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关键词:助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
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简介: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基本信息(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助产专业专业代码:630202(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1.教育类型:普通全日制专科(高职)2.学历层次:大专(三)招生对象与学制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2.学制:全日制三年(四)就业范围与职业岗位1.就业范围根据对助产
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内容:
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助产专业
专业代码:630202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1.教育类型:普通全日制专科(高职)
2.学历层次:大专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者
2.学制:全日制三年
(四)就业范围与职业岗位
1.就业范围
根据对助产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工作的调查分析,护理学系助产专业毕业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各级医疗卫生和服务机构从事临床助产、临床护理和母婴保健工作。
2.职业岗位
(1)医院临床助产士
(2)医院临床护士
(3)医疗临床辅助服务员
(4)各级妇幼保健院保健员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公民修养和职业素质,掌握助产及护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临床助产及母婴保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助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适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较快适应临床和社区第一线需要的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体魄。
(二)规格要求
1.职业岗位知识要求
掌握助产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具备护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熟悉本专业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
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医学专业外文资料;
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及进行相关医学文献检索的能力。
2.
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具有熟练规范的助产和专科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
具有规范地进行产前检查、正常接生、产后处理、正常及异常新生儿处理的操作能力;
具有对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观察和初步处理护理能力;
具有对难产及产科危重病人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
具有对优生优育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能力;
具有安全意识、法律意识。
3.
职业岗位素质要求
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热爱祖国、热爱护理及助产事业;
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及职业道德;
具有一定的护理、助产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较高的护士、助产人文修养;
具有热爱助产事业的道德情操。
(3)
毕业要求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合格;;实习成绩合格;技能考核成绩合格;毕业考试成绩合格;学生完成教学方案规定的课程、取得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证书、高级育婴师资格证;德、智、体审查合格者。
3、
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内涵
围绕助产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采用“三化合一”即“社会对助产人才标准市场化”、
“素质教育全程化”、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方式,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是以“社会对助产人才标准市场化”为先导,以“素质教育全程化”为基础,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方式,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是以“社会对助产人才标准市场化”为先导,以“素质教育全程化”为基础,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育人方式,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是以“社会对助产人才标准市场化”为先导,以“素质教育全程化”为基础,以“理论实践一体化”为核心,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任务,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加强人文、体现冈Iz、强化实踐,实现“三强一高”(专业实践能力强、职业操作能力强、岗位应用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定位,并将行业背景融人教育之中,实现校内专业教育与行业实际需求接轨。
(2)
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流程
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公共素质模块和职业基础模块课程,将素质培养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按照助产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将素质培养课程和素质教育活动(如课外活动:护士节系列活动等)量化,纳入课程管理,做到有计划、有考、有学分,确保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素质培养。并利用假期安排到教学、实习医院门诊产前检查室、妇科检查室、计划生育指导中心等单位参观和社会实践进行岗位认知性见习,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岗位认知见习、职业基础课程学习,突出:基础课专业性,实现职业基础与专业素质统一。
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职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课程,坚持“教、学、做”一体。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接轨,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接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用“多证书”式职业教育与社会依法执业接轨。考试模式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提高学生对考试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执业考试的通过率,为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就业占领了先机。同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护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推行以基于工作过程为主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模拟实训(产房、病房、检查室、手术室)、仿真训练等的综合训练。实训室开放,学生自主管理,这样使学生早期接触职业角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又保证了实训课开出率、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同时到医院产房等岗位进行教学见习,以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熟练掌握职业及罷,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学年位实习。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过程。走出一条院校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同时,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保障学校与医院互惠互利、可持发展。通过实习医院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企业岗前培训,实现实习与就业岗位统一。
四、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1)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突破学科式课程模式的束缚,面向经济社会,面向社会职业岗位,突出职业的复合性,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构架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技能取证培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结合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对照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需求,设置项目课程,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对高职助产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培养为核心构建助产专业课程体系。即以“职业素质养成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健助产专业人丈培养“知识平台”。通过“课间校内实训、课间临床见习、实习前强化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以人文素养课程、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考核中的人文素质养成教育,以及课程化管理的课外活动三个环节,实现全方位素质培养。
课程体系设计体现2突出、2优化、3加强原则:“2突出”是突出助产业技能训练;“2优化”是优化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3加强”指加强外语教学,加温计算机教学,加强人文素养课程教学。努力使培养对象达到“三强”:专业实践能力强、职业操作能力强、岗位应用能力强;“一高一宽”: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一适度”: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助产人才标准。
(2)
以“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培养为核心的助产专业课程体系,即以“职业素质养成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建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知识平台”。通过“课问校内实训、实习前强化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以人文素养课程、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考核中的人文素质养成教育,以及课程化管理的课外活动三个环节,实现全方位素质培养,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构建“三化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国际助产士联盟将助产士定义为:一名可信赖的专业人士,通过与孕妇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妇女整个孕期、产时和产后必要的支持、护理和咨询,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助产接生、提供新生儿照护,为孕产妇提供全程连续性服务。助产士(产科护士)是低危孕产妇的专业护理者。
助产士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现代护理理念;具备全面规范的基础理操作技能;具备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熟练的专科助产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能力;具备对急危重病人的一般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具备对产程进展的评估能力;具备运用孕期保健知识,对孕产妇提供服务的能力;具备健康教育能力;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具备护理管理基本能力。助产士是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适应职业压力的优良心理品质毕业后能在各种医疗机构、妇幼保健院、社区从事临床助产及母婴保健工作的高技能型、应用型助产专业人才。
助产专业学生毕业前还可以参加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毕业时可获得毕业证、执业护士资格证、高级育婴师资格证考核合格证书等资格证书。
3.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实训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实训内容;以专业培养标准为载体设计实训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构建符合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课间校内实训、课间临床见习、实习前强化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以行业发展为方向,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素养为标准培养人才。突出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流程和技能。实施岗前培训式教学,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引入教学中,重视实践技能考核并与职业资格考证结合。规范顶岗实习管理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合作,责任到人。构建四个教学模块。
模块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包含职业基本素质、职业基本技能、职业亥心技能和职业综合技能。
模块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含职业认知实践、职业基本技能实训、助产综合实训、岗位技能培训和顶岗实习。
模块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含课程实践技能评价标准、职业技能考核项目、职业综合技能考核项目与标准。
模块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含校外实训基地考核表、实践教学考核表、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二)核心技术及课程内容
1.核心技术
临床助产专项技能包括:早期及中期妊娠诊断技能、产前检查技能、绘制产程图技能、胎心检测技能、处理正常产程和异常产程的技能、产妇及新生儿基础护理技能、妊娠病理病历采集与分析技能、后穹窿穿刺术、会阴切开及缝合术技能、胎头吸引术技能、产钳术技能、人工剥离胎盘术技能、会阴擦洗术、新生儿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技能、新生儿沐浴技能、新生儿抚触技能、母乳喂养技能、中期妊娠引产技能、宫内节育器放置及取出术等。
2.相应核心课程
《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高级助产技术》《妇婴保健》。
五、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图1:助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图
2.以“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培养为核心的助产专业课程体系
即以“职业素质养成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建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知识平台”。通过“课间校内实训、实习前强化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以人文素养课程、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考核中的人文素质养成教育,以及课程化管理的课外活动三个环节,实现全方位素质培养。
.
图2:以“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六、课程教学实施设计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各学期每周授课时数
合计
理论
实践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6
19
19
19
18
16
1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32
32
2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毛概、邓论、三个代表)
2
108
108
2
2
2
3
大学英语
4
104
104
2
2
2
4
大学语文
4
68
68
2
2
5
心理素质
1
16
16
1
6
计算机基础
4
68
18
50
2
2
7
体育
8
140
140
2
2
2
2
8
形势与政策
1
16
16
1
9
医用化学
2
32
22
10
2
小计(9)门
24
584
384
200
14
10
6
4
职业基础模块
12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3
32
20
12
2
13
正常人体结构
4
96
48
48
6
15
生理学
3
76
50
26
4
16
医学遗传与优生学
2
45
35
10
4
17
病理学
3
38
20
18
2
18
护用药理学
3
38
25
13
2
19
健康评估
4
76
56
20
4
20
护理心理学
2
38
32
6
2
21
护理学基础
6
140
70
70
4
4
专
业
选能力
课
22
妇婴保健
3
76
50
26
4
23
内科护理学
6
76
66
10
4
24
外科护理学
5
76
64
12
4
25
高级助产技术
6
114
72
42
6
26
新生儿护理
4
76
56
20
4
27
中医护理学
2
38
28
10
2
28
急危重症护理学
3
38
28
10
2
29
妇科护理学
4
76
56
20
4
30
社区护理学
3
38
30
8
2
31
康复护理学
2
38
26
12
2
32
精神科护理
2
38
32
6
2
必修课时数及周时数
70
1263
864
399
26
24
28
26
顶岗实习
1140
72
1068
选修课总时数
113
71
42
3
1
2
1
总学时数
3100
1391
1709
29
25
30
27
毕业考试科目:
1.高级助产技术
2.护理学基础
3.妇科护理学
每学期开课门次
考试课门数
考查课门数
11
2
9
10
4
6
11
3
8
8
2
6
七、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实行“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毕业考核实行理论考试加护理技能综合性多站考试,即仿真助产工作及临床护理过程,采用典型案例资料和模拟病人,按护理程序思路分为护理评估、诊断和计划、护理操作和健康教育四站进行考核。使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使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导标和推力。
(一)知识考核
以鉴定性考试方式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知识考试,以闭卷考试进行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及形式与执业考试接轨。严格考试纪律,出题、阅卷严密、严谨,保持考试的公正性,以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二)综合实践考核
(1)操作能力考核:包括对学生的单项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根据课程内容,课程中操作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在实训过程中进行考核。实习前综合实训则进行逐一错做考核。毕业考核中的综合实践考核则以小组形式,仿真助产工作或临床护理过程,采用典型案例资料和模拟病人,按整体护理程序进行考核。
(2)毕业个案答辩:助产及临床护理个案病历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按优(90-100),良(75-89),及格(60-74),不及格(59分以下)评定等级。
(三)能力、素质考核
以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对学生进行素质考核。加强形成性考核不但对于学生逐渐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掌握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训练思维和培养应变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激励和控制作用。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平时作业、学习态度、讨论发言情况等。
八、毕业条件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合格;;实习成绩合格;技能考核成绩合格;毕业考试成绩合格;学生完成教学方案规定的课程、取得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证书、高级育婴师资格证;德、智、体审查合格者。
其他证书要求:
1.外语等级证书:要求本专业学生毕业前应获得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等级证书,或获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非英语专业全国高职英语等级证书或者是最低标准是通过学院组织的外语等级考试。
2.计算机等级证书。
3.普通话证书。
4.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或卫生相关类职业证书:要求本专业学生在综性医院实习时间8个月以上,参加卫生部统一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取证书。
篇2:20XX年新教师培养方案
2018年新教师培养方案 本文关键词:培养,新教师,方案
2018年新教师培养方案 本文简介:新教师成长培养方案(2017一2018学年度)2017年9月一、指导思想2017年秋季,对学校而言,是真正到了一个充满期待、充满希望的发展拐点,因为有大量新鲜血液的注入:编内统招2名,特岗2名,新教师的数量达到一个新的历吏高峰期,恰如久旱逢甘霖。年轻代表着希望,新教师的涌入无疑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活力,
2018年新教师培养方案 本文内容:
新教师成长培养方案
(2017一2018学年度)
2017年9月
一、指导思想
2017年秋季,对学校而言,是真正到了一个充满期待、充满希望的发展拐点,因为有大量新鲜血液的注入:编内统招2名,特岗2名,新教师的数量达到一个新的历吏高峰期,恰如久旱逢甘霖。年轻代表着希望,新教师的涌入无疑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活力,但其专业学力的多样性、经历经验的差异性和诸多不稳定性又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全新的挑战。年轻是每个成熟教师的必经阶段,关注新教师的成长,为新教师的成长搭设平台、铺路造桥,是每一所学校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也是教育能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为了全面提高新技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二、总体目标
致力于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乐于奉献、充满朝气的年轻教师队伍,使他们能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岗位,能独立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能尽早赢得学生与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从而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培养对象
2017年8月至今新招聘的教师。
四、培养目标
1.适应学科教学各项工作,融入学校校园文化,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谦虚谨慎,勤学好问,初步了解并遵循教学當规,掌握一定的教学基本功。
2.对照落实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严格按教学规律办事,突出学科教学特点,不断开展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完善教学方与方法,养成良好的教学工作(备、教、批、辅)习惯。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吸收同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戈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够胜任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
4.成长为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教育教学骨教师,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面的一致认可。
五、培训内容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颁布)
2、教育教学常规。
3、课标与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4、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
六、培训形式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教研与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提高学习的质量和实效性。
1、集中培训。
由各学校统一组织新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观摩课、阅读与分享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2、个人自学。自学课标、大纲、阅读书目,并提出要求、新教师自学自研,做好笔记。
3、拜师结对。
(1)新教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指导教师,双方签订培养合约,落实师徒各自的职责。指导教师和新教师可根据学校《新教师培养计划》结合自身实际,完成相应的培养任务。
(2)各指导教师应在师德规范、工作作风、教育观念、业务技能等方面全面地进行指导,帮助新教师成长,每学期至少指导新教师听评新教师5节课。新教师要虚心接受指导和帮助,每学期至少要主动听指导教师5节课,在指导教师帮助下,上一节汇报课(一般安排在下半学期)。
6、外出学习
学校在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时向新教师倾斜,尽量多为新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并要求新教师回来后必须作汇报讲座,并写好心得体会。
七、跟踪考核
1、新教师在每学期结束时,必须上交的资料有:所担任学科的教案本
(详案、手写),教学心得一篇,听课记录(不少于15节),汇报课教案一份(含教学设想)。
2、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建立新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对新教的成长轨迹进行整档、验收。
篇3:《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器人,课程标准,方案,工业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简介:《工业机器人应用》课程标准开发与课程基本信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编码:SJ-0030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类型:A类课程属类:职业必修课课程学分:参考课时:64课程性质:选修课开课部门:智能制造中心适用专业(层次):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先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PLC》等课程后续课程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内容:
《工业机器人应用》
课程标准开发与课程基本信息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编码:SJ-0030
课程名称:工业机器人技术
课程类型:A类
课程属类:职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
参考课时:64
课程性质:选修课
开课部门:智能制造中心
适用专业(层次):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
先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PLC》等课程
后续课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职业资格:机器人智能工程师(初级)、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操作(中级)
制
订:《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开发团队
批
准
人:丁浩
课程负责人:杜连娣
二、课程详细信息
(1)
课程简介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主要了解机器人的分类与应用、机器人运动与动力学基本概念、机器人本体基本结构、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构成及编程语言、典型工业机器人自动线的基本组成及特点等内容,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培养学生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系统的模拟、编程、调试、操作、销售及自动化生产系统维护维修与管理、生产管理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机器人技术基础。
(2)
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工业机器人课程应定位于为企业培养能够完成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维保的应用型人才。其前修课程有《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控制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后续课程有《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
(3)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从初级工到专家的发展顺序,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从单一机器人的操作,到机器人工作站的整体把握。全部课程都安排在机器人实训室上课,每一个项目都有实践环节,每一次的学习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并且在实践操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规范操作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每一次的考核评价都有相关内容,这种职业素质是在任何企业工作都应具备的。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根据项目任务通过视频、图像、实训设备等,使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在各种场合的应用。对于机器人的工业应用着重讲解其各种结构形式及应用场合,通过该项目使学生对机器人学科有全面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RT-TOOLBOX2仿真软件完成虚拟机器人的加载和控制。
(4)
课程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机器人的由来与发展、组成与技术参数,掌握机器人分类与应用,对各类机器人有较系统的完整认识;
(2)了解机器人本体基本结构,包括机身及臂部结构、腕部及手部结构、传动及行走机构等;
(3)了解机器人轨迹规划与关节插补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4)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操作方法;
(5)掌握机器人语言的基本程序命令和编程方法;
(6)熟悉工业机器人的自动线安装与调试、维护技术;
(7)熟悉喷漆、涂胶、焊接、装配和包装等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自动线;
2.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理解机器人本体的基本构成和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2)学会正确操作工业机器人,能独立或小组协作完成规定的实验与实训;
(3)具备识图和仪器仪表使用的基础能力;
(4)会观察和分析实验与实训现象,编制、调试、运行程序,熟练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
(5)会查阅相关手册和产品使用说明书,正确阅读和分析实际应用程序;
(6)能在自动线生产现场基本正确完成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程序编制或调试任务;
(7)能在自动线生产现场基本正确完成工业机器人安装与维护任务;
(8)能对工业机器人出现的故障进行初步的诊断和处理。
3.
素质目标
(1)
具备搜集相关技术资料,尽快熟悉新接触设备和新工作场景的能力;
(2)
具备潜心钻研的职业精神和必要的创新能力;
(3)
具备独立学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具备工作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5)
能自觉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
(5)
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教学
项目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参考学时
1
概述
1.
了解机器人的由来与发展,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技术的研究领域与学科范围;
2.
正确理解机器人的主要分类形式;
3.
了解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其特点;
4.
准确把握机器人的组成与主要技术参数。
通过生产实际案例分析、实物图片以及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强化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12(4)
2
机器人基本构成
1.
掌握工业机器人机械结构的自由度和工作空间;
2.对机器人的位姿分析有初步的了解;
3.
掌握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的分类等基本概念;
4.初步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与伺服驱动系统的主要构成。
基于机器人图片和实物,以及多媒体演示,结合必要的原理阐述和公式推导,强化对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
20(6)
3
机器人编程语言与离线编程
1.
全面准确理解MELFA-BASIC
V的规格;
2.
熟练掌握常用的程序命令;
3.
能够独立创建程序和调试程序;
4.
熟练掌握程序的输入操作;
5.
熟练掌握示教单元的主要内容。
6、熟悉机械手RT-TOOLBOX2仿真软件
课堂讲授结合编程实训,具体按照规范要求指导学生进行编程与调试练习。
20(6)
4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及生产线
1.
结合典型生产线熟悉焊接机器人的实际应用;
2.
结合典型生产线熟悉搬运码垛机器人的实际应用;
3.
结合典型生产线熟悉喷涂机器人的实际应用;
4.
结合典型生产线熟悉装配机器人的实际应用。
基于企业实际生产线与实训工业机器人,着力提高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相关技术的全面认识。
12(4)
合
计
64
(6)
教师任职要求
专任教师
兼职教师
教学能力要求
专业能力要求
专业能力要求
精通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原理,掌握PLC编程和机器人编程语言。能开发案例、专注于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学习新技术、熟悉新工艺。
熟悉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PLC编程和机器人编程语言。能开发案例、专注于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不断学习新技术、熟悉新工艺。
能进行课程设计、案例开发,责任心强,善于沟通,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
(7)
教学条件与设施要求
1.多媒体教学设施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大教学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形式多样的课件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2.教学条件
教师应采用实物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训或生产环境中学习。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
(1)建立工业机器人一体化教室,充分利用实验与实训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2)建立仿真实训室,通过仿真熟悉相关知识、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3)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工业机器人相关行业典型的企业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8)
实施建议
1.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要加强基本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训练,掌握好组织教学、讲解、示范和讲评等各个教学环节。贯彻讲解与示范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在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勤学苦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3)在技能训练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爱护工具和设备的习惯。
(4)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工业机器人安全操作规程。
(5)在技能训练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渗入企业的6S管理理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评价方法
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加强日常实训过程环节的考核,结合期末综合考试完成情况,从总体上评定学生的成绩。
(1)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课题完成情况、安全文明生产情况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2)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
(3)本课程考核内容包括工业机器人综合技能实训操作,编程实训与知识应用考核,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得分,最后综合,折合分为100分。
(4)课程总成绩为100分,配分为:期末综合考核为50分,项目完成情况为30分,实训报告为10分,过程表现为10分。
(5)本课程按百分制考核,60分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
3.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安排必修和选修内容。教材内容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知识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1)以项目(课题)为中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可以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项目(课题),按项目(课题)编写教材。
(2)不依据某种教材组织教学,鼓励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设计。
(3)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教学思路,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来驱动,通过实际案例、情境模拟、资讯单、实施单、检查单、评价单等和课后拓展作业等多种手段,根据工业机器人工作过程的工作顺序和所需相应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任务中感受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4)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开放性和专业定向性,应避免把专业能力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应该注重理论与实用技术的兼顾,同时要具有前瞻性,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及时补充进教材中。
(5)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教材编排要求取材新颖,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内容表述深入浅出,重点突出。
九、附录
1.常用术语解释
1.自由度:描述物体运动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手指的开合以及手指关节的自由度一般不包括在内。
2.工作空间:机器人手腕参考点或末端操作器安装点所能到达的所有空间区域,一般不包括末端操作器本身所能到达的区域。
3.工作速度:指机器人各个方向的移动速度或转动速度。
4.承载能力:机器人在工作范围内的任何位姿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质量。
5.重复性:机器人重复到达某一目标位置的差异程度。
6.定位精度:机器人末端参考点实际到达的位置与所需要到达的理想位置的差距。
7.示教器:进行机器人的手动操纵、程序编写、参数设置以及监控用的手持装置。
8.机器人线性运动:安装在机器人第六轴法兰盘上的工具在空间中做线性运动。
9.人机交互系统:使操作人员参与机器人控制并与机器人进行联系的装置。
2.
常用专业英语单词
Industrial
robot:工业机器人
Teaching
apparatus
:示教器
Coordinate
system
:坐标系
Sensor:传感器
Interface:接口
Module:模块
Automation:自动化
Field:现场
Bus:总线
Function:功能
Input:输入
Output:输出
Controller:控制器
Automation:自动化
制定:智能制造中心
日期:201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