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学2015学年课程计划
市中学是新区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地处功能区镇,学校初创于1958年,经历了县初级中学、县农业中学、县中学等几个发展阶段,1994年改为现名。2009年成为新区素质教育实验校,2009-2010年度被评为市新区文明单位。
学校坐落在镇工业开发区,占地25052M2,建筑面积16732 M2,绿化面积4513M2,是市绿化合格学校。支持日常教学的理、化、生、美术、劳技专用教室一应俱全,另建有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室、阶梯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 、卫生室、心理咨询室和计算机房等功能性场所。学生活动场地有250M塑胶环道和人工草坪球场,二个标准化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学校建有达标的图书馆,藏书达38000多册,学校校园网站开通,广播系统形成网络,班班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到位。学校的硬件建设,能满足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需。
学校现有四个年级,27个教学班,906名学生。全校教职工88人,教师数为80人,党员36人。中高级职称比例63.75%,区骨干教师比例12.8%。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41人、二级教师27人、见习教师2人。少数民族教师1人。市名师后备2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骨干教师8人,校级骨干教师(含市名师后备、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6人。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基本合理,师生比基本趋向合理。学校是新区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学校,2012年被评为新区文明单位。目前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基本合理,师生比基本趋向合理,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学校学生家长约48%为镇本地居民和农民,约52%为外来农民工。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家长占学生家长的绝大多数,家长们教育子女尤其是辅导子女学习的能力较为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形成。目前外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比例在逐年递增,办学压力也在随之增强。
(一) 优势分析
1.学校自创建以来一直受社发局、教育局、各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学校建校近五十年来,形成了“勤奋、踏实”的优良传统,学校办学成绩显着。
2.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办学思想端正,贯彻“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的思想,主动发展意识较强,抓科研,促教改,重实践,求发展。
3.学校的中层干部是一支年轻有为、富有朝气、勇于改革,对新事物接受较快的成长中的干部队伍。
4.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勤奋工作、爱岗敬业,教学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5.学校十分注重校风(勤奋、守纪、求实、创新)、学风(诚朴、主动、乐学、善思)、教风(严谨、博学、宽容、益智)“三风”建设。
6.学校的“风筝节”活动和“教学节”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篮球活动是学校的特色项目,学校是新区体教结合学校。师生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逐年提高。
(二)存在问题
1.学校生源情况比以往有所下降,主要是外地生源急剧增加,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家长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及与学校的配合度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2.师资数量逐年改善,但中青年骨干教师偏少,初级职称教师居多,教师的专业发展还不平衡,专任教师中学科构成不合理,有结构性缺编现象,导致某些课程开设质量不高。
3.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学校地处农村,许多农村及外来民工学生的家长受到习惯势力与家庭经济的限制,在个人素养与培养子女的方式方法上缺少有系统的培训,学校能提供的帮助有限。
4.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型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差,自主发展的意识弱,学校在动员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方面必需投入大量精力,但缺乏有效性。
5.学校的管理网络已基本磨合形成,但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不够,领导力还须进一步提升。
6.学校由老校舍改建而成,学校内部各教育功能区域布局不合理,容易对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带来冲击。
二、学校课程目标
(一)学校发展的总目标
学校遵循国家和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刚要,结合学校实际,以“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课题,构建起以“德育为核心,兴趣为先导,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质量为生命,主动发展,多元发展”的育人模式,进一步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