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初中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

日期:2021-03-08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初中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必备,初中,政治,大全

初中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 本文简介: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责任: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者是不应当做的事情责任的产生: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责任的来源: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初中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 本文内容:

第一单元: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责任: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者是不应当做的事情

责任的产生: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责任的来源: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

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第二单元: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兴国之要,根本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立国之本,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

强国之路,活力源泉:改革开放

生命线,政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民族国情: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维护民族团结三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

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五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男女平等

对外开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发面都开放。坚持“迎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

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民族的根:民族文化

民族的魂: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保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

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宪法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的构成: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公民的政治权利: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

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经济四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马列毛、邓三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建设

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2个素质

培养4有青年)

有效形式: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国人民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

第四单元: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

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

总体小康水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和谐社会的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篇2:最新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必修,高中物理,最新

最新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

最新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速度

速率

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标量

分类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决定因素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

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

方向

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

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

无方向

联系

它们的单位相同(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

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

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一过程量

定义式

单位

m/s

m/s2

m/s

决定因素

v的大小由v0、a、t

决定

a不是由v、△v、△t

决定的,而是由F和

m决定。

由v与v0决定,

而且,也

由a与△t决定

方向

与位移x或△x同向,

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与△v方向一致

由或

决定方向

大小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位移对时间的变化

x-t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速度对时间的变

化率

速度改变量与所

用时间的比值

v—t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

(2)

位移—时间关系式:

(3)

位移—速度关系式: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

x-t图象

v—t图象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

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③表示物体静止

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

位移为x0

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v0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的支点相遇时

的位移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

⑥t1时间内物体位移为x1

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

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考点一:关于弹力的问题

1、弹力的产生: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

弹力的大小:

(1)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来求解

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考点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

(2)

选择

2.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

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考点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1.

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

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

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

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

2.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

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

(3)

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

1.

理想实验法

2.

控制变量法

3.

整体与隔离法

4.

图解法

5.

正交分解法

6.

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

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

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

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

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

轻绳: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

轻杆: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

轻弹簧:

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弹力的大小遵循的关系

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

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

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

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

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②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特征

(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注意:合外力为零只有两种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反之,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匀变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

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4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

(1)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举例:匀速圆周运动)

2.绳拉物体

合运动:实际的运动。对应的是合速度。

方法:把合速度分解为沿绳方向和垂直于绳方向。

3.小船渡河

例1:一艘小船在200m宽的河中横渡到对岸,已知水流速度是3m/s,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5m/s,

求:(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时间是多少?船经过的位移多大?

(2)欲使航行位移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位移是多少?渡河时间多长?

船渡河时间:主要看小船垂直于河岸的分速度,如果小船垂直于河岸没有分速度,则不能渡河。

(此时=0°,即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

解:(1)结论: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渡河的最短时间为:

合速度为:

合位移为:

或者

(2)分析:

怎样渡河:船头与河岸成向上游航行。

最短位移为:

合速度为:

对应的时间为:

例2:一艘小船在200m宽的河中横渡到对岸,已知水流速度是5m/s,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4m/s,

求:(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时间是多少?船经过的位移多大?

(2)欲使航行位移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位移是多少?渡河时间多长?

解:(1)结论: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

渡河的最短时间为:

合速度为:

合位移为:

或者

(2)方法:以水速的末端点为圆心,以船速的大小为半径做圆,过水速的初端点做圆的切线,切线即为所求合速度方向。

如左图所示:AC即为所求的合速度方向。

相关结论:

4.平抛运动基本规律

1.

速度:

合速度:

方向:

2.位移

合位移:

方向:

3.时间由:

(由下落的高度y决定)

4.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切规律在竖直方向上都成立。

5.

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为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正切值的2倍。

6.平抛物体任意时刻瞬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与初速度方向延长线的交点到抛出点的距离都等于水平位移的一半。(A是OB的中点)。

5.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质点通过的圆弧长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单位:米/秒,m/s

2.角速度: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单位:弧度/秒,rad/s

3.周期: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单位:秒,s

4.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圆周运动的圈数。

单位:赫兹,Hz

5.转速: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单位:转/秒,r/s

(条件是转速n的单位必须为转/秒)

6.向心加速度:

7.向心力:

三种转动方式

绳模型

6.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

1.“绳模型”如上图所示,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注意:绳对小球只能产生拉力)

(1)小球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绳子和轨道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

mg

=

=

(2)小球能过最高点条件:v

(当v

>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

(3)不能过最高点条件:v

F>0(F为支持力)

(3)当v=时,

F=0

(4)当v>时,F随v增大而增大,且F>0(F为拉力)

7.万有引力定律

1.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量。

(K值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2.万有引力定律:

(1)赤道上万有引力:

(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

(2)两极上的万有引力:

3.忽略地球自转,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黄金代换)

4.距离地球表面高为h的重力加速度:

5.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轨道处的向心加速度a等于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

6.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方法1:

(已知R和g)

方法2:

(已知卫星的V与r)

方法3:

(已知卫星的与r)

方法4:

(已知卫星的周期T与r)

方法5:已知

(已知卫星的V与T)

方法6:已知

(已知卫星的V与,相当于已知V与T)

7.地球密度计算:

球的体积公式:

近地卫星

(r=R)

8.

发射速度:采用多级火箭发射卫星时,卫星脱离最后一级火箭时的速度。

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线速度.当卫星“贴着”

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7.9km/s。卫星环绕地球飞行的最大运行速度。地球上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11.2km/s

使人造卫星脱离地球的引力束缚,不再绕地球运行,从地球表面发射所需的最小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16.7km/s。使人造卫星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去,从地球表面发射所需要的最小速度。

8.机械能

1.功的计算。

2.

计算平均功率:

计算瞬时功率:

(力F的方向与速度v的方向夹角α)

3.

重力势能:

重力做功计算公式:

重力势能变化量: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重力做功特点:重力做正功(A到B),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C到D),重力势能增加。

4.弹簧弹性势能:

(弹簧的变化量)

弹簧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变化量的负值:

特点:弹力对物体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对物体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

5.动能:

动能变化量:

6.动能定理:

常用变形:

7.机械能守恒: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会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初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等于末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势能的减少量)

(A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B物体机械能的减少量)

篇3:20XX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本文关键词:知识点,上册,七年级,历史

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本文简介: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早期的人类——北京人一、元谋人1、我国最早的人类2、时间:距今约170万年3、地点:云南元谋县4、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的是能否会使用工具)二、北京人1、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3、生产生活:能制造和使用

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本文内容:

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早期的人类——北京人

一、

元谋人

1、

我国最早的人类

2、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3、

地点:云南元谋县

4、

生产生活: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的是能否会使用工具)

二、

北京人

1、

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

2、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3、

生产生活:能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且还会长期保存火;使用简单的语言;过群居生活。

4、

北京人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三、

山顶洞人

1、

时间:距今约3万年

2、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3、

生产生活: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

山顶洞人特点:与现代人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有审美观念)

四、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用火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

半坡居民的生活

1、

时间:距今约6000年

2、

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

3、

住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优点:防风沙,抵挡风雨,可取暖)

4、

农业:以粟为主

5、

手工业:制造彩陶、纺织、制衣

6、

畜牧业:猪、狗等

二、

河姆渡人的生活

1、

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2、

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3、

住所:干栏式房屋(优点:防潮通风,防蛇虫鼠疫,防洪水猛兽)

4、

农业: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以骨耜耕种。

5、

手工业:陶器,简单玉器,原始乐器骨哨,象牙雕刻

6、

畜牧业:猪、狗、水牛。

三、

原始农业的发展

1、

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2、

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3、

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4、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5、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

一、

炎黄联盟

1、

炎帝和黄帝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2、

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四五千年前。

3、

逐鹿之战A、时间:四五千年前,

B、主要人物:炎帝、黄帝、蚩尤

C、结果:炎黄打败蚩尤

D、影响: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传说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造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黄帝:(名轩辕)

和黄帝有直接关系的:

1、建造宫室

2、制作衣裳

3、挖掘水井

4、会炼铜

5、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6、制造船只

和黄帝有间接关系的:

6、仓颉创造文字

7、伶伦制作音律

8、隶首发明算盘

9、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尧舜禹的禅让制

1、含义:“禅让”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2、基本原则:选贤任能。

3,、实行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时期)

4、实质:

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四、大禹治水

1、方法:疏导

2、为什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因为他带领人民在治理洪水。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重大事件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登封)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里头遗址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亳(今郑州)。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今安阳)

牧野之战(p24利簋gui: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

盘庚迁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

周武王

周幽王

分封制,“国人暴动”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今洛阳)

周平王

二、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国家机构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或者: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内容:

①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边疆,战时随从作战。

影响:(作用)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出现:4000年以前

发展:夏朝种类逐渐增多。

鼎盛:商、周时期

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

精品:司母戊鼎(河南安阳阴虚发现):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

成分:铜、锡、铅

方法:泥范铸造法

定义:刻写在龟甲、兽骨上

发现者:王懿荣(清)

甲骨文

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等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二、

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手工业:青铜业、冶炼业、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作、

秋时期的

经济发展商业:出现了商品交换的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三、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

1、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2、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其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四、诸侯争霸

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一箭之仇、管仲拜相、老马识途、一匡天下),

晋文公(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城濮之战)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

2、齐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任用管仲为相;

治国措施:①改革内政

②发展生产

③训练军队

3、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

①前提:王室衰微

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4、争霸战争的影响:

(1)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二、战国七雄(看书p32图)

1、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2、既是春秋诸侯国又是战国七雄的是:齐楚秦燕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三、战国著名战役:

时期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赵国得救

马陵之战

魏、齐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长平之战

秦、赵

纸上谈兵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四、商鞅变法

(一)、背景:①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秦国落后挨打,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二)、时间:公元前356年

(三)、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四)、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五)、内容:1、政治上: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权力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六)、意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七)、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并联系当前改革,你有什么启发?

答:成功了。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启发:我们应该向商鞅学习,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五、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公元前256年

2、建造者:蜀郡郡守李冰

3、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

4、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5、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6、影响: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第八课

百家争鸣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论语》

核心思想:“仁”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

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战国

孟子

仁政、轻徭薄赋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核心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战国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家

战国

墨子”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子

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九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的统一

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有哪些?

答:1.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2.秦王嬴政善用人才。

3.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六国不团结,容易被各个击破。

5.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心,人民渴望统一。

三、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好事还是坏事?有什么意义?

答:好事。

意义:1、结束分裂割据,符合人民的愿望。

2、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社会的进步。

3、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四、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政治建制:

最高统治者:皇帝

(p44页图)

中央政府: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地方上: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五、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作用)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改变以往币制混乱的

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六、秦朝的疆域

(北)长城一带

(西)陇西(东)东海

(南)南海

第十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①赋税沉重

②徭役兵役繁重

③刑法的残酷

④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

2、起义地点:大泽乡

3、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4、经过: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2)起义军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3)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5、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公元前207年,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四、楚汉之争

人物:项羽(西楚霸王):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刘邦(汉王)

: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结果:项羽垓下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刘邦、项羽先后领导的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战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战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灭于9年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体现了哪个学派的思想?(道家学派)

材料:

“都鄙bi廪lin庾yu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xiu而不可校。”(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1、上述材料所描述的是汉初的什么治世局面?并说说出现这种治世局面的原因?(文景之治。原因: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提倡清廉节俭,重视发展农业。)

2、对保持今天的治世局面你有何建议?(①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严厉打击贪污腐败。)

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主观上:汉朝初年的统治者,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采取的措施:(看基础训练p33非选择题)

1、政治上:

原因:诸侯王势力强大,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

内容:下诏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弟子作为侯国。

.

①颁发“推恩令”目的: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主父偃的建议)作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

大加强。

②建立刺史制度。

2、思想上:(目的: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董仲舒的建议)

②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

3、经济上:(目的: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全国范围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基础训练p36)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形成。

时间:184年

领导者:张角

黄巾起义特点:有组织、有准备。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结果:起义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①第一次出使西域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

结果:了解西域。

目的: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②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19年。

结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课本P64图)

路线: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中亚

西亚

欧洲(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传入: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歌舞等

传出:丝绸、漆器、;开渠、凿井、铸铁等。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或者它沟通东西方交通,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三、海上丝绸之路

起点:东南沿海港口。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四、西域都护的设置

时间:公元前60年

职务: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意义: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新疆及巴尔客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

班超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15课

两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造纸术的基本方法。(放马滩纸: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

优点: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影响: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二、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医圣”。

(河南南阳张仲景祠)

成就:1、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2、中医学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3、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华佗:东汉末年神医。成就:擅长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三、历史巨著《史记》

作者: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祠)

地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历史。

鲁迅将《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学习司马迁什么样的精神?(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面对困难挫折和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四、佛教道教

(一)道教: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称老子为“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道教创始人:张角、张陵

(二)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困民众苛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影响: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化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东汉明帝时修建的河南洛阳白马寺。

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农历二十四节气(课本P72)

16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结果: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三国鼎立影响: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

蜀汉措施:改善民族关系,发展经济

(蜀)

影响: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建立: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

措施:开发江东,发展造船业,派船队到夷洲

影响:发展了海外贸易,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三国的灭亡顺序:蜀魏吴

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魏灭亡;280年西晋灭吴。(三国结束)

一、西晋的建立

时间:建于266年—灭于316年

都城:洛阳

建立者:司马炎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八王之乱

原因: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夺取中央政权。

结果:西晋从此衰落。(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资治通鉴》)

影响: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西晋后期)

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课本p79)

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课本P81)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迁移的时间:东汉末年,魏、晋时期。

原因:受汉族先进文化经济的吸引。

内迁少数民族:氐族、羌族、匈奴、羯族、鲜卑。

生活状况:西晋向其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

结果: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北方政权十六国并立。

四、前秦

4世纪后期,氐di族

苻fu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大,统一黄河流域。

皇帝:苻坚

任王猛为丞相

改革措施:1、整顿吏治,例行法治

2、加强集权

3、招抚流民

4、减赋禁奢

5、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解。

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条件:南北大地主拥戴

经过: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建立都城:建康(旧名建业,313年改名建康,今

江苏南京)

东晋的政权特点:大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

结果:未能恢复中原。

东晋的兴亡北伐原因:缺少后援。

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

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都城都在建康。

宋:420—479年,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社会安定。

南朝齐:479—502年

梁:502—557年,梁武帝萧衍yan时出现侯景之乱,

陈:557—589年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江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提供了劳动力、先进技术、工具。(主要原因)

2.南方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

3.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4.统治者政策:奖励耕织、兴修水利。

5.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读史料:

材料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思考:《宋书》里描写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描述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1、《史记》描述的江南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宋书》描述的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2、这是因为汉代时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逐渐得到开发。

(三)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兴修水利工程;推广和改进犁耕;使用粪肥,育秧移栽,实行麦稻兼做;种植双季稻。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

3、商业:商业繁荣,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四)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战

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经过:前秦号称百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

结果:前秦失败,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战争特点:以少胜多

影响: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淝水之战相关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族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目的: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494年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方式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意义: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科技成就

1、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2、数学:

(1)三国时期魏国刘徽:割圆术

(2)南朝科学家祖冲之贡献:著作《缀术》;精确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擅长机械制造,制造了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水碓dui磨、千里船(“日行百余里”)

二、文化成就

1、书法:

(1)曹魏:锺zhong繇you——独创楷书,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胡昭

(2)西晋:设置书博士:规定用锺繇和胡昭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3)东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备受唐太宗喜爱。

(4)北魏: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厚。《魏碑》

2、绘画:

东晋:顾恺之:画家,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雕塑: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课本P94

    以上《初中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初中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初中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