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邵一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1.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这一模块课程作为选修Ⅱ课程。
2.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
3.《z省东邵一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中规定:我校在第一轮实验中至少开出18个选修Ⅱ课程,以后逐年增加。三年基本上形成《z省东邵一中学校课程丛书》。为了丰富学校课程,展示教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二、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2.职责
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设计及组织实施。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分管,教科室主管,其他组员协同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各科教师是课程的开发和编写者,学校各级骨干教师是课程开发和编写的主要承担者。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学校为本。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本校教师为主体,根据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必须反映学校的办学特点,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与条件,表现学校师资教学特长,从而形成校本课程。
2.学生优先。校本课程是补充国家、地方统一课程的课程,是为了满足全体学生个性要求的课程。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切忌开发远离学生需求、不切实际的课程或者国家课程已有的课程模块。
3.合作互补。学校各学科教师之间要积极合作,互相补充,努力开发出学科之间整合的边缘性课程;同学科教师更要合作互补,使开发的课程特色突出。
4.集体审议。教师开发出的课程,必须通过备课组、教研组、学校学术委员会等三个层次上的集体审议,通过认真修订,严格审订后方可开课。
四、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
根据我校资源条件、师资水平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四种课程编写的具体方式,供教师参考选择。
1.课程改编——指对国内国外某些课程引进后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教师进行课程改编需要充分考虑 ①课程目标 ②内容选择 ③内容组织 ④学生学习 ⑤学习资源等五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的等方式对引进课程加以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本校本班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课程整合——指超越不同学习领域或学科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课程开发活动。常见方法有开发相关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如对物理与数学中共同关注要素整合,开发出教材。如“区域研究”就是运用历史、文学、地理和方言等不同学科综合理解来论述文化上不同地理区域的问题。如《湖湘文化》。
3.课程新编——指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如乡土教材,突出学校特点的教材。如地方史、地方历史名人、地方人文景观、地方语言婚俗文化等。
4.课程拓展——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题拓展可遵循:①学生确实需求;②教师有特别的兴趣和专长;③学校提倡、鼓励;④对学生发展有重要性。切忌教师随意拓展,增加学生负担。
五、校本课程框架设计
六、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北京市第五中学校本课程之一《开发想象力》
教材名称:开发想象力。
课程名称:开发想象力。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编者:z(高中数学组教师)
插图:z。
内容提纲:
第一课:做创新人才。
第二课:开发想像力。
第三课:由勾股定理展开想像的翅膀。
第四课:学会提问。
第五课:开发提问能力。
第六课:前人想像力赏析(教师)。
第七课:前人想像力赏析(学生)。
第八课:提高空间想像力。
第九课:从编写谜语开始创作。
第十课:提高创新水平
校长
主管副校长
教科室
教研组
年级组
学科备课小组
开发课程教师
教务处
教研组
年级组
学科备课小组
任课教师
建立课程档案室
学术委员会
校本课程
申报开发课程文本
使用
组织开课
组织开发
2.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程序:
① 教科室公布开发方案(高一高二年级重点开发各学科学案)→② 教师、备课组设计开发计划→③ 教师或备课组申报开发计划→④ 学术委员会批准→⑤ 教师编写→⑥ 提交课程文本→⑦ 评审教师开发的课程→⑧ 开课。
3.考核评价
① 通过学校评审的课程,学校根据课程的质量与数量,每课时(相当于2500字)给予100元津贴。
② 在教师年终考核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分数:开发课程每10课时,按省级优秀二等奖论文一篇计算考核加分。开发课程每4—5课时,按市级优秀一等奖论文一篇计算考核加分。
③ 参与新课程实验而没有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评职称时一票否决。
④ 申报和评定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委员会会员等技术头衔,参与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为必要条件。同等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