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问题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问题 本文关键词:公众,学术期刊,建设,平台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问题 本文简介:随着移动网络客户端的广泛普及,微信公众平台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接受并使用,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强大的功能模块,将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传递给关注平台的用户,并可与用户进行即时的讯息沟通及交流.因其表现形式丰富、发布便捷、传播速度快、接收人群广,现已成为众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问题 本文内容:

随着移动网络客户端的广泛普及,微信公众平台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接受并使用,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强大的功能模块,将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传递给关注平台的用户,并可与用户进行即时的讯息沟通及交流.因其表现形式丰富、发布便捷、传播速度快、接收人群广,现已成为众多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关注和运营的对象.作为新媒体中的翘楚,微信公众平台也是学术期刊走近作者群体的最佳渠道之一.通过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实时沟通和在线交流,对促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益处

促进媒体融合

传统的学术期刊都是通过纸质印刷出版实现传播科研创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办刊宗旨.近年来,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很多业态模式,也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使学术传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化的快速推进为传统学术期刊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面对学术交流的新需求,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必须实现自身的蜕变.新形势下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促使学术期刊的传播模式必然发生转变,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的实时互动、形式多样、用户众多等特点,为学术期刊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将微信服务平台作为学术社交媒体,更契合学术期刊传承与传播的功能,能够使学术传播的外延无限扩大,并实现学术与科普、研究与交流之间的融合,其交流的广度、深度、强度、频度都将大大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升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建设积极向上、功能完备的微信公众交流平台成为期刊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学术期刊借力微信服务平台,在纸质出版的基础上,推进移动出版、互动出版及全媒体出版,提高内容的传播范围、速率,创新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功能,实现与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融合[1].

密切编读往来

微信的兴起源于其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因此,微信公众平台的本质就是公众号主持者与订阅者之间的互动、沟通与对话.学术期刊创建微信公众平台为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构建了与作者和读者之间更好的沟通与管理模式.通过公众平台,编辑可实现和作者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与作者进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交流,并就作者、读者所关心的话题进行实时互动.微信公众平台所具有的灵活快捷是其他交流工具所无法企及的,而且它所传送的内容可以通过选择用户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发送.精品意识是学术期刊始终追求的价值导向和办刊宗旨,树立精品意识既要体现在办刊过程中,也要体现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打造精品离不开编辑和作者的用心,也离不开读者的热心.微信公众平台通过设置在线查询和精品推荐等功能模块,使用稿内容、组稿设想等更加透明化,激发作者、读者的参与热情,参与评论的读者越多,说明媒体对读者的吸引力越强.服务读者是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让读者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如果能吸引作者和读者就刊用稿件的情况和学术热点等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互动,可以提升期刊的关注度、参与性、传播力,形成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模式,对学术期刊打造精品内容、策划精品栏目、推进精品战略无疑是极大的助推器.

提高工作效率

学术期刊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组稿、审稿、编校、出版4个环节.传统的编辑与作者及读者的交流都是通过电话、邮件一对一进行,沟通效率低,等待时间长,往往影响编辑工作的及时完成.编辑在工作中经常面临许多重复性的工作:回答作者来电询问的有关稿件最新的审理和录用安排情况;经常有作者对投稿须知、论文范例、参考文献撰写体例等不够了解,编辑不得不多次致电作者,从而导致稿件修改次数增多……诸如此类的重复应答挤占了编辑本该用来校稿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编辑的正常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微信公众交流平台可以缓解和解决上述编辑出版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作者使用查询功能,发送稿件编号就可以直接查询到稿件的处理程度和进度,增加了与编辑部沟通的渠道,减少了致电编辑部询问频度,编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去.编辑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主动推送各种动态和即时信息,如紧急通知、录用通知、期刊信息变更通知、当期目录发布等,满足读者快捷、方便、安全的要求,也使得作者第一时间就可以及时掌握相关信息,节约了作者的时间和精力.期刊的投稿须知、论文范例、参考文献撰写体例等重要的指导性文档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自动获得,可以有效指导作者的稿件规范化,减少编辑修改稿件的工作量,为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提供更加便捷的移动端服务,提高期刊编辑工作效率[2].

2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4年8月7日发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明确指出:“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帐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公众需求”.随后,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向社会提供服务,以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学术期刊占据国内期刊的一半以上,据孙中悦于2015年底的调查显示[3],以“学报”为关键字搜索可检索到200多个期刊公众号.笔者于2018年10月25日通过微信再次搜索“学报”,找到了约670家期刊公众平台,说明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已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尝试着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术期刊的新媒体运营,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综合传播优势.但通过对多家学报公众平台的研究发现,成功运营公众平台的学报并不太多,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报存在盲目跟风、管理不善等情况.

服务功能不完善

微信公众平台以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新媒体优势成为学术期刊服务作者、吸引读者的载体.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积极尝试利用公众平台传播期刊内容,塑造期刊品牌形象,并进行期刊采编、审稿、校稿等日常工作,但也有很多学术期刊没有充分发掘、使用平台的服务功能,使之流于形式,未把平台作为纸质刊物数字化延伸,使其真正发挥公众平台为读者、为期刊服务的功能优势.多数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以推送信息为主要的运营方式,所发布的内容大同小异,服务模式单一,整体缺乏个性,存在推送信息时间和频率参差不齐、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移动出版阅读特点等情况.作为一个服务平台,如果没有及时提供给作者和读者关注的用稿情况、期刊与行业动态、热点文章推荐等需要的服务,就会导致读者关注度不高、信息实效性不强、传播效果不理想的后果.

平台建设不健全

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功能体现在菜单模块的开发设计上.当前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没有菜单选项,更没有查询检索服务,进入公众号后,界面极为简单,消息推送近乎没有,有的甚至只能看到一句“你好,欢迎关注XX学报”,或者发布一下期刊的联系方式;另一种是多级菜单公众号,设置有期刊内容、读者服务、期刊在线、历刊导读、关于我们等一级菜单,在一级菜单下,有本期/往期目录、论文检索、作者查稿、投稿指南等多个二级子菜单.目前,学术期刊大多没有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有相当一部分的期刊跟风开通微信公众号后,并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建设和运营,方式单一,界面单调,仅仅是纸质期刊的简单重复,缺乏移动出版的编辑加工特点,且大多处于休眠和半休眠状态,信息更新不及时或没有更新,少有读者关注,没有把微信公众平台跨媒体的传播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互动功能不明显

学术期刊由于定位特殊,受众范围较小,因此,应利用新媒体受众范围广、互动交流便捷的优势提高自身的影响力.然而,目前很多学术期刊仅将平台作为期刊信息的推送工具,没有开放与用户互动的功能,仅做单向的信息推送,缺乏编辑与读者互动,与作者零沟通,忽视了平台的功能性;有些平台虽然有互动功能,但不能及时回复读者的反馈与留言,线上活动较少,缺乏及时的沟通与交流,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读者的深度参与是公众平台能够持续运营的重要支撑,如果平台对读者在公众平台上的咨询和提议没有及时答复,也没有准备一些能够激发读者热烈讨论的话题,缺乏对已“关注”本刊公众平台的读者的个性化服务,必然导致关注的读者参与度降低,失去互动,假以时日将无人问津[3].

3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策略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如何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新媒体技术,将互联网的优势服务于促进学术期刊的传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准确定位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是新媒体技术催生的一个新型传播途径,是纸质期刊跨媒体经营的一种新模式.由于其用户群体的特殊性、定向性,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第一时间发布期刊动态、学术前沿,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期刊发展”是它的基本定位.吸引读者保持持续的阅读与关注是学术期刊公众平台健康运营的基础.因此,对于传统的纸质期刊来说,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新媒体优势,实现期刊采编、查询、传播等多方面全方位融合,满足和引导读者的需求爱好,实现纸媒与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体资源的整合,并持续不断地进行学术、行业和热点信息的推送,使读者愿意转发与收藏,进而扩大公众平台的受众群体,不断提高公众平台的影响力,为纸质学术期刊的传播和发展提供重要的补充和影响[4].

健全功能

新媒体的优势就是能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开设绝不应该是从众和跟风,在公众平台的功能建设上要立足服务读者、方便办公的原则,要根据刊物的特色和业务设置菜单,切实起到引导和服务读者的作用.在菜单设计上,要防止因操作复杂影响读者的使用体验,做到既能反映期刊自身的业务特色,又能方便读者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自定义菜单的强大功能,开发服务模块,让读者打开公众平台,就能方便查询到期刊的基本信息,如新刊预告、过刊浏览、在线投稿、在线查稿、投稿指南等.将具有多级菜单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作为工作平台,进行期刊的审稿、组稿、定稿,实现稿件的远程校对,进行期刊的多极传播与精准传播;作为交流平台,能够提供信息咨询、互动交流等人性化读者服务;作为营销平台,可以进行期刊的订阅和广告的推送与承接.服务功能建设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平台还应具有征稿与采编功能,让学术期刊目标受众及时掌握期刊的关注热点和选题策划方向,随时了解期刊的采编动态,弥补纸质期刊信息传输延迟、功能单一等不足,加强期刊流程的透明度,吸引作者、读者对期刊的持续关注.同时,为作者开发能够链接其他期刊和网站的服务模块,如期刊数据库检索,方便读者对资料和讯息的查询.

增强互动

互动是微信公众平台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微信公众平台提升活跃度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互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增强编辑与作者间的互动,使编辑与作者可以在平台上交流,方便相互间及时沟通稿件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要增强平台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认真回复读者的咨询、留言,避免出现长期无人回复或自动回复的真空状态.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完善服务内容,加强编者、作者、读者交流.从服务读者的角度出发,利用已获得的读者信息,对读者需求进行分析,并根据读者兴趣和偏好定期通过微信公众号为读者提供一对一的定向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确保读者的满意度,拉近彼此的距离,维持良好的“期刊—读者”关系.重视开辟评论功能,使作者、读者围绕发表的观点和关注的热点进行互动,提升期刊的关注度、参与性、传播力;开发评分、投票等功能,使期刊对推送的内容与读者需求的契合度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作出及时调整和改进.还可以利用平台能够运用语音、图文沟通的服务优势,让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更便捷、准确、高效.要固定推文的更新日期并告知公众,如纸媒的定期出版一样,使其具有一定的诚信度,有助于培养读者定期定点的阅读习惯,增强平台与读者的黏性与信任度[4].

创新服务

学术期刊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加强与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微信公众平台要将作者和读者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其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服务.从事平台维护的编辑要提升服务意识,不断拓展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功能,处处为作者和读者着想,增加实用性的服务,为读者提供便利.微信公众平台需要经常维护,如最新期刊动态的发布、学术资讯信息推送、主界面的定期更新以及与读者互动等,只有保持平台的新鲜度,才能提高公众平台的活跃度.平台信息的推送不能仅限于传递期刊动态、发布征稿启事、投稿要求、稿件修改要求等,诸如最新的专业资讯、学术热点聚焦、优秀文章的推荐、人文等都应该作为推送的内容,以便于读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了解期刊的内容和学术前沿信息,关注和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这样,既服务于读者,又增进了期刊与读者的有效沟通,弥补了纸质期刊沟通不畅的不足.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即时”的优势,根据读者的专业、研究方向的不同需求个性化推送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推广优先出版,提高发行传播的效率.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