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丹青小学校本培训奖惩制度

日期:2021-02-28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丹青小学校本培训奖惩制度 本文关键词:丹青,校本培训,小学,奖惩制度

丹青小学校本培训奖惩制度 本文简介:丹青小学校本培训奖惩制度为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益,营造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活动,特制定本奖惩制度:1、学校鼓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对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的教师在教师教学常规考核中予以加分;在教师年度考核中予以加分;在师德规范考核中予以加分。

丹青小学校本培训奖惩制度 本文内容:

丹青小学校本培训奖惩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益,营造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活动,特制定本奖惩制度:

1、学校鼓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对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的教师在教师教学常规考核中予以加分;在教师年度考核中予以加分;在师德规范考核中予以加分。

2、根据活动开展范围大小决定加分分值,分校级、联校级、市级及其以上不同档次,分别加不同分数。

3、对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的教师,在骨干教师、模范教师评选时予以优先。

4、对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优先。

5、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有贡献的教研组和个人,学校将给予奖励。

6、对无故不参加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的教师在各项考核中,

采用一票否决制。

7、建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考核与评估机制,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工作纳入学校考核评估的范畴,纳入到各村小校长的目标管理中。教师参训的情况与教师评优、评先挂钩,做到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工作中的先进学校、先进学年组及先进个人每学年表彰一次。

丹青

篇2: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本文关键词:高等学校,新时代,教育工作,本科,讲话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本文简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8-06-2814:51信息工程学院审核人: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材料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2018年6月2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本文内容: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8-06-28

14:51

信息工程学院

审核人: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

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材料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2018年6月21日)

同志们:

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教育部党组经过认真研究作出的重要决定。改革开放4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是第一次(1998年、2004年教育部召开过两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从“本科教学”到“本科教育”虽只有一字之差,反映的是形势发展了、认识深化了、内涵拓展了、地位更高了)。今天,除在座各地各校的负责同志外,31个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以及全国1200多所本科高校的干部教师代表通过视频同步参加这次会议。这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部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会,是一次全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大会,也是一次全面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的大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这次会议上再次征求意见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我们称为新时代高教40条)是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施工图”,干货多、含金量高,请同志们认真研读,多提宝贵意见。刚才,上海市教委、江西省教育厅、北大、清华、川大、天大、东莞理工学院、青海大学的同志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发言,做得、讲得都很好,很精彩。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本科教育工作谈三点意见。

ー、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着眼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路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教育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5.2讲话,是十九大之后总书记首次专门系统讲高等教育。讲话强调了四个“重大论断”: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四个“重大论断”,充满了对高等教育的热切期望,表明了总书记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大关切,体现了对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讲话提出了四个“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提出“两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明确提出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再次强调“四有好老师”殷切期望的基础上,对青年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希望”,就是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个“一二三四”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高等学校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的成效。特别是总书记提出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数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家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我们学习总书记5.2讲话,要同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的讲话、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以及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联系起来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了,既有宏观阐述,又有中观要求;既有思想政治规范,又有全面业务要求;既有思想理念,又有标准方法。总书记始终强调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高校思政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在政法大学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指明了奋斗方向。先进思想引领伟大事业,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面对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发展实际,全面落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高扬起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国计,但首先是教育,必须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高等教育,我们可以讲: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有两个基本点,大家要把握好。

一个基本点是,坚持以本为本。

以本为本是由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要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牢成长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也是学生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要教育引导他们夯实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接触社会实际,接受专业训练,练就独立工作能力,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学生成才立业奠定立身之本。

以本为本是由本科教育的地位作用决定的。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体量规模最大。全国1200多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是8:1,毕业生中本科生占比8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六千多万的本科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这几千万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说,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其次,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没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毛坯和种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培养了650万左右的研究生,他们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脊梁和领军人物,如果没有本科教育的优质生源基础保障,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想象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高层次入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说,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

以本为本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近千年的世界现代大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越是顶尖的大学,越是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被这些大学视为保持卓越的看家本领和成就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学把人才培养的本质职能进一步强化和凸显,“回归本科教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强劲的行动纲领。

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整个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我们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提出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四个回归”得到各方面尤其是书记校长的热烈响应,许多地方和高校专门出台了加强本科教育的意见,在提升质量方面有很多新理念、新作为,取得了可喜进展。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育部发布了首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专业内涵和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其他专业认证工作也有序全面展开。课程改革亮点频出,推出了一大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体系正在形成。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慕课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在了世界前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呈星火燎原之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对高校开展了一轮审核评估,完成2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质量文化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总的看,教学标准立起来了、制度建起来了、改革动起来了、特色亮起来了,本科教育工作全面企稳向好。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较去年有大幅提升,其中对教师教学水平、育人意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满意度提高了8-10个百分点。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同,是对大家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是一份让人欣慰、让人振奋的“成绩单”。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本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影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一是理念滞后问题。面对扑面而来、汹涌澎湃的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些高校仍然因循守旧,办学治校的理念思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及时应答,模式和方法创新不够,内容更新不及时,滞后于时代变革。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深刻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这次历史性机遇抓不住,高等教育就有可能犯战略性失误和错误,人才供给跟不上就可能会迟滞国家发展。二是投入不到位问题。一些学校在本科教育上还存在着领导精力投入不到位、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力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本科教育仍处在艰难爬坡中。这四个不到位既有硬件方面也有软件方面的问题,但重点还是软件问题,这是我们着力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三是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的导向问题。一些评价指标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成效,高校人财物方面的一些政策机制还没有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来。必须对症下药,在评价标准上加强引导,在体制机制上持续攻坚,强力疏通这些政策堵点。

另一个基本点是,推进四个回归。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调整思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学、科研等都要积极服务于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不能搞成两个或者几个中心;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各类资源都要主动聚焦到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高校的的标准和政策都要充分体现到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

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读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要引导学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要通过读书学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民情,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学会理性思考;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教育的成效,这是最重要的。说到底,回归常识,就是要按照总书记指出的,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大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轻轻松松、玩玩游戏就能实现的。有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学习发展研究和全美大学生学习的数据调查和分析),我国大学课堂的挑战性和美国高校相比还是有差距的,高校还存在一些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有人说,现在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应该扭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对大学生既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要改变考试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评,通过鼓励学生选学辅修专业、参加行业考试等,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要严把出口关,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授就得教书授课,离开了教书授课就不是教授。必须明确,高校教师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高校教师要做到“德高”,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学高”,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以扎实学识支撑高水平教学;做到“艺高”,提升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学习、改造课堂的能力。说到底,回归本分,就是要按照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要求,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教师评价问题。一些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过度强调教师海外经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等,这样的“指挥棒”不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要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研究等教学实绩,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对教学工作的要求要硬一点,教学工作达不到平均水平,就不能晋升职称,真正将入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回归初心,就是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等学校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也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实施习近平教育思想“五进”行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要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说到底,回归初心,就是要按照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希望和要求,培养又红又专堪当大任的一代新人。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问题。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我们要旗帜鲜明,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入。

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定信心,推动高校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历史证明,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动荡时期,教育不能救国;当国家处于和平建设的发展时期,教育能够兴国;当国家处于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高等教育可以强国。说到底,回归梦想,就是要积极回应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殷切期盼,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力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各类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问题,一流本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只有培养出一流入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双一流”建设高校并不一定就有一流本科教育,学科一流并不代表专业一流。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教学、教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五个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是上位的,五个子体系是下位的支持支撑,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体系,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聚焦人才培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哺人才培养,建设一流专业。同时,应用型高校也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各类人才,我国有一大批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办学传统、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总的来说,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根本使命的强基固本,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同频共振,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必须把四个回归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对照四个回归,高校要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首先明确应该干什么?要通过大讨论,思想上再认识、观念上再调整、人才培养再定位,明确学校、院系、教师的根本使命是什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其次明确应该怎么干?要系统考虑如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课程教材体系和管理制度。我们要广泛凝聚共识、汇聚磅礴合力,聚心聚力到人才培养上,把四个回归的要求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三、写好“奋进之笔”,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必须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内容。要主动担当、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努力实现有灵魂的质量提高、有方向的水平提升、有坐标的内涵发展、有特色的双一流建设、有引领的标杆大学,去年,教育部党组对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已经做了全面部署,对高等教育打好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体制机制改革这三大攻坚战提出了明确要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我们出台了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课堂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文件,这次会上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配套文件,提出了做好本科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把相关文件的要求落到实处。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第一,内涵发展要更深一些。现在,高等学校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批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硬件水平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关键是要在内涵上下大功夫,把握好着力点,建设高水平教学体系。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用好增量,建好新专业;盘活存量,升级优化原有专业。专业建设好了,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就立起来了。要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不能再用过时的知识培养明天的毕业生。要着力推动课堂革命。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高校教师要把育人水平高超、现代技术方法娴熟作为自我素质要求的一把标尺,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要着力建好质量文化。大学要自觉地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要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唤起每个主体的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大学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第二,领跑发展要更快一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引发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要把握好战略机遇,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一些领域大胆改革、加快发展,形成领跑示范效应,取得全局性改革成果。要加强新工科建设。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的、买不来的、讨不来的。要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前瞻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城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要加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学教育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加快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卓越医学人才,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要大力推进医学与理工文等学科交叉融合,为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兴医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入推进医教协同,由教育部与卫健委和有关地方政府共建一批高水平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要加强农林教育创新发展。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山水林田湖草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农林教育要肩负起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适应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布局涉农新专业,助力打造天蓝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中国。要加强文科教育创新发展。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文科教育中的领航和指导作用,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加快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加快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加强文、史、哲、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造就源源不新、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创新人才培养,要推进科教融合,让学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加大各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力度,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要努力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成为政治标杆、办学标杆、育人标杆、队伍标杆,发挥好排头兵、领头雁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特别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树立一批这样的标杆,让广大高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双一流”建设高校要争当立德树人的标杆,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列、干出成效、做好示范。

第三,公平发展要更实一些。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推进了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但发展仍然不平衡,必须在更大范国、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继续推进。当前的重点是要补齐区城短板,深刻认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整个国家发展布局的战略意义,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统筹谋划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双一流”建设、“部省合建”、省部共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等工作,形成合力,助力中西部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溢出效应”,以成都、西安、兰州和重庆、成都、西安这两个西三角为战略支点,以区城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区城内高水平大学为发展龙头,引领带动推进西北地区和西南高等教育集群整体发展,真正让中西部高等教育产生“自我造血能力”。中西部高校也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激发内在动力、发挥区域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有“栽好梧桐树,引得风凰来”的自信和吸引力。

第四,变轨超车要更坚定一点。“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引发了教育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教育”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在这方面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在起步阶段就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我们积极主动作为,就能赢得未来,这一点要坚定信心(我国已建成10多个慕课共享平台,上线幕课5000多门,超过7000万人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要持续保持中国慕课的国际先进水平,制定慕课标准体系、打造更多精品慕课。要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教师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着力破解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墓课在中西部高校的推广使用,让中西部高校学生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名师、名课,迅速大幅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学水平。要重塑教育教学形态。高校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探索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

第五,创新发展要更紧追一些。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讲,改革是第一动力,创新是第一引擎,要成就伟大的教育,教育创新就一刻也不能停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初步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学习、改革开放、跨越式发展,建成了高等教育大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1978-201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从86.7万-3779万,40年增长了43倍)。第三个阶段就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全面开启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这是一个从学习跟随到开拓创新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某些领域也开始进入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复制,需要有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走山路、山路不通开新路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中国要强盛、要复兴,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首先必须成为世界主要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教育创新要更坚定一点,要更自信地在世界舞合、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去谋划发展,参与竞争和治理,创建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和中国模式,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都在奋力奔跑、极速前进,如果我们仍然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仅无法实现超越,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们的差距。我们要想在新一轮快节奏、高频率、大变革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就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探索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新模式、新文化,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级教育部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发挥好“战略指挥部”的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政策引引导,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服务中心、思想中心、组织中心和指挥中心。高校的各级领导于部,要发挥好“一线指挥员”的担当和权责,把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从嘴上落到脚下,带头抓、带头干、带头改。广大教师要发挥好“战斗员”的关键作用,投入足够的精力、投入足够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培养好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同时,也恳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担当人才培养的“智囊团”和“补给站”,汇聚起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磅礴力量。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3: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总结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总结 本文关键词:校本课程,物理,初中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总结 本文简介: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总结张海东一、情境与需求分析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和物理组的老师们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总结 本文内容: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总结

张海东

一、情境与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和物理组的老师们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生活与物理》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

们的生活中。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目标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是: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

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

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物理与科技的关系。

3.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4.

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5.同时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

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我们编纂的《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

,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

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三、课程结构

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

相联系,使学生尽可能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也就成了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

义务,故此物理课程设置要力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一)

生活中的力学知识

1.生活中的重力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

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

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

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

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是一片混浊

2.生活中的摩擦力

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力,它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人们行走时,在光滑的地面

上行走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

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也是增大接触面的粗

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安装滚珠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而增大

滑行速度;各类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齿轮间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可见,人类的生产

生活实际都与摩擦力有关,有益的摩擦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要尽量减少。

3.生活中的弹力

利用弹力可进行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如高大的建筑需要打牢基

础,桥梁设计需要精确计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绳子,防止拉力过大导致断裂;

高压线的中心要加一根较粗的钢丝,才能支撑较大的架设跨度;运动员在瞬间产生的爆发力等等。

可见,物理力学知识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是很有用的,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处处存在着各种

各样的力,教师只要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他们树立崇尚科学、研究科学、应用科学精神。

(二)

生活中的热学知识

天气的阴晴、冷暖与人类的各类活动息息相关,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热学知识。如人们常喝开水、

吃熟食,需要对水和食物进行加热,而加热过程中就需知道燃料燃烧或电力加热的基本知识;炎热的

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严寒的冬天如何保暖,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散热,

保护秧苗不被冻坏而往往采用在夜间向稻田里灌水,都充分利用了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水稻生长在

夏季,是由于水稻是喜高温的植物;各种机械轴承、火车轮箍的制造是充分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这些都是热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三)

生活中的光、声现象

人类生存需要光。白天靠阳光,夜间需要灯光,设想宇宙无光,整个世界将陷入一片漆黑,所有

生物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光的重要性。然而光到底遵循什么规律,人类怎样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

务,这是人类研究光的目的所在。如日月食现象中遵循的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室里

通常用日光灯管而少用白炽灯,除为了节省能源外,更重要的是白炽灯这种光源容易形成阴影,而日

光管是平行光,可以避免阴影使我们能够很好的工作学习;夜间行驶的汽车内不开灯是为了避免挡风

玻璃反射光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汽车的反光镜用凸镜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扩大观察范围,近视眼病

人要佩戴凹透镜是为了矫正物体成像在人的视网膜上,手电筒能“收光”是利用凹透焦点发出的光能

平行射出。另外,教室的长度限制

10m

左右是避免原声、回声两次声音,从而使两种声音叠加在一起,

加强原声;两山距离和海底深度的测定也是利用声音的传播原理。

(四)

生活中的电学知识

自法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从生活用电到交通运输、工厂企业用电,

都来源于发电机,电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电的应用。如夜间

走路用的手电,它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不会发生触电事故,而照明用电如使用不当,将会

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这是因为不高于

36V

的是安全电压,而照明电路的电压是

220V,远远高于安全

电压;煮饭用电饭煲、电炒锅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电力机车的行驶也是靠电能,一切家用电器都需

要电。假设没有电,电动机将不能转动,电力机车不能行驶,电器都不能工作,人类社会将会倒退。

因此,电是人类的好伙伴,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安全用电原则,我们就可以驯服它,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四、课程实施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实施过程中做到计划落实,人员落实,

措施落实,要求实施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

2、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的和谐发展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建立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有序运行。

3、认真编写《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教材按照本校实际情况,根据课程实施方案与细则,组织老师认真撰写课程设计课案,在这基础上编写出校本课程的教材。

4、加强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科学研究

就这一课程的开发实施,设立相关课题,组织教师参与,以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提高教

师的教科研水平。

5、课堂实施方案

在教学结构上,主要体现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

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总结提高的过程。

五、课程评价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成绩优异者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六、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学校根据新标准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

内资源

配置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通过合力配制和有效使用,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广大教师也应该因

地制宜、积极发挥现有条件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验技能,提高物理学教学质量。

(2)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学校资源的不足。社会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科技馆、展览会、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突显生活化的物理题材,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物理知识。

电视是一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电视中的科学教育栏目,要使学生养成习惯,关心电视中的科学节目,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养成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

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

七、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

1、《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开发按照河北巨鹿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途径和程序进行。

2、在开发前进行了前期调研工作,调查学校师生的课程开发趋向,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采访等方式进行。

3、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学校教导处申请。经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确立。

4、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5、教导处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激励机制。

总之,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使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物理知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以上《丹青小学校本培训奖惩制度》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丹青小学校本培训奖惩制度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丹青小学校本培训奖惩制度》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