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休闲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分析

休闲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分析 本文关键词:景观,营造,模式,农业,分析

休闲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分析 本文简介:摘要:结合丽水地区休闲农业资源特性,总结休闲农业建设类型,并根据具体案例分析,提出符合丽水地区实际的休闲农业发展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和方法,即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自然、文化、产业等资源,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景观。关键词:丽水地区;休闲农业景观;营造;模式与方法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

休闲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分析 本文内容:

摘要:结合丽水地区休闲农业资源特性,总结休闲农业建设类型,并根据具体案例分析,提出符合丽水地区实际的休闲农业发展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和方法,即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的自然、文化、产业等资源,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景观。

关键词:丽水地区;休闲农业景观;营造;模式与方法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发展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乡村景观作为乡村生产、生活、社会的最直观体现,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营造休闲农业景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交叉产业,是指在乡村和城郊的范围内,依托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农业生产生活设施等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科教、游乐等多种功能的乡村新兴产业。[1]

(一)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国外休闲农业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并形成了一定特色的休闲农业模式,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国外休闲农业的特点:一是主要以地方特色农场、农庄为载体,形成集购物、观光、游览、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二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三是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由游览、观光转向教育、体验,更加注重人的精神享受。[2]

(二)国内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有着丰富的乡村景观形式和休闲农业资源。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总体尚不成熟。我国休闲农业的特点:一是发展模式以乡村观光、田园游览为主,以发展民宿、农家乐为主要形式。二是地域分布主要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较为不平衡。三是“农旅”结合,是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

(三)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速度较快,并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主要优势是:1.自然资源优势浙江省地形多样,森林覆盖率高,气温适中,自然环境优越。2.文化资源优势浙江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生存环境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丰富。3.产业资源优势浙江省有着较好的经济实力底蕴,很多村落有着历史悠久的手工业制造历史,这些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产业均可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

三、丽水地区休闲农业景观类型与特征

休闲农业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由各种乡村资源组合而成,能够反映村民生活、生产、风俗、文化等状态,具有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形式。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生态环境优越,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结合丽水地区休闲农业发展优势资源,可将休闲农业景观分为三种类型:

(一)自然资源依托型

这种类型的休闲农业景观主要呈现乡村的自然环境之美,村落生态景观资源丰富,保留有较为原始的村落风貌和肌理,具有传统田园风光和乡村质朴特色,适于自然生态资源优越的乡村地区。

(二)文化资源依托型

这种类型的休闲农业景观主要呈现乡村的乡土文化之美,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中留有特色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历史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俗文化、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挖掘展示和传承的潜力较大,适于具有地方特色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的地区。

(三)产业资源依托型

这种类型的休闲农业景观主要呈现乡村的产业特色之美,村落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产业具有地方特色,生产技艺、水平相对较高,适于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经济较为发达的乡村地区。[3]

四、丽水地区休闲农业景观营造模式与方法

(一)自然资源依托型: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亲近自然的生态性景观营造自然资源依托型休闲农业景观,应以景观的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村庄点、线、面元素景观的打造,还原村庄的原始风貌,同时控制村庄环境容量,防止对环境的再次破坏。1.还原风貌,保护村庄格局和肌理营造休闲农业景观时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山—水—田—村”的村落格局和肌理的维护,还原村落原始风貌。降低景观中的人工成分,发挥环境生态系统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4]例如,丽水市缙云县岩下村位于括苍山山脉起源始峰,地理位置独特,天然景观资源丰富。岩下村在营造乡村景观时,对村庄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提炼,着重对村庄原始风貌的还原,妥善处理村庄内部的街巷肌理、古建民居的场地关系。具体措施是:对主要景观沿线建筑高度、体量及密度进行严格控制;对风貌冲突、超高建筑进行风貌协调、结构降层等处理;对周边景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提升,如卵石、瓦片等制作的景观小品等;还原村庄原始肌理;营造农林生产景观系统,合理利用村庄地形地貌,如在缓坡区域设施生态观光梯田,在陡坡区域结合山林建设种植毛竹等植物,改善、恢复乡村的整体生态环境。如图1所示。2.因地制宜,打造乡土景观节点村庄中的景观节点主要可分为点、线、面元素景观三种类型。[5]点元素主要指民居院落,数量多,个体特色鲜明,是地域文化的最直观体现。一般集中分布在村落核心部位,是乡村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景观的打造主要以建筑色彩、材质、风格控制,传统工艺和乡土性材料的运用为主。线元素主要指古道、街巷、田间道,贯穿于村落之中,作为连接村落各元素的纽带,是村落空间结构和村落肌理形成的关键因素,其景观的打造主要以保护和修复为主。面元素主要指农田、水体、山林,多数分布在村落外围,面积较大,是营造和烘托村落环境氛围的重要要素,其景观的打造主要以配置适宜的植物种类,与周边的山水村落的结合为主。岩下村在营造村落景观空间方面,古建筑的修复运用乡土性的材料,就地取材,选用在山林中、河道内采集的石头,运用原始的石头房建造工艺,外墙正面用青砖,其余三面用块石砌筑,屋顶覆盖瓦片,还原石头房的原始造型与风貌,使景观的材质、色彩和风格同周边环境相协调,并添加建筑单体上的装饰,达到整体协调、局部丰富的效果,还原“石村”的原始风貌。古道景观的营造选用卵石、青石板等,采用多样的组合方式,避免大面的的道路硬化对整体村落肌理的破坏。3.区域划分,控制村庄环境容量由于自然资源依托型休闲农业主要依托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天然的村落肌理,较大的客流量会给村落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应保持较低的“游居比”,防止破坏村落生态系统。游览区域和景观设施修建时应慎重选址,尽量降低对村落环境和村落肌理的影响。岩下村在营造休闲农业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划分功能片区,将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通过分流有效缓解村庄核心区域环境容量的压力。同时,合理的区域划分使游客的主要活动范围控制在相对集中的区域,使村庄保持了较低的“游居比”,尽量减小了游客对村庄的影响。休闲农业景观与地方生态资源相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的营造手法实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原始肌理风貌的还原;另一方面,通过生态型休闲农业景观的营造,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优势,进而带动村庄经济发展,实现“保护促进利用,利用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文化资源依托型: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富有内涵的乡土性景观营造文化资源依托型休闲农业景观,应以景观的乡土性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之上,挖掘村落地域文化,以景观的特异性为特色亮点;运用多元的景观营造手法,以教育性、体验性为延伸,营造有内涵的休闲农业景观。1.就地取材,营造景观的乡土性在营造乡村景观过程中,应重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异性,利用闲置住宅、仓库、土地等村落闲置资源,就地取材,运用原有乡土材料,采用生态传统的修建手法,保持村落的原始风貌,凸显乡土地域特征,避免人工造景和过度设计。例如,龙泉市溪头村有着悠久的烧瓷制瓷历史,孕育了李、张、陈、龚四大青瓷世家,并辐射各地。如今村内仍有7个古龙窑遗址,部分仍在进行青瓷的烧制。溪头村在营造休闲农业景观时就地取材,选取当地的乡土性材料,如将废弃的石槽作为花盆、将碎瓷片作为地面铺装等,强化景观的乡土性。2.千村千面,营造景观的特异性营造景观前,先挖掘村落的文化底蕴,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乡贤乡绅、风土人情、特色产业等,提炼出休闲农业旅游主题。在营造休闲农业景观时,将其特有的文化符号融入其中,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景观,延续地域传统文脉,提升村落品质和内涵,避免“千村一面”。[6]如图2所示。图2:溪头村旅游厕所溪头村营造休闲农业景观立足于深厚的村落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入挖掘“青瓷文化”“竹建筑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提取“龙泉青瓷”这一文化符号,将其融入营造景观的过程中。在建筑改造过程中,利用瓷器烧制废弃的匣钵堆叠装饰建筑的柱子和外立面,窗户的窗框以龙泉哥窑特有的“冰裂纹”为造型,院子和道路的铺装中镶嵌青瓷碎片等,使景观带有强烈的地方符号。结合“竹文化”元素,建设“隐居龙泉”竹建筑文化创意中心。以地方特色的竹子加工制造为主题,融合传统的制造工艺和建筑元素,汇集全球11位建筑艺术家,设计了当代青瓷艺术馆、竹产品设计及研发中心、陶艺家工作坊、青年旅社、艺术酒店、接待中心等18栋竹建筑作品,形成了特色的竹建筑景观,成为“村庄名片”的特色文化景观,提升了村庄的影响力。3.寓教于乐,营造景观的教育性结合村落特色历史文化,建设村史馆等主题场馆,图文并茂,让游客了解村落的历史沿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等。同时,也可将这些内容融入村内景观环境的设计中,如以主题雕塑、文化墙等方式呈现。溪头村通过维护修缮古龙窑、老作坊、古窑路、水碓,进行生产性保护,形成活态展示物质文化遗址的古龙窑群。将龙窑遗址与民宿相结合,设立青瓷体验作坊,供游客参观了解龙泉青瓷制作工艺,并可以亲身体验、参与制作过程。同时,依托村内的竹建筑文化创意中心,开办竹建筑双年展,同村内的龙窑文化相结合,游客在游览时可以了解地方文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实现景观的教育性。4.互动参与,营造景观的体验性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通过营造具互动性的景观小品设施、提供地方特色的饮食、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强化在游览时的过程感,提高游客的参与度。[7]如图3所示。溪头村利用修缮好的水碓等传统生产设施,结合村内传统习俗、民间小吃文化等,开展年糕制作等传统民俗体验,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同时,结合村内的“青瓷文化”“竹文化”,开展如竹建筑双年展等文化节等相关活动,丰富游览内容。溪头村通过对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营造具有村落特色的景观形式,提升村落的吸引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景观与乡村文化资源相结合,可以使景观充分反映地方特色、风土人情,延续地方文脉,使景观更具内涵。同时,独特的文化景观、丰富的游览内容还可成为吸引游客的原由,从而带动村庄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产业资源依托型:依托产业资源优势,打造多功能、多产业融合的多元化景观营造这种类型休闲农业景观,应依托自身特色产业,结合乡村旅游,实现一、三产业融合,打造村庄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品牌。1.营造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景观形式营造产业资源依托型休闲农业景观的,应立足于本地特色产业,结合村庄环境、空间形态,实现产业景观化,营造具有地方传统农产业特色的可观赏性、可体验性的景观形式。如建设开放式的生产加工作坊,展示生产加工工艺,或是开展以村落代表性产品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等,形成具有村落产业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例如,丽水市大木山茶园位于丽水市松阳县,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茶叶产业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大木山茶园在营造休闲农业景观时,依托其茶叶产业优势,跳出传统的经济产业思维,用一种景观的理念来发展传统产业,将传统的茶叶产业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景观。茶园结合当地起伏多样的山地地貌“随势造景”,以规则的排列组合种植茶树,形成大面积成片的农作物景观带,使茶树除了本身的经济作物价值之外,还具备了观赏和观光旅游价值(见图4)。在茶园中建造的茶叶博物馆、竹亭、茶楼、茶文化长廊、雕塑等茶文化主题景观,将艺术与文化融入乡土性的景观中,实现了产业景观化。2.产业旅游双核驱动。村庄选取自身的优势产业,结合地区历史文化,打造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进而与旅游业展开联动,开发出旅游延伸品,如主题民宿、主题展示馆等,为品牌增加附加价值,使村落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旅游的卖点,使乡村旅游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图4:大木山茶园大木山茶园依托其独特的茶园景观,结合骑行项目,将单一的种植茶园转型成为集茶园观光、茶园品茶、采摘制茶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为一身的综合体。将传统的制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在景区内设置茶文化长廊、游憩平台、骑行观光台、游客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修建骑行道,配备山地自行车、观光电瓶车。在景区周边开设茶社、民宿等,为游客提供购物、餐饮、住宿等服务,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大大提高了传统茶叶种植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扩大了茶叶品牌与地区的影响力,带动了传统茶叶产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休闲农业景观与乡村产业资源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产业资源优势,形成丰富多样且带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形式。休闲农业景观与旅游业相结合,可以带动自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休闲农业旅游来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

乡村景观作为乡村生产、生活、文化的最直观体现,同时作为休闲农业打造的关键所在,在营造乡村景观时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融合地方特色,多元的呈现地方文化,使营造乡村景观成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切入点、传统文化继承与呈现的媒介、产业形式转型升级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黄巍.浅谈休闲农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4(24):6-7.

[2]严贤春.休闲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唐珂,闵庆文,窦鹏辉.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4]孙炜炜.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以浙江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5]詹伟芳.论休闲农业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24):13403-13405.

[6]田韫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9):229-232.

[7]陈家欢,陆琦.乡愁视角下乡村景观的营造策略[J].南方建筑,2018(1):88-93.

作者:陈昕昊 杨小军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