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棋王报告-棋王所包含的文化与“启蒙”的关系

日期:2021-01-29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棋王报告-棋王所包含的文化与“启蒙”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棋王,启蒙,文化与,所包含,关系

棋王报告-棋王所包含的文化与“启蒙”的关系 本文简介:《棋王》报告棋王所包含的文化与“启蒙”的关系:阿城的《棋王》一直被认定位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作,而且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当时中国小说从伤痕到反思、从反思到改革持续的是一条启蒙理性之路,也是一条现实主义理性深化之路。但阿城的《棋王》脱离了现实主义这一主流文学形态,其核心思想是道。紧紧围绕被称为

棋王报告-棋王所包含的文化与“启蒙”的关系 本文内容:

《棋王》报告

棋王所包含的文化与“启蒙”的关系:

阿城的《棋王》一直被认定位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作,而且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当时中国小说从伤痕到反思、从反思到改革持续的是一条启蒙理性之路,也是一条现实主义理性深化之路。但阿城的《棋王》脱离了现实主义这一主流文学形态,其核心思想是道。紧紧围绕被称为“棋王”的王一生这个角色,围绕“吃”与“棋”两个极端的现象,用朴实而不乏诙谐幽默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物质生存与精神思想的状态。

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三个大的场景,几个典型的人物,这构成了《棋王》这篇小说的总体构架,而“吃饭”与“下棋”则是整个故事的“血液”与“肉体”。我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没有冗杂的描写,没有离奇悬疑的情节,语言俏皮,不讲究过度的深度,只是将几个生活片段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的个性描写到极致,“以棋写人”,在这种一大一小反差的历史关照中,传达出作者个人的寄托情怀以及深刻的文化涵义,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独具韵味的原因。

一部《棋王》就具体事情而言,只写了两件事:吃饭和下棋。但这两件事又不局限为具体之事,而称的上是微言大义,以小见大,承载了人生之道。

一、俗文化“吃饭”

“吃”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在小说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我们还没有领略到王一生精湛的棋艺时,倒是“吃”为这个传奇人物的光辉形象加上了一顶世俗的帽子。

在小说的第一章中,“我”与王一生混得很熟时,有一段关于王一生“吃”的描写: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充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这样一段精致的描写,刻画出了王一生对“吃”的实在的要求,看的确实让我们喉咙一梗一梗的。这里的吃相去掉了所有文化的装饰,很显示王一生本真的性格。进一步,王一生的“吃”,蕴涵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只有解决了“吃”的问题,也就是最基本的物质问题,才能言及其他。这也许是几千年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人生经验。过多的精神想象和文化装饰是一种奢侈,更可能是一种矫情。换言之,“吃饭”这件日常事件表现了王一生本真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境界。王一生对吃有着一种特别的兴趣与敏感,他对“我”说“你家道尚好的时候,有这种精神压力吗?恐怕没有什么精神需求吧?有,也只不过是想好上再好,那是馋。馋是你们这些人的特点。”听到我讲的《热爱生命》,又会生发出一番道理。在吃这方面,他有着高人一般的见解。殊不知,这便是生存逼迫下产生的哲学。文章用不小的篇幅来写王一生的经历,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穷”可以概括他的生活状态,全家生活费平均不到十块钱,为了减轻负担,他连去公园、看电影的等学校活动都取消了。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吃”这种俗事确是对他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满足。阿城用“他对吃很虔诚,而且很精细”来表现王一生的吃态,“虔诚”一词道出了这样一位对“下棋”有着无限追求的棋坛高手来说,“一天不吃,棋路就乱”,吃是衣食之本,是生命的本相,更是一种俗文化,这种“俗”是生命本真的状态。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自古有之,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意味。王一生来找“我”时,为了款待他,大家上山打蛇。在宣称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时代,对事物的追逐却回到了原始时代,这是不是历史的悲哀呢。当倪斌拿出自己积攒的巧克力和麦乳精时,“巧克力大家都一口咽了,来回舔着嘴唇”,“麦乳精冲得稀稀的六碗,喝得满屋喉咙响”;就连出身名门情调高雅的倪斌也会“眼看蛇肉渐少,也急忙捏起筷子夹,不再说什么”。这种生活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来说未曾经历,显然阿城对那段时期的知青生活是熟悉的,在这些看似不足为奇的细节上,反映出那个时代是歉收的时代,是闭塞的时代,逼迫人们向“俗”靠拢。

二、雅文化“下棋”

《棋王》中,出现了很多“何以解忧”的感叹。从画家的一段话来看,“理想没有了,只剩下目的。倪斌,不能怪你。你没有什么不得了的要求。我这两年,也常常犯糊涂,生活太具体了。幸亏我还会画画儿。何以解忧?唯有——唉。”在那个时代,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太具体了,具体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求生存中仍有精神自娱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先天的和惊人的。

小说中,王一生第一句话就是“下棋吗?”他无数次的表达“下棋最好,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象棋。”如果说“吃”构筑了王一生的肉身,那么“棋”就是王一生的灵魂。王一生追求“吃”,但是更追求精华身上的自我实现。他再穷、再落魄,也不能割断他与象棋的联系。他的棋艺虽然“汇道禅于一炉”,但是就像他妈妈说过的“下棋下得好,还当饭吃了?”。下棋是不能当饭吃的,那么王一生下棋不仅是出于爱好,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阿城用不小的篇幅来叙述王一生的家庭背景,他是一个平凡而苦命的孩子,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浮世,下棋这种本能超越的能力格外凸显。无论是画家还是王一生,他们都对这种雅文化有一种偏执的信仰,这也可以被看做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只有在精神世界中,他们的人生才有更大的意义,他们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在小说的高潮,王一生以一对九,成千的人都来观看,此时王一生代表了当时所有的知青们,王一生的胜利就是他们精神的胜利,无论生存多么艰难,他们的内心对于“雅”都有一种期待与向往。

三、对时代的控诉

《棋王》这篇小说并没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在一些小的细节上却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王一生由于“呆”,误撕掉某造反团的大字报,他的大名闹得沸沸扬扬,他还被两派争来夺去,这无疑是一个笑点。王一生没有家庭背景,他不像倪斌那样优越的家庭条件,可以找关系、走后门。当读到他们在一起吃饭讨论螃蟹燕窝的时候,我们不仅感到一阵心酸。在这背后,却可以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与畸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嘲讽与哂笑。阿城想要表达的是他们那一代人因社会政治所受到的精神创伤。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正处于青春时期的知青,无疑充满了压迫感与紧张感。他通过王一生这个平凡的人物,与荒唐的时代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给予反思。

王一生出身低微,但是对象棋的热爱让他的形象充满了光辉,他在当时还是所谓的“名人”。他热爱生命,对下棋有着不可摧毁的执著,谦虚、好学,他这种小人物明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但作者的目的就是通过王一生这样一个痴人来与那个时代抗衡,虽然大的文化主题被扭曲,但是个人的生命思想与价值是不可逆转的。

四、人性与生存

在文章中,作者曾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是呀,还要什么呢?我不是也感到挺好了吗?不用吃了上顿惦记着下顿,床不管怎么烂,也还是自己的,不用窜来窜去找刷夜的地方。可是我常常烦闷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就那么想看看随便什么一本书呢?电影儿这种东西,灯一亮就全醒过来了,图个什么呢?可我隐隐有一种欲望在心里,说不清楚,但我大致觉出是关于活着的什么东西。”到底什么才叫“活着”。王一生比完赛最后也说了一句“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也学,人活着不能只为了吃喝,还需要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填充,这是一种活着的尊严。王一生在棋的世界里找到了他的精神定位,这句话体现了他觉悟后的生命的意义。

关于人性,小说也略有涉及。在王一生口中,倪斌是一个“好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吃得起燕窝,但是他的身上集结了人性的很多方面。他藏起“蘸油膏”蘸蛇肉,显示了他自私的一面;但是他又对朋友很仗义,他甘愿把祖传明朝乌木象棋送给那个书记,来为王一生获得比赛的资格,这是一种集体的意识。在那样一个扭曲的时代,人性再卑微,也会有光辉的一面,这是我们所欣慰的。

五、文化之根

《棋王》通过王一生的棋艺,向我们渗透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王一生在学棋的过程中,捡烂纸的老头向他传授了“汇道禅于一炉”的棋艺。“老头儿说我的毛病是太盛。又说,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儿都沾不上。棋运不可悖,但每局的势要自己造。棋运和势既有,那可就无所不为了造势妙在契机。谁也不走子儿,这棋没法儿下。可只要对方一动,势就可入,就可导。高手你入他很难,这就要损。损他一个子儿,损自己一个子儿,先导开,或找眼钉下,止住他的入势,铺排下自己的入势。这时你万不可死损,势式要相机而变。势势有相因之气,势套势,小势开导,大势含而化之,根连根,别人就奈何不得。老头儿说我只有套,势不太明。套可以算出百步之远,但无势,不成气候。”这一段关于气和势的指点不仅道出了棋道,也道出了人道。王一生的经历似乎也践行着这一传统。他在比赛时有一段描写“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地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里,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似乎有一种超脱物外的感觉,与万事万物化为同形,有一种与世无争,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他在赛完后,又归于世俗生活中,沉沉睡去。他越在无为与无争的自在状态中,越能达到本能的超越之境。阿城在这里表达的是传统道家文化对于一个现代人生存的意义,这是难以从“文化根性”上抹掉的血缘传承,是一种无法根除的文化积淀。阿城希望我们能发现自己的民族传统与民族性格,就像棋一样,要找到自己的根,这是对失落的传统的呼唤。

王一生是启蒙者吗?

这部小说是一个由“我”讲述的“棋王”王一生的故事。《棋王》中,阿城主要通过对“棋呆子”王一生在“文革”时期的人生经历的叙述,展现了王一生的人生见解和精神特质。这个人物是作者在作品中着力刻画的人物,是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合儒家精神相结合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明了他对庄禅哲学的认识态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思考。王一生身上的文化寻根意识主要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上。在庄禅哲学中,人们的精神状态被看作是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在小说中,王一生天生柔弱,处在文革的浩劫中,象棋成为他精神支柱,下棋成为他人格精神的外在对应物。“何以解忧,唯有象棋”,“长日唯销一局棋”,他在棋盘里消磨时光、解脱痛苦、超然物外。他把悲戚、痛苦的心境消解为一种宽裕自如、通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与传统的中国禅宗哲学、庄老思想是有着必然的内在统一性的。同时他并也并不是完全是个无所为的道家隐士,他重视生存需要这就是一种现世的务实精神。在阿城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无所为中有所为的人物,融合了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哲学思想———儒道,从而我们也可以窥视出阿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认识。一开始“我”对于王一生有着一种不自觉的精神优越感,这是典型的“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关系。“我”对于世俗世界,对于“吃”,一开始是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的,试图以人文理想、理性、自由等思想完成对世俗的超越。但“我”的启蒙努力在王一生坚如磐石的世俗生活信念面前显得软弱无力,知识分子一厢情愿式的启蒙冲动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回应……知识分子如何涤去了知识附带的罪恶,在劳动人民中获得历经炼狱一般的重生,不正是五十—七十年代文学的基本主题吗?阿城通过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热爱杰克

伦敦和巴尔扎克、向往精神生活的小说叙事人“我与在“吃”与“棋”这种凡俗生活中生存的贫民子弟王一生之间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的撞击,写出了“我”对“民间”凡俗生活意义的发现、臣服与认同,再现了知识分子在民众中获得生命意义的历史命题——这样的思路,当然与我们在文学史中看到的八十年代背道而驰。

小说最终完成的主题,是“我”从王一生身上,发现了生活的真谛。小说细致的描写了这个转变的过程,完成了王一生的英雄叙事,也完成了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位置转换,小说对王一生的歌颂,是对下层人民的歌颂,相应地,也就成了对自我的批评。

如何理解脚卵这个人物?

与一些结构宏大、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相比,中短篇小说在叙事框架和故事情节上无疑要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善于处理的作家,又往往抓住中短篇小说情节紧凑、人物集这两大优点,塑造出一些鲜活生动、内涵丰富的典型形象。当代作家阿城的著名中篇小说《棋王》就是这方面的杰作。小说中的人物除了众所周知的“棋王”王一生、老冠军、“画家”以外,倪斌也是这篇小说中的重要人物。

1、

朋友聚餐中的矜持与自信

倪斌又名“脚卵”,脚卵是他的绰号。“因为腿长”众人都称他为“脚卵”。小说中脚卵的出场是以一群乡下知青共同营造的“蛇宴”开始。知青下乡,生活艰苦。王一生来了,却没什么好吃的,所以“我”让大家捕蛇为食。在吃饭前,我和王一生聊天,自然又聊到了象棋。王一生依然“棋”性不改。俗话说“棋逢对手”,下棋最怕的是没有好对手。“棋呆子”王一生听说偏僻的农场里还有会下棋的高手,自然十分高兴。经过双方的介绍,王一生认识了脚卵,我也邀请脚卵来吃蛇肉:

我说:“脚卵洗了澡,来吃蛇肉。”倪斌一边退出去,一边说:“不必了,不必了。好的,好的。”大家笑起来,向外嚷:“你到底来是不来?什么“不必了,好的!”倪斌在门外说:“蛇肉当然是要吃的,一会儿下棋是要动脑筋的”

脚卵是一个浑身浸透了文化教养的人,其待人接物、行为举止无不合乎礼的规范,但就在这处处循规蹈矩的礼仪规范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礼的虚饰:虚伪与装饰。文雅失去了实在的内容,仅仅图有虚表。令读者感到一种文明的空洞。

脚卵看似模棱两可的话,显示了他在众人面前矜持的一面。其实在内心之中,他不但决定了要来吃蛇肉,而且也决定要在饭后与王一生一决雌雄了。不一会儿众人期待的“蛇宴”开始了。在物质生活还比较贫乏的条件下,蛇肉自然成了难得的美味。作者以单纯的白描手法,写出了知青年代里那种“吃”的神圣快乐。脚卵从头到尾参与了整个“吃蛇”的过程,并且也参与了对蛇的烹制、调理等工作。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入了团队的快乐之中,然而又在不少方面显得与众不同。

脚卵的这种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与多数知青之间的一种疏离感,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种“矜持”。这种矜持不但表现在餐饮过程中,也表现在他与其他知青的交谈之中。脚卵的“矜持”并非无端而来,因为他的家庭环境较好,父辈均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他也因此受到一定的熏陶。他很怀念过去的生活,但是颇为残酷的现实处境打断了他的回忆。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个性的形成自然有较大的影响。小说侧面介绍脚卵时说:

脚卵是南方大城市的知识青年,个子非常高,有非常瘦。动作起来颇有些文气,衣服总要穿的整整齐齐,有时候走在山间小路上,看到这样一个高个儿纤尘不染,衣冠楚楚,真令人生疑。

这段描写刻画出脚卵形象方面的两个特征:一是在外形上,瘦长高挑,衣着整洁;二是在气质上,文质彬彬,颇有风度。因此他对当时知青所处的环境感到陌生,并与多数知识青年缺少某些共同语言,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实际上,矜持不过是他显示于外的一种姿态,本质上他基于自身所受的文化熏陶、文化见识而产生的一种独特自信。这在他和王一生见面相识的对话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而脚卵的自信,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自信。他对过去家庭生活的回忆与怀念,珍视的也是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对文化的执着方面,他和王一生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因此他不但将懂得象棋的王一生视为同道中人,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象棋,一副珍贵的乌木象棋,显示了脚卵对王一生这位朋友和对手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在平日知青生活中的孤独与寂寞。当然,象棋和大多数体育运动一样,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对都具有高度的斗争性,一场精彩的“争霸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2、

弈棋活动中的潇洒与豁达

脚卵与王一生的交手,可以说是这篇小说除了结尾的“连环大战”之外最精彩的部分,但由于发生在故事的中间,作者也没有做过多的渲染,因此不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仔细分析,作者简练的语言后其实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天黑下来,早升在半空的月亮渐渐亮了。我点起油灯,立刻四壁都是人影子。脚卵就说:“王一生,我们来下一盘?”……

王一生和脚卵大约下了四五盘棋。在双方交战的过程中,王一生初出茅庐,第一次充分地展示了“棋王”的风采;而脚卵则初逢大敌,遇到了他可能是出道以来最大的挑战。二人下棋的过程如下:

脚卵慢慢摆好棋,问:“你先走?王一生说:“你吧。大家就上上下下围了看。走出十多步,王一生有些不安,但也只是暗暗捻一下手指。走过三十几步,王一生很快地说:“重摆吧。”大家奇怪,看看王一生,又看看脚卵,不知是谁赢了。脚卵微微一笑,说:“一赢不算胜。”就伸手抽一颗烟点上。王一生没有表情,默默地把棋重新码好。两人又走。又走到十多步,脚卵半天不动,直到把一根烟吸完,又走了几步,脚卵慢慢地说:“再来一盘。”大家又奇怪是谁赢了,纷纷问。王一生很快地将棋码成一个方堆,看着脚卵问:“走盲棋?”脚卵沉吟了一下,点点头。两人就口述棋步。好几个人摸摸头,摸摸脖子,说下得好没意思,不知谁是赢家。就有几个人离开走出去,把油灯带得一明一暗。

出于策略的需要,小说的叙述主体“我”是作为象棋的“外行冶来处理的,所以文中对于二人鏖战的详细情形,只做了一个简单的记录。但我们仔细分析以上三百来字的简短片段,仍然可以从中窥见二人的棋路特点和斗争的态势。

首先,第一盘,两人一共下了“三十几步”,显然耗费的时间较长。从王一生的角度来考虑,由于是初来乍到,大概是想摸索对方的棋路与特点,因此并不急于取胜,所以下的时间较长,步数较多。但王一生追求稳健的策略可能遇到了脚卵的猛烈进攻,因此“走出十多步,王一生有些不安”;但脚卵的进攻还不足以对王一生构成太大的威胁,所以虽然出师不利,王一生“也只是暗暗捻一下手指冶”。走到三十多步,王一生终于水到渠成,兵临城下,如愿以偿顺势击败了脚卵,所以很快地说:“重摆吧。”这就是双方第一盘棋的全过程。

当然,第一盘的初次较量,尚不足以动摇脚卵因长期的历练和家世熏陶而树立起来的自信心,王一生也曾说:“几代沉下的棋路,不可小看。”因此尽管失败,脚卵仍能做到潇洒如意,只“微微一笑”,说“一赢不算胜”,对于第二盘的反败为胜抱有极大的信心。王一生则恰好相反:“没有表情,默默地把棋重新码好。”从赛程上看,第二盘棋由第一盘的“三十几步”,一下子浓缩为“十几步”,显示了斗争的紧张与激烈。这说明王一生通过上一盘的观察和试探,已经了解了脚卵的棋路及其大致的风格,所以第二盘刚刚开始,就已经胸中有数,所以面上“没有表情”。在短短的十余步中,他似乎使出了巨大的力量,其攻势之猛,让脚卵有些措手不及,以至于较长时间没有回过神来:“走到十多步,脚卵半天不动,直到把一根烟吸完。”脚卵希望在最后的时刻能够借助吸烟来稳定情绪,理清思路并缓和局面。然而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所以“又走了几步,脚卵慢慢地说:‘再来一盘’。”第二盘棋的战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第一盘“摸底”的过程中,王一生、倪斌二人对对方的认识是不同的:王一生对于脚卵的棋艺可能已经看得很清楚,所以敢于放手一搏;但脚卵对王一生的强大则似乎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二盘的快捷取胜,终于使王一生“反客为主”,在心理上取得了极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他对胜负的控制能力上,而且体现在比赛方式的调整上:

王一生很快地将棋码成一个方堆,看着脚卵问:“走盲棋?”脚卵沉吟了一下,点点头。

两人就口述棋步。

小说结尾写到王一生一人大战九路人马,也是走盲棋,盲棋显然是王一生的特长,但对于脚卵来讲,获胜的难度则更大了。比赛方式的转变,使王一生更加主动,脚卵则由于连续失利,在精神上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二人的比赛由此达到了更高的难度和更强的力度,进入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的较量了。因为是更为深入的较量,两个人都是全神贯注,所以容不得半点的干扰。对于脚卵来讲,这是最后的挽回败局的机会,所以必定放开手脚,全力以赴。但也许是由于用力太猛,或者是缺乏战略上的考虑,最后终于方寸大乱,全力的反击也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说了许久,脚卵放下手,很快地笑一笑,说:“我乱了,记不得。”就又摆了棋再下。不久,脚卵抬起头,看着王一生说:“天下是你的。”

面对最终的失败,脚卵的“很快地笑一笑”与开始时的“微微一笑”相互辉映,显得潇洒而淡定。他虽然十分希望能够取胜,但是也能坦然面对失败的结局,显示了他性格的豁达。毕竟象棋只是一种文化的形式,它内在的价值才是最根本的。自此之后,二人也成了相互尊重和扶助的好朋友。

三、对禅棋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象棋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实际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小说中,它甚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脚卵说:“象棋是很高级的文化。”王一生也说:“呆在棋里舒服。”这说明二人对于象棋的文化价值,其实都是有着很高体认的。那么,脚卵和王一生的弈棋活动,在小说情节的推演和思想主题的表达方面,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王一生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所着力刻画的“棋王”。他虽然自小酷爱下棋,但其棋艺水平的提升,还是得益于师傅的指点。据小说所述,王一生的师傅,是一位无名的老者———“捡烂纸的老头儿”,王一生在无意中认识了他,他最后专门向王一生讲授了古代的棋谱与棋道,他说:

咱们中国道家讲阴阳,这开篇是借男女讲阴阳之气。阴阳之气相游相交,初不可太盛,太盛则折,折就是“折断”的“折”。我点点头。

“太盛则折,太弱则泻”。老头儿说我的毛病是太盛。又说,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儿都沾不上。

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道家思想在象棋中的运用,特别强调了“势”的哲理与象棋胜败的关系,对王一生棋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后来王一生与九个人下盲棋,场外传说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可见他真正学习并领会了道家思想在象棋中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么,吸收融会了道家思想后,王一生的棋艺在比赛中体现出来的又是怎样的特征呢?我们来看这一段评价:

老者推开搀的人,向前迈了几步,立定,双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朗声叫道:“后生,老朽身有不便,不能亲赴沙场。命人传棋,实出无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

从引文可以看出,老先生所总结的“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就是王一生棋艺达到顶峰后最突出的特点。上文曾分析王一生所受道家思想的启发,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先生所说王一生的棋“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这其中的禅棋因素又从何而来呢?

原来,王一生棋艺中的禅棋因素,与他和脚卵的相识与交手有密切的关系。据小说记述,王一生走后,脚卵曾经讲述过他的棋艺渊源,他说:

据我父亲讲,我们祖上是元朝的倪云林。倪祖很爱干净,开始的时候,家里有钱,当然是讲究的。后来兵荒马乱,家道败了,倪祖就卖了家产,到处走,常在荒野店投宿,很遇到一些高士。后来与一个会下棋的村野之人相识,学得一手好棋。现在大家只晓得倪云林是元四家里的一个,诗书画绝佳,却不晓得倪云林还会下棋。倪祖后来信佛参禅,将棋炼进禅宗,自成一路。这棋只我们这一宗传下来。由此可见,王一生棋艺中的禅文化因素,其实来自于脚卵的家传棋艺。他不但在那次比赛中击败了脚卵,也吸收了他棋艺中的禅文化。因此,老先生所说的“中华棋道,毕竟不颓”,不但是指象棋,也应当是指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啊!

综合上文,我们将脚卵在《棋王》中的形象特点与文化内涵总结如下:第一,《棋王》发表以后,立即获得了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苏丁、仲呈祥撰文认为,《棋王》的主旨实际是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精神;胡河清则认为,阿城等人在小说中对道家文化的描述,主要展现了“道”作为一种文化智慧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道家文化在王一生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是《棋王》这篇小说主要的美学意蕴所在,但小说同时也写到了我国的另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禅”文化。“脚卵”即是禅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是禅棋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第二,从整篇小说的结构来看,脚卵与王一生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他出身于上层社会,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王一生则出身贫寒,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其次,脚卵瘦长高挑的形貌特征,与王一生的矮壮敦实形成对比,用以突出王一生朴素踏实的人物形象;再次,在人物性格上,脚卵自信豁达的个性特征,与王一生的稳健深沉形成对比,用以突出王一生的成熟气质与“王者”风度。这是我们仔细考察王、倪二人相识和相知的过程,以及小说的全部故事情节不难看出的。两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各有特点和魅力。第三,脚卵因为有着良好的家境,使他对过去的生活有一种深切的怀念,从而产生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疏离与矜持。脚卵的一言一行,尽管有时有不合时宜的一面,但细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究其本质乃是出于一种对他自身尊严的维护,是一种不甘沉沦的心理体现。“下棋”与他平日的言行衣着其实互为表里,是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自我尊严感的要求和精神体认,无论现实生活怎样让人伤感和失望,他都是不曾动摇过的。这正是我们读完这篇小说,觉得这位年轻人可爱而可敬的主要原因。在《棋王》所描述的“知青”年代里,这样的一种精神尤为可贵。

    以上《棋王报告-棋王所包含的文化与“启蒙”的关系》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棋王报告-棋王所包含的文化与“启蒙”的关系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棋王报告-棋王所包含的文化与“启蒙”的关系》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