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3年高考报名开始,承载万千期待,也背负种种指责,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方案从酝酿到各地具体制度正式颁布,一路走来似乎成功,但围绕其形成的一连串意见摩擦和天津、上海、广东并不明朗的新政走向,却再度遭到众议纷纷。
虽然截至现在已有哈尔滨、山东、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市推行明确的就地高考强化方案,但广州、上海、广东的谨慎心态还是让人极力地感觉这项改革的不简单。
上周,广东省表示就地高考方案已基本成型,将于明年出台,并透露将进一步配套就地中考方案。该省教育厅负责人直言,学额吃紧、教育资源不均、招生名额有限是最大拦路虎。而在今天结束的高中报名中,北京市教委曾婉劝非京籍学生回户口高考,随后有消息说,其相关细则已递交北京市委、市政府审定,原则中将于年内推行。而议论已久的南京拟对居住证实施积分制管理的表述,其确切指标体系尚未发布。
等,还必须等多久?就地高考是否一步到位?北上广等地制度何以难以落地?怎么应对高考移民,如何在弥补不公却导致新的不公的困局间寻找平衡?改革必须建立什么长远配套?对于那些问题,本报记者昨日专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
就地高考是否追求一步到位?
距离2012年末只剩下不到20天的时间,急切成为形容随迁子女家长心情最正确的词语。就地高考政策是否如人们期望般追求一步到位?为此,谈松华表示,解决就地高考问题,不能拖而不决,也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不分状况、地域地一刀切。
就地高考被视作教育改革一块难啃的骨头,是由来已久的痼疾爆发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谭松华表示:回答这个难题,我首先要表态就地高考这个概念,也是从体制原本明确标准放开非户籍人口高考,究竟面向哪一类人群?不少人习惯把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不具体地称为异地高考,而这恰恰是教育部前几年给予坚决治理的高考乱象。异地高考是指为了力争更多入学机会而去参与其它省市高考,也就是高中移民。现在讨论的是怎样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期间接受更高教育的问题天津高考改革新方案2014,通俗地说就是移民高考。
就地高考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因人口长期流动而形成的社会现象,这除了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弊端。之所以此前没有突出起来,是由于当年随迁子女首先遭遇接受义务教育的难题。而目前随着父母、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工作、学习年限的降低,在分省命题、分省录取的高招背景下,如何解决其升学问题也愈显迫切。但必须注意的是,问题不是短期形成的,解决也不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西部等人口流入大省更应该一个过程。同时,各地状况有巨大变化,不能过度一刀切、标准化。因此,国务院颁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与升学考试工作的看法》,而详细制度还是交归地方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