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适应能力,入园,结题,幼儿,培养
入园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旬阳县基础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小课题结题报告立项号XKT20140016课题名称新入园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负责人张蕾所在单位旬阳县第一幼儿园结题报告关键词结题报告摘要孩子们从自己的小家庭来到幼儿园的大家庭是我们现代家庭中的一大事情,由于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不同、幼儿的角色地位不同,幼儿入园
入园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旬阳县基础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
2014
年度小课题
结题报告
立项号
XKT20140016
课题名称
新入园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
负责人
张蕾
所在单位
旬阳县第一幼儿园
结题报告
关键词
结题
报告
摘要
孩子们从自己的小家庭来到幼儿园的大家庭是我们现代家庭中的一大事情,由于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不同、幼儿的角色地位不同,幼儿入园后会出现情绪、心理、身体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来不适应,会产生分离焦虑,那么如何缩短分离焦虑,让孩子顺利地溶入幼儿园的环境,那就是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本文从幼儿家长和幼儿园两个方面对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做了深入阐述,并论述了幼儿入园前一系列的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准备训练,以使家长和幼儿园协调配合、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共同做好孩子尽快容入新环境,让孩子能更加顺利地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幼儿潜能开发理论的日益丰富和完善,幼儿入托正在向低龄化的趋势发展。把宝宝送到幼儿园,走进幼儿园去过集体生活。这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他们的父母来讲,这个变化都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有人把孩子第一次离家入园,比喻为仅次于孩子出生的第二件人生大事,是孩子割断“精神脐带”,再一次与母体分离,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时候。可想而知,这种分离可能为孩子和父母带来的困扰,不亚于孩子初次降临人世时的震撼。孩子小的时候,得到父母、祖父母或亲友无微不至的照料,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可上幼儿园以后就不一样了。想想看,孩子一下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和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们相处一室,他要适应幼儿园里的日程,遵守幼儿园的常规,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老师的注意力和教室里的玩具、书籍……这一切,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每年9月份,是牵动许多新入园幼儿家长的月份。刚刚3岁的小宝宝首次松开父母的手,开始迈出独立走向社会的脚步。他们初次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会出现种种的不适应,哭喊着不愿入园,他们紧抱着大人的腿,或拼命的撕扯着大人的衣服,躲闪着老师伸出的双手,仿佛老师是吃人的怪物。幼儿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依恋家人、不愿入园、情绪低落、紧张、焦虑、害怕、胆怯、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应症”,那么,如何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呢?
三、研究的目标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1.选择新生班的依据。本研究选择了小一班、三班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该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孩子都是今年新入园的幼儿,比较有普遍性。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不需要具有特定性和代表性;二是本人就教小三班便于观察和研究;三是该班幼儿家长素质相对较高,愿意配合研究。
2.选择研究对象的依据。所选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9月1日入园的且第一次接受幼儿园小班这一年龄班的教育,年龄在3岁至3岁半之间。
3.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作为本研究对象的小班幼儿共有60人,
(二)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小班幼儿不适应幼儿园表现的观察,了解小班幼儿刚入园的现实表现,通过对小班幼儿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来探索小班幼儿如何适应幼儿园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开放性访谈法、观察法等,并借鉴社会学领域关于社会事实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对这一现象进行实际调查和理论探讨。
1.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研究者观察在自然情境下正在发生的情况,不用任何控制变量,模拟或从外部加以干涉,还利用录像手段获取更为详尽和全面的现场资料。
2.访谈法
本研究中访谈法的运用主要是对现场观察到的一些行为和现象进行的了解和分析,并为幼儿不适应的个案具体描述分析收集材料。
(1)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是教师在幼儿入园之前在不适应幼儿园生活问题上与家长有哪些沟通,以往工作经验里小班幼儿不适应的一些表现及持续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以及效果如何等问题上与教师进行交流。
(2)对幼儿的访谈。主要是在幼儿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外显行为之后,进一步向幼儿询问原因,已确定行为的出现是由于不适应幼儿园所产生的。
(3)对家长的访谈。主要是在对不适应况较严重的幼儿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幼儿及其家庭的一些情况,了解家长在幼儿入园之前后采取的一些措施等等来解释幼儿的行为,为个案的分析收集材料。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结果与分析
1.幼儿不适应的表现结果与分析
幼儿主要分离焦虑表现人次分布表
一直哭闹不止
2
闹着要睡觉的
1
伺机往出跑
10
争抢玩具的
4
闹着要吃,喝的
1
间断哭闹的的
1
坐着不动的
1
午休时哭闹不睡
5
玩玩具的
20
打咬小朋友的
2
抱着老师不放的
8
爬高上低
5
由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幼儿不适应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
2.不适应类型的结果与分析
幼儿的情绪主要与幼儿个人的气质有关,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为暴躁型、二为波动型、三为恋亲型、四为忧郁型。
暴躁型的孩子,一般脾气急躁,但他们比较爽快、干脆,适的孩子应能力较强,闹过之后很快能平静下来。如佳新小朋友入园第一天,老师刚接过他时,他就又哭又跳的,还用小脚踢老师呢!然而半小时不到,他就安静下来了,并且没有反覆的现象。
波动型的孩子,一般较情绪化,容易被新的环境所吸引,但时间不长又想回家了。如:婷婷小朋友入园第一天,她妈妈带她来园时,她并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哭哭啼啼的,而是好奇地玩起桌子上的积木,然后东走走,西看看。过了一段时间,她觉得幼儿园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好玩,于是刚才她那甜甜的笑容顿时消失了,而取而代之的却是哭着要回家。
恋亲型的孩子,独立性较差,一般在家都得到父母和长辈过分的宠爱,他们极不愿意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了,不能独立地过集体生活,小班的诗函小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她第一天来园,未进班就哭得像个泪人似的,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她妈妈也不放心的样子,对她说“你别哭,我再陪你一会儿。”此时,她的哭声稍稍停息,当她妈妈看她不哭准备离开幼儿园的时候,她又死死地拉着她妈妈的衣服,哭叫起来。
忧郁型的孩子,一般比较懂事,自控力强,感情也不那么外露,他们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会大哭大闹,但也难得看到他们开心,如:小班的彭逸轩小朋友,入园时没有缠着父母哭闹,从表面上看她情绪很稳定,但父母走后她也不像别的幼儿那样哇哇大哭,只是在一边默默地摸眼泪。由此可见,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更应该引起重视。
四、研究的策略
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也就是焦虑的一种,是复合型负性的情绪,是幼儿内心冲突的产物,是幼儿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它既然不可以消除和避免,我们就应当正视其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并加以控制,为幼儿顺利健康的发展打下基础。根据有关材料统计显示,在小班幼儿新入园人数中,分离焦虑持续一周的占15%,持续两周的占65%,三周以上的占20%,由此可看出,解决好幼儿分离焦虑问题,对幼儿园、家长和幼儿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幼儿与教师及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为了尽快稳定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保证正常的教育的尽快开展,结合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开展的可行性,缓解小班幼儿的分离焦虑,可采取以下策略:
1.观察性格类型,消除幼儿不适应感
小班幼儿大致分为五种类型:依恋型、抗拒型、自由型、絮叨型、孤独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幼儿可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消除幼儿的不适应感。
依恋型的幼儿。甜甜第一天上幼儿园与父母难舍难分后,就紧紧地跟着第一个接她的老师,吃饭、睡觉都要老师陪,一刻见不到就着急地哭:“那个老师呢?那个老师呢?”并且几天都是如此。对于这类幼儿不能一味地安抚,在她情绪相对稳定后,应多引导它与其她小朋友接触,通过一些游戏活动使其融入到小朋友的之中,让她体会到老师是大家的老师,不是她一个人的老师。
自由型的幼儿。阳阳是个性格开朗、颇有些小男子汉气。一来到幼儿园看到有许多玩具开心得到处翻到处跑,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这类幼儿基本没有焦虑情绪,比较好带,但他没有上幼儿园的概念,老师可以让一位喜欢照顾同伴带着他玩,在和老生交往中初步懂得规则,遵守纪律。
抗拒型的幼儿。思思是一直大哭不愿进教室,好不容易哄进来,发现上当后就躺在地上,来回打滚不肯起来。对于这类幼儿要转移想家想父母的情绪。用音乐来吸引她、稳定情绪,或者带他们到户外玩滑梯、荡秋千等,分散他们想亲人的心情。
絮叨型的幼儿。雯雯天天都是边哭边问:“我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我要回家……”而且是反复地说,只有在家长快来解释才好一点。这类幼儿往往觉得不安全才不停地说,可给他创造一个熟悉的环境,以帮助他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给他的杯子、毛巾等贴上可爱的小标志,告诉他正确地取放方法,消除他的不安全感。
孤独型幼儿。娇娇虽没有过多的反抗,却是极不情愿地进来的,坐在那看着其他小朋友游戏、活动而她却不参与。这类幼儿可到活动区里充分发泄自己的情感、可以到这里哭一会儿,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样慢慢地幼儿就会由相信到接受你了,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你。
2.家园共育的亲子活动
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熟悉幼儿园,了解老师并接触现代教育理念,让教师尽快了解幼儿,让幼儿在家长、教师的陪同下自然完成心理过渡,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在活动中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园教师不再陌生,消除了初上幼儿园的“不适应感”,培养幼儿对幼儿园的情感,迈出从家庭走向集体的第一步,为幼儿园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点名活动时观察幼儿被点到名时的表现,并增加拥抱幼儿的动作,使幼儿和教师的距离拉近,没有了陌生感,通过小小的点名环节,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力,在为同伴鼓掌说××真棒××欢迎你,使幼儿懂得要学会欣赏别人。
向家长介绍现代育儿观,提高家长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技能,实现家园教育的同步,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不断提高教师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水平。统一教育思想,形成教育的一致性,达到教师、家长、幼儿三方共同互动的教育。
为了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为每名幼儿建立了《幼儿在园观察记录表》和《幼儿在家观察记录表》(见表),通过观察记录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方法、特点,探索有效干预策略。这既能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第一手资料,也有利于引导家长关注幼儿,冷静地分析幼儿的适应情况,共同帮助幼儿度过不适应期。
幼儿在园观察记录表(部分)
时间
幼儿行为
教师采取的教育对策
9月4日
刚开学,幼儿陆续入园。思思是姑姑送来的,一入园就哭,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对教师的安慰和关心也置之不理。
用语言、动作地加以安慰都无济于事,思思一只哭到中午家人来接。
9月14日
开学块半个月了,思思仍然排斥教师和小朋友,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玩,但一到户外玩大型玩具就不哭了。
户外丰富多彩的大型玩具、自然环境让思思心情放松,为此教师调整策略将一些活动安排在室外进行,尽量让她放松心情
9月24日
思思早上带来许多钙奶,一一分给小朋友没有哭,一天都能参加教师组织的活动,尤其是在户外活动时露出难得的笑容。
教师并不过于亲近思思,而是关注她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10月8日
个月来,思思都不愿意睡午觉,只好先让她在活动时看书,以免影响其他幼儿。
一思思的适应过程比较长,所以只能先顺应,“忽视”她的行为。
……
幼儿在家观察记录表(部分)
时间
幼儿行为表现
家长采取的教育对策
9月4日
一直哭,吃饭、睡觉方面都比以前依恋严重。
强行送孩子入幼儿园。
9月11
早晨入园要妈妈抱,反复询问什么时候来接。
转移注意力,谈话内容不涉及幼儿园,而是聊其他小朋友的表现。
9月24日
上幼儿园、回家都能自己走,不拥抱,愿意说幼儿园的事。
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以“缩短幼儿入园适应期”为切入口,通过专家讲座、亲子课、家园沟通等多种形式,全面打造家园一体合作共育的园所文化,有效地提高幼儿入园的积极性,但是对照课题的研究目标,我们觉得存在以下不足:
1、虽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但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仍有不足,缺少理论支撑,希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得到专家的指点,以便能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2、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中缺乏足够的行动策略,研究浮于表面,影响了课题研究。
改进措施: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及时收集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通过各种渠道与其他园所老师沟通交流、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
2、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发现并上传有关于课题的相关资料,加强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学习、实践、质疑、探讨,不断地分析总结经验,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16.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年9月起试行)
3.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81.
4、《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5.《有一种感动叫教育》——陈建翔主编2007年4月出版
四川教育出版社6.《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篇2:校级教学管理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结题报告
校级教学管理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景观设计,校级
校级教学管理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项目编号:2014J0262014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验收报告项目名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主持人李国瑞项目参与人李国瑞刘卫东冯珍刘萍萍起止时间2014.4-2015.4联系电话15929782177填表时间2015.3.28一、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景观
校级教学管理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项目编号:2014J026
2014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结题验收报告
项目名称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项目主持人
李国瑞
项目参与人
李国瑞
刘卫东
冯珍
刘萍萍
起止时间
2014.4-2015.4
联系电话
15929782177
填表时间
2015.3.28
一、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计划完成时间
2015年
4月
实际完成时间
2015年
4
月
项目
主要
研究
人员
序号
姓
名
职称
实际承担和完成
的项目研究工作
签
名
1
李国瑞
讲师
课程教学与实践
2
刘卫东
讲师
教改实验、方案编制
3
冯珍
讲师
课程教改总结
4
刘萍萍
助教
课程教改实践
5
6
7
8
备注
二、工作报告(限1000字)
本项目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本项目的研究计划执行、变化情况;本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本项目研究的经费支出情况。
本项目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该项目于2014年3月由学院组织进行了开题报告。随后,课题组进行了文献查阅,课程实践方案的制定等系列工作,经过近一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项目主要的研究过程与活动
1、在教学中探索环境设计类课程“专题式”的教学方法体系,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在阶段性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实现课程理论、专题的穿插与置换。为实践并优化“专题式”的教学改革思路,结合教学中的小区规划课程,课程分为几个专题,在教学中进行实验性尝试。
2、探索建立与社会、企业沟通的实践教育训练体系,强化产、学、研结合的现实意义,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中,我们认为该课题选题需要突破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的变化;
二是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有机整合。
(二)本项目的研究计划执行、变化情况
本项目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课教学进行实践训练的课堂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基本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按照预定计划顺利完成项目教学研究。在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中,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反馈来看,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能够提出与设计相关的问题,并且结合作业实践进行独立解决问题。从实践教学的作品看,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因条件限制未能邀请设计师进行真实项目讲座,但进行了模拟真实项目的方案设计流程,分组进行了讨论,使学生体会了设计中的团队合作。
(三)本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本项目研究中对作品评价从优秀率来看得到了提高,从方案的创意、制作都有了较大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客观、科学和完善的测评体系,这样才能以评促改,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收到更为良好的效果。如建立创意方案设计测评方法和教学反馈测评方法,建立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等。因此在以后教学中,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体现出来。
(四)本项目研究的经费支出情况
论文发表
1500元
调研咨询费200元
购买、打印、复印资料费200元
其它100元
小计:2000元
三、研究成果(限1000字)
1.成果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及结论,特色与创新之处及本项目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理论上的新观点、实践中的新举措);实践效果或应用情况,社会影响等。
2.成果形式(列出结题成果主件、附件目录,研究报告为必备)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目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有所侧重,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了解当今的设计理念,对景观有深刻的理解,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出体现工、艺、文结合的设计作品,学生在学习中对于重点掌握的技能能够达标。
课程尝试了专题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从前到后讲述,而是合理合理划分为若干专题进行讲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充分学习从项目洽谈、资料收集、规划设计、方案汇报到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团体交流、协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设计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该课题自立项研究启动以来,课题参与者按照工作计划积极参与研究,课题进展顺利,项目研究已经形成研究成果,发表了论文两篇(分别发表于《北京农业》2015年第2期和2015年第4期),基本完成了阶段任务,形成阶段性成果。但由于本课题所涉及的课程较广泛,涉及景观设计教育的各门课程,难度大,学校投入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项目进课堂尚未实现,加上课题研究人员本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课题研究尚待深入。该课题结题后,我们将加强实践,充实成果内容,提升成果水平,为全面提高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而努力。
结合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有二:一是加强对专业课本身的研究,找准切入点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二是寓“道”于“业”,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成果形式:
通过本教学改革项目初步探索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景观设计类课程“专题式”教育方法与途径。同时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篇:
1、《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北京农业2015年2月刊
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景观设计类课程专题式教学研究》美与时代2015年4月刊
四、项目经费审计情况
1.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说明
2.学校配套经费落实情况说明
学校财务部门负责人签字(财务公章):
五、教务处审核意见
(盖
章)*年*月*日
六、学校审核意见
(盖
章)*年*月*日
篇3:建筑中及黄金比例结题报告
建筑中及黄金比例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结题,比例,黄金,报告,建筑
建筑中及黄金比例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建筑中的黄金比例》结题报告班级:高一(4)班小组成员:高菲、蔡紫琼、邱沛冽指导老师:周德山课题研究背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历史悠久的可说是黄金比例了。它可追溯到古代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它之所以显得那么和谐,是因为这个建筑符合黄金比例,还有唐朝石匠巧妙利用黄金比例做大头佛像的故事,再加上北京
建筑中及黄金比例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建筑中的黄金比例》结题报告
班级:高一(4)班
小组成员:高菲
、蔡紫琼
、
邱沛冽
指导老师:周德山
课题研究背景: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历史悠久的可说是黄金比例了。它可追溯到古代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它之所以显得那么和谐,是因为这个建筑符合黄金比例,还有唐朝石匠巧妙利用黄金比例做大头佛像的故事,再加上北京的紫荆城里的宏伟的建筑也融合了黄金比例,不只古代的建筑,就连现在的建筑也与黄金比例有一定关联,由此可见黄金比例的历史和作用。我们小组就以“建筑中的黄金比例”为课题展开研究,进行近一步的了解。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通过这次研究,让我们明白什么是黄金比例,深入的了解黄金比例在建筑中的作用。让我们对数学有更好的了解。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内容:黄金比例在建筑方面的运用
方法:1)去图书关查找资料,翻阅图书或相关的书籍
2)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3)询问老师
研究涉及的知识基础、所需资源:
数学的黄金比例,《建筑设计资料集》,《建筑》及各类报纸,杂志,网上所涉及的黄金比例的内容。
研究思路、活动步骤及进度安排:
1.
分配小组成员的工作及调查方向。(1——2周)
2.
到图书馆查找有关黄金比例的书籍,并摘抄有关内容。(2——3周)
3.
到网上查找相关黄金比例内容。(2——3周)
4.
询问老师,将未弄懂的地方一一向老师请教。(3——4周)
5.
整理资料,小组组员讨论,发表观点。(3——4周)
6.
制作研究报告,论文,及文件。(4——5周)
研究小组成员分工:
邱沛冽负责古代建筑中的黄金比例;蔡紫琼负责近代建筑中黄金比例;高菲负责黄金比例的历史和整理资料
研究内容及分析:
什么是黄金比例?那就得先从黃金分割谈起。假如C
为
AB
线段上的一点,而且
,那么我们就说
C
点把线段
AB
黃金分割了,如图。
如果
C
点把线段
AB
黃金分割,那么这个比值是多少呢?
这个比值就是Φ,我们叫它做黄金比值(Golden
Ratio)。报纸、书本的长度和宽度之比往往接近这个比值,大概是因为在这个比例之下,它们看起来很顺眼,很和谐吧!建筑等方面也常利用这个比值来引起美的感觉,这就叫做黃金律。
如何才可以把一线段
AB
黃金分割呢?引直线
BD
垂直于
AB,令
BD
=
AB,连接AD,并在
AD
上取
E
点使
DE
=
BD,再在
AB
上取
C
点使
AC
=
AE,则
C
点就把
AB
黃金分割了。
最早,人们发现长宽之比为1:0.618的矩形很协调,因此古代的建筑大师和雕塑家们就巧妙地利用黄金分割比创造出了雄伟壮观的建筑杰作和令人倾倒的艺术珍品:公元前3000年建造的胡夫大金字塔,其原高度与底部边长约为1:1.6,公元前五世纪建造的庄严肃穆的雅典巴特农神殿(Parthenon
at
Athens),其正面高度与宽度之比约为1:1.6。此外,留意的同学会发现,我国的故宫建筑中也有不少这种黄金比例的存在。
紫禁城
当人们沉醉于紫禁城璀璨的建筑时,一位老人用一把皮尺,把辉煌的宫殿变成一组枯燥的数字。这位名叫傅熹年的建筑史学家,把紫禁城的院落面积和宫殿位置进行了测量。他测出太和门庭院的深度为130米,宽度为200米,其长宽比为:130比200=0.65,与0.618的黄金分割率十分接近。
从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太和殿上,暂时还没有找到与黄金分割有关的证据。但是如果我们把太和殿放在中轴线上从大明门到景山这个尺度上衡量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审美观点是庭院中心。从大明门到景山的距离是2.5公里,而从大明门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5公里,两者的比值为1.5045比2.5=0.618,正好与黄金分割率等同。这组数据让我们突然悟出了明代设计者为什么把大明门放在距离紫禁城如此遥远的地方,甚至不惜拆除元大都的南面城墙。以前我们总是直觉地认为这是为了延长宫殿的序幕,使进入宫殿的人产生一种期待值。但是,数字却成为建筑的位置的详细注脚。没有证据表明这种美的比率在中国古代宫殿中的运用是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只能说明人类对美的追求有着共通的成分,验证了黄金分割率的天然合理性。
巴特农神庙
雅典的巴特农神庙(Parthenon
at
Athens)
壮观、宏伟,被认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有人认为它之所以显得那么和谐,是因为这个建筑符合黄金比例。
这是巴特农神庙的黄金分割图。下图中所有蓝线与紅线之比都是黃金比例。
为什么这样造形简单的建筑物中会出现如此多的黃金比例呢?如果
B、D
分別为
AC
之两个黃金分割,则
D、B
分別为
AB
及
DC
之黃金分割。
因为,,又
AD
=
AC
–
DC
如此一来,两个分割点却造就了四个黃金比例,这也就是黃金分割神奇的地方。
近代篇
近代法国建筑师
Le
corbusier
在设计著名的马赛联合公寓时,便充分利用黃金分割及人的知觉美学作为其建筑舒适度的建构标准。联合公寓的最大梦想是能够在最小单位中容纳众多人口,而在建造这种公寓时碰到的最大問題在于如何制造出最舒适的居住空间。传统的考虑主要是着重于机能方面,也许生活上会觉得方便吧,但是仍然无法满足人的舒适感。
Le
corbusier
以人们双手上举的平均高度
2.26
公尺作为黃金比例的基准比例尺,整个建筑使用
15
个这种基本尺寸来构筑,而各部分之间也都依此比例设计,虽然公寓本身的机能较为简单,但简单而和谐的黃金比例却赋予它雄伟气势,使居民有宽大而舒适的感受。
研究体会:
这次我们研究性学习的题目是《建筑中的黄金比例》。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我们再次领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集体性的学习,讲究的是合作精神,只有互相帮助,分工协作,几个同学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完成这次学习。
同是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还明白了什么是黄金比例,黄金比例在现代以及古代的建筑中的应用。明白黄金比例的美,更是体会到数学的美,及其的广泛应用。
数学的美无处不在,相信只要你我细心寻找,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