万,其中农业人口35.26万。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渝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后劲足、活力强、协调好的喜人局面,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省“七项考评体系”综合评比先进县(区)、全省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全省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县(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奖、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县(区)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被成功列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跻身国家发展战略框架。2010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98.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1元。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43.49亿元,同比增长16.9%。1至8月份,完成财政总收入15.81亿元,同比增长5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9亿元,同比增长59%。
二、我区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教师进修学校和职教中心各1所,中学16所,完小42所,村级教学点40个,城乡幼儿园150所;现有在编在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3219名,其中幼儿园教师402名,小学教师1882名,中学教师935名;有在校中小学生45214人,其中小学生33865人、初中生9401人、高中生1948人、职业高中生1737人;有在园幼儿24985名。
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方向,积极探索区域教育发展新路子,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快速、优质发展,先后获得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区),全省学校规范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创新年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全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督导评估后教育工作发展情况
5月份督导评估后,我区迅速组织学习了省教育督导评估组的反馈意见,并立足于全面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推动教育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措施,使教育事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
1.尊师重教有新氛围。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区委、区政府定期议教制度。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对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经费的落实、教育环境的优化、办学行为的规范、教师编制的补充等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做到教育问题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解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立项。如7月12日,根据《关于对渝水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省级综合督导评估意见》(赣教督函字【2011】34号)的要求,区政府召开了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教育督导评估整改工作,确保了整改工作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二是建立了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现场办公制度。区委、区政府领导均挂点联系一个乡镇,经常深入学校和乡镇,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对牵涉面广,矛盾较集中的事项,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深入调研、现场办公、实地督查,一抓到底。
2.办学条件有新改善。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各级各类学校“三化”建设(校园建筑精品化、教学设备现代化、生活设施人性化)进一步推进。5月份以来,全区共投入资金3359万元用于校舍改扩建和教学设备添置,投资560万元用于水北中学、界水中学、十三中运动场建设,目前已完成塑胶跑道铺设。
3.队伍建设有新加强。一是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区教师中深入开展了日常行为规范主题教育活动,全区共评出40名“人民最满意”师德师风标兵。在全区学校开展了以“知党史、颂党恩”为主题的“唱红歌、讲革命故事”活动,充分的激发了广大教师爱国爱校爱岗情怀。组织开展了向蒋国珍老师学习的事迹报告会和征文活动,邀请了蒋国珍老师分别在渝水一中、罗坊中学、渝水四小等学校作先进事迹专场报告会,师生听报告达5000多人次。二是抓好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暑假期间,组织了对名新聘任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入门和提高培训,提高了中小学行政人员的管理水平。启动了全区首轮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程,举办了新教师新课程培训,报账员培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多媒体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图书管理员培训、实验员培训,共计培训教师500多人次。三是深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校长聘任制、岗位责任制、教育质量末位淘汰制、校长竞聘上岗制”等用人机制。公开竞聘了渝水一小、渝水二小校长,根据学校管理情况和教育教学质量,解聘了两位中学校长。
4.教育内涵有新提升。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着力强化宣传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制,基本实现了责任事故为零的目标,保持了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继续坚持特色立校,丰富办学内涵,加强学校发展性特色项目的引领和指导,强化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各学校在创建文明学校、体艺教育学校、家教示范学校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今年5月31日,渝水三小的器乐节目《阳光下的我们》在参加省第七届庆“六一”金色童年文艺晚会上荣获一等奖。同时,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了以“四化四突出”
(即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突出育人功能、突出办学品位、突出校本特色、突出时代特征)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全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形神兼备”的特色。如通济小学、鹄山学校、渝水三小、良山中学等学校从校园环境的布置、课余活动的开展、特色项目的创建都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了系列,充分彰显了学校精神内涵。
5.教育质量有新提高。积极开展评选学科带头人和校长及教师的优质课竞赛,大兴学习之风、教研之风、教改之风,推动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中考、高考成绩不菲,全区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获国家、省、市级奖励100多项次;获国家级优质课1节、省级优质课2节;获省级优秀论文57篇。
四、督导评估整改情况
收到《关于对渝水区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省级综合督导评估意见》(赣教督函字【2011】34号)(以下简称意见)后,我区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相关会议,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按照“明确整改项目,明确整改目标和时限,明确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的要求,制定了整改方案,建立“目标倒逼任务、任务倒逼时间、时间倒逼责任”的倒逼工作机制,细化分解整改工作任务,实时监控整改工作进度,有效推动了整改工作的落实。现将整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少数学校存在大班额的问题
1、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及改扩建工程。一是改扩建仙来学校,新增班级26个,可解决1170人就读,化解渝水一小、渝水二小大班额现状;二是在2012年内投资5500万元新建渝水五小、投资7000万元新建渝水六小。渝水五小办学规模为36个班,可解决1620人就读,逐步化解原有渝水三小、渝水四小大班额现状。渝水六小办学规模为36个班,可解决1620人就读,逐步化解原有城北片各小学大班额现状。目前渝水五小正在选址,渝水六小前期已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征地、拆迁、土地平整任务,正加紧开工兴建。
2、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一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及教学质量,满足农村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从而化解城区学校的大班额。二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根据部分农村学校服务半径大或者班额小的实际,在配备教师时向农村学校倾斜,实事求是地配齐、配足学科教师,特别是艺体、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通过互派干部、教师,统一管理,整体考核等措施,实现“资源共享,捆绑发展”。同时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干部、教师的整体素质。
3、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明确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按户籍和居住地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实施划片招生,起始年级班级规模不出现大班额,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严禁招收择校生;任何学校不得突破区教体局下达的招生计划和招生限额,禁止因招收或变相招收择校生而增大班额现象的发生,确因学区范围内生源因素突破招生限额,须经区教体局统一调配,并尽量通过“扩班不扩额”的方式进行;对既不是本区子女、也不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学校违规招收的学生,区教体局不予办理学生学籍,不予划拨生均公用经费和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城区学校不得占用校内资源举办幼儿园和学前班;严格执行学生转学的有关规定,严把转学入口关,严格转学的条件和程序,已经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班额上限的中小学或班级,原则上不再接收转学学生。
(二)、关于个别城区学校规模太小,校园面积不达标的问题。
随着我区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规划的实施,个别城区学校规模在校生规模将得到有效控制,其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完全可以达到省定标准。
(三)、关于个别学校安全管理薄弱,食堂没有坚持熟食留样制度,实验室危毒药品存放设施没有到位,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
1.大力加强校园安防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了学校安保机构,并按照区直学校、乡镇(办)中学至少配备2名专职安保人员的标准,配齐配强了专职安保人员47人,安保人员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划拨,每年新增财政支出76万元。同时,投入400多万元,为各学校配备了警用装备,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学校安全防范能力大大增强。
2.深入开展师生安全知识教育。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把安全知识纳入校本课程,严格落实计划、课时、教材和师资,并充分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创造性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确保学校安全教育每周一个课时,每个课时一项内容,使安全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经常性,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3.切实加强学校食堂管理。针对《意见》反馈的关于学校食堂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组织专人深入各地、各校,就学校食堂经营服务行为、食品卫生安全等进行了专项调研。结合调研情况,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明文规定:学校食堂必须持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必须经体检合格才能上岗;食堂出售的食品、饭菜必须确保安全;食堂必须做到食品熟食留样,并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克。
4.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制定出台渝教体字[2011]51号《渝水区校园私家车辆管理暂行规定》和渝教体字[2011]61号《渝水区中小学、幼儿园校车管理若干规定》,明确进出学校的交通要道必须完善道路警示标志和车辆减速设施;接送学生车辆必须定期进行安全检测,做到证照齐全、持证运营;严禁“三无”机动车辆为学生从事非法营运。
(四)、关于尽快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公积金工作的意见(建议)
区政府正在积极研究、全盘考虑农村中小学教师、乡镇干部、乡镇医务人员住房公积金问题,并在今年内妥善解决。
(五)、关于启动学校运动场铺设塑胶跑道建设的意见(建议)
在全区16所中学和42所完小中,目前建有塑胶跑道的中学有4所,完小有2所。学校塑胶跑道建设已列入我区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在四年内全面完成中学塑胶跑道建设,在五年内全面完成完小塑胶跑道建设。
(六)、关于将最近补拨的1405.1万元城市教育附加和1.5%的师资培训经费406万元落实项目、使用到位的意见(建议)。
406万师训经费已划拨到区教师进修学校,计划建师训楼,目前正在办理报建手续。根据市政府要求,我区职教中心将搬入省职业教育园区,目前正在办理立项等手续,开建后,区教体局会将1405.1万元职教经费拨付给区职教中心用于搬迁新建。
(七)、关于要进一步均衡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中小学图书、仪器设备、计算机和多功能教室的使用率的意见(建议)。
1.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共投入1900多万元添置了音、体、美教学器材,并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分配到学校。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装备应用水平。一方面,通过多类型、多形式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教育技术能手,并通过教育技术能手的引领示范带动大批教师能用、会用。另一方面,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软件大赛、实验优质课竞赛、实验论文评比、自制教具评比等系列活动,鼓励引导教师整合各种装备及信息资源,着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提高教育装备使用率。建立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了每项工作有计划、有人员、有考核、有奖惩;设备器材使用有记载、有账册,做到了“帐、卡、柜、物”相符,日清月结。健全各种考核评价制度,将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管理应用纳入了学校工作目标考核。
(八)、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培训力度的意见(建议)。
1.制定了全区统一的各类专业教师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职责明确、工作量化。
2.建立了专业教师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了业务水平。
3.切实关心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员的专业化发展要求和待遇,保障他们在业务考核、职称评定、职务聘任、调资晋级、评模选优、绩效考核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学科教师同等对待,落实了实验教师的营养保健津贴、劳保防护用品等政策。同时,加强了对学校分管领导、实验教师、实验员等有关人员的考评工作,将他们的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对于不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有关人员要追究责任,给予核减工作量、扣减绩效考核分数等处理。
(九)、要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内涵建设的意见(建议)。
1.加快特色学校创建。启动了“渝水区特色学校建设年活动”,要求各学校进一步丰富特色学校创建内涵,提升特色学校创建质量,在2012年1月和6月,组织召开两次特色学校创建“看亮点、找差距”流动现场会,对全区学校特色创建活动进行调度和检阅。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渝教体字【2011】57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寝室文化建设的通知》(渝教体字【2011】73号),要求各学校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架构新型校园文化体系,重点抓好德育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寝室文化的建设,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激励和熏陶广大师生。目前,全区校园文化建设掀起了新一轮高潮,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如火如荼。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现代课堂教学管理要求,制订了符合渝水教育实际的“课堂教学管理意见”和“课堂教学评价表”。同时推行教育质量过程管理,关注课堂教学的全程性、全员性和全面性,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测试等常规环节,注意总结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研究和分析主要问题与矛盾,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省级教育督导评估是对我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全面检阅。在接受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在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思路。今后,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确保我区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1.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确保教育各项政策性资金投入严格落实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增长的长效机制,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增强教育发展后劲,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办学”的“三高”标准,加快校园标准化建设步伐,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要完善中小学教学设施,配备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装备,普遍提高学校的装备水平。要重点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强应用为主线,以资源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区教育现代化水平。
2.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按照“整合资源,均衡发展;规模适度,内涵发展;优化结构,协调发展;改革推进,纵深发展”的战略思路,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丰富教育发展内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网点布局合理化、校园建筑现代化、配套设施人性化、学校管理精细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办学格局。
3.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味。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特色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中小学规范化管理作为提升渝水教育品牌的五个抓手,全面铺开、整体推进,着力提升每所学校办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深化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4.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校长队伍建设上,积极推行校长公开选拔制度,真正把学历高、业务精、善管理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校长队伍中来,并有计划地对学校校长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打破乡镇界限、打破城区与农村界限、打破学校规模界限,对校长队伍进行定期交流,带动弱势学校的发展;要全面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对校长进行年度绩效考核,公开考核结果,严格进行奖惩。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继续抓好师德师风整顿和建设,大力实施教师培训工程,保障培训经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农村支教制度、区域内的定期交流制度,进一步作好教师补充和储备工作。落实好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的各项津贴、补助。
篇3: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
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 本文关键词:定稿,工作汇报,评估,教育督导
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 本文简介:迎接河北省政府对县域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材料承德县人民政府教育工作汇报(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四日)承德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级贫困县,总面积3857平方公里,人口46万,辖7镇17乡401个行政村。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扩权县。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0.6亿元,财政收入4.35亿元,其中财政经
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 本文内容:
迎接河北省政府对县域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材料
承德县人民政府
教
育
工
作
汇
报
(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承德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级贫困县,总面积3857平方公里,人口46万,辖7镇17乡401个行政村。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扩权县。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0.6亿元,财政收入4.35亿元,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6元。
全县现有中小学校76所,在校生49383人。其中小学61所,在校生23895人;初中10所,在校生13982人;民办初中1所,在校生879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8967人;职教中心1所,在校生1660人。乡镇成人学校2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197所。其中县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33所,规范幼儿园35所,小幼一体园118所,民办园10所,在园幼儿11412人。全县共有教职工4265人。
1998年承德县借贷千万元通过省政府“普九”验收后,尽管负债沉重,又尽管恰遇国家相继取消面向农民征收的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提五统和农业税等改革调整给县级财政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面对基础仍然较差、标准仍然较低的农村教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的决心不动摇,投入的力度不减小,每年迈出一大步,几年跃上新台阶。
1999年,通过省“普及实验教学”验收;
2001年,通过省第一轮“普九”三年复检;
2004年,通过省第二轮“普九”三年复检;
2006年,10月份通过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验收,12月份又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验收。
今年初,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分析了县域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竭力推进学区建设,活跃全局,带动全局”的迎检指导思想,并确立了全省争先进,全市争第一的工作目标。
一、把提高县域教育综合水平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责任,并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是落实投入政策。县委县政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保六项资金足额用于教育。第一,确保中央对农村专项转移支付的20%用于教育。从2003年起,中央每年对承德县专项转移支付2073万元,我县按20%的比例即415万元用于教育。第二,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足额用于教育。2003-2006年分别征收199万元、351万元、516万元和683万元,全部用于教育。第三,确保足额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依据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每年应按城市建设维护税的7%-10%用于教育,2003-2006年,我县共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2243万元,按8%的比例用于教育179万元。第四,确保上级专项资金用于教育。2003-2006年共争取上级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专项资金2800万元,县政府不截留、不挪用,足额及时拨付用于学校项目建设。第五、确保社会捐助资金全部用于教育。近几年共接受县内外、境内外捐助资金450万元,同时县政府配套962万元,建起6所希望小学,香港杨咏曼女士8年来捐资300万元,援建咏曼小学、咏曼初中、咏曼高中教学楼、县二中咏曼科技楼和咏曼教师培训中心。第六、确保盘活资产收入用于教育。几年来利用闲置校舍变现资金523.5万元,全部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四年来,全县用于教育总投入达1.54亿元,其中用于校舍建设1.0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1.27万平方米,用于信息技术装备和专用教室建设2923万元,用于校长教师提高培训235万元。从2003年起,县财政每年拔付120万元用于偿还“普九”基建欠帐。
二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2004-2006年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91元、157元和170元,农村中学分别为115元、170元和182元;县城小学分别为54元、91元和94元,县城初中分别为91元、207元和173元。2004年以来,落实国家“两免一补”资金1023.96万元,惠及学生16556人。县财政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小学生均150元,初中生均250元,2004年补助10人,2005年271人,2006年797人。
2007年,执行农村中小学试预算编制制度。预算安排免杂费资金1002.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80万元,省级资金290万元,县级资金132.5万元。截至目前,实际已累计拨付到位712.6万元,达到预算的71.06%;预算安排补助公用经费资金9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5万元,省级资金27万元,县级资金9万元,目前已全部拨付到位;省下达补助贫困寄宿生住宿费专项资金28万元,县财政预算安排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金51万元,共补助贫困寄宿生2667人。
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坚决杜绝乱收费。从2007年春季学期起,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按“冀价行费[2007]1号”文件规定标准收取课本费(不含按规定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作业本代收费和寄宿生的住宿费,没有向中小学生收取其它任何费用。2001年开始实现教师工资发放银行化。随着县财政形势的好转,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拖欠教师1993年10月—1995年12月计27个月的两项津贴共457.4万元,今年9月底前全部补发给教师。
三是全社会重视教育。中共承德县委于2005年9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同时制定出台《承德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县委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除县一中、进修学校和职教中心的校级领导由县委常委会议任命外,其他一律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且在县一中、进修学校和职教中心校级领导的配备上也极大尊重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2004年,为教育局配备主任督学和副主任督学各1人。县人大与县建设局于2005年发动县内建设企业筹集资金62万元,当年发起“扶助贫困大学生行动”,资助20名学生顺利迈入大学门坎。每人5000元;2006年开展了“奖励优秀高中教师行动”,奖励高中教师23人,每人奖金3000元;今年又开展了“奖励优秀教育工作者行动”,奖励“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十佳”高中教师,计30人,每人奖金3000元。县政协在全体委员中开展的“五个一”活动中,首先是每名政协委员结对子救助一名贫困中小学生。县委书记韩福才尤其关注边远山区学校的发展,亲自为三家乡孤山小学筹集资金49万元,建起了承德县第一所高标准农村寄宿制小学。原市教委主任窦仲林自2004年起与甲山镇富台子村学生张爱琦建立帮扶关系,承担了其上学和生活的全部费用。县政协委员孙延生承担了贫困大学生刘杰4年大学期间全部学费。县财政局鼎力支持、热情帮助,使承德县教育支付分中心率先在全市建成;县建设局对所有中小学建设项目优先办理开工许可证,并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县地税局全力做好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入库工作,征收到位率逐年增加,去年达到100%;县公安局与县内每所学校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确保校园秩序;县工商局与卫生防疫部门对校园周边摊点加大管理力度,县文体局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我县教师编制为4971人,当时在岗教师5162人,超编191人。但考虑到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县政府依然坚持每年招聘大中专毕业生,8年来共招聘大中专毕业生707人,列入编制,实行合同制管理。2007年,着眼于丰富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开齐开足课程,又为8所学区初中定向选配音体美教师各1名,并为每个学区选配幼儿教师各1名。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精湛、管理先进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优秀校长队伍,2000年开始实施“名师计划”和“名优校长工程”,制定出台《承德县骨干教师评选办法》和《承德县优秀校长评选办法》,每年评定50名县级骨干教师和5名优秀校长。目前,共有县级骨干教师358名,拔尖教师32名,县级优秀校长29名,模范校长4名,每人每月享受40—50元县政府特殊津贴。
五是建立全面扶助体系。为确保贫困学生完成各阶段教育,自1999年起,教育系统内部发起旨在济困扶危的“阳光工程”救助活动,几年来全县师生自愿捐款累计61.7万元,救助特困生3431人。在县乡干部中广泛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救助活动,几年来救助特困学生1200多人。2004年,县委县政府启动“高考助学工程”,按常务县长李桂林提议,县财政每年专项列支20万元,社会捐助40万元,累计60余万元,使300多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这样,“阳光工程”、“结对救助”、“高考助学工程”与国家“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共同构建起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承德县贫困生救助体系。
六是千方百计防辍治辍。随着学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控辍保学任务更加艰巨。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把辍学工作作为对乡镇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乡镇“一把手”考核指标。利用县内各种媒体普遍宣传《义务教育法》,协调司法部门加大依法治辍力度。教育系统内部,设定控辍指标“高压线”,对辍学率超过3%的单位,“一把手”考核一票否决;健全学籍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延伸至小学;在全县大力推广刘杖子中学“一个不能少”的治辍经验,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树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的教育理念,改革评价方式,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全县平均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
二、整合县域教育资源,竭力推进学区建设,推动全县教育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历史沿革等因素,深入分析教育发展现状和生源变化趋势,将全县划分为8个学区,形成“三片三线”的管理格局,即县城周边、三家和头沟三个相对集中的“三片”为3个学区,上板城—安匠、甲山—上谷、三沟—六沟三条公路沿线的“三线”为5个学区。平均每个学区覆盖3个乡镇、50个行政村、5.8万人口。最大的下板城学区覆盖4个乡镇、64个行政村、6.9万人口,最小的上谷学区覆盖2个乡镇、34个行政村、3.2万人口。每个学区有一所标准化初中,3—8所完全小学;按照方便群众、就近入学的原则,适当保留小学一二年级或小幼一体化教学点。
2006年开始,按照“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确保稳定”的原则,遵照市局提出的“整合高中发展初中,整合初中发展小学,整合小学发展学前”的工作思路,以标准化初中建设为突破口,依据生源的变化趋势,撤销三十家子、头沟、双峰寺3所高中,将高中阶段学校由7所整合为4所;把三十家子和头沟高中改建为标准化初中,变现双峰寺高中资产409万元,用于初中项目建设。扩建帝贤中学、上板城初中、逸夫学校等6所初中,撤并43所初中,将54所农村初中整合为10所标准化初中;撤并170所小学,将231所小学整合为61所标准化小学;相继撤销24个乡镇中心校,打破乡镇区划界限,组建了8大学区。目前,全县形成了8个学区、4所高中阶段学校、10所规模初中、50所完全小学的“8415”教育新格局。
在推进学区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闲置小学校舍改建179所幼儿园,全县幼儿园总数达到197所。这样,每个学区有一所标准化初中,每个乡镇所在地有一所标准化小学和一所中心幼儿园。另外,县政府出资为标准化学校全部装备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室。今年,又投资100多万元,为学区初中装备标准理化生实验室25个。
以学区中心校代替乡镇中心校管理模式后,为推进实行实体性改革,积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学区校长负责制,赋予学区中心校辖区内校长任免权、教师调配权、资产处置权。组建学区研训室,每个研训室配编5至6人,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业务考试—面试答辩”的程序公开选拔了45名研训员,负责学区内教研视导、教师培训等工作。形成了教育局—学区中心校—学校三级管理网络和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学区教研室—学校教研组三级研训网络。
在学区建设中,努力破解三大难题。一是破解群众支持难题。有针对性地普遍家访、广泛走访、疏导息访。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主动深入学生家中,关注家里态度,解答家长疑惑。开展“学区社交”活动,与乡镇领导、村两委班子沟通想法,征求意见;走访社会名流,讲解政策、求得支持。对上访的群众,本着可导不可激的原则,查明上访原因,摆明利害关系;注重人文关怀,主动上门回访。二是破解资金筹措难题。县长胡光远专门召开县长办公会,决定将两年的教育资金集中一年使用,确保学区建设计划提前两年完成,确保建设项目如期交工。充分发挥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的作用,捆绑使用教育资金,不打散锤。整合教育资源,该置换的置换,该变现的变现。三是破解干部安置难题。学区建成后,原来的24名中心校长和50多名初中校长只有18人可能留任。本着“择优使用一批、培训备用一批、适当照顾一批”的原则,优先安置年龄较大、学区所在地、实绩突出的校长。同时,严格选拔20名学区和规模初中后备干部,进行专门培训,并决定“十·一”后派到外地名校挂职锻炼,择机予以重用。对从正职退居副职的校长,保留原工资待遇不变;对要求进县城的校长给予宽松政策,满足个人要求;对大型学区或初中适当增加领导职数,并且对暂时不能续任的校长均由教育局长逐一亲自谈话。
由于规划科学,推进有序,措施得力,仅一年半时间,这场“百所学校大撤并,千名教师大调动,万名学生大转移”波澜壮阔的基础教育重大改革却在波澜不惊中悄然完成。
学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延伸了教育链条。不仅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使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硬件水平。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目前,全县完全小学以上学校楼房化率达到97%,初中实验室装备水平达到全市一流。
三、与时俱进,加强学校管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持之以恒地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随着学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规模迅速扩张与学校管理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理念、新技术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局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极端重要性,又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学校的建成给校本教研带来的最大可能性,采取了一些刚性的硬约束,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出了打造“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管理文化链条,重点从秩序、习惯、安全、卫生四个方面切入,特别强调从一项制度抓起、从一间宿舍抓起、从一个班级抓起,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督导,推动学校实现制度管理、人文管理和文化管理。今年秋季开学,对全县初中学生进行了为期5天的全员式军训,让入学之日就成为遵章守纪、规范行为之时。通过雕塑、砥砺石、宣传栏、文化长廊和校训、校徽、校歌、校旗,凝炼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和中小学管理工作会议,表彰优秀班主任、模范校长和严细化管理先进单位,先后推出六沟高中“和谐、进取、务实”的综合管理经验、刘杖子初中“一个都不能少”的治辍经验、大营子初中“花园式”校园建设等48个典型,带动全县中小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今年4月和5月,分别举办了逸夫学校“开放月”和“县二中”开放周活动,开放期间,学校的课堂教学、德育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向全县中小学全面开放。各校分批次到开放学校参观学习,听课观摩,既督促了先进学校快马加鞭,又带动了其他学校你追我赶。9月中旬开始,再次开展逸夫学校“开放月”活动和上板城初中“开放周”活动。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出台《承德县中小学校(园)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先后在上谷初中、三沟初中等5所学校成功试行校长公推公选,做到能者上,庸者下。4次选派60多名校长赴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以及北大附中等地挂职锻炼,学习严细化管理经验;成功举办了4期校长论坛,围绕学区建设的操作性特征、规模初中学校管理、学校品牌建设的基本策略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切实提高了校长带队伍、抓发展、搞外交的能力。
二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县教育局充分发挥行政推动和专业引领的职能,对校本研训工作重点谋划,加强落实。邀请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省教科所所长赵杏梅、江苏洋思中学副校长秦培元等来县讲学,坚持每年开展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评选“百佳”读书教师。围绕新课程进行大规模培训,实现大幅度提高。教育局从局长做起,长抓校本教研,带头执行局领导每周一日听课、每月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和进行一次业务讲座制度。
围绕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把握教材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重点,今年3月、4月、5月和9月,全县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主题研讨、课前研讨、案例研讨“三项研讨”活动。每项研讨全县都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形式,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以抽签方式分组带队随机抽查学校并参与活动。
为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出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先教向先学转变、独白向对话转变、问答向研讨转变”,并具体化为“4+4N”课堂教学模式,严格规定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必须经历“自学文本、师生交流、质疑答疑、专题训练”四个环节。县逸夫学校、县二中和上板城初中3所样板校以及万宇、张永兴、雒京玲、于振兴等10名品牌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时面向全县开放。今年5月和8月,开展了两次“‘4+4N’课堂教学模式大家谈”活动。为使高中的课堂教学与初中顺利对接,暑期开学初,又开展了全县高一教师培训,逐步在高中阶段推广“4+4N”教学模式。为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质量意识,在初中学校开展了兴县杯、优胜杯、晋位杯“三杯”竞赛活动。
4年来,有4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28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26名教师荣获市级教学标兵和教学能手称号,340多名教师课堂教学、论文、课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项课题获得省级教科研成果奖,500余件学生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奖励。三家乡孤山小学校长光荣的当选为“十七大”党代表。
四、
树立大教育观念,统筹全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夯实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后劲
在大力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同时,着力发展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努力实现县域教育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发展。全力扶持县职教中心做大做强。一是政策推动,解决招生难题。落实国家有关职教学生享受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的政策,吸引贫困家庭子女选择职业学校。在招生政策上规定初中学校“2+1”“2.5+0.5”分流到县职教中心的学生不少于初二在籍生总数的20%,并作为考核学区和初中学校“一把手”的重要指标。二是投入拉动,解决“黑板上种庄稼”的窘状。从2005年开始,县政府坚持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筹资400多万元,建成2000平米综合楼和服装、计算机等6个实验实训室,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目前7400平方米的实训楼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后,将形成全市的电子电工及自动化骨干专业。三是政府促动,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县长胡光远兼任职教中心校长,组建职教中心办学委员会。通过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在假期集中宣传职教中心的办学优势和就业前景。3年来,职教中心的学校规模由860人扩大到1660人,456名学生通过对口升学考入高等院校,2000多名学生在京、津、沪等地企事业单位就业。2004年职教中心通过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验收。
积极探索县内初中与县外职业学校联合办学。2004年,县二中与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合作举办技师班,初三注册职教学籍,根据职教教学计划重点学习文化课,毕业后到职教学校专修一年专业课,第三年直接到京津就业。现首期毕业生84人已全部就业,保底月薪1000元。2006年,帝贤中学与燕北计算机专修学校合作,开设电子信息专业,第一期43人;安匠中学与北京丰台职教中心和北京景秀科技公司合作,开设计算机专业,第一期23人。今年,继续拓宽渠道,加大职教发展力度,每所初中开办2-4个职教班,形成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初等职教班为基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高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从2006年开始,初中毕业生数量开始以每年1000人的规模逐年减少。面对这种形势,决定加大高中学校调整力度。在撤并薄弱学校的同时,扩大重点高中建设。2005年,投资1200多万元为县一中建成全市首个塑胶运动场。今年,投资810多万元新建了六沟高中宿舍楼,投资470多万元新建上板城高中综合楼。投资1280多万元,为三所高中购置教学仪器、图书和现代教育设备。从2003年起,高中学校自主到人才市场选聘二本以上师范类大学毕业生50人。从2004年开始,在县一中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教学成绩排在末位的教师调整到非教学岗位,不能胜任非教学岗位的一律调出学校。继县一中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验收后,2006年,六沟和上板城两所高中通过市级示范性高中验收。随着招生能力的增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今年全县高中阶段学校入学率达到71%。
学前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2006年以前,全县幼儿入园率仅为25.3%。2006年,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确立了
“因地制宜,尽力而为,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园舍的确定和建设、设施教具的配置和制作、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入园率的普及与提高、师资的选调与培训、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六个关键环节,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筹措资金750多万元,改扩建幼儿园179所、新建幼儿园7所,幼儿园总数达到197所,软硬件一步到位,幼儿入园率跃升到87.3%,形成以县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办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幼教发展新格局。为巩固成果,2007年,教育局专门成立幼教股,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启动弹跳唱画说写玩“七项全能”工程,开展幼儿园长、新教师、农村教师多层次培训。制定出台《幼儿园金银铜牌评定标准》,实行分类定级目标管理,推动学前教育不断走向规范化。今年全县中心园新增10所,规范园新增5所。
民办教育实现健康发展。一是规范。2003年,按照“名校办民校”的思路,依托县一中创建民办初中世纪中学。今年6月,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将世纪中学从县一中彻底剥离,使学校实现了“四独立”。二是支持。世纪中学从县一中剥离后,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县政府于今年7月出台了《建立公办学校与县内民办学校双向流动机制的有关规定》,明确规定:“允许县内民办学校在全县范围内招聘教师。现在县内民办学校且原为县内公办学校在编的教师可回原公办学校任教。”“到县内民办学校任教的公办在编教师,从批准之日起原身份不变,人事关系放在教育局。保留公办教师身份,连续计算工龄和教龄。到退休年龄可返回原公办学校办理退休手续。”“期间经批准返回原公办学校的,从返回之日起由县财政发放工资。”解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三是放活。在支持世纪中学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民办幼儿园,出台《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只要资质和办学条件符合规定的,一律按章批准。形成公办民办、国有民营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存在问题
(一)县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县城仅有小学2所、初中2所、民办初中1所,随着县城人口的不断增加,负荷愈来愈重。为此,县政府决定,2008年在县城新建占地面积60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同时筹建独立的特教学校1所。
(二)教师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据测算,全县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中小学教师349名,占教师总数的15.4%,有的小学已经达到80%以上;公办幼儿园教师中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教师93人,占幼儿教师总数的23.3%。音体美、计算机和小学英语教师短缺。
(三)普及程度偏弱,个别初中辍学率超过5%,有的甚至超过了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