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全体会议分组讨论会发言提纲范本 本文关键词:讨论会,提纲,分组,全体会议,市委
市委全体会议分组讨论会发言提纲范本 本文简介:市委全体会议分组讨论会发言提纲范本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孙书记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新一届市委常委会带领全市人民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取得这些成绩积累的宝贵经验,重点突出,内容详实,充分展示了市委常委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决心,充分证明了建设“*****”奋斗目标
市委全体会议分组讨论会发言提纲范本 本文内容:
市委全体会议分组讨论会发言提纲范本
刚才,我们一起聆听了孙书记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新一届市委常委会带领全市人民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取得这些成绩积累的宝贵经验,重点突出,内容详实,充分展示了市委常委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决心,充分证明了建设“*****”奋斗目标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充分彰显了“*****”的实践推动力。会议印发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议》通篇贯穿了坚定的信念追求、强烈的使命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清晰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全市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新时代凝聚新共识,新征程期待新作为。面对服务保障****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我将带领胶东一班人,坚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决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落实到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努力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在学习十九大上下功夫。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抓好班子学习、自身学习以及基层支部学习,切实担负起领学、督学之则。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将十九大精神作为理论中心组学习的中心内容,拿出专门时间组织学习讨论,在深钻细研中吃透精神实质。以“两学一做”、“主题党日+”、流动课堂等为载体,在全处分层次开展的“学精神谈感悟”活动,确保十九大精神学习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联合党委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为****建设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是在宣传十九大上走在前。在会同****做好“****建设杯”好新闻竞赛的同时,我们将通过开展邀请上级宣讲团进机关引领讲、“身边人讲身边事”优秀宣讲员进村庄真情宣讲、理论辅导员进企业“菜单式”讲的“三进三讲”活动,在全处迅速掀起宣传十九大精神热潮。昨天,我们采取讲演结合这一接地气的方式,在****组织开展了首场进村庄宣讲活动,得到了到场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是在贯彻十九大上做表率。坚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发展、稳定、民生三项重点工作相结合,争当稳定的排头兵、争做发展的先行者。一是更大力度保障发展。刚才,孙书记在报告中也提到“****”,应该说****建设取得的成绩非常鼓舞人心。2018年作为****年,我们也将同步启动“保障****建设,服务****发展”巩固提升年活动,在全力做好****建设各项保障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成果,全面落实***待遇,让群众充分享受****建设带来的实惠。同时,紧紧围绕***型产业,做好精准定向招商、新旧动能转换以及项目倒地等工作,加快推进临空产业体系建设。二是更大力度维护稳定。坚持政策底线不动摇,科学布排工作力量,敢于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征迁收尾等各项征迁任务,做到征拆一处,研究透彻一处,稳定一处。按照走访关怀到位、政策解释到位、待遇落实到位的工作思路,继续组织开展好以“心系征迁村民,全面落实待遇”为主题的征迁村民待遇落实月活动,力争全面落实****等村民待遇,确保征迁村庄和谐稳定。三是更大力度增进民生幸福。紧紧围绕十九大提出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主动顺应群众的所需所盼,加快推进***迁建工作,努力实现学有优教;提前谋划***迁建工作,持续推进卫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卫生计生工作融合发展示范点;精准发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面上拓展,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加强困难群体兜底救助,培育壮大****,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篇2:德育工作讨论会发言1
德育工作讨论会发言1 本文关键词:讨论会,德育工作,发言
德育工作讨论会发言1 本文简介:德育工作讨论会发言稿常听得有人讲,对学生要有爱心,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是当好一名合格教师的前提,这点,我没有任何的怀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只有爱,或者只讲付出,对学生来讲,并不见得是好事,也不见得就能称得上优秀,甚至有时,合格也不一定呢。学生的成长,不仅包括吸收了外部的多少知识,还包括其
德育工作讨论会发言1 本文内容:
德育工作讨论会发言稿
常听得有人讲,对学生要有爱心,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是当好一名合格教师的前提,这点,我没有任何的怀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只有爱,或者只讲付出,对学生来讲,并不见得是好事,也不见得就能称得上优秀,甚至有时,合格也不一定呢。学生的成长,不仅包括吸收了外部的多少知识,还包括其个体得到了多少的锻炼。如果我们用一味地“爱去做教育工作,而不是想着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爱”,那这种爱就是溺爱,严重来讲,这种爱就是“害”。这样的例子,我想,也不需要我们过多的去举,身边有之,大环境中更是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能更多地讲讲教育责任,讲讲教育方法,那么爱不爱也不见得就是我们教育中最重要的了
爱不等于教育
有些教师和家长往往存在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把爱和教育等同起来,认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就有了一切,甚至认为“爱是教育的最大境界”。这是错误的,甚至有害的。
爱不等于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更好的教育,但教育不等于爱,教育更是智慧,是技巧,是方法,是策略,是一门科学。
看两个社会场景:
公交车上,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一手提着书包,一手扶着柱子踉跄站着,小孙子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坐在座位上东张西望。小孙子心安理得,老奶奶习以为常。有人感慨道:“昨天入城市,归来泪满襟。坐着小孩子,站着白发人。”
孩子考住大学了,报道的日子,举家请假出动,叔叔开着车,爸爸扛着包,妈妈提着兜,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跟着赞助,前呼后拥,莫不排场,而那考住大学的主儿,却在一边做甩手掌柜。大家有说有笑,并不觉异样。
不客气地说:现在很多的家长压根不会做家长!仅仅有家长之名,却无家长之责,“养”大了孩子,却并没有“育”成孩子,虽然不要求每个家长都能像岳母、孟母那样杰出,但起码对“怎样做家长”略懂一二吧。大多数家长不经培训就上了岗,倘属无奈,有了孩子也应该立刻去补课,补上“做家长”这个课。孩子的人生可不是电脑游戏,从来不可能失败了重新来过,每天面对的可都是孩子的现场直播。无数个“每天”就是孩子的成长历程,做为教师和家长必须要重视孩子的每个“每天”,这就要孩子的老师和家长都要做称职的导演,而莫做蹩脚的指挥家。
龙应台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幼稚园大学》,里面写到两个女大学生扭伤了脚踝而无措的例子,写道“她们今年20岁,正在接受高等的大学教育。她们独立处事的能力,还不到5岁。”父母过滥过溺的爱,已经将孩子们培养成了温室的花朵,培养成了金丝笼中的鸟雀,压根就经历不了自然界的风雨,压根就不能进行独立地展翅高翔。
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长的“爱护”下,心理年龄生长停滞。当他们没有了家长这根拐杖,他们发现不会走路了,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迷惘。当他们看着扶着自己上马,并牵马坠镫一直不肯撒手的父母离开,压根就不敢自由驰骋。这种幼化教育的影响,这种错爱的后遗症,让他们的心理年龄在童年期或少年期徘徊不前。
孩子跌倒了,我们的家长,往往赶快跑过去,拉起来,嘘寒,问暖,擦泪,包扎,然后紧紧抱在怀里,再也不让孩子奔跑。为了孩子的所谓安全,宁愿不再春游,不再踏青,不再登山,不再远足,不再社调,不再去大江大河中搏击风浪,不再去自然界中去亲炙自然。把他们统统禁闭在温室里,莫管窗外绚烂景,一心只读圣贤书。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因噎废食的懒政。
孩子倒了,无他,引导他自己爬起来,“让孩子的腿上伤痕累累”,并不是一件坏事。“世事洞明皆学问”,社会更是广阔天地,无字句处亦是绝佳课堂,想想前人的“游学”,多有味道。想想那司马迁,吊古迹,探禹穴;想想那毛泽东,走潇湘,采民声。何其快哉!
世界上有两种人不会嫉妒你的成长和优秀:一个就是自己的老师,再一个就是生身父母。
很多教师说:“我对孩子们付出了全部的爱,爱是我的教育主题。”很感念。确实很多做教师的,对待学生往往比对自己的孩子更有耐心,他们关心学生们的寒暖,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成长。事无巨细,不厌其烦。
很多家长说:“为了孩子我操碎了心,宁愿自己吃不好穿不好,也先为了孩子。”有钱没钱,先供孩子上学,莫不如此,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之爱总是最纯洁、最伟大、最无求、最不可逆。
但是这瓢冷水还得给这些可亲可敬善良的老师和家长泼在头上!为了孩子,委屈让您的一颗热心且打个冷战。这瓢冷水就是人人应该得而知之的一个共识。那就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优生优育优教”成了大课题,“优教”成了不仅是教师同时包括家长在内的必修课。我们如果今天还把教育简单归结为一个“爱”字,以为只要爱了,就足够了,这是远远不够的。爱,只是只是一个很初级、很浅层、很基本的教育要求。李镇西说:“不希望人们把爱心当成一种模式,一种手段,一种技巧。”不要因为有了爱,就觉得有了一切,老母鸡也会护雏,老牛也会舐犊,爱而无法,形同异类,是教师之惰,是家长之责。
爱,有一个带着糖衣的变种,叫溺爱。这种溺爱对孩子,更无异荼毒。有个“歪脖树”的故事,曾经广为流传。故事说,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因为中年得子张毅,他们娇惯孩子,以至于孩子后来在十五六岁就成了人们公认的一害,后来张毅因为父亲赴宴没有带他去,“杀父”(其实没杀死)逃走,在外漂泊,力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头,还做了某庄主的上门女婿。后来父母逃难到张毅的庄园,张毅执意不见父母的面,父母要求与张毅见面,张毅让其父母把歪脖树移直,张毅父母困惑,张毅说出原委与双亲相认,从此一家人快乐地生活并从严教育浪子的儿子。故事就是故事,故事里的事有是有不是,庆幸这个故事是采取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的文学结局方式,可是,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并不是大团圆结局的现实版本。
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智慧,而不仅仅是爱心。将两者等同的观点,有害无益。
爱在教育上的异化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赏识教育的泛滥。现在我们倡导赏识教育,确实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数子千过,莫若褒子一长”。但是,有些地方又表现为极端化,时时表扬,处处夸奖,班班有红旗,人人有奖状,好像所有的孩子一下子变得全部完美无瑕起来了。不但没有人再动体罚这跟高压线,就连起码的批评教育也似乎少有人提及。教师爱着,长辈崇着,家长护着,亲戚捧着,在一片颂扬声中长大的孩子,今后走上社会,社会还会给与他总是充满赞扬的阳光和温情吗?如果没有,他们将怎样抵御挫折?怎样适应新环境?怎样心理去调试?怎样做派来转型?教育应该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而非越学越萎缩,越学越自闭,越学越自大,越学越脱节。
用例镇西的话结尾:“教育的爱,这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做出来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
让学生喜欢不等于做好好先生,听之任之。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教不严,师之惰。我把它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教必严。严就少不了惩罚。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惩罚的前提是尊重,是包容,是要给孩子重新开始的机会!其实,每一个不完美的学生身上都有“金子”亮点,抓住一个,让它释放光芒,就会暖其全身,甚至会照亮一个孩子一生的旅程。
严格要求不等于凡事搞一刀切。我随时都提醒自己要尊重个性,接受差异。教师不是在制造统一规格的产品,而是在雕琢鲜活的生命。在我看来,一个有个性的学生遇到一个有个性的老师那就等于进了天堂,否则可能下了地狱!
严不等于挤压。学生如同气球,硬压就会爆炸。要严之有方。我们的先师陶行知曾这样说过:大凡生而好学者为上,其次为熏染而学,再其次为督促而学,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生而好学的上者和督促不学的下者终究是少数。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为熏染和督促多费心思。我们的学生长相不同,个性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渴望听到喝彩!即使一个赏识的目光,也可能会创造出天才般的奇迹。所以我把赏识教育作为熏染和督促工作的突破口。不单如此,我还把它视为开发孩子潜能的金钥匙。赏识的源泉只有一个字,爱。世间爱有千般,唯有师爱是没有前提的。
我一直坚信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我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精湛的教艺吸引学生,用广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关爱的雨露滋润学生。教育是一门艺术,只要潜心研究,用心去做,就一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性评价的渗透对于教学是异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神圣职责并不在于只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更在于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教书与育人并重,知识与能力共举”提高全面素养的教育观,业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于对学生的爱,即人文性情感的渗透。教育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唤醒每一颗学生的心,使他们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让他们受着情感的滋润,给学生以爱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爱意的融合,来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化旧时的师徒如父子的关系为现在的知己朋友的关系。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的方式是学校和谐生活赖以建立的支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以确定的对方为前提,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为依据。良好的沟通,既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条件,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
学校里的现状是,我们有些教师不想与学生交往,不愿与学生交流,不善于学生沟通,不敢在学生面前敞开心扉,也就是缺乏积极的沟通意识和能力、技巧和追求。这是教师缺乏爱心的表现。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爱是教育的源泉,是沟通的前提。有了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充满信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志向和创新的精神,千方百计为他们的幸福成长创造乐园,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动力。
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做到与学生平等、民主,也就是说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到学生本人,我们老师就必须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不管学生的社会背景如何,学生的出生、贫富状况怎样,不论男孩还是女孩、正常儿童还是残疾儿童,都应当让他们得到平等对待,而不应当让出身于相对弱势家庭的孩子因为客观的现状使他们受到任何歧视和忽视。
简而言之,爱学生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
有效沟通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在惩罚中施爱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然而,习惯中人们往往把惩罚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警示,或作为违纪的“付出”,或作为“给猴看”被杀的“鸡”。比如:迟到罚站、错题罚抄等,久而久之连警示的作用也淡化了,退化成了一种惩戒的模式。有时看到些迟到的学生会不声不响“理所应当”地自觉站在教室外“自罚”,就很让人费解,意义何在?
同样是迟到,原因不会都相同,有没有需要帮助的?有没有需要理解同情的?有没有因为做了有意义的事情而耽误了时间的?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拒之门外,不禁感叹这些老师对惩罚理解的肤浅,当惩罚成为了一种程序、一个规矩时,惩罚的效果岂不丧失殆尽?!
传统教育中,我们习惯了把惩罚放到了赏识教育的对立面,冷冰冰、硬梆梆,缺少人情味和人文关怀,乃至将对学生的惩罚等于体罚,司空见惯的罚站、罚面壁等对学生肉体、心灵的伤害之举,已经成为心理虐待、歧视,摧残人的自尊与自信的刽子手,这都是源于对惩罚错误的定位。
其实,教育惩罚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施爱。当我们把惩罚升华为一种爱来认识时,就会对“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这句话就有个全新的理解。
纵观平时我们对学生的惩罚,带有很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惩罚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理解的重要原因。我们不妨反思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的惩罚动机是什么?我们实施惩罚的目的实现了多少?我们实施的惩罚是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还是为了老师“解气”?我们的惩罚是不是建立在了尊重理解平等基础上?对不同学生的惩罚我们是否体现出了“差异”?
惩罚教育是一门学问,一门教育科学,一种施爱的教育,与其它的教育手段一样,都是以师爱为基点的,只不过惩罚是一种施用特殊手段的施爱教育罢了。
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成为我们惩罚者的思考: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中,有两幅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解剖学家约翰·詹姆士·劳德麦克的上小学时的作品。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当年劳德麦克忽然想看狗的内脏是怎么样的,于是和几个男孩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宰杀,把内脏一件一件割离、观察。这只狗不是别人家的,是校长家的,而且校长最喜爱的狗,校长很生气,再说小孩被狗咬了怎么办?于是校长决心惩罚他,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也知道错了,接受处罚。他认真画好了两幅图交给老师,老师和校长看后都觉得画得很好,杀狗事件了结了。
这位校长巧妙地抓住了麦克劳德杀狗的原因——好奇心杀狗,为了保护这种好奇心,又能对他的错误给予批评,校长采用这种巧妙的处罚方法,还使他有一个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明确的惩罚动机——以教育为目的,没有丝毫的个人私怨和恼怒在其中,有的只是宽容与爱,在此基础上的惩罚换取的不但不会是抱怨和逆反,而是真诚的忏悔和由此引发的责任感。
惩罚是一剂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良药,尽管苦涩,一旦对症下药便能缓解症状而使学生受益。但是,如果不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病情而盲目用药,一味地“退热”,不但学生会受苦而且会延误教育良机。
对学生的惩罚,不是行政处分,也不是刑事处罚,而是充盈着爱的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手段不但可以使学生改正错误,而且应该能使学生很好的利用错误提升自己。
所以,我们实施处罚之前,首先要弄清学生错误原因,然后恰当选择恰当的惩罚方法,因人、因时、因事辨证医治、“因材施惩”。
三、给予学生应有的认同和尊重
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巨大的成功。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严格的要求不仅仅就是训斥,不是说指的就是训斥,因为严格所以我就板着面孔,严格,一样可以温柔地去表达,可以用尊重、民主、平等、信任的方式来表达,这是一条教育原则。”是的,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是平等的,老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同样的,被尊重也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作为班主任,我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我发现:当一个孩子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
四、走进学生的心灵,发现学生的每一处美
“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对方的心灵大山喊:‘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的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决不会回答‘我爱你!’”。因此,师生间的爱是双向的,伤害也是双向的。有人说教师是在学生心灵深处耕耘的人,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这一片天地,我们根本无法理解学生,更无从施教。
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思想的艺术。而这艺术的精华归根结底是一个字:爱。
一、尊重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优秀者可爱,尊重容易兑现。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对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人格的尊重却更难。大多数差生已形成自卑的心理,所以教育者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注,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
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要坚持发挥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使其能够“大有可为”。那种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一律要求平均发展的作法,那种用强制手段取勉强形成学生兴趣爱好的作法,用心虽好,效果却很差,那是不可取的。
二、理解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理解,就是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与他们交往中,善于置换角色、将心比心;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应当对任何人都不要求全责备。对学生来说,首先是把他们当人看,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把他们当儿童看。只有这样,才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所理解。总之,我们在教育时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通过看、想、听等多种形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否则就谈不上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更谈不上塑造和教育学生了。
三、信任是学生成长的翅膀
信任,就是要相信每一个人的力量、价值。教育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提供给学生各族表现的机会。就算是“差生”也要他们相信自己,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点。信任,是尊重和理解的集中表现,只有相信一个人,才会谈得上对他有所尊重和理解;否则,一切都会落空。
学生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理想,有情感,有个性,他们渴求知识,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可是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性格气质,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四、激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我们要去发掘他哪怕是潜在的优点,还要看见孩子的进步,就算是点滴进步也要给孩子制造一个表现的机会。有一位新语文教师,他发现班里有一个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学习积极性非常差。经过了解,老师找到了原因:由于该生的学习能力差,成了同学经常取笑的对象,才使他对自己失去信心。于是,老师事先花了很多时间帮那个学生背诵了一篇课文。当讲完这篇课文后,老师马上让全班同学把课文背下来。要在短时间内背下整篇课文确实有点难度,结果前面背的几个学生都无法背下来,当老师点到那个学生背时,他基本上能把课文流利地背了下来。同学们都赞叹不已,并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师趁着这一时机热情地激励那个学生,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重树信心。从此,他从自卑中找到了自我。这件事激励了他奋发向上的勇气,于是被动就变为主动,他学习成绩逐步跟了上来。
五、真诚要贯彻始终
人们往往在会把“好朋友的提醒”特别是真诚的提醒作为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加以接受。应在提醒之中包含批评。但批评时要有点“幽默”,或在鼓励的前提下去实施批评。例如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批评――“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或者是“太好了,还可以更好吗?”另外,与学生一起分担他们的失误也是最好的提醒。很多情况下,学生们在学习上出现失误考低分,或者犯错误,他们的内心已经是非常忧虑、伤心。这时候,如果我们还要批评,那反复雪上加霜,将会对孩子造成更大伤害。如果这时候我们真诚地安慰他们,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共同找出失利原因,孩子的心就会和我们连得更紧。
吴友华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几种学生:①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但性情活泼学生;②尊重有过错的学生甚至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③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孩子也要尊重孩子的失误,这尊重孩子的错误当然不是鼓励孩子犯错误,而是认真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当孩子犯错误后,要分析原因,从中找出积极因素,在肯定孩子哪怕是一点点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教育孩子,比一味地批评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尤其是缺乏“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人格,不惜扼杀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而将学生纳入单纯应试的轨道;不惜占有学生自由发展与休息时间尽量多布置作业,以使自己所教课程的考试成绩不落别人之后;甚至动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来显示自己的权威;更有对学生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将吹牛拍马、打击报复这一套也引入师生关系,迫使学生接受“不听老师言,吃亏在眼前“的现实。在国外,象这样专制式的教育,几乎已经被所有的国家所摒弃。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一九七二年提出“学会生存“的口号后,又于一九八九年提出“学会关心“,同样在去年又要求当代世界青年应当“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相处。“正如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所说,“真正有生命力的、跨世纪的学校,是尊重人格的学校;我当过二十年的班主任,太了解尊重学生人格的意义了。“其次是了解和关心。深入了解和热情关心,是师爱最突出的表现。世界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当教师把一个学生认识到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时候,……
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然而,在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道德教育里很少有教心的,即培植人的善心,包括良心、爱心、同情心、怜悯心。请听听学生的心声:“老师,我希望你常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你不仅教书,而更是教我们做人;老师,请您也把我当人看待,而不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号码;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请您更要看我所作的努力;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我的能力。“第三是严格要求。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师爱有别于母爱,正是在于它突破了溺爱的圈子,严格要求和精心施教有机地相结合。但是一讲“严“,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定要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上一丝不苟,循规蹈矩;老师讲一,学生不说二;等等。
我们都深深地了解,只有学会尊重,懂得尊重,包括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尊重环境,学生才能被感动,这便是爱的开始。
爱,是尊重;爱,是理解;爱,是责任,爱更是一种催化剂,引领着我和我的孩子们奏响和谐教育的乐章。
爱心,以尊重为基石;爱心,以理解为杠杆;爱心,以期望为催化剂;爱心,以公平为标尺;爱心是责任永恒的主题。
篇3:土方回填方案讨论会会议纪要
土方回填方案讨论会会议纪要 本文关键词:回填,会议纪要,土方,讨论会,方案
土方回填方案讨论会会议纪要 本文简介:土方回填方案讨论会会议纪要为优化土方回填施工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后续重复、无效的施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使回填土能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稳定性。公司茅山改造项目小组于二O一二年二月九日上午,召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土方回填施工单位及房建施工单位代表就土方回填施工方案进行了讨论。讨论结果如下所示:一、
土方回填方案讨论会会议纪要 本文内容:
土方回填方案讨论会会议纪要
为优化土方回填施工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后续重复、无效的施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使回填土能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稳定性。公司茅山改造项目小组于二O一二年二月九日上午,召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土方回填施工单位及房建施工单位代表就土方回填施工方案进行了讨论。讨论结果如下所示:
一、、从为房建施工单位提供施工场地考虑,各方一致同意首先实施方案一的第一次土方回填。
二、在实施方案一的第一次回土后,采用砂石对西半部进行二次回填至23m标高处,回填的砂石作为办公楼的人工地基,办公楼基础采用地下室箱式整板基础。
三、砂石回填的技术要求和施工方案必须另行安排时间讨论确定。
四、最后,周总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土方施工单位要尽快完成施工放样图,由监理单位复核;
2、监理单位要拟定出土方回填施工开工必须具备的条件及相关要求;
3、监理单位对本项目的整体规划、每阶段的实施细则及工程上需要使用的相关表格要进行完善;
4、监理单位要提交进场人员情况,在房建施工单位进场前公司会安排住宿、办公场所;
5、土方施工单位要尽快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如车辆进出场的路线、河塘内抽水的准备工作,计划在3月份开始施工。
附件:1、土方回填方案及其分析比较
2、会议签到表
二O一二年二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