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给漫画拟一个题目: (2)请简介漫画的内容。 (3)请用一句话谈谈你读漫画后的感想。 二、综合阅读(5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1~13题。(14分) 甲、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这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注:壹,实在,的确。)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毒②涕③轼④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何为不去也? 13、甲文中表明与乙文中“苛政猛于虎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1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你认为甲、乙两段文字有什么异同之处?请作简要的分析。(4分) (二)阅读下说明文语段,完成15~18题。(11分) xxxx年12月26日上午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岛以北海域发生的8.9级大地震引发了一场海啸,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那么海啸到底是怎么一会事呢? 海啸是由海底下的地震即海震引起的。引起海啸的海震都是浅源地震,其深度不超过50千米,震级都在6.5级以上。另外,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海岸山崩也可以引发海啸。这些因素可以掀起海水形成巨大的海浪。海啸的海浪波长达数百米,振动周期也很长,约为15~60分钟。在广阔的大海中,这种波浪不明显,但一接近海岸,由于海底变浅,波浪受阻高度增大,能量集中冲上海岸,可产生极大的破坏力。 据全世界2400年来的记录,较大的海啸约每10年发生一次,主要是由环太平洋海岸沟线源地震所引起。 这次印尼海啸发生在印度板块边缘的逆冲型断层带上,震中位于板块边缘一个长距离断层破碎带中,该处通过长时间的地应力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在26日集中释放出来,引起断层上面的地块突然向上冲起,导致了8.9级大地震。这次地震中断块移动使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补充这个空洞时产生了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时,海浪陡然升到10米高,并以每秒200米的速度向四周传开去,待它冲到海岸时,便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一次印尼海震释放的能量也大得惊人。美国地质勘探局专家肯赫德纳特说,这场地震可能使当地一些小岛移动了多达20多米的距离,苏门答腊的东北端可能移动了36米。此外,此次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00万颗二战间日本所遭受的原子弹,这种强烈的震撼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结构,有关地图将需要重新绘制,而且可能影响到了地球的自转。 15、请给“海啸”下一个定义?(3分) 16、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这次印尼大海啸发生的原因。(3分) 17、作者在说明这次印尼大海啸所释放的能量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分) 18、请你以地震测报专家的身份,对海啸遇难者的亲人说一句话。(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13分)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于什么都没有真正的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9、说说你对文中读“死”书和读“活”书的理解。(4分) 20、作者在文中表明的主观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21、你认为读“死”书与读“活”书之间,怎样才能互相为用,互相补充?(3分) 22、文章在论证中,“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进行举证。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