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盆景”和“栋梁”材料作文析例

日期:2021-02-10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盆景”和“栋梁”材料作文析例 本文关键词:作文,栋梁,盆景,材料

“盆景”和“栋梁”材料作文析例 本文简介:“盆景”与“栋梁”材料作文析例材料: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木,于是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一个人把树苗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个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分析:这么一段材料,我们看看怎

“盆景”和“栋梁”材料作文析例 本文内容:

“盆景”与“栋梁”材料作文析例

材料: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木,于是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一个人把树苗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个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分析:这么一段材料,我们看看怎么在审题的时候,注意一些关键的字词,然后把握住题意,同样我们也可以像刚刚一样,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相关的字词,我我们要注意的字词,从中把握信息。有一点,我可以提醒大家,当你看到,这个材料,其实是有“比较”的意味,它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而且带有比较的意味在里面的时候,平时遇到这样的题目,我们不妨把它图表化一下,就更清楚了。比如说你这道题,你可以从这么五个方面去看,他的比较点在哪里?首先是对象,都是树苗,对吧,“一棵”“另一棵”,他讲的是两棵树苗,他们来源于什么地方呢?材料都很容易告诉我们,这样排列下来,你就很清楚了。然后再看这两个人,对这两个树苗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材料当中是有关键词的。一个人是改变他什么什么,还有一个人是任其怎么怎么,这是对他们的态度也不一样,你这样排列一下呢,会很清楚,它的关键词,它要形成的比较,这不是对比,它是一种比较,比较是有几个部分构成的,这很能够帮助你去把握题意。那么我想你文字读到这个份上,题目当中,材料当中隐含的意思,应该是能把握住了。不外乎有这个信息你可以挑出来了,就是这个材料,它讲的是这两棵树,它前提,都是优质树苗,但是结果却有差异,这是一个信息。第二个信息,从结果来看,就是两者不同的结果,这个很要紧。有些同学跑题,就是在这个上面没有看仔细了,就觉得这个是栋梁好,我们才不要做盆景呢,其实你看错题意了,会错意了,其实他是两者无好坏之辩,但是却有高下之分。当你理解了这么一个材料中隐含的信息以后,你要想思考什么,基本就是不会跑题了,你是整体把握住了。

例文:

问路在何方

两人各自带回了一株小树苗,因为培养方式的不同,一株被培养成了精致小巧的盆景,供人观赏;一株却被培养成了参天大树,成为建筑的栋梁。由此可见,培养的方法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不同,但是这树木一样可以发挥它的作用。树如此,人亦然。

没有人永远地认为,只有做高官享厚禄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在自己的事业中闯出一片天地,不也是一种成功么?李开复曾经是GOOGLE的首席执行官,而他却在别人认为他事业的顶峰时离开GOOGLE,回到中国创办了“梦工场”,为中国的创造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难道仅仅因为李开复离开了GOOGLE就不承认他所做出的贡献吗?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我们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追求自己无法到达的目标:球王贝利永远不可能让自己去竞选联合国秘书长,而潘基文也不会想到让自己在体育界一展身手。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马克思说过:“如果最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

我们现在面临的高考,不单单是大学学校的抉择,更是未来职业的选择,自己未来人生路得选择。只是还年轻的我们,无法看透社会的层层叠叠,自认为伟大与成功是永远是耀眼的。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一百多年前,十七岁的马克思在与我们做同样抉择的时候,用一篇《青年在职业上的选择》震惊了世界,也给我们指引了一条道路,一条通往那虚幻的成功之路。顺着他指引的道路,我们也能成功。

我相信,现在的我们拥有比马克思当年更好的条件来选择自己的未来。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的优势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乃至未来的职业,

像两株树苗一样,即使有着不一样的成长经历,也能一样的成功。

主持人钱汉东先生: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王伟娟老师来给大家讲高考作文。王伟娟老师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语文特级教师。她在曹杨二中长期从事高中的语文的教学,非常有经验,也很有见地,是我们这次邀请的六位嘉宾当中的唯一的女性,所以她以她女性的特有的视野,特殊的视角来审视今年以及是历年高考作文的情况,我相信对同学们会有很大帮助,下面我们有请王伟娟老师来给大家做高考的辅导。

嘉宾王伟娟老师:

同学们好!今天,王老师想跟大家一起谈谈怎么写好高考作文。

怎么写好高考作文?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可以讲的东西也很多。比如说,我们可以从材料运用的角度,谈谈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有积累的。曾经有一个专门研究高考题目的高考研究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高考作文写到后面,其实就是在材料上很能够看出优劣的了。这句话好像是有一点偏颇,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好的文章,它一定是有积累的,而这种积累,其实是对生活的积累,对思想的积累,也是对文化的积累。因为它丰富,所以它的思路打得开,因为思路打得开,所以可以思考的东西比别人要多,那么立意可能就比别人要深远一点。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立意的角度去谈谈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有思想的文章。可以这么说,中考作文和高考作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分点就是——有没有思想。那么从高考作文来看,有没有思想也是区分高考作文优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我们也可以从写法的角度去谈什么样的文章叫有创意的文章。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篇文章,其实它要写的东西跟我想的差不多,他这篇文章怎么就比我的分数要高呢?你仔细推敲一下,我们去看一下我们高考一类卷的文章,你会发现,他好像在写法上另有一功,有时候他的落笔点或者切入点跟人家与众不同。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谈谈。

当然了,写文章,其实是需要语言承载。思想再丰富,情感再丰富,还是需要语言来表达,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看看什么样的文章是有文采的,这样的文采对表达思想、表达情感到底有甚么意义?

所以说我说考高考作文怎么写,其实可以讲的东西很多,但是今天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方面是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呢,我在想作为一线的老师,其实我有一种很强烈的一种想法,就是说怎么想帮助更多的同学在写作上跑赢“大盘”。我借用的是我们股市上的一个词汇,我觉得我们作文方面,其实也有这么一个跑赢大盘的需要。

怎么讲呢?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大盘”作文通常有一个平均分是多少,高考作文的平均分,这几年基本上在48到49之间。假如我们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分数还是在这个48分数徘徊,那么其实你想要考高分是有难度的了,所以我想今天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跟大家谈谈怎么样才能突破“三类”?三类卷在39分到52分之间,怎么来突破,特别是突破平均分,突破平均分的瓶颈在哪里呢?应该说是因人而异,但是从我对同学的了解来看,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两个方面呢,还是需要下一点功夫,所以我把今天的题目定位在:准确立意,深入思考。

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不能准确立意,“立意歪”,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全文倒”。那你不要说想考好的分数,就算平均分可能也拿不到了,所以这一点是非常要紧的,是最基本的东西。有的同学,其实,他已经当掌握立意了,而且是能够准确立意了,但是分数还是不高,这个毛病在哪里呢?我觉得他就是不能深入地思考,有的同学你会发现,他写出来的文章,写来写去,就是这么一层意思。然后兜来兜去,就是在一个平面上徘徊。所以呢,今天我们就从这两个点上来看看能不能给同学们一些启示。

说到准确立意,其实它也是有前提的,要准确立意首先要把握好题目。现在的文章,有的是命题,更多的是材料作文。要把握题意,读懂材料,就是要读懂题目。

下面我们根据这两年的高考题目来看看,怎么读懂?读材料,读题目,怎么才算是读懂了,才算是把握了题意了。

大家看这是09年的语文高考作文题,说的是郑板桥怎么创立“板桥体”的。我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道题,当年的考生中有的同学看到这道题以后,跑出来说,“太难了!”有的同学甚至觉得很难一写下去,很难立意,写完之后还看不懂。真的是这么难吗?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道题,这道题的材料其实是由三句话组成,当你读到第一话的时候,其实,它要说什么已经清楚了。第一句话是这样的“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已经是俗称板桥体了,一种书法,是用一个人的姓名来命名的,那可见这个书法体已经是自创一格了,自成一格了。那么读到这里,其实已经有一个点在暗示你,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自成一格”或者“独创性”的角度去看这个材料呢,看下去是不是可行,事实证明是完全可行的。如果说第一句话他是在说,说明这个独创一格,自成一格的东西是怎么来的。而那么第二句话,你看下去,你就知道它是在思考什么了“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这是第二句。第二句其实很明显,这是承上而言的,这样的独创一个的东西,就具有一种怎样的艺术效果。然后,第三句,也是很多同学看不懂的,或者觉得这道题太难的关键的一句,这句话是这样的“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其实,这句话,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对“板桥体”的一种评价。其实,从深层次思考的话,它也是在帮助我们去思考:这样的独创性或者自成一格的东西,怎么保持的问题。怎么讲呢?就是说,“板桥体”能够达到这样好的一种艺术效果,我们当然应该去学习它,去效仿它。但是我们如果一味去效仿,只是去效仿,去模仿它的话,你顶多也不过是成为一个“板桥体”第二,而你肯定不能有自己独创的东西。那么其实这样的独创性,就不能称其为独创性,独创的意义就没有了。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再反观材料的话,郑板桥在创造“板桥体”上,是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的,你看这个板桥体是怎么出来的?是“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如果他只是这个词语,其实已经明显告诉我们他是有所继承,但是不仅仅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他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然后才能成为有自己风格的板桥体的。所以这道题三句话,其实很明显,如果围绕自创一格这个中心词理解的话,其实思考的就是这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独创性,或者自成一格缘何而来;第二个是它具有怎样的效果,第三个是如何保持,这还是很好理解的。

那么同学们觉得很难,可能在09年以前是比较多的都是命题作文,大家都已经熟悉了这一种类型的文章,对材料作文所关注比较少。其实,高考作文,从85年上海单独命题以来,考材料作文不是一次了。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它有三年——97、98、99年,连着三年是考材料作文的。而比如说97年,它出的是三个材料,加一个命题,它是属于多材料加命题。98年呢,它是一则材料,但是这个材料比较长,然后加了一个副标题,正标题是自拟的,它是属于长材料加半命题作文。但是99年呢,它又是一则材料,这个材料从内容来看,它是比喻类比型的,然后它又加了一个题目是《回声的启示》。连着三年考材料作文的,所以今天我回顾了这三年大概考什么,只是想传递给同学们这么一个信息,就是材料作文是高考命题一直想要检测学生的一种写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所以,读懂材料去把握题意,是我们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很重要的高考能力。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09年考了一个大家都认为很难的作文题目之后,它10年的春考也是同样出了一个材料作文题,这个题目内容我们再来看一下“几个年轻的营养师在城里工作多年,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两年前他们回到家乡,承包鱼池,树林和农田,还开了一个网上店铺,介绍产品的营养价值,展示劳作的情景,销售产品。最近,他们又想邀请顾客来参观自家的鱼塘树林。”

就是这么一个材料,它到底写什么呢?我发现这道题目,在春考完了以后网上第一时间出现了这么一个最佳答案。它是有这么几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学有所成,回报社会;第二个是:建设新农村是每个人的责任;第三个是:不要忘本,回报家乡;第四个,有思想、有创意的人在哪儿都可以创业;第五个,成功离不开理想和追求。那么,我们看看这些立意的角度,如果你仔细再看一下题目的话,你会觉得其实也是有差异的。有的是相对材料是挂的,但是可能有点淡化了。有的是没有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而导致了在立意的时候有点疏漏。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材料,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尽管是一个老话,也是一个大白话,却是非常要紧的,就是我们在读材料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咀嚼字里行间的意思。我们看这一段材料,字里行间到底有些什么意思,它想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意思,我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一定得把握住的。你会发现往往是在这个题目当中呢,用不同颜色呢,画了三组,就是说这一段文字当中,如果你审题准确,要把握题意的话,一定要注意这些关键词。那第一组是生活安定,事业有成。想一想,我为什么要画这一组,因为我们回过头去刚刚看了看,讲到一个创业的问题。那么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材料当中的这一句话语的话,你会对创业呢,你会写白手起家,你会写创业上他是怎么白手起家的,事实上不是白手起家,他其实已经是居有定所,而且是事业有成。这个跟白手起家的创业还是有差距的。然后我还注意到了,我画的是两年前他怎么怎么样,他又做了什么什么,他最近又想做什么,我注意了这些词语。其实这些词语,如果你画出来以后,你会提醒自己,这个材料当中,刚刚在介绍,这两年里做了什么,其实是在强调两年前他做了什么,他还开了什么,他最近又在做什么。你马上又有一种感觉,他好像在不断地在想着做什么,这是第二个地方。

第三个地方,看上去好像是无关紧要,其实还是有意思的,比如说对这几个年轻人的定位是几个年轻的营养师。这个跟几个年轻人,在这个材料当中是又有点不一样的,它在短短的文字当中还有在内容上的勾连。它跟后面的是他怎么创业是有关系的,年轻的营养师,后面呢,讲到了他在网上开了网店,他在网店上介绍产品的营养价值。这个地方,你不要小看,其实这是一种阅读的能力,你要看它前后是有勾连,对我们立意有帮助的,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个材料,其实是有意义的。那么,读懂这些关键字词之后,我想,这篇文章主要的立意你完全可以确定了。我是用了这么一句话,比如说我们应该思考的其实就是事业有成,依然思进取,求开拓,这是主要的立意。然后根据我们刚刚字里行间看到的一些信息,我们可以继续思考下去。他怎么事业有成依然思进取、求开拓的呢,他是怎么来创业的。那么根据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再定位,他是学以致用,在创业中发挥所长,或者说是以现代化手段经营事业,或者说是以创新促发展等,这些完全是跟材料的意思想吻合的立意。

那么,这道题其实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因为它相比较09年而言,它没有一种价值判断是隐含题,是要看懂了字里行间的意思,然后你来提取,做出判断的。这两年,都是有一定的难度,到了10年的秋考,我觉得这一道材料作文,如果我们去做的话,应该是难度系数已经降低了。同学们看啊,尽管它也是有两个材料,是一段话有两个材料,但是难度不大,我们读一遍你就清楚了,他说“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这个其实是文字当中的一个材料。然后还有一个材料,它是合在一起写的“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好,有了这个材料以后,他还继续说,“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我想同学们比较了前面两道高考,春考、秋考两道作文题之后,再看这一道题,一定会发现这一年,同样是材料作文,这一年是难度系数最低的一年,我刚刚已经说了,它尽管是两个材料,好像是一个外国的,一个中国的,还有一段古文在里面,但是没有关系,它已经告诉你是什么意思了,它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你它们想说什么了,它们的共同点在哪里了。所以你基本上是读完材料之后,就可以把握住材料的整体,整体性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人类不能为了一时间的利益或者短期的目标,而放弃牺牲长远的利益,最终如果是这样的话,最终导致所追求的利益,肯定要受损害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那么你这个整体意义把握住了以后,那你思考点就很容易确定了。

但是今年,01年的春考题,好像又有一定的难度了。同学们看这道题是这样说的“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于是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一人把树苗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个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这么一段材料,我们看看怎么在审题的时候,注意一些关键的字词,然后把握住题意,同样我们也可以像刚刚一样,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相关的字词,我我们要注意的字词,从中把握信息。有一点,我可以提醒大家,当你看到,这个材料,其实是有“比较”的意味,它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而且带有比较的意味在里面的时候,平时遇到这样的题目,我们不妨把它图表化一下,就更清楚了。比如说你这道题,你可以从这么五个方面去看,他的比较点在哪里?首先是对象,都是树苗,对吧,“一棵”“另一棵”,他讲的是两棵树苗,他们来源于什么地方呢?材料都很容易告诉我们,他们都是材质优良的树林,都出自于材质优良的树林。然后被两个人带回家了,然后看他们的培育方式是不是一样,一个是“植在瓦盆中,左缠右绕”,还有一个呢“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这样排列下来,你就很清楚了。然后再看这两个人,对这两个树苗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材料当中是有关键词的。一个人是改变他什么什么,还有一个人是任其怎么怎么,这是对他们的态度也不一样,当然最后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一棵是成为盆景,另一棵是成为栋梁。你这样排列一下呢,会很清楚,它的关键词,它要形成的比较,这不是对比,它是一种比较,比较是有几个部分构成的,这很能够帮助你去把握题意。那么我想你文字读到这个份上,题目当中,材料当中隐含的意思,应该是能把握住了。不外乎有这个信息你可以挑出来了,就是这个材料,它讲的是这两棵树,它前提,都是优质树苗,但是结果却有差异,这是一个信息。第二个信息,从结果来看,就是两者不同的结果,这个很要紧。有些同学跑题,就是在这个上面没有看仔细了,就觉得这个是栋梁好,我们才不要做盆景呢,其实你看错题意了,会错意了,其实他是两者无好坏之辩,但是却有高下之分。当你理解了这么一个材料中隐含的信息以后,你要想思考什么,基本就是不会跑题了,你是整体把握住了。

那么,其实我们刚刚是从准确立意来讲。你要做到准确立意,深入思考,前提是,首先要把握好题意,怎么把握题意,关键是要读懂材料,或者是读懂题目。如果是它是命题的话,你要读懂题目。那么怎么读懂它,我刚刚强调的是,我已经说了是一句大白话,就是非常管用的一句话,那就是要注意咀嚼字里行间的意思。那么,当你具备了这样的一种能力,然后才可以去准确立意,否则你都免谈。如果你题意都没有把握住,怎么准确立意呢。如果题意把握住以后,准确立意了,那么就可以深入思考了。

说到准确立意,深入思考,其实我也很想强调一点。它是有前提的,虽然跟前面讲的有交叉,但是我还是想强调一点,一定是要注意首先是要求准、求稳。具体表现在那里呢?你要读懂题意,把握方向。比如我们可以看一道题,有这么一道题:古人论书法时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现代人则说,“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皆成大器。请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就“藏锋”和(或)“露锋”,或写一篇藏锋和露锋的关系型的文章。

有同学看到这个题目,就说“我这个人很低调的,很含蓄的,我喜欢藏锋,露锋不大好。”还有人说“我还是很张扬的,我喜欢的是露锋,露锋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才华。”于是在他们的这种,根据他们自己的喜好和性格,他就得出了这样的立意。大家看,是不是合理呢?他们说“简而言之,我们要藏锋,不要露锋,或者倒过来,我们要露锋,不要藏锋。”他立意就定位这这个地方。如果你仔细看这道题,这样立意的同学,你再怎么努力,基本上是跟“三类”可能都无缘了。我们来看看,因为他跑错道了,南辕北辙,力气花得再大,越大,他跑得越远。你看看这道题,这个材料当中有关键词要注意“藏锋是包其器,露锋,是纵其神,”这是说得好还是不好呢?然后再看后面,怎么样才能“善藏锋者”与“善露锋者”关键词“皆成大器”。当你注意了这些点之后,你肯定不会犯跑一条道,就是说去否定它,去否定这个,去肯定那个,去出现这样一种立意,其实不管藏锋还是露锋。在这道题,他的走向就是它都要去思考,它于成功的意义,它对成功的意义是什么,对这样的一个立意,它是理解题意之后才定位了立意,无论是“藏锋”还是“露锋”,都是人们在应对事件时的策略,其间蕴含着无限智慧。其实,这道题一看,他已经读懂了,他文章的起笔,理解题意之后,他就这样来定位。

再来看,它前面是引用了初中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为何周敦颐独爱莲,因为莲最懂得露锋与藏锋之间的分寸。它出淤泥而不染,它濯清涟而不妖,它让人留恋于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美。

他先是用这么一个,我们已经掌握的,初中学过的,来做一个比较,然后再得出这样的立意:可见,把握露锋与藏锋之间的尺度着实是一门处世的艺术,只有善用自己的优势才能最终有所成就。很明显,他也是领会题意了,这样再展开,就不会跑题了。所以呢,我想,你要准确立意的话,首先你有一点,就是你要看准题意了,要把握它的整体方向,否则你就会南辕北辙,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求新求深。

那么说到立意的新,同学们可能会想到,老师经常跟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你们要“发人之所未发,写人之所未写”,这句话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是王老师想在这里提醒大家的是:就是高考在立意上,让你“发人之所未发”的空间,其实是有限的。有的时候,题目甚至已经是规定了立意的。所以呢,我把我们刚刚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改了一改,我想提醒大家要“发人之所未发写己之所能写。”

有的时候呢,明明已经立意规定了,你硬要跟它硬撞,那其实是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了,以牺牲自己的分数作为代价了,实在是的得不偿失的。比如说有一年,它考了这样的一个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其实这个题目的立意是什么已经规定了,需要你思考的是,因为是这个,所以怎么样才能达到你看到丰富多彩的答案。所以这一年的考试,在立意上面,基本上是扎堆扎到一起的比较多的。

比如说,怎么样才能看到丰富多彩的答案呢?那当然就是,不要有一种思维定式,要换个角度看,基本上在这个方面,就象舞动的空间,基本上很有限的。大家都是这样写,那其实呢,当阅卷老师看到大家都是这样写的时候,当然这是准确的,那也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我们来看这么一篇文章,就是在当年脱颖而出的一篇一类卷的文章。他的起笔,他是怎么来构思的,一看他的题目,其实让我们老师眼前一亮了。他的文章的题目是《打开第三只眼》。起笔,我们看看他是写什么的?打开第三只眼。怎么起笔的呢?他说“女娲造人可惜得很,也吝啬得很,她只给了人两只眼睛。”这个同学,老师看了他的第一段,其实已经有了好感了,就是很有积累啊,我们常常知道女娲补天,他还知道女娲造人,这个是题外的话了。我们再看看他的用意是什么?这句话如果你不看他的下文,其实你已经清楚了,奥,女娲造人,就是每个人只有两只眼睛,所以基本上我们看问题,也只能靠两只眼睛在看世界,正因为只有两只眼睛,我们常常看世界,往往会是差不多的角度,是不是这个意思?然后他写下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千百年来,人也渐渐习惯了两眼看世界的生活,进而也便习惯了一颗脑袋去思索世界的方式。……我不禁疑惑:这世界原本就复杂,这答案难道不也千变万化吗?”

你们会发现,其实他写的跟我们不是一样吗?他的意思其实就是跟我一样的意思,只是我没有这样说而已。他新就新在他是这样说了,而且我觉得他这样说其实缘自于他的积累,其实你看下文之后,这个同学们可以上网去看一下他的看他的原文,你会发现,如果他是打开第三只眼睛是从哪里来的,缘自于他对二郎神的这个材料,这样的一个神话故事的一个积累,他是有三只眼的,他是头上还有一只天眼,所以他这样说,其实意思跟我们差不多,就是让老师觉得写得有新意,跟人家不一样,另有一功。其实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提醒大家,如果当你在立意上已经被规定走向的时候,不妨去换一种说法,当然不是你想换就换得了的,其实我们刚刚也强调了,其实我们如果讲积累的话,也就是你对积累的东西的思考,决定你去怎么说,这是你可以在说法上、角度上、落笔点上有一点新的东西,使你立意看起来与众不同。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题来看看,怎么样去准确立意,去做深入思考?这里有道题是这样的:法国有一位哲人说过:“你可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风却随心所欲地从四面八方吹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和思考。

通常同学们看到这样的题目很慌的,看到名人、哲人的话会很慌,看到某一位诗人的诗,叫你去立意,也会有点慌张,其实不必这样的,没有过不去的坎。你仔细去阅读这个题,还是完全可以把握的,但是有的同学,因为心里一慌,眼神可能就差一点。然后他就在考虑:“他是不是在讲一个规律性的问题呢?你看“太阳呢,是从东方升起,风呢?是四方八方地吹来,那么也就是说,大自然呢,其实是有规律的。”如果这样来立意的话,就是没有读懂,是没有看懂的。尽管说的是太阳,也是说的是风,但是你再仔细看看后就会发现,他在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前面,他还有非常关键的,你得去注意的词语“你可以期待”。然后在风出现的时候,他一个“而”,一个“而”表示什么呢?从文言的角度它在这儿应该是表转折,而风去却随心所欲地从,四面八方的风,这里还有一个“随心所欲”,而风却随心所欲地从四面八方吹来,当你仔细去体会可以期待,这个风又是随心所欲从四面八方吹来。你想想看,这样来立意可不可以?这位同学是这样来立意的:如果说太阳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可以期待的,那么风就是从各处来袭的挫折与困难,我们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出现。

这个还没有立意啊,这只是解题,因为这是一道比喻类比类型的,他拿风和太阳来说事儿,他肯定不是让我们谈风和太阳的,所以要找到它的可以类比的点。他把他定位太阳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期待的,风是从各处来袭的,挫折和困难。而且他在前面用了“就是”各处来袭挫折和困难,我们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出现。这样写,大体上是理解题意的,但是在风的定位上他还是有点走向偏颇了,因为这个风是四面八方,他没有说这个是一个“逆风”,如果“逆风”,这样定位完全可以。四面八方的风,还是有好风啊,快哉风啊,还有好的、帮助你成功的风啊,帮助你直上青云的风啊。所以,这样来就是,你完全可以改成“可能是”,“或许是”,可以撇开其它的风,这样就可以更准确一点了。好,他基本是定位准确的。其实这位同学还是解题相对比较准,只是还是有点稍微有点偏颇,风的定位。

然后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其实它不是在讲规律的问题。你看是不是可以这样,把材料当中,隐含的意思,就是这样一层:生活中有确定与不确定,有的是可以自己掌控的,有的是无法掌控的。你看这样是不是更符合题意啊?有的是可以自己掌控的,什么是你可以自己掌控?那就是你可以天天期待,只要这个是晴天,你就可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它不会变,你是可以掌控的,你是可以期待的;而有的是无法掌控的,这里暗合的是材料当中的风,因为你是不知道风,是从哪里来,你是不知道,风是吹向哪里?今天会是东南风,还会不会变成西北风?它是四面八方随心所欲,所以他是不能掌控的,这是一层。如果你能诠释题意诠释到这里,那是准的,但是还不够。你后面还应该去思考下去:但不要因为不可掌控的因素,而放弃了对可以掌控的期待。风是我所不能掌控的,但是太阳从东方升起,我是可以期待的,所以你不要因为不可掌控的东西,因此而放弃了对可以掌控的期待。还可以想下去:甚至可以借助不确定的因素中的有利的一面,你不是这个材料中说的风是四面八方来的吗?没说这是逆风啊,所以,你立意还可以这样想,甚至还可以借助不确定因素中有利的一面去帮助期待的实现。你就把两者勾连起来了,这样的立意是不是就是完全符合题意的了。然后你这样确定之后,你就去思考什么,也是很容易的了。

好,我们刚刚举的都是材料作文的例子。现在呢,我们就来看,如果是命题作文,我们怎么来把握题意之后准确立意,深入思考。这里是有一道这样的命题“人生难得几精彩”,同学们理解不难,人生难得几精彩,这个大家都看得懂这个是什么意思。写文章的话,怎么能深入思考,写出不一样的立意来?我们会发现这个题目当中,有一个词非常关键,那就是“难得”,既然说是难得,那就是不容易的得到。那么,不容易得到,靠什么得到呢?你想到这个的时候,我想你的第一层立意已经有了,因为难得,所以拼搏,所以珍惜。这个,很多同学都能想到。因为难得,不容易得到到,所以要努力得到他,于是就有这么一个立意;是不是还可以根据“难得”想下去呢,这个“难得”不是人人可得的是吧?精彩不是人人都有精彩的,人生难得几精彩,有的甚至是一辈子都没有精彩的,那么怎么办呢?想到这里,你是不是可以想,因为“难得”,所以你对待这个“难得”的精彩,你应该有一种平常心,具体说来是什么呢?你应该有一个享受追求精彩的过程,看待有无精彩的结果,第二层意思出来了;也是思考了难得和精彩的关系。是不是还可以想下去呢?还是可以从“难得”的角度去想“难得”,如果我真的是一辈子不得,都得不到怎么办呢,是不是意味着我这一辈子就没有精彩了呢?未必。我们来看,怎么想?虽然难得,甚至不得,但也不可以放弃追求精彩,因为追求精彩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种精彩。是不是这样的一层立意。

我们常常说,立意好,到最后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套话很会说啊,要升华主题啊,要立意啊,要怎么样啊……”这个其实是不露痕迹的,你这样的立意就确实在升华,是很辩证的思考。你是如何来对待精彩,怎么来看待精彩,辩证地去思考难得和精彩的关系。这样你看这是道命题作文,可以抓住这么一个关键词来思考立意,怎么样来逐层地深入,不要再第一层面就停止,不断地在回环往复以至无穷,多了很多正确的“废话”,都是在讲一样的意思,这是一道题,我们以后不妨试一试。

平时呢,我们不妨也可以拿这种相对比较难的题目来训练一下自己。平时从实战需要,从严、从难出发,到时间,高考的时候,你看到这些题目也就不在话下了。今天呢,我们只是从几个角度来看看,怎么样来准确立意?怎么样来深入思考?我期待今天的讲座呢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就是回到我开头的这一段话,就是很希望大家能够在确定准确立意的基础上,在立意上再深入一步,然后甩掉“三类卷”,取得一个相对不错的,应该达到得分数。最后祝同学们高考顺利,语文考试旗开得胜,谢谢各位!

    以上《“盆景”和“栋梁”材料作文析例》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盆景”和“栋梁”材料作文析例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盆景”和“栋梁”材料作文析例》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