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自jsfw8学科网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的起源及其早期表现形式,知道以下中外着名作家的主要生平与作品简介: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了解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贡献。
2.启发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探究文学起源的若干问题,培养学生合理推论的能力;从中外文学家个案入手,师生共同探究文学家所处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人生遭遇,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文学家的作品。
3.师生共同谈论文学家及其作品,使学生感受文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寄托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文学探讨人性、惩恶扬善,文学鞭挞社会罪恶,文学寄托了人类美好的理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背景。
难点:从个案入手剖析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之间的重要关系。
说明:
1.课文以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为个案剖析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文学,因其具有代表性:其一,三位文豪的作品带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烙印;其二,三位文豪代表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所以,了解三位文豪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背景为本课重点。
2.通过对三位文豪所处历史背景、人生履历、文学作品的了解,使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个性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之间的重要关系,从中领略人类精神活动的无穷创造性,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随机询问学生喜欢的文学作品,并请他们谈谈喜欢的理由。由此引出文学对于人类社会意义的话题,提出课题。
2.讲授"文学的起源"。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仅仅就课文的三个目展开讲述,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此需要增加一个环节,与学生共同探讨文学起源的若干问题,以说明文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产提高,语言、文字成熟发展,人类审美意识进步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思想、宗教意识等。
提问:文学是如何出现的?早期文学作品的主要题材有哪些?对于该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展开设问。
(1)"文学"的出现需要哪些历史条件?
利用已学知识和个人经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应该能大体解决这个问题:语言、文字的发展、成熟为文学的出现提供了表达符号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从事精神财富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人类审美意识的进步等。(见材料一)由此可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文学也就萌芽、诞生了。
(2)最早的文学作品的题材有哪些?
歌谣与神话。歌谣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的,《诗经》中就有许多留存,如《七月》,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农事歌谣之一。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表达。中外都有许多神话题材的早期文学作品,如古希腊的神话、中国的《山海经》中的神话、印度的《黎俱吠陀》等。(见材料二)
(3)早期文学作品为什么主要是歌谣与神话呢?
歌谣是人民大众在生产、生活中情绪的表露,抒发情感的体现,产生于口头,经过历代精炼、成文,成为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至于神话,其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宗教观念乃至各类日常生活知识。(见材料三)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紧密相连,就如俗话所说的,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承上启下,引出第3部分)
3.师生共同整理课本所列文学家的相关知识点。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璀璨的文学巨匠创造了人类不朽的文学名着,这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列出的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三位文豪是其中的代表。师生一起完成下列表格,解决知道、了解层面的知识点。
作家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
国籍
时代
代表作
主要
成就
教师可以一边整理知识点,一边介绍三位文豪的简单生平,尤其是所处的时代背景,如师生共同讲述,产生互动就更好了。
4.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个案,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之间的重要关系。
例一:屈原开创"楚辞体"与楚文化之间的关系。
屈原的文学作品代表了"楚辞体"文学的巅峰,这是屈原的天才创作,但却也植根于深厚的楚文化氛围。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从1978年于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就可见一斑,民间歌谣创作之风极盛,在民歌中善用"兮"、"思"之类的助词,如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可见这些助词极富韵律,这种民歌形式被屈原所吸取,并加以改造。另外,楚地盛行的巫教也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如《九歌》就是屈原创作出的祭神组诗,"招魂"本是楚地一种习俗,诗人借用此种风俗,以奇异的想象写出了《招魂》的诗篇。
例二:莎士比亚代表作《汉姆雷特》与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
汉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他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教育使他胸怀远大抱负,但突如其来的巨变,使他遭受了那样多的不公,他无忧无虑、明朗爽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父死母嫁,奸邪当道,国内一片乌烟瘴气。他渴望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改造社会,却又觉重任难当,难以施为。踌躇难决之下,他苦思焦虑,性格一变而为忧虑沉闷,更因复仇的证据不足,一时也找不复仇的时机,无法贸然行动,这使得他优柔寡断,拖延迟疑,戏中大段沉痛的、强烈自责的独白,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过了一次次行动的机会,实际上这正是敌我力量悬殊,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剧性反映。从第三幕起,他忧郁的心情开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与责
任感,使他意识到必须以行动来抗争不合理的命运,于是他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复仇措施,从采取演戏的方法证实奸王的罪行到改写密信,破坏了奸王试图把他放逐到英国,然后借刀杀人的阴谋,最终刺杀奸王,把国事托给其志同道合的密友,这无不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亚恰如其分地描写了汉姆雷特性格的变化与发展。
例三:巴尔扎克代表作《高老头》的时代背景。
从《高老头》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最大变动,法国大革命动摇了贵族的社会地位,资本主义崇尚的金钱取代了门第。正如《共产党宣言》中说的:"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得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诚、小市民的伤感这些神圣的情感的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中。"
(以上三例可以依据课时取舍,也可运用其他例子,关键在于揭示文学作品植根于深刻的历史背景)
师生通过个案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A.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B.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获寄托一种生活理想,或者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检讨人性的缺陷,鞭挞社会的罪恶。
C.文学植根于文学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体现了时代思想与精神。
5.小结本课,引导学生探讨文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正是用来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学的目的,文学可以提升人、塑造人、净化人的心灵,是人类社会精神的忠实记录者和批判者。
[资料附录]
材料一:当人们的生活情感不再仅仅用欢笑、哭泣、呼喊等简单方式来发泄,而表现为具有美感的、因而也是具有感染力的形式时,就产生了最初的文艺现象。这里面,情感和一定的形式都是很重要的。……情感绝不只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在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各样原始人类中,都有热烈的情感活动,也都需要找到一定的能够彼此理解、彼此感染的形式来表现。
最早的文学,大约就是那种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当然,其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一些,否则不能成为"文学"。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p71-71,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材料二:神话的文学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其一,神化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作用,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
其二: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神化会或多或少脱离原始状态,特别是摆脱它揭示宇宙、自然的职能,而越来越多地反映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情感、矛盾冲突,成为
xk学科网 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