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案例背景】
第一次执教苏教版的教材,对该版的
教学编排体系不太了解,所以对该教学内容的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也因此有了下面一番思考:
1.学习目标的定位。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学生首次接触找规律这一数学内容,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规律,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这一课的核心目标在于突出一个“找”字,要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去自己发现、理解规律,掌握规律,最终能应用规律,同时对于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规律的表面,更应让学生是理解规律本身的实质,从而达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2.教材例题“解构”。
教材的例题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分别观察、分析晾晒的手帕块数和所用夹子个数,小白兔只数和蘑菇个数,篱笆的块数和所用木桩的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但细细读了该例题发现这三组规律均是两端相同的一一间隔排列,三种相同情况下的排列,而一一间隔排列方式下的情况还有两端不同的情况。而且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一数的方法找到其中一组规律,可以如法炮制很快可以得到另两组的规律。而对于课堂教学中“找”这个学习目标来说很难去有效落实、去丰富“找”所带给学生的思考。
3.教材例题“重构”。
有了上述的思考,我将练习中的一道练习题稍加改动后作为本课的例题。练习题原为:“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改后的例题为:“河堤的一边,一一间隔地种着柳树和桃树。柳树种了5棵,桃树种了多少棵?”这样改题可以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将“一一间隔”这一排列方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将排列方式与头脑中已积累的经验结合,形成“一一间隔”的概念;二是将原题变为一道开放的例题,因为只告诉学生柳树和桃树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因此这种排列就可能存在三种情况,面对开放的问题时学生们自然会主动思考、操作、探索,便能取得“找”规律这一预期目标。
带着课前的思考和准备,进行了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