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小镇的早晨》,镇——请读准翘舌音、前鼻音(学生跟读,正音)
师:小镇,去过吗?(学生摇头)是的,老师也没去过。可是我想那地方就像插图上画的那样。小小的,农民们上这儿来买东西、卖东西的地方。大家看课文中的插图。
(设计意图:
对于比较难解释的、与孩子的生活并不接近的词语,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上的插图进行处理,很好。如果按字典上的概念化的词条来解释词语,将会让学生更加不明白。)
师: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一段,听完了说说小镇是怎么醒来的。
(教师声情并茂地背诵第一段课文,加上必要的手势,并按要求处理重音)
“城市的早晨,是汽车短促的喇叭声惊醒的;蚕乡小镇,四周河道纵横,它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怎么醒来的?
生:是木船的摇橹声惊醒的!
师:听下来,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什么叫“橹”?
“摇橹声”是怎么样的?
小镇的早晨怎么是摇橹声唤醒的?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有谁能帮助他们?
生:我知道。橹大概就是桨,摇橹声怎么样我不知道,我没听到过。
生:小镇旁边河道纵横,就有许多船,所以它的早晨是摇橹声唤醒的。
师:说得真好!摇橹声大概“吱呀、吱呀”这么慢慢地叫:
“醒来啦!起床啦!”(教师形象地慢慢地叫着,同学们都笑了。)
(设计意图:摇橹声对城市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教师形象地拟声又联系“唤醒”,让孩子进入作者描写的情景,并为小镇早晨的恬静作一铺垫。)
师: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的后半句话,把小镇是怎么醒来的轻轻地告诉大家。(孩子们有表情地读)那么,前半句好像没什么用,我们把它去掉,行吗?
生:那不行的,好像是对比。
师:哪儿是对比呀?你能读读第一段,告诉大家吗?
生:短促的喇叭声和悠闲的摇橹声是对比。
生:惊醒和唤醒是对比。
师:说得好极了,惊醒是一下子被吓醒了,唤醒呢,是轻轻地被叫醒的。
这么一对比呀,更让我们感觉到小镇的早晨是——(学生自然地接上来说“是恬静的”)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完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体会对比的作用。不是简单地灌输一种修辞方法,而是让孩子真正体味到小镇早晨的恬静。)
师:请继续学习课文的第三、四两句。说说写的是什么?并且把这个词写在课文旁边。
生:(默读后,均在课文旁边写上“船”)
师:谁能告诉大家哪些词说明船很多。
生:(一边划,一边举手。急于发言。)
师:不着急,划到一个不稀奇,比谁找得多。
生:(在老师的激励下,又埋头读句子。)
师:现在可以说了,找到三个的举手。(纷纷举手)
生:找到了“各式各样”,“一只紧挨一只”,还有一个是“停满”。
师:是停还是满?
生:(集体回答)是“满”。
师:嗯,学得真不错。你们真会学习。来,你们这个小组的同学就当作是船吧,快,你们一只紧挨一只。(孩子纷纷靠拢)同学们,瞧各式各样的船,一只紧挨一只,你们觉得格外醒目的是什么船。
生:(笑着指着穿黑衣服的小男孩儿说)乌篷船。
师:乌篷船?哦,他刚好穿着黑衣服。行,我们就把他当作乌篷船吧。你们说说为什么它格外醒目。
生:它是油光发亮的,它是翘起尖尖的船头的。
师:对呀,我们来把三、四两句读一下。读出有趣!
生:(有趣地朗读。)
师:老师不明白了,这么多的船怎么能说恬静呢?
生:(思考,一下子被老师问住了。)
师:其实,这两句话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恬静”,聪明的孩子肯定会发现的。仔细找。把它圈出来。
生:(一下子又进入了课文的研究中,不一会儿举起了手)
师:哪个词?(孩子们纷纷说“停”)
对呀,这么多船如果都在开,肯定很热闹,现在都停住,所以就显得格外的静。
(设计意图:教师一直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孩子自己去研究课文,让他们在不断的发现中,体验成功,因为教师的指向明确,梯度不高,学生稍做努力就可以达到。这样的设计让全体学生都能进入学习。在一次次的达成中,不断增强学习情趣。特别是中间插进“一只紧挨一只”的直观游戏,让孩子进入兴奋,那么接下来的说话练习和课文朗读显得更有情趣。)
师:你能很快的完成这个作业吗?请快速地读课文里的二、三、四段。
教师出示“小镇的早晨是()、()、()。”
生:(读书,完成填空)
师:这么快就完成了,你们有什么窍门?
生: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每一段的总启句,找到恬静的、热闹的、紧张的。
师:你们真能干,真会学习。
(设计意图:让孩子完成这个填空作业,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总启句,找到重点词,这是一种学法的指导,但是,这种鼓励学生在自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同时,设计这项难度不高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