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二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革命派力量涣散B.袁世凯先发制人.
C.孙中山没有实权D.革命派未掌握武装力量
2.武昌起义爆发后沙俄趁中国政局不稳,强占我国的
A.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地区
B.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
C.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D.唐努乌梁海地区
3.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出现于
A.洋务运动期间B.甲午战争以后
C.辛亥革命期间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妄图利用这一时机从经济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的国家是
A.德国B.俄国C.日本D。美国。
5.下列将领中既参加了二次革命,又参加了护国运动的是
A.蔡锷B.李烈钧C.唐继尧D.黄兴
6.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大权操纵在
A.直系军阀B.奉系军阀C.皖系军阀D.滇系军阀
7.“府院之争”的实质反映了
A.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
B.直皖两派军阀之间的矛盾
C.主战和主和两派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8.1911—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
①采矿业②机器制造业③纺织业④面粉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袁世凯建立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内阁是通过
A.唐绍仪出任内阁总理‘
B.袁世凯的亲信按期控制了军事财政等要害部门
C.排除异己,迫使唐绍仪内阁辞职
D.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
10.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原因是
A.《二十一条》基本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权利
B.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
C.日本表示,如果得到允许,将支持袁世凯称帝
D.“一战”爆发后,中日结成了同盟
11.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的开始是
A.镇压二次革命
B.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1914年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D.下令解散国会,颁布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
12.护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1917年夏,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
B.1917年秋,孙中山南下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
C.孙中山号召北伐
D.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
13.孙中山认识到“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是在
A.二次革命中B.护国运动中
C.护法运动中D.反对张勋复辟过程中
14.“一战”爆发后,段祺瑞主张参战的主要目的是
A.乘机收回德国占领的山东
B.依仗帝国主义,借款练兵,武力统一中国
C.抵制美国对黎元洪的支持
D.借以展示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15.1912年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成果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最大的政治愿望是
A.恢复孙中山的总统职位
B.实行议会政治,限制袁世凯独裁
C.组建国民党,并使之成为中国第一大党
D.进行二次革命,号召各省独立
16.南京临时政府正式迁京,标志着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是
因为
A.同盟会会员被排挤出政府
B.袁世凯撕毁《临时约法》
C.袁的亲信控制了政府要害部门
D.袁世凯废除了民主共和制
17.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成败取决于
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工作
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
C.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D.革命党是否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
18.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性
B.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现象一度改变
C.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D.新式民族工业分布范围扩大
19.有利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C.民族资产阶级的倡导和努力
D.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
20.“一战”爆发后,日本鼓动北洋军阀出兵参战的目的是
A.壮大协约国的力量,孤立同盟国
B.通过贷款,从经济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C.分散中国武装力量,以加强其军事侵略
D.可以借机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21.梁启超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说明了
A.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是封建专制性质的政权
B.袁世凯曾出卖维新派
C.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D.梁启超已由立宪派转化为共和派
22.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认识,错误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B.孙中山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但仍未找到正确出路
C.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是造成中国落后的根源
D.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3.下列护国运动的号召者、、领导者中,后来成为军阀的是
A.孙中山B.蔡锷C.李烈钧D.唐继尧
24.《二十一条》规定,日本除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外又增加的新权利是
A;筑路通商。B.开采矿产D.租借威海卫
25.段祺瑞对张勋复辟的态度是
开办工厂
A.支持B.反对C.利用D.不表态
26.关于一战期间美国在华争夺的问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日两国成为争夺中国的两个主要国家
B.日本曾一度获得在华独占地位
C.英美联合共同对付日本
D.各自扶植侵华工具明争暗斗
27.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不同点是
A.孙中山领导或号召
B.都是武装斗争
C.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
D.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8.中外历史上有过斯图亚特王朝、波旁王朝
C.复辟终归失败
D.进步力量的弱小是造成复辟的根本原因
29.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
B.使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格局发生变化
C.作为战胜国
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D.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革命向前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
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如有一家。……自当名守天教,权
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仁以利已。,
——《太平天国答英国海军照会》(1862年1月)
材料二: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芨侪听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
无不鉴其用心,入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
论,尤每表同情。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三: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国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
之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之整理。
——《宋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回答:①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根源是什么?
②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
③宋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能否达到“专心内政”的目的?为什
么?
④由上列材料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0年,张謇说,根据《海关贸易关册》统计,中国进口商品中以棉货
为最多,最高时值银1.8亿两,其次是铁货,值银4600余万两。因此,中国“实业亦
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1911年6月12日,他向摄政王阐述道,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个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二:张謇十分重视农业的改革,他向朝廷奏请开办农会,说:“臣窃上溯三
代,旁考四洲。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
生则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输产之功。”
材料三:张謇在《九录》中说:“至于铁矿需本(资金)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以瞻贫民之生活。”
材料四:现在世界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以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逐将此昙花
一现之基础,至于今日:败坏不可收拾,断丧人民之企业心,合群心,今日,耗散最
可宝贵之资本,不一而足。故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钜业为之不举;无破产
法,则无以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此尤其显著者,加以自今而后,经济潮流,横
溢大地,中外合资之事,必日益增多。我无法律为之防,其危险将视无可得资为尤
甚,故农林工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法。
回答:①分析以上材料,概括张謇的主要主张及其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②结合当时社会形势,评价张謇的这些主张。
三、问答题
32.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后,经历了哪几次短暂发展的时期?试述每次发展
的主要原因、影响及受挫的原因。据此你能得出什么基本结论?
33.革命老人吴玉章说,他从辛亥革命以来的实践中认识到“从前的一套革命老办法
非改不可”,试结合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有关史实扼要说明为何非改不可。第四章综合练习题这一试