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
2.劳动工具的改进;2.徭役沉重;
3.灌溉工具;3.土地兼并严重;
4.水利。4.天灾。
神农的传说
1.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⑵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⑶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⑷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
⑸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2.“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过程:
⑴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⑵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⑶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的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牛耕铁犁;
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农具的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
—铁农具
灌溉工具的发展过程:陶灌—戽斗—翻车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重视水利的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的基本保障。
2.水利技术的进步:
⑴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⑵秦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⑶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井渠”;
⑷东汉王景治黄河,解除了水患;
⑸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⑹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沉重的力役
1.如何看待徭役:劳动者的徭役,成为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
2.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xxx,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如秦王朝的毁灭。
贫者无立锥之地
1.东汉、唐、明,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也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经济特点:
1.以家庭(个人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即男耕女织)。
注意: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基本特点
2.农业和家庭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3.注重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主要特点
4.铁犁牛耕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具有落后性。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