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本文关键词:期末考试,试卷,原理,答案,通信
通信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本文简介:通信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总分24,共12小题,每空1分)1、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用传输速率衡量,可靠性用差错率衡量。2、模拟信号是指信号的参量可连续取值的信号,数字信号是指信号的参量可离散取值的信号。3、广义平均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方差与时间无关,自相关函数只与时间间隔有关。4、一个均
通信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本文内容:
通信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总分24,共12小题,每空1分)
1、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用
传输速率
衡量,可靠性用
差错率
衡量。
2、模拟信号是指信号的参量可
连续
取值的信号,数字信号是指信号的参量可
离散
取值的信号。
3、广义平均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方差与
时间
无关,自相关函数只与时间间隔有关。
4、一个均值为零方差为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其包络的一维分布服从瑞利分布,相位的一维分布服从均匀分布。
5、当无信号时,加性噪声是否存在?
是
乘性噪声是否存在?
否
。
6、信道容量是指:
信道传输信息的速率的最大值
,香农公式可表示为:。
7、设调制信号为f(t)载波为,则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信号的时域表达式为,频域表达式为。
8、对最高频率为fH的调制信号m(t)分别进行AM、DSB、SSB调制,相应已调信号的带宽分别为
2fH
、
2fH
、
fH
。
9、设系统带宽为W,则该系统无码间干扰时最高传码率为
2W
波特。
10、PSK是用码元载波的相位来传输信息,DSP是用前后码元载波的
相位差
来传输信息,它可克服PSK的相位模糊缺点。
11、在数字通信中,产生误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由传输特性不良引起的
码间串扰,二是传输中叠加的
加性噪声
。
12、非均匀量化的对数压缩特性采用折线近似时,A律对数压缩特性采用
13
折线近似,律对数压缩特性采用15
折线近似。
二、简答题(总分18,共4小题)
1、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3分)
答:对信号的衰耗随时间变化、
传输的时延随时间变化、
多径传播
三、画图题(总分20分,共3小题)
1、已知调制信号载波为,分别画出AM、DSB、SSB(下边带)信号的频谱。(6分)
2、设信息序列为100000000001100001,试编为AMI
码和HDB3码(第一个非零码编为+1),并画出相应波形。(6分)
3、设发送数字信息为110010101100,试分别画出OOK、2FSK、2PSK及2DPSK信号的波形示意图。(对2FSK信号,“0”对应Ts=2Tc,“1”对应Ts=Tc;其余信号Ts=Tc,其中Ts为码元周期,Tc为载波周期;对2DPSK信号,代表“0”、代表“1”,参考相位为0;对2PSK信号,代表“0”、代表“1”。)(8分)
四、(总分12分)现有一个由8个等概符号组成的信源消息符号集,各符号间相互独立,每个符号的宽度为0.1ms。计算:
(1)平均信息量;(2)码元速率和平均信息速率;(3)该信源工作2小时后所获得的信息量;(4)若把各符号编成二进制比特后再进行传输,在工作2小时后发现了27个差错比特(若每符号至多出错1位),求传输的误比特率和误符号率。
解:解:(1)
——(2分)
(2)Ts=0.1ms
,所以
——(2分)
(3)
——(3分)
(4)误比特率
——(2分)
2小时传送的码元数为
误码率为:
——(3分)
五、(总分12分)设某信道具有均匀的的双边噪声功率谱密度在该信道中传输抑制载波的单边带(上边带)信号,并设调制信号m(t)的频带限制在5K
HZ,而载波为100
K
HZ,已调信号的功率为10KW。若接收机的输入信号在加至解调器之前,先经过一理想带通滤波器滤波,试问:
(1)该理想带通滤波器中心频率多大?(2)解调器输入端的信噪功率比为多少?(3)解调器输出端的信噪功率比为多少?
解:(1)单边带信号的载频为100kHz,带宽B=5kHz,为使信号顺利通过,理想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为
——(3分)
(2)解调器输入端的噪声与已调信号信号的带宽相同,
——(3分)
已知Si=10kW,所以
——(3分)
(3)由于单边带调制系统的制度增益为G=1,因此解调器输出端的信噪比
——(3分)
六、(总分14分)采用13折线A律编码,最小量化间隔为1个量化单位,已知抽样脉冲值为-95量化单位:
(1)试求此时编码器输出码组,并计算量化误差;
(2)写出对应于该7位码的均匀量化11位码。
解:(1)已知抽样脉冲值I0=-95,设码组的8位码分别为C1C2C3C4C5C6C7C8。
因为I064,且I0<128,故位于第4段,段落码C2C3C4=011
——(3分)
第4段内的量化间隔为4,由I0=64+7×4+3知,I0位于第4段第7量化级,C5C6C7C8=0111
——(3分)
因此,输出码组为C1C2C3C4C5C6C7C8=00110111
——(1分)
译码输出
-(64+7×4+2/2)=-94,
量化误差为:-95-(-94)=-1(单位)
——(2分)
(2)对应于该7位码的均匀量化11位码为:
C1C2C3C4C5C6C7C8
C9C10C11=00001011110
——(3分)
篇2: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总结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总结 本文关键词:高一,上学期,答案,生物,期末试卷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总结 本文简介:高一上学期末生物考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90分)一、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35题每题2分):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C.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2.将洋葱表皮细
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总结 本文内容:
高一上学期末生物考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90分)
一、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35题每题2分):
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和RNA中的五碳糖相同
B.组成DNA与ATP的元素种类不同
C.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D.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2.将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与质壁分离及其复原有关的细胞器和相关生理过程分别是(
)
A.液泡
主动运输
B.液泡、线粒体
渗透作用、主动运输
C.线粒体
主动运输
D.线粒体、液泡
K+主动运输、NO自由扩散
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有DNA,原核细胞无
DNA
B.蓝藻因为还有叶绿体呈现绿色
20080926
C.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均含有DNA分子
D.在同一个体内,具有相同细胞器的细胞其功能大致是相同的
4.
如下图甲、乙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转运(每种转运的方向由箭头标明,黑点的数量代表每种物质的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物质可能是氧气,b物质可能是葡萄糖
B.a物质可能是水,b物质可能是甘油
C.a物质可能是胆固醇,b物质可能是氧气
D.a物质可能是葡萄糖,b物质可能是氨基酸
5.下列有关人体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浓度升高能合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强
B饥饿时首先被利用的是肌糖元,其后是脂肪
C糖类分解释放的能量的主要贮存形式是ATP
D多食少动,糖类易转变成脂肪和必需氨基酸
6.下列是对组成细胞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细胞的各种分子都因物种不同而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别
B.生物大分子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核酸是生物体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D.生物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是蛋白质
7.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
A.一个细菌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B.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都具有器官和系统
C.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仅具有层次性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可以看成是一个群落。
8.某肽链由51个氨基酸组成,如果用肽酶把其分解成1个二肽、2个五肽、3个六肽、3个七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肽键总数、分解成这些小分子肽所需水分子总数依次是
(
)
9.右图表示人体某细胞及发生在其中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再排出体外
B.
该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以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运送至血液
C.在该细胞中,甘油转变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糖代谢
D.该细胞中的代谢受胰高血糖素的调节
10.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病毒能够单独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B.细菌本身不能够单独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C.多细胞生物中单个细胞能单独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D.细胞是生命的最基本的单位
12.
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
)。
A.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B.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
C.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
D.都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13.关于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逻辑顺序正确的是(
)
①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②具有流动性
③具有选择透过性
④膜内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都是运动的
⑤主动运输得以正常进行
A.
①、④、②、⑤、③B.
①、②、④、③、⑤
C.
①、④、②、③、⑤D.
①、②、④、⑤、③
14.
将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开始液泡颜色逐渐变深,后来又逐渐变浅,能够反映细胞液含水量随时间变化的图是(
)。
15.下图是某植物相邻的四个细胞,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a>b>c>d,正确表示它们之间水分子渗透方向的是(
)
16.右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
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
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
17.在细胞到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从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分析,都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转变、输出等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的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就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
B.植物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DNA、RNA和蛋白质的交换
C.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一个大肠杆菌只对应于细胞层次
D.水稻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8.根据细胞的功能推测,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汗腺细胞比肠腺细胞具有更多的核糖体
B.心肌细胞比唾液腺细胞具有更多的线粒体
C.胰腺细胞比心肌细胞具有更多的高尔基体
D.蛔虫细胞与小狗细胞相比缺少线粒体
19.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B.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C.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产生ATP均在膜上进行
D.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膜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
20.下图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b均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可能发生
B.a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
C.b表示细胞分泌的同时会导致膜成分的更新
D.b与a分别是细胞排泄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
21.右图表示生物体内的某化学反应,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需要解旋酶
B.属于水解反应
C.会有能量变化
D.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
22.下列选项中,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组化合物是
A.
纤维素和尿素
B.脂肪酸和磷脂
C.三磷酸腺苷和核糖核酸
D.
胆固醇和血红蛋白
23.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酒精
B.唾液腺细胞和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数量较多
C.核孔是生物大分子可以选择性进出的通道
D.吸收和转运营养物质时,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线粒体集中分布于细胞两端
24.
溶酶体具有细胞内消化功能,其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B.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
C.细胞质基质中的H+被转运到溶酶体内需消耗能量
D.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
25.下列对生物细胞代谢活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在拟核区DNA
B.乳酸杆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乳酸
C.衣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酵母菌的高尔基体负责合成蛋白质
26.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
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C.线粒体内膜上只分布着合成ATP的酶
D.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27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
B.在静息状态下,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D.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28.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A.植物体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B.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29.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B.蓝藻细胞具有细胞核且DNA分子呈环状
C.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D.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都具有流动性
30.右图为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A.②处发生三羧酸循环
B.①处产生ATP
C.②处产生二碳化合物
D.③处发生H+与O2的结合反应
31.下列有关细胞中“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物膜一定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②原核生物一定进行无氧呼吸,因为他们没有线粒体
③DNA中不同的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一定不同
④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⑤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
⑥有中心体的生物一定不是水稻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
C.④⑤
D.⑤⑥
32.下列物质中,不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
)
①淀粉酶
②核糖核酸
③胰岛素
④RNA聚合酶
⑤赖氨酸
⑥吲哚乙酸
⑦淀粉
⑧血红蛋白
A.②⑤⑥⑦
B.①②⑤⑦
C.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⑦
33.对于下列各结构在生物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叶绿体
②染色体
③核膜
④核糖体
⑤细胞壁
⑥拟核
A.菠菜和发菜体内都含有①③④⑤
B.①~⑤在绿藻体内都存在
C.除①②③外其他都在颤藻的体内存在
D.大肠杆菌和蓝藻共有的是④⑤⑥
3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数是(
)
①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是动物细胞
②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一定是动物细胞
③有细胞壁的细胞一定不是动物细胞
④有中心体的细胞一定不是植物细胞
⑤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
⑥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能进行呼吸作用A.2
B.3
C.4
D.5
35.下列关于原核与真核细胞的叙述中有几项正确
(
)
①蓝藻和水绵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②最大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
③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没有细胞壁
④原核细胞的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与真核细胞的相似
A.1项B.2项C.3项D.4项
二、非选择题。(50分)
(2011海南生物卷)36.
(10分)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下图为肾小管及相关结构示意图。
回答问题:
(1)
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______(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的。
(2)
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需要________的参与。
(3)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_______,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北京卷)
37.(18分)科学家为了研究蛋白A的功能,选用细胞膜中缺乏此蛋白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实验组号
在等渗溶液中进行的处理
在低渗溶液中测定卵细胞的水通透速率(cm/s×10-4)
I
向卵母细胞注入微量水(对照)[来源:Z*xx*k.Com]
27.9
II
向卵母细胞注入蛋白A的mRNA
210.0[
K]
III
将部分II细胞放入含HgCl2的等渗溶液中
80.7
IV
将部分III组细胞放入含试剂M的等渗溶液中
188.0
(1)将I组卵母细胞放入低渗溶液后,水分子经自由扩散(渗透)穿过膜的____________进入卵母细胞。
(2)将蛋白A的mRNA注入卵母细胞一定时间后,该mRNA翻译的蛋白质进入细胞膜,使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体积____________。
(3)与II组细胞相比,III组细胞对水的通透性____________,说明HgC12对蛋白A的功能有____________作用。比较III、IV组的结果,表明试剂M能够使蛋白A的功能____________。推测HgC12没有改变蛋白A的氨基酸序列,而是破坏了蛋白A的____________。
(4)已知抗利尿激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结合,可促进蛋白A融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中,从而加快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中水分子的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____________的推论。
(2012福建卷)38(16分)回答下列问题
Ⅰ.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试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试剂鉴定。
②胃蛋白酶实验组合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控制试验温度,装有酶和底物的试管应置于_____________中以保持恒温。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高低。
④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全国卷大纲版)39.(6分)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1、在A、B、C、D、E5支使观众分别加入pH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ml。
2、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ml,摇匀。
3、将5支试管放入70℃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4、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ml,摇匀。
5、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35题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C
A
C
C
A
C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A
C
D
C
D
A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A
B
D
A
B
B
D
B
31
32
33
34
35
D
A
A
B
C
二、非选择题
36、(10分)(1)高于
(2)主动运输、载体蛋白和ATP
(3)渗透吸水、葡萄糖会带走部分水分
37、(18分)(1)磷脂双分子层
(2)增大
(3)减弱、抑制
恢复、空间结构
(4)受体、重吸收
(5)蛋白A是水通道蛋白
38、(16分)(1)幽门盲囊蛋白酶
(2)①蛋白质、双缩脲
②2和8
③恒温水浴、底物消耗量
④不成立
曲线呈上升趋势,未达到最适温度
39、(6分)(1)37℃恒温水浴
(2)斐林试剂60℃水浴加热2分钟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书籍——举世之宝——梭罗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篇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概论,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简介:◆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二:马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本文内容: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
科学性
革命性
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上出发)
马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马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对马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
辨别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我”
客观唯心主义:上帝
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为意识所反映)
物质的概念: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它的内容是客观实在
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六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掌握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割裂两者的关系将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特点是只承认运动的否定性)。
如:人一次也不能跨进同一条河流这是错误的。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这是正确的,因为它反映了运动的绝对性。
2.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六:实践
三种形式:客观实在性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七:唯物辩证法的内涵
1.
总特征:联系与发展
(1)
联系: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事物联系普遍性三层含义
a.
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b.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c.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b.旧事物指丧失其客观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三大规律
对应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
特殊性(了解)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
质量互变规律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a,概念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质变超出了度的范围。
b,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3.
五大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
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
必然性与偶然性
内容与本质
(1)
原因与结果方法论的意义: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同非决定论、宿命论、神学目的论划清了界限。
(2)可能性与现实性: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a现实性与现存事物的不同——现实性是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存事物包括:一是合乎规律的事物,即现实性;二是不合乎规律的事物。现存事物包括了现实性和旧事物。
b,现实可能性:指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指在现实中虽然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只有在以后的发展阶段才可能实现的可能性。(海底捞针)
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任何的根据和条件,因而永远不能实现;
(3)
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体现。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既是必要性的也是可能性的;人们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8.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
区别:前者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后者则是通过有意识人的活动来实现的;前者是可以重现的,后者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要困难得多。
联系:作为规律,它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
第二章
一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表现为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它是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a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摹写性,创造性)。
b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认识主观自生,是心灵的创造物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两个缺陷:
(1)它脱离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的认识;
(2)它不懂得辩证法,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
三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肯定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四、真理是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即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真理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有用的这句话反映了真理的价值,有用即真理,这句话错误的,因为其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社会意识形态:大部分哲学社会科学,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比较自觉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不属于上层建筑。
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如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2)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
五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我国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的前提
2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
社会革命的实质: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革命的标志:国家政权的建立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辨别了解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第四章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采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如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鸦片等;三、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地掠夺。
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于统一规律
即辩证关系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价值的特征:a.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b.商品的价值是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使用价值特性:a.其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b.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c.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综上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重属性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体现价值)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它通过人们的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等具体形态体现出来。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四: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决定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实现内容:,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五.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
是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
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流通理论: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分配理论: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后果:a
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b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了解:
1、
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2、
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称作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V):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生产资本(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流通和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
◆
第五章
一: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条件下的特点
1、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2、
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激烈。
3、
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进行的,而到了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特征
1.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
第七章
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到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奴役的社会状态。
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的社会状态.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其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治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