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民革命运动(历史)教学设计

日期:2017-06-29  类别:优秀教案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文章来源自jsfw8学科网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政治特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xxx统治。
经济特征: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思想特征: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本;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并存的状况,但新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清单】
1.新文化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解析】本节内容作为中国近代化思想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与长效热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应重点分析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及了解兴起的标志、前期指导思想、阵地、基地、蔡元培的办学思想等;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应区分前后期新文化运动各自的主要内容。
2.五四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2)五四运动的经过(未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五四运动虽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但在历年高考中却出题不多。复习时只要对主要知识点作熟悉性了解即可。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应从国际方面日美侵略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内方面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解;对"五四运动的经过"应着重了解导火线、初步胜利等主要知识点。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工人运动的高潮。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高潮,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理清李大钊引入马克思主义、一些先进分子到工人中宣传和先进分子认识到成产共产党的必要这样一条线索;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应重点分析其历史条件、中共一大的主要决议和意义;对"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应注意分析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纲领依据和两种纲领等。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2)北京政变(2008年、xxxx年考纲新增考点);(3)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2008年、xxxx年考纲新增考点);(4)五卅运动;(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解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五卅运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是2008、xxxx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应全面而详细地分析其条件、方针、实现的标志、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的初步成果等;对"北京政变"应了解其背景、行动、性质与结果;对"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应纵向总结孙中山对民主革命的主要贡献;对"五卅运动"应突出其性质、各阶级表现和重大历史意义;对"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应熟悉两次东征、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特点。
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北伐军胜利进军;(2)工农运动的发展(2008年、xxxx年考纲新增考点);(3)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解析】北伐军胜利进军,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工农运动的发展,是2008、xxxx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北伐军胜利进军"应了解其目的、对象、主要战场战况并分析胜利进军的原因;对"工农运动的发展"应突出工农运动对北伐的支持配合作用;对"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应强调北伐和工农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取得了局部的反帝斗争成果。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帝国主义的干涉;(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解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出题相对偏少,复习中应把握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壮大与xxx政变的发动、深入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历史功绩与教训。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应了解武力威胁、制造惨案、无理要求等干涉方式;对"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应注意分析蒋介石的投石问路和得寸进尺;对"'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应了解政变的准备和政变的概况;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应突出其功绩、分析其败因、明确其教训。
【知识梳理】
本单元主要叙述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运动性质: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2.历史背景:
(1)政治:中外勾结国情坏,先进分子寻新路;
(2)经济:民资发展进一步,资产阶级要民主;
(3)思想文化:学堂建立留学盛,启蒙思想更进中,民主共和入人心,尊孔复古不能容。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李、鲁、胡、蔡
3.前期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思想(法国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的思想)
4.阵地和基地:阵地(坚持战斗)-《新青年》;基地(培养人才)-北京大学。
注:"思想自由"是让新思想得以自由传播;"兼容并包"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阵地。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1.前期内容:三提倡三反对(或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德先生和赛先生)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是主张平等、自由、解放的资产阶级道德;旧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儒家传统道德-三纲四维五常、三从四德等)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新文学指充实的白话文;旧文学指空洞的文言文)(较早提倡白话文:《改良》适可而止,《革命》一枝独秀)
2.后期内容: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李大钊的着作:一人《观》看两场《胜利》比赛)
3.影响:
(1)动摇封建思想,解放人们思想;(第三次潮流)
(2)弘扬民主科学,推动自然科学;
(3)宣传动员"五四";
(4)传播社会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最重要成果)
归纳: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只动思想文化,未动根本制度;
(2)严重脱离工农群众;
(3)没有辩证观念。(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照搬)
二.五四爱国运动
(一)运动背景
1.国际:
(1)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2)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加深;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开展。
(二)爆发和经过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1919年5月,北京(中心),青年学生(主力);
(2)第二阶段:1919年6月,上海(中心),工人阶级(主力)。
(3)斗争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贼职务;拒绝和约签字)。
(三)历史意义:
1.运动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
2.斗争力量: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

文章来源自jsfw8学科网 文章来源自jsfw8学科网
nbsp;3.最大功绩: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类似戊戌变法功绩)
4.思想基础: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共成立有了思想基础。
5.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6.标志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怎样理解"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无产阶级已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2)从指导思想看,马克思主义已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3)从革命前途看,社会主义已成为革命前途;
(4)从革命范畴看,五四运动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补充: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必要性: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可能性:
①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②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③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外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2.成立标志: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出席13人,列席2人(马林、尼可尔斯基),代表50多个党员
(4)内容:
①通过党纲,规定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奋斗目标不合实际);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李达、张国焘;李达管宣传-传达)。
3.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一大"宣告中共诞生;
(2)与以往政党都不相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3)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利益的广泛性)
(4)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理解:怎样理解"焕然一新"?
(1)政党性质新:无产阶级政党;
(2)指导思想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3)中心任务新: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奋斗目标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5)代表利益新: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
(6)革命道路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制定背景:
(1)国内:"一大"目标不合实际;军阀混战人民困苦。
(2)国际:《九国公约》共同宰割中国;远东党团会议做出重要指示。
2.完成制定--中共"二大"
(1)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
(2)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制定依据: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等)
(4)中共"二大"的内容:
①提出两种纲领:最低--反封反帝民主共和;最高--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②指出革命动力:工、农、小、民。
③明确隶属关系: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支部。
3.制定纲领的意义:
在中共"二大"上,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1.顶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二七惨案"的教训(1923年2月7日)
(1)建立统一战线;(不能单枪匹马);(2)进行武装斗争。(不能赤手空拳)。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历史条件:
(版本一:中共认识到应该合作;中共选择国民党进行合作;共产国际指示进行合作;孙中山寻求合作)(版本二: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是合作的理论基础;"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是最好的合作对象;共产国际指示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
(1)中共的认识与选择:
①认识: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选择(国民党):革命民主派;有一定威信;有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欢迎合作。
(2)孙中山的认识转变:认为应当改组国民党,同意国共合作
内因:孙中山坚持不懈的爱国心;外因:多次革命受挫的残酷现实。
(3)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中共进行合作;会晤孙中山建议合作。
(4)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国共合作,才有利于"打倒列强,除军阀"。
2.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中共"三大"确定)
(1)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
(2)内容:
①正式决定合作;
②确定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个人身份加入;保持党的独立;帮助国民党改组。
(3)评价:
①功绩:正式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局限:没有提出党内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核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理解:"党内合作"的含义、原因和意义
(1)含义:
是指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这个组织内进行合作。
(2)原因:
①这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建议,并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
②这也是当进国民党能接受的唯一合作形式。
(3)意义:
这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
(二)国民党"一大"
1.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2.中心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
3.内容:
(1)通过《国民党宣言》,接受中共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新三民主义:
(1)内容:
新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平等;
新民权主义--真正反帝的个人及团体享有一切自由、权利;
新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限制资本家剥削)。
(2)实质:
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更进步的国民革命纲领。
(3)与中共革命纲领的比较:
①相同: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不同:革命纲领不同(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等)不同;革命阶段不同(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按毛泽东的说法:还有宇宙观和革命彻底性不同)

文章来源自jsfw8学科网 文章来源自jsfw8学科网
;5.意义:两个"标志"一个"开展"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地点:1924年5月,广州东南黄埔岛上。
2.人事:校长;党代表;政治部主任。
3.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4.意义: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五.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背景:
(1)外有列强掠夺,内有军阀混战;(2)直奉军阀由勾结到战争;(3)冯吴矛盾激化。
2.概况:
秘密回京,囚禁曹锟;迫使曹锟,令吴免职;
脱离直系,部队改名;请孙北上,又请段张。
3.性质:
是一次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不是革命。
(二)孙中山北上
1.北上宣言和国民会议运动:重在反帝反封
2.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北京
(三)五卅运动
1.导火线:五卅惨案(帝国主义残酷镇压罢工工人)。
2.性质: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3.领导组织: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4.各阶级表现:
大资产阶级首先退出;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工人阶级孤军奋战。
5.省港大罢工--影响最大、时间最长(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
6.意义:反帝爱国高潮,对帝对封打击,北伐群众基础。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两次东征:对象-陈炯明叛军;力量-黄埔学生军为主力,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
2.统一广东、广西。
3.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5年7月1日汪精卫任主席第一次东征后
4.意义: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奠定了政权基础。
归纳:孙中山的历史贡献
1.领导辛亥革命:成立同盟会;领导镇南关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2.维护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3.实现国共合作:提出新三民主义;创办黄埔军校;发表北上宣言;掀起国民会议运动。
六.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北伐胜利进军
1.背景:直奉军阀结成xxx联合战线,威胁革命发展。(北方打冯,南下攻广)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经过:1926年7月-1927年4月
(1)两湖战场:吴佩孚主力被消灭
(2)江西战场:孙传芳主力被消灭
(3)闽浙苏战场:进军福建浙江,占领南京上海。
(4)迁都武汉:中心转移(广州--武汉)
(5)二期北伐:两路北上--一路与冯会师;一路占领徐州。
5.意义:
从珠江发展到长江,威震全国;推动了工农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者。
6.北伐胜利进军原因:
(1)国共合作、方针正确:北上东进再北上。
(2)人民支持:省港罢工委员会;汉阳兵工厂;农会。
(3)将士英勇:共党先锋模范;"铁军"英勇善战。
(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工人:
湘赣:成立总工会,组织纠察队;上海:三次武装起义。
2.农民:
湖南最为迅猛,建立政权武装,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背景:
(1)北伐胜利进军、工农运动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2)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了一系列屠杀中国军民的事件。
2.意义:
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七.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帝国主义的干涉
1.原因: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
2.行动:扬言武装干涉;制造屠杀惨案;提出无理要求。
(二)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略)
含:"西山会议派"是老右派;"中山舰事件"是试探中共的态度;"整理党务案"是全面夺取国民党和统一战线领导权。
(三)两次xxx政变
&nbs

p;1."四一二"xxx政变
(1)政变准备(条件):
帝国主义鼓励;江浙财阀资助;流氓头子派人;蒋汪密谈分共。
(2)概况:上海开始屠杀;苏浙闽粤遭殃;南京建立政权;奉系遥相呼应。
2."七一五"xxx政变
(1)概况:纵容军官叛乱;召开分共会议;进行血腥屠杀。
(2)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四)大革命败因和经验教训
1.功绩:
(1)由内往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xxx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由近及远:在新民主主义航程上有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宣传党的纲领,扩大党的影响,掌握部分武装,群众受到洗礼)
2.败因:
(1)客观:xxx势力联合;右派叛变革命。
(2)主观:中共缺乏修养经验;领导人犯"右倾"错误。
3.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简称:掌权掌军打仗)
【要点透析】
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同点及不足
(1)维新思想中有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有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内容,但没有触及到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2)民主革命思想虽然照搬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但它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
(3)新文化运动虽然用民主、科学等口号,对封建正统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2.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1)民族主义:旧民族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反帝纲领;新民族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2)民权主义:旧民权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目标,只有"自由、平等、博爱"等空洞口号;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
(3)民生主义:旧民生主义只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
3.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两者紧密相联,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或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无法实现;反之,只有方法、手段,而无纲领和目标,再好的方法也是空的。
4.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或称"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和危害
(1)在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上,鼓吹"二次革命论",否认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他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好社

文章来源自jsfw8学科网 文章来源自jsfw8学科网
会主义革命。其实质是把中国民主革命仍然看成是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这成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理论基础。
(2)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放弃我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陈独秀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投降主义政策,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一味妥协退让,助长了蒋、汪的xxx气焰。
(3)在农民问题上,否认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压制农民运动。陈独秀对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提出种种限制,反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指责农民运动,从而使无产阶级失去了可靠的同盟军。
(4)在武装问题上,忽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不懂得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陈独秀极力限制工农武装,当蒋、汪叛变革命命时,中共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文章来源自jsfw8学科网

    以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民革命运动(历史)教学设计》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优秀教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民革命运动(历史)教学设计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民革命运动(历史)教学设计》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