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计划 >> 学校工作计划 内容页

州高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秉承“爱国、团结、勤奋、进取”的校训,坚持“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明天的主人”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我校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和我市全力创建“教育强市”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我校建成一所校园人文化、设施现代化、管理科代化、教育优质化,省内闻名、国内知名、海外有影响力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科学管理

  1、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坚持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实行分线分级管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校务公开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自觉接受师生监督。学校领导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做到“五个一”,即教好一门课、带好一个科、管好一个级、蹲好一个点、抓好一个典型。建立一支团结、和谐、勇于开拓、战斗力强的高素质领导班子。

  2、建立以人为本、民主、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体系。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和教代会的职能作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达到上下齐心,群策群力办好人民满意学校。

  3、建立和完善科学管理制度。继续完善《教职工考勤制度》、《教职工绩效计算办法》、《教育科研奖励方案》、《高考奖励方案》、《校产管理制度》和请假、值日、加班等各项规章制度,努力使每项工作有规可查,有章可循。通过完善科学的制度去管理、规范、激励全体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师德教育。继续开展以增强法纪观念、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讲奉献精神、工作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倡导无私奉献精神,弘扬百年名校优良传统,增强教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大力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好风尚。继续做好学年度师德师风学习和考核工作。

  2、以新课程、新知识、新观念、新教法为重点,认真做好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工作。一是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手段。二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坚持集体备课,实行新老教师结对挂钩,举行教师基本功大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鼓励他们成名成家,做有理想、有专长、有学者风范的教育工作者。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支持教师报读专业对口研究生。继续组织全体教职工参加计算机培训班,多媒体制作培训班,要求100%的教师在5年内能熟练地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着力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水平,力争有更多的课件(例)获省级奖励。

  3、以战略的眼光培养青年教师。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意识,引导青年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专业思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结合新课程与高考改革,加大教学循环力度,有计划地安排他们任教毕业班,让他们在重要岗位上锻炼,此外,在聘任工作中,充分信任和优先培养青年教师,把他们安排到中层干部、级长、科组长和备课组长等重要岗位任职,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4、抓好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推荐、派遣一批基本功扎实、肯钻研、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师德风范的教师参加省或全国级别的学习和培训活动,科学、有计划地培养一个副有影响力的名师队伍。

  5、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继续坚持量化和质化考核,加大奖励力度,修订和完善各项教学奖励方案。

  (三)强化德育工作

  1.树立“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奋进学校文化”的优质教育目标,构建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道德建设为核心的学校德育体系。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和实施系列有序的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等良好品德,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培养一支懂业务、善管理、肯奉献的德育队伍。本着“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对民族的未来发展负责”的理念开展德育工作,积极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和培训活动,深入探讨德育研究课题,总结德育成果,提高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抓好几个教育:一是传统教育、正面教育、励志育人。二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三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四是法制安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学习安全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师生信息、人身和财物安全。体育课、第二课堂活动、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